采一份蒲公英(感激做您蒲公英)(1)

□王生伟

与四川农村日报结缘已经整整14年了。这14年,在她不离不弃、温暖有力的关心扶助、大力牵引下,我的人生不断收获成果、喜悦、希望、力量,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别样的幸福。

初识四川农村日报是2008年10月,我采写的通讯稿《轻钢架房 撑起里坪村人的新生活》在川农报发表。当时正值“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后农房重建如火如荼的时期,我被抽调到县上临时开办《今日青川》内宣小报编辑部工作,偶然获知我县骑马乡里坪村群众从外地采购轻钢架建设轻钢房。我按捺不住,骑上摩托车,在泥泞湿滑的山道上艰难行走近两个小时,到达里坪村进行现场采访成稿。让我没想到的是,投稿后没几天,这篇稿子就在四川农村日报头版刊出。当我撕开印有“四川农村日报”红色字样的牛皮纸信封,急不可耐地把折叠了四层的报纸打开,看到一版《轻钢架房 撑起里坪村人的新生活》几个加粗黑体字及标题下我的名字时,喜悦、激动立即充盈了我的身心!

这是我在川农报上发的第一篇新闻稿,还是头版重头稿件,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此后,关注川农报、阅读川农报、研究川农报、投稿川农报成为我的日常。更没想到的是,我的不懈努力和饱满热情,得到了报社编辑老师们的认可或者说打动了他们。在他们的精心修改、提炼下,我的消息、通讯以及图片报道陆续在川农报上刊登。这引起了县委宣传部领导及宣传同仁们的关注,他们惊奇我的上稿率怎么如此之高。要知道,以前我们一个县一年在川农报上上稿并无几篇。他们当然不知道,老师们为了让我一个初涉新闻行业的门外汉变成日渐成熟的业内人付出了多少真情和心血。编辑老师们十分严谨,求真求实,对我新闻稿件里的疑惑之处、不明就里之处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核实,弄得汤清水白,还用商量的口吻跟我说哪个词语、哪个句子怎么改,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也锤炼了我的求实作风。记得2010年春节前夕,我刚刚骑车回到二十多公里外的老家,编委周艺同志打来电话,询问我采写的一篇关于灾区群众住新房过新年的稿子中的一些过筋过脉的内容。她问得很详细,之后还感谢我对川农报工作的支持,祝我春节快乐。那一刻,我非常感动,也充满了欢喜。周主任的电话,让我不仅知道自己的稿子即将采用,更让我感受到报社领导对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基层通讯员的关心,我甚至把她的祝福当成是一个领导对我们灾区群众的深情问候。

在川农报领导老师们的关心指导和厚爱下,2010至2016年,每年我在川农报发表新闻作品40多件,头版头条有5条!这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我一跃成为县内的名记者。

2010年3月,我荣幸地参加了川农报2010年工作会,被聘为特约记者,并获得了1000元宣传奖励。就在这次会上,我见到了之前通过电话听到过声音却未曾谋面的川农报大咖们的真身。与我预想的一样,他们才华横溢、造诣精深,同时又真诚热情、谦逊亲和,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川农报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当然就要为家庭担当做事、为它的发展献计出力。在积极向川农报写稿投稿之外,我不遗余力宣传推介这份“个头不大能量大、价格不高颜值高”的报纸,为拓宽稿源、征订发行、形象宣传作出应有贡献。粗略统计了一下,迄今为止特别是2010至2016年,我亲自牵线搭桥并亲自采访撰稿的形象宣传稿件累计近30篇。除了在宣传业务上尽我绵薄之力,我也倾情倾力做好报社领导、采编老师来青川的外事接待和服务工作,给他们做向导、搞联络、当解说、提建议,支持他们来青工作顺利、心情愉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社编委冯晓刚同志,2011-2012年在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驻村挂包帮,我经常和他会面,情同兄弟。至今,我们仍常相问候,情谊不减。

6年前,我由于工作变动,写宣传稿的时间少了,但我对川农报的那份感情已经植入骨髓,不写却看,百看不厌。在川农报创办《蒲公英》副刊版后,工作之余,我又拿起笔,源源不断向她写稿投稿。在编辑老师的垂爱下,陆续发表一些文章。回顾与川农报结缘以来的14年,我的点滴进步、成功成长以及我的自豪荣光、信心阳光,川农报给予我太多太多。川农报于我,是母亲、是亲人、是恩人、是导师。而我于她,更像是她攥紧的一只风筝,不管我飞得多远多高,她总在牵挂,总在呵护;我也更像她的一枚蒲公英,不管落脚在哪,总是把她揣在心里、思念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