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天

洛阳仿佛是是一个停留在历史中的城市,在唐之后,好像它的故事戛然而止,从此销声匿迹。事实上,洛阳一直都在,只不过在中晚唐之后,这座名城在历史上逐渐衰落,不复昔日的荣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城市拔地而起,书写着它们的盛事与辉煌,也有无数的城市,因为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甚至湮灭。

那么在中晚唐以来,洛阳经历了什么,让它从千年帝都变得寂寂无名?

千年帝都

洛阳之名,始于战国。洛河古称雒水,“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秦代崇尚水德,改名洛阳。洛阳号称“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代帝都之所在。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1)

洛阳城复原模型

从地理上讲,洛阳位于中原腹地,周围有众多河山拱卫。西靠秦岭,经函谷关又与秦川相连结;东临嵩岳,有虎牢关之险要;北靠太行,有磅礴的黄河汹涌而过,其险自然成屏障;南有伊阙这座自然门户,同时兼有宛叶之饶。

洛阳身处中原,且被多条河流环绕,自古就有“五水绕洛城”之说法,黄河、伊河、洛河、瀍河、涧河蜿蜒其间。兼之历代运河的开凿,尤其是隋唐时大运河的开通,让它变成了水陆转运中心,洛阳西连秦川关中,直到西域,北到燕赵之地,向南连接荆楚。“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2)

隋唐大运河

依靠这样的便利条件,洛阳在其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有着1500多年的建都史。

夏禹立国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其中洛阳属于古豫州之地,据《竹书纪年》载,夏代的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这里的斟鄩就在洛阳附近。商汤建都西亳,即在洛阳。周代平王东迁洛邑,东周的都城就是洛阳。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建都于此。故此洛阳也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感慨道“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据统计,在近三千万字的《二十四史》与《清史稿》中,“洛阳”出现3063次(其中“雛阳”出现385次),再加洛阳的各个别名,如“洛邑”、“成周”、“东都”、“京洛”、“东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洛阳”及其别称总计出现3549次,为八大古都之最。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3)

洛阳八关

唐初、盛时,洛阳之盛,不输长安。唐时洛阳号东都,高宗李治评价洛阳时“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高宗之后,武则天执政的22年,仅2年在长安,其余都在洛阳。武则天曾“徙并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此时洛阳人口达到了百万以上,商旅云集,人烟阜盛,堪称国际化大都市。

然而从“安史之乱”之后,洛阳的繁华急转直下。

人口凋敝

洛阳在唐初、盛时的繁盛,离不开唐王朝的大力支持。隋末的战乱中,洛阳也遭遇了浩劫。唐前期的统治者多次向洛阳组织人口迁徙,这种政策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据估计武后执政时,洛阳的人口达到了140万左右。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4)

洛阳夏都想象图

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也成为了贵族与士大夫云集之地。“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此外,洛阳也汇集了很多外国和少数民族的贵族、使者、商人和僧人及留学生。甚至于突厥、高丽、和百济等灭亡之后,他们的很多官员、士兵和富户也被迁到了洛阳。

当时的洛阳,有着“古来名与利,俱在洛阳城”的美誉。然而这一切的繁华鼎盛,终结在了”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等起兵谋反,一路南下,兵锋所至,很快地,洛阳就沦陷在了叛军手中。彼时,“禄山以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后来安禄山、史思明等死后,其叛乱逐渐被镇压了下来,但是收复洛阳后,回纥军队又在洛阳肆行杀掠,史料记载,“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5)

在这八年的战乱之中,不仅仅有战事的惨烈,更加上战争导致的交通堵塞、物流不通等等,生活生产物资极具匮乏,洛阳大量人口或死于战乱之中,或逃离洛阳以避祸。据记载,“安史之乱”后,洛阳城中,户不满千,人不过万。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不复昔日的鼎盛,对各地的控制力也极速下降。洛阳本地官吏的贪腐,与作为物流汇集之地的衰落,导致洛阳人口恢复十分缓慢。到了元和年间,洛阳人口不足两万户,总人数也不过12万左右。

到了唐末,新一轮的战火又重新洗劫着洛阳。公元876年王仙芝攻陷汝州后,洛阳大量人口出城避难。其后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部将孙儒又攻陷洛阳,在这里大肆屠杀。仅仅七八年的时候,刚刚有所恢复的洛阳,再次化为灰烬,“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人口恢复之难,除了战火的轮番璀璨,还有航运变化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也影响着洛阳的命运。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6)

洛阳白马寺

航运变化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为洛阳的繁华提供了极大地助力。也因为如此,洛阳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变迁息息相关。

隋时,向南开掘了通济渠,向北开了永济渠。通济渠将黄河和淮河连通了起来,又整修从长江到杭州的江南运河。于是,彼时从洛阳到杭州之间,依靠运河就可以畅通无阻。永济渠从黄河一直通向了幽蓟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北京、天津一带。

这样一来,洛阳成为贯通南北大运河的核心中转站。唐代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治甚勤,向南可以把江淮的财赋运到洛阳,向北可以从洛阳出发控制辽东等地。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7)

武则天在洛阳明堂(想象图)

“安史之乱”后,洛阳残破不堪,人口不足。这期间,通济渠已经因为战乱通断航淤塞多年。为方便江淮的财赋运入长安,唐王朝重开了汴河的漕运,这样一来,四方的转运不再经过洛阳,而是从汴河经黄河再到渭水直通长安。这使得洛阳失去了大运河的中心地位。

自然环境

洛阳地处伊洛平原,这里自古以来植被茂密、雨量充沛,适宜耕作,这也是历代在此建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历代以来,都城的建立,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急速增长,与之相伴的耕地开垦、植被砍伐也越来越多。历史上,在西汉营建都城时,当地的森林已经不能满足营造的需求了。以后代代如此。到了唐代,洛阳空前繁荣,这也就意味着城市建设对植被尤其是森林的砍伐也空前巨大。

洛阳为何能成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8)

唐时,政府为此还专门在洛阳设置了就谷、太阴、伊阳三监, 分 别设在王屋(今河南省济源市西)、陆浑 (今河南省嵩县东北)、伊阳(今河南省嵩县西南)三个地方,这三个机构就是专门负责采伐这些地方的林木。

这导致了两个最直接的隐患,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肥力减弱,农业生产力下降,导致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下降;二是黄河中泥沙增多,严重影响了其通航能力。在唐王朝强盛的时候,尚可以花费人力物力疏通运河。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恢复这里的运河,进而放弃了洛阳的转运地位。

此后以至于今日,洛阳再也恢复到其昔日的辉煌局面,然而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其曾经功绩和荣光并不会被磨灭,并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