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1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1)

在这一则,孔子解释孝道用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不要违背。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不要违背什么?是不要违背父母的“志愿”吗?这样解释似乎说得通,因为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这样的话。但我们再看下文就知道孔子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学生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自己和孟懿子的对话,樊迟不明白,孔子就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也借此可以明白了,孔子说的不要违背的是“礼”,是礼节。

那么,孔子一开始为什么不把话说明白呢?王充在《论衡》里就提出了疑问,他质问孔子为什么要省略“礼”字,不怕别人误会为“无违志”吗?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说,“违”字在古代本身就含有“违礼”的意思。他引用黄式三《论语后案》里的话说:“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孔子在学生为他驾车时对他进行教育,可见他的教学活动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大教育家风范尽显。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2)

15.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里也出现了“不违”,但意义和前文的“无违”不同,这里是不提出反对意见,可见理解古文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

颜回在老师面前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像是一个愚笨之人,但考察他回去以后的表现,他能够发挥孔子之道,可见他并不愚笨。

有些人天生就不善于表现,或者是不愿意表现,若是只从单方面去看一个人,难免有失偏颇。幸亏孔子是位好老师,能够从侧面去了解学生。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3)

16.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一般把“以”解释为“为”,也就是看他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是看他言行的动机。杨伯峻先生把“以”解释为“与”,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考查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了解一个人,看他交往的朋友,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几种解释都能说得通。

“观其所由”是观察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也就是他为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史记·魏世家》里记载李兑观察人的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条件如此之多,可见要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4)

17.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这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要求,古代社会知识范围狭窄,所以孔子认为杰出之人应该无所不通。

这几乎成了古代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一物不知,君子所耻”这样的话,是许多做学问之人的座右铭。我们读古代小说,称赞一个人,总会看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星象医卜无所不晓”这样的句子。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就截然不同了。当然,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在掌握我自己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多学一点本领也是很不错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学识能力如果太单一了也未必就一定好,人生一世,有时难免会改变生活、工作的环境,在不同岗位都能施展才华的人一定会更受欢迎。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5)

18.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是以道义来团结人,“比”是以共同利害互相勾结。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是自古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道理其实很简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君子和小人做事的目的不同,交朋友也一样,所以自然是“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对此,我觉得欧阳修的《朋党论》说得最为透彻:“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6)

1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记得上学时学到这一则,教书时给学生讲到这一则,“罔”解释为“迷惑而无所得”,“殆”解释为“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但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却不同。他认为,“罔”是“诬罔”的意思,只是读书,不去思考,就会受骗,这一句和《孟子》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相近;“殆”是“疑惑”或“危险”的意思,只是空想,不去读书,就会疑惑不解而缺乏信心,这就像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