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电台网站近日刊登古德伦·海泽的一篇文章,题为《感冒不只是因为寒冷》,全文摘编如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冬季持续感冒?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冬季持续感冒(寒意来袭话感冒)

冬季持续感冒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近日刊登古德伦·海泽的一篇文章,题为《感冒不只是因为寒冷》,全文摘编如下:

成年人的理想体温在36.5℃至37℃之间。体温在这一区间时,人体状态最佳。我们的新陈代谢和所有器官都依赖于这个核心温度,因此人体会尽一切可能将体温维持在这一水平。

人体通过感受器来测量自己是否处于合适的温度。一两摄氏度的差别问题不大,但如果体温急剧下降,身体就会尝试激活新陈代谢,以维持平衡。

新陈代谢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它会确保食物被分解和转化,使细胞能够利用营养物质。新陈代谢还能使身体变暖。当天气寒冷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血管在寒冷时收缩,这样就不会损失过多热量。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打寒颤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当我们冷得打哆嗦和发抖时,其实是身体在试图产生热量,防止体温下降。

不过,光是天气寒冷并不会让我们生病。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

鼻病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它们存在于世界各地,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手部传播,但我们也可能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感染病毒。与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不同,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普通感冒——我们只能自己扛过去。

尽管如此,在北半球,感冒还是与寒冷季节有关。这也是有原因的:在寒冷的冬季,病原体尤其活跃,因为冷空气是干燥的,为感冒病毒创造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不仅室外空气干燥,室内的空气湿度往往也很低,人体的黏膜会变干,缺少这层黏液的保护,病毒就可以非常迅速地进入我们的身体。

其实,空调也会导致人体的黏膜变干,因为它会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空调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比它吸入的空气更干燥。

此外,人体的很多部位在寒冷时血液循环较差,包括我们的鼻子。在寒冷季节,人体的免疫细胞不足以向“入侵者”发起攻击并成功抵挡它们。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寒冷时面临极大挑战。

气温降到19℃以下时,感染和感冒的风险就会增加。特别是老年人、低血压患者和运动量较少的人,感染的风险更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室温较低时,哮喘患者等人群感染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

封闭的房间尤其会加大感染风险,因为病原体飘浮在室内空气中,很容易积聚。而在户外,它们会被气流带走并稀释。在新鲜空气中,唯一的感染风险是当你面对面与人交谈时,从对方呼出的空气飞沫中吸入病毒。

事实上,女性比男性更怕冷,这主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肌肉,这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防寒保护。肌肉细胞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会消耗卡路里。男性的皮肤也比女性更厚,所以女性的体温降低得更快。

儿童一般不会很快感觉到寒冷。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运动量通常比老年人多。肌肉活动可以使他们小小的身体比成人更快暖和起来。最后,孩童往往专注于玩耍,可能根本觉察不到寒冷。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如因纽特人,就不像欧洲人这样怕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纽特人已经适应了家乡的极端温度。这是一系列基因突变的结果,并且也带来了新陈代谢的变化。以格陵兰岛上的因纽特人为例,这使他们可以有效地将体内脂肪转化为热量,并很好地消化吸收鱼类等食品中的营养。2015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马泰奥·富马加利领导的研究团队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可惜大多数人不具备对寒冷的特殊适应能力。尽管如此,我们对感冒并非束手无策:特别是新冠疫情表明了卫生措施——如勤洗手——有多重要。室内环境也是感染风险的决定性因素:暖气房内干燥的空气会使人体黏膜变干,使病毒能够更轻易地进入我们的身体。勤通风则可预防这种情况。

来源:参考消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