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译文:

蜀地的僧人抱着绿倚琴弹奏,他从峨眉山西边下来。

挥手拨弦为我弹奏名曲,如同听群山松涛之声。

我心似被清水洗过,余音袅袅,应和着寺院的钟声。

不知不觉间,碧山已经披上暮色,秋云似乎也暗淡了几重。

赏析: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蜀地一位法名叫做濬的和尚弹琴,不像一般描写音乐的作品那样使用多种比喻来细致具体描摹乐声之妙,而是着重抒写听琴时内心的特殊感受和氛围。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清新明快,澄怀涤胸,让人觉得余味隽永。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1)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久久坐定,微微皱着秀眉。

只见她脸颊上泪痕点点,却不知心里在怨谁?

赏析:

美人缓缓地卷起珠帘,何等美丽的意象,她长久地枯坐着若有所思,所等待的人还没有出现,娥眉颦蹙。最后的希望泡影破灭了,跌入绝望的深渊,点点泪痕湿透罗杉。而末句偏偏说 “不知心恨谁”,正是恨至不可解处,即使是自己也不自知了,实为点睛神妙之笔。卷珠帘、深坐、颦蹙蛾眉、泪痕湿,此诗以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图景,生动描摹出美人幽怨的情态,层层深化了“怨情”的主题。至于到底“心恨谁”,诗人留下了无限悬想空间,解人可以自解。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2)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众多的鸟儿在高空中飞尽,孤云独自向着远处悠闲地飘去。

长久相互对看而两不厌倦的,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李白秋游宣城之时。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次游历距他被迫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十年。由于仕途不顺,现实黑暗,李白寄情于山水,这首诗正是他内心孤寂的真实写照。诗人独自坐于敬亭山之中,由于内心孤寂,景物也都染上了一层寂寥的色彩。鸟儿飞尽,浮云去尽,一切都离诗人而去。只有眼前这敬亭山安然不动,似乎只有它愿意与诗人作伴。这首诗于恬静之中,流露出诗人历尽人事后心底的孤寂落寞。这首诗将情与景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片“寂静”之境,十分传神。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3)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我经过苍翠的北固山,小舟穿行,眼前江水碧绿。

潮水褪去,两岸视野开阔,顺风鼓动着高悬的白帆。

海面上,红日从残夜中冉冉升起,江南的春意在年末就已显现。

家书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回去的鸿雁,何时才能到洛阳?

赏析: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时所作。全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江南景象,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诗人一路行来,小舟行进在青青的北固山下,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客路”“行舟”之词语中,已经流露出漂泊羁旅之情。“潮平”一联生动地展现出一幅春江行舟图:春天潮水涌涨,江面似乎已经与江岸齐平了,两岸顿时显得更加宽阔,而在浩茫的江景之中还有“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愈见精彩。第三联更是妙语,只见一轮红日从海面残夜中升起,春江已入旧年,写出了羁旅中人对时序的交替特别敏感。“生”“入”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思,在跳脱巧妙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涯久客,见大雁不由思归,盼大雁传乡书。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4)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千年在此,依旧陪伴着它。

天气晴朗,汉阳的绿树清晰可见,芳草凄迷如烟长满了鹦鹉洲。

眺望夕阳,何处是我家乡,江水烟波浩渺,使我更加忧愁。

赏析: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旧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传说中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路过此地。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触景而生情,写下这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骑鹤远去不复还,包含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而白云千载悠悠之中,有着世事苍茫之感。“黄鹤”二字再三出现,亦不拘对仗,却一气旋转直下,将眼前景物脱口而出,高唱入云,自然宏丽之中带着风骨。后四句写在黄鹤楼上所见,并由此而引发乡愁。此诗在艺术上出神入化,无论是句式还是意境、气势,都以自然超妙取胜,被人们推崇为提黄鹤楼的绝唱。沈德潜评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长千古之奇。”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5)

长干行(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译文:

请问阿哥,家住何处?我的家乡在金陵横塘。

停下船,问一下,或许,我们会是同乡。

赏析:

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行,古诗的一种体裁。长干行,南朝乐府旧题,多写长干里一带船家妇女的生活。

此篇为船家女子的问话。她见到心仪的男子主动发问,不等对方答话,便自报家门。旋即醒悟到对方可能会怪自己的唐突,于是赶忙补叙出原委---“或恐是同乡”。寥寥数语,船家女热情而又聪明、直率而又曲婉、大胆而又有些小羞怯的形象跃然纸上。“或恐”云云,不仅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羞涩心态,而且可见女子对男子爱慕已久,以同乡作为攀谈由头。语言生动,惟妙惟肖。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6)

长干行(其二)•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译文:

我家靠近九江,来来去去,都在九江边。

你我都是江边长干人,遗憾的是从小不认识。

赏析:

民歌中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称为“相和歌辞”。第一首是女子发问,这一首便是男子作答。诗的内容反复肯定船家女子的判断,强调他家临九江,往来九江之上,与她的确同是长干人,只是可惜未能自幼便相识,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两首诗有如民歌中的对唱,以生动灵活的往来问答之语,含蓄蕴藉地演绎了一对虽是同乡却从不相识的船家青年男女之间相亲相悦的感情,荡漾着朴实清新的水乡生活气息。诗人用笔收放自如,曲直尽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活泼,令人击节赞叹。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7)

行经华阴•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译文:

高峻的华山,俯视着京城,直插天外的三峰,人工不能削凿而成。

巨灵神祠前,云雾就要消散了,仙人掌峰顶,大雨初晴。

黄河华山,北枕险要的函谷关,驿道西边,连接着平阔的祭祠。

敢问路旁热衷名利的行客,为何不在这里学道,以求得长生?

赏析:

诗人前往长安而行经华阴,游览其山水之胜,萌生了栖隐的念头。诗的前六句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地写景,将华山的高大险峻描绘的令人拍案叫绝。

首联统写华山的形胜。它俯压长安城,三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令人高山仰止。“削不成”三字说明这等奇景非人力可及,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方可办到,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出世高于追名逐利之意。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云散雨晴,古迹名胜显现,自然美妙,反而不显其对仗之工整。颈联从正面说华阴地形险要,一个“枕”字,是何等豪气万千!而一“险”一“平”,比对中隐含着何去何从的疑问以及诗人自己的选择。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以反诘的句式,向旁人劝喻何不就在此地学长生之术,实际上是自己见华山高耸出世而移情,感叹自己何苦为了名利之途奔波劳碌,显得隐约曲折。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8)

凉州曲•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葡萄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开怀畅饮,却听闻琵琶声起,催我快快上马出征。

如果我醉倒在沙场之上,你们不要笑我,自古以来,征战之人又有几人能活着回去?

赏析:

《凉州曲》是唐乐府名,属于《近代曲辞》。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县。本诗描写了在荒凉苦寒的边境之地,军中盛宴欢饮的场面。须知边境环境荒凉苦寒,加上长期处于紧张动荡的状态,将士们必须提高警惕,随时应对突发的战事,使他们很难得到放松或者欢乐的时刻,一旦有幸遇上一次热闹的酒宴,他们自然情绪激昂,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与情感的写照。

首句用语华丽优美,音调清幽悦耳,宛如大幕缓缓拉开,但见葡萄美酒盛满夜光玉石杯,显示出盛宴的豪华气派。这一景象令人惊喜和兴奋,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二句用“欲饮”二字,进一层极写热烈的场面所具有的魅力。酒宴外加音乐助饮,让原本热闹的场面瞬间沸腾起来。这一句着意渲染气氛,表现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在前两句的渲染铺垫之下,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传达出一种豪情壮志。关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其意为拼得今宵沉醉,君莫笑其放浪形骸醉卧沙场,但观古来征战有几人能生还?故今宵纵情豪饮,不过是于百死之中姑且作片时之乐,其豪迈旷达之语,更让人不胜沉痛。二是认为它并非悲伤之情,而是席间的劝酒之词,“醉卧沙场”四字不仅表现了豪迈、兴奋的感情,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开朗昂扬,明快热烈,正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日暮乡关何处是)(9)

燕歌行并序•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战争的烟尘,在东北边疆弥漫,将士们辞别家乡,征讨凶残的贼寇。

男子汉本来就应该在疆场上纵横驰骋,更何况天子破格恩遇又给予了重赏。

将士们奏着钲和鼓进发到山海关,战旗绵延在碣石之间。

校尉的紧急军书飞速穿越沙漠,说单于的战火已经照亮了狼山。

山川萧条,直至边境,胡人的骑兵侵犯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在前线,有一半已经为国捐躯,还余一半幸存,将军却在营帐中悠闲地观看美人轻歌曼舞。

大漠的秋末,尽是凄凄衰草,落日余晖照耀之下,孤城战士越来越少。

将军身受皇恩,当蔑视敌人、竭力奋战,却仍然未能杀出重围。

将士们远征戍边已经很久,家中妻儿因离别而感伤泪如玉箸。

城南少妇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戍边将士在边境徒然回望故乡。

边塞狂风怒号,哪里能度过?边境旷远,更是绝无仅有。

晨、午、晚三时,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刁斗寒声,频繁地传来,一夜未断。

看战友手中的战刀,血迹斑斑,自古为国而死者,哪里能顾得上功勋?

你没看到沙场征战多么残酷,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李广将军。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有感于边塞征戍之苦而作。全诗以浓缩的笔墨,描绘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将士奉命出师,辞家破敌,声势极盛,而敌人气焰嚣张。西汉名将樊哙曾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横行”二字看似褒奖将领的威武,实则是斥责他恃勇轻敌。第二段八句写忠勇的军士和敌人死战,却仍然未能杀出重围,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由此可见,主将的昏庸荒淫和前方军政的败坏。第三段十二句一方面写被围军士死斗的结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可见战争的惨烈,从中表现出战士杀生取义的气节,尤其悲壮慷慨。另一方面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引领。末句“至今犹忆李将军”意义深广。史书记载,李广治兵“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他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中虽然有对骄奢且不恤士卒将领的愤怒流露,有对征夫思妇怨情的抒写,但全诗的总体基调却是慷慨激昂,高扬着建功立业、视死如归的豪迈精神,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