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街头书法大师(深圳街头修鞋匠结缘书法家成)(1)

曾宝生在写春联。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罗明 摄

来自湖北的修鞋匠曾宝生最近有点“幸福的烦恼”。这几天,他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甚至半夜也有电话打进来。说烦恼,是因为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说幸福,是因为有很多人关心他。

这一切,都是缘于那篇在微信朋友圈传开的《当中国书协副主席遇到街头练书法的修鞋匠》。

这篇被广泛传播的网文作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毛国典。在文章中,他讲述了他出差到深圳,在街头邂逅曾宝生,并为这个在修鞋之余坚持练习书法的修鞋匠打动并指导、勉励曾宝生的一段过往。

文章刊发后,曾宝生也引起了深圳市民的关注。为此,记者来到文中提到的曾宝生修鞋的地方,探访曾宝生。

1

自食其力以修鞋为生

在福田区振中路转上步中路的拐角处,在一个小电风扇、一个工具箱、一个修鞋的小机器、一支毛笔、一本字帖、两张水写纸、一辆旧自行车的旁边,曾宝生正在埋头修鞋。几分钟后,他笑着说:“鞋修好了。”

对于他右腿的残疾,曾宝生说是33岁那年,在老家收稻谷时,收割机翻车,压住了他的右腿,导致的后果便是骨折、截肢。

他告诉记者,出了意外后,他不想靠别人的施舍生活。于是,在2003年,他也效仿他的老乡来深圳闯荡,但身有残疾的他很难找到工作。

几经思索后,他决定以修鞋为业。幸好,修鞋的技术不是很复杂,几经摸索后,他便“自学成才”。“刚修鞋那会,一天下来都没有几个顾客。”曾宝生说。

后来,日子一长,附近的熟客觉得他为人厚道,做事认真负责,就会介绍朋友来他这修鞋。之前一天工作下来,收入是30元至50元左右,再后来,一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

2

工作之余喜欢写字

他说,在农村老家时,他就喜欢写钢笔字。来到深圳以后,附近的熟客发现他写得一手好钢笔字,就送给他一些字帖,让他临摹。

而练毛笔字也是因为好心的顾客。去年年初,一位姓林的顾客建议他可以试着练练毛笔字。他动心了,并由此开始上瘾。买不起纸,他便找来一些旧报纸。没有桌子,他便席地而坐以地为桌。

林先生看到他如此痴迷写字,就不时给他送来字帖、水写纸、毛笔、宣纸等一些书写用品。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别人给你竖大拇指,我却是来给你挑错的。”老人让他在旁边写字,当他写到“長”字时,老人当场告知,写法有错,“長”字下半部分是一笔写成。

3

偶遇中国书协副主席

曾宝生和毛国典第一次见面,是在去年的11月11日。曾宝生回忆称,那天中午,他躺在修鞋摊儿旁休息,突然发现旁边一人在对着自己拍照。然后,那个人主动过来问自己的个人情况,接着便聊到了书法的话题。

曾宝生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毛国典也没有自报家门。

“他要我先临帖,他在一旁指导。”曾宝生说。毛国典教他该怎么临帖,临帖之前必须先读帖,在心里默记每一个字的单比划,单偏旁,掌握好书体共性和规律后,再组合成汉字。

然后,毛国典又在一旁给曾宝生做示范。毛国典还想给他两百元钱,但曾宝生拒绝了。临走时,毛国典告诉曾宝生,他第二天中午还会过来。

第二天中午,毛国典如约而至,他建议曾宝生平时用宣纸写一些诸如“厚德载物”“宁静致远”“天道酬勤”等书法作品在修鞋地方出售,卖出去了,能贴补家用,卖不出去送人也无所谓。毛国典还跟曾宝生相约,等他再来深圳的时候,会把笔墨纸砚带齐,并送给曾宝生一方印章。

于是,毛国典第二次来深圳时,送给曾宝生两个装书法用品的袋子,从其中一个袋子里发现了写着“闭户读书忘岁月,挥毫落纸走云烟”书法作品。曾宝生拿起书法作品看时,发现其中有一个字不认识,于是他向另外一位书法爱好者请教。这个人一看落款,便问他怎么认识毛国典,并想出3000元买这幅字。这时,他才知道了毛国典的身份。当然,这幅字他没有出售,尽管3000元在他的眼中是一笔巨款。

曾宝生和毛国典的缘分还在继续。今年1月4日,他应毛国典的盛情相邀,去江西省书法协会培训中心参加了迎春联欢会。曾宝生还从毛国典的学生那得知了,毛国典送他的那幅书法作品的寓意,是希望曾宝生多读书写字。

“很感动,我感到非常幸运。有了这么有名望的书法家的鼓励,我对练好书法更有信心了。”提起毛国典,曾宝生的神情生动了许多。

再过几天,他就要回家过年。而年后,他还会回来继续修他的鞋,练他的字。“希望再次见面时,我的字能得到毛国典的一点点认可。”曾宝生说。(见习记者 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