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的运作原理 科普计划007几分钟读懂存款准备金的(1)

全文框架,便于阅读

2021年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11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2021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pbc.gov)),截至2021年1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37.58万亿元,此次降准共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市场热议。

那么什么是存款准备金(What)?为什么要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Why)?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带来什么影响?(with what effect)【3W】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15年修正)》第三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

从广义上来说,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为应对客户提取存款和日常结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库存现金。
  2. 按照吸收到的存款总额一定比例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存款准备金。
  3. 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也称超额存款准备金。

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指的存款准备金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基本的经营模式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从中赚取利差。但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并不能全部拿去发放贷款,需要留一部分用来满足储户结算和提款的需求,于是国家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到存款的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被法律强制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钱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相应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有存款的比重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那么储户向商业银行存放100块钱,银行就要向央行存放10块钱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块钱才可用于发放贷款等银行经营活动。在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商业银行也有可能在商业银行存放超出法律规定部分的货币,也就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是商业银行出于经营需要存放,具体数量也是商业银行自行决定。

为什么要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一般认为,最早的商业银行是1694年成立于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早期主要是帮英国政府筹集战争资金,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英国的中央银行。

在18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存在实质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但是此时政府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更多的目的是变相向商业银行收税,因为政府往往不会给商业银行的这些钱支付利息。

银行业存在至今,基本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本质变化。储户向银行存入100块钱,利率5%,银行可以转手就把这100块钱以10%的利率贷出去,这样银行一年的收入就是5块钱。

但是银行基本上都不会这么做。储户将钱放在银行是暂时的,尤其是活期存款,银行并不知道储户什么时候就会取这笔钱、会取多少钱,所以一般都会准备一些资金用于应对储户的取款和结算需求。

一般来说,银行都会沉淀下一部分资金,不会所有储户都在同一时间有大量的提款和结算需求,不然也没有必要将钱存放在银行。

当银行储户数量和吸纳的资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比较稳定的资金存放在银行,银行就会知道需要多少资金来满足储户的提款需求,剩余的资金就可用于放贷等盈利活动。

一般情况下,这样都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现实总会出现各种意外。

2020年8月2日,葫芦岛银行公告,葫芦岛银行原行长王学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受此消息影响,关于葫芦岛银行的谣言不胫而走,导致出现“集中提款”事件,也就是挤兑事件。

类似的情形并不罕见。

早在2020年6月16日,位于山西省的阳泉市商业银行称,部分储户前往银行兑现,造成银行网点正常营业秩序紊乱。当地人民政府、地方人行和银保监分局、阳泉市商业银行均贴出辟谣公告。7月,衡水银行也因谣言要倒闭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

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就是银行的信用,储户愿意把自己的财产存放在银行也是因为相信银行能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将钱还给他们。如果银行出现信用危机,进而导致储户集中提款产生的流动性危机,那么对该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都是巨大的乃至毁灭性的打击。

1863年,美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按照城市银行、农村银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规定了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里的存款准备金就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满足储户提款和结算需求等功能,如表1所示[1]。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

二战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总体上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银行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商业信誉持续改善,加上主流的大型银行基本上都已经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大型银行真正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政府会进行救助。在中国,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几乎等于国家信用,储户对银行有充足的信心,大型银行基本不用担心出现挤兑事件。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大型银行乃至中型银行就没有发生过一起值得一提的挤兑事件。法定存款准备金实际上更多扮演的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像一个水龙头一样对社会上流通的货币资金量起到控制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社会存款数量庞大,存款准备金率0.5%的变动就会引起社会上流通资金量的大幅波动,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冲击。存款准备金率这个货币工具在调节经济时具有央行主动性强、效果好、见效快等优势。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频率较低。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足够成熟,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依旧是我国央行较为依赖的货币政策工具。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外,近年来我国央行还设立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活动进行微调,减少对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依赖。

在我国,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数量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3以上,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当经济过热时,央行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当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时,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经济发展。

自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旅游业、影视行业等需要人员流通和聚集的行业,加上要减少碳排放,工厂曾被限电限产,2020年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类似的背景下,央行就会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避免经济快速下行。


[1]朱恩涛,朱瑾.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01):45-50.

撰文| Kay

编排| 无敌小飞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