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赏析(九)《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竹林幽静,依稀一山,一峰,一古寺。花木深处,云烟俱静,隐约一日,一径,一僧。鸟鸣清幽,空潭,空影,空人,空心。万籁俱寂,钟声悠远,磬音清越。很喜欢这种清静的意境,空远、深邃。喜欢轻吟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而空灵的意境。

青山不问人间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

今天我们赏析这首唐代最著名的题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青山不问人间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

禅意:这是唐代最著名的题寺诗。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仙”李白入东林寺,看见“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感悟“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那么诗人常建则是“曲径通幽处”是超凡脱俗的清幽;“禅房花木深”,是生意盎然的禅趣。

诗人用“清”“古”“高”三字透露出对清净幽远的古寺高林的倾慕之情,用旭日高照,衬托出明朗喜悦的心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佛寺纯净优美、祥和喜悦的氛围,在这里被渲染得情韵盎然。多人僧人们在这里修行,与风修道,与雨说禅,清心淡泊,淡然出尘。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尘世的一切喧嚣、纷扰,在这里都得到了过滤、净化,只余下悠扬洪亮的钟磐之音,把人带入忘怀尘俗、宁静祥和的禅境。

青山不问人间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3)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如一朵花,开在心间,则豁然开朗;开在路上,则峰回路转;开在流年里,则满眼丰盈。希望过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在幽雅落幕的庭院里,静心写作,写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倾听四季易雨湮花的声音。

每天禅心阅读,感悟禅门智慧,缓解生活压力,培养禅悦心态,是生命流淌着智慧,绽放着慈悲,少一分烦恼,多一份幸福,忍辱护真心,心安事顺人世暖,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