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戏演十年称得上是经典

那么好戏演百年必定是传世之作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1)

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其编剧创排于1917年的《三滴血》是秦腔爱好者心目中“经典中的经典”。从1918年首演至今,这部戏已经演了100年。

在这部秦腔经典名作上演一百周年之际,青年一代易俗社演员对这部名作进行精排打磨,并将于本周末晋京演出,开展《三滴血》晋京百年纪念活动。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2)

10月13日、14日,《三滴血》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厅连续演出两场,让全国观众体味到时代更迭中,这永恒不变的经典妙音。届时,还将组织“秦腔幼苗计划”中的优秀学员登台齐唱《三滴血》选段。

10月14、15日上午,分别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日报社举办“论坛活动”,将邀请文艺界专家解剖其创作模式,分析其创作方法,聚焦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创新,就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保留剧目的演出模式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请各位专家为秦腔艺术如何能够在新时代下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智力支持。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3)

伴随百年易俗社的传承延续,《三滴血》迄今已经传承了七代演员,久演不衰,成就易俗社一大批艺术家,成为易俗社经典保留性剧目,也是秦腔标志性符号。2009年,西安秦腔剧院曾邀请老艺术家,为新一代易俗社演员惠敏莉、李洪刚、王宏义、韩利霞、陈超武、朱海娥、李东锋等复排该剧。

在此次晋京演出来临之际,曲小文采访了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张保卫、陶隆等,让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讲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时代强音。

全巧民:

期盼《三滴血》等优秀剧目

不断演绎下去

初见全老师,满头银发却精神饱满,常以“老太太”自诩,再一问,今年她已是81岁的高龄了,11岁就进入易俗社49级学员班,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等先生。在秦腔演艺事业中辛勤耕耘了70年的岁月。提及《三滴血》,全老师就有讲不完的故事。

1958年、1959年,在国家的关怀重视下,全巧民随易俗社两次晋京演出了《三滴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提及此事,她说:“这并不仅仅是我一人的荣誉,这是属于集体的。”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4)

丨全巧民、陈妙华《虎口缘》剧照

1960年,全巧民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地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尤其夏天练功,七八月份的西安可想而知,扮好完整的妆发和服装,基本就得两个小时,每天都是早上七八点扮上,晚上十点以后卸妆,过了整整一个夏天”。她还笑着说每个月拿着50多块钱的工资。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脍炙人口的《三滴血》电影应运而生,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5)

丨全巧民电影《三滴血》剧照

全巧民是“第一批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将秦腔传承下去”却早已是她退休之后就有的想法,并且也这么做着。身为秦腔大家,却没有大家的架子,只要是喜欢秦腔的,无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业余爱好,她都尽心尽力的教,想的全是为了秦腔艺术的传播!

和电脑的“亲密接触”之后,她便对电脑着了迷,不仅打字日渐娴熟,还学会了聊天、视频,更是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五湖四海的票友、戏迷。除了在网上与他们探讨交流外,她还收了不少业余徒弟,用网络进行视频教学,而学生也来自不同的地方,国内有,国外远的竟然到了美国华盛顿。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6)

在采访中,全巧民多次提到这样一句话:“秦腔对我而言,退休之前是工作,退休之后是事业。”她说,希望《三滴血》这样的优秀剧目让年轻一代不断地演绎下去,能演下一个百年,下下个百年。

张保卫:

观众推动着《三滴血》的

不断创新和传承

提及和《三滴血》的缘分,张老师也有着说不完的话。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接触到《三滴血》开始,唱秦腔就成了他一辈子的事。

接触到《三滴血》以后,周天佑和李遇春这两个角色,张保卫都出演过,每次下乡演出,他都要演这出戏。谈起对角色的演绎,张保卫说:“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标杆,陈妙华老师的唱腔和演绎就非常之经典,为我的创作表达提供了参考,这样才能保证原汁原味的秦腔秦韵。”1996年,凭借着在《三滴血》中扮演周天佑一角,张保卫荣获获文化部颁发的表演奖。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7)

丨张保卫(左一)

“《三滴血》对秦腔和易俗社来说,是立下战功的一部戏,它是易俗社的看家戏,也是观众放不下的一部戏”。一直以来,张保卫坚持创新和探索,致力于《三滴血》的现代传承。

“它唱腔很明快,剧情很顺畅,可以达到好听、好唱、好学的效果,是秦腔的一个样段,会唱戏的人都会唱《三滴血》的片段,去北京、上海演出,下面的观众跟着一起唱,如果你哪里唱的不到位,很多观众马上就能提出来。所以,是观众《三滴血》推动着《三滴血》的不断创新和传承”。

作为《三滴血》的复排导演之一,张保卫和老艺术家们一起,在众人合力下,对《三滴血》的音乐唱腔、舞美展现、舞台呈现等进行深入挖掘,“把原来3个多小时的戏缩短到2个半小时”,也加入了时尚元素的配乐,更容易被当下的年轻观众所接受。而在唱腔上,依然严谨地沿袭传统,保持纯正的原汁原味。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8)

在张保卫等艺术家的努力下,《三滴血》将戏剧人员展示在舞台上,以经典唱段为主的《三滴血》音乐会也受到广大戏迷的喜爱。“音乐情景剧的诞生,是对秦腔的一个发展,唱腔和音乐的合作,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这样在比较大的舞台上,也能演绎小舞台出身的剧,以不同的形式,将《三滴血》更好地呈现给观众,将秦腔艺术更好地传播”。

陶隆:

传承是沿袭经典的精髓

并不断注入新世代力量

现在观众所看到的《三滴血》的舞台呈现,就是沿用了陶隆老师的舞美设计。19岁进入易俗社,跟着父亲学习舞美设计,直至退休,陶老师一直扎根在秦腔舞美设计的舞台上,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倾尽心血。

陶隆的父亲是易俗社最早的舞美设计,1958年《三滴血》晋京演出时,陶隆的父亲第一次为《三滴血》进行了舞美创新设计。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9)

父亲最精彩的就是,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层含义表现出来。他考虑到书放的时间长了,古书里就有了书虫。所以《三滴血》的设计,第一滴血的时候,设计了‘拱书虫爬到书本上’这样一个景;第二滴血的时候,书虫把这个书已经咬烂了;第三滴血的时候,就是‘书已经把书虫压到底下’了。”

这三个寓意,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给出了“舞台美术为戏说话”的评价,成为《三滴血》舞台美术的一个经典。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10)

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古典戏演出,陶隆根据易俗社的要求,根据社会的发展、观众审美观念的改变,对《三滴血》的舞美设计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保留了经典的‘书虫’设计,充实了其他场次的设计,统一了整部剧的舞台风格。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11)

90年代,陶隆对《三滴血》的舞美又进行了一次提升。“当时易俗社大剧院刚建起来,有个转台,为了利用这个转台,就设计了一套三棱柱方案,一个大的三棱柱,三个小的三棱柱。一个面表现一个场景,一个室外景,一个公堂景,再一个是室内景。这四个柱子在舞台上互相交错,不断的变幻空间,当时就很受欢迎。”

同时,陶隆受当时照相馆无接缝摄影的启发,把舞台全部弄成白色,“地面全部铺成白的,背幕是白的,木条是白的,全是白的,然后用灯光变换它的颜色,当时的灯光条件不能和现在比,就摆了好多日光灯,灯不能自己变颜色,就给灯上缠上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在当时来说,效果就很不错了。舞台全是白的,突出了戏曲服装非常艳丽,又用上转台,这个整体设计就被大家认可了。”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12)

2009年,《三滴血》进北京演出,陶隆的学生、现在易俗社的舞美设计师在沿袭陶隆的舞美设计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让《三滴血》的舞台更丰富、风格更加统一。2018年《三滴血》晋京演出,《三滴血》的舞美设计再一次得到提升,更加尽善尽美。

三代人五次改良,陶隆说,沿袭经典的精髓,不断注入新世代力量,这就是传承。

一出好戏确实是一出好戏值得一看(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13)

记得有人问过

为什么越长大越喜欢听老歌、看老戏

因为一句唱词、一个声音

就会打开记忆的阀门

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经典之作

是我们每个人能拥有的

乡土记忆和青春犹在

而那一声声秦腔、一出出好戏

就是三秦儿女的血脉表达

《三滴血》这出好戏上演了一百年

我们相信

在薪火相传的路上

这样的秦腔经典流会传得更加永久

编辑/王梦玉 荣满誉

校对/平薄倩云 审核/张弛

更多“文化曲江”精彩内容

来一场“睡觉交响乐”,这个“音乐之城”有点酷

乐活嗨曲江丨盛夏纳凉?曲小文首选这里!

2018年度“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开始申报

电竞版权能不能赚钱?体育版权的前车之鉴!

“火热古都持续升温” 打造多元创新创业生态区

40度高温下的修炼,西安能否成为下一个“影视之都”?

听说,这个火热的夏天曲江的各大公园、广场都有免费的露天电影可以看

声音曲江丨大暑时节,避暑靠醉酒?

啤酒节云集的西安如何塑造啤酒节IP ?

落户成功的新西安人离理想生活还有多远?

哔,2018已过半程,看曲江如何玩转文化产业圈,占据文化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