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太空电影爆发的一年。
上个周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许多电影纷纷发布海报,向此致敬。
仅目前已知的,就有七部太空主题电影正在拍摄或已完成。
除了万众期待的《流浪地球2》,沈腾的《独行月球》和陈思诚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也瞄准了这个领域。
而另一个导演陆川,则用手机摄制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太空作品——
《星夜:归途》
电影开场,中国宇航员将一个太空舱放置在了月球。
舱门一开,走出一个有些古怪的小孩。
尖耳朵,三只手指,不用宇航服,便可在月球表面自由行走。
这是一个外星的小孩。
他要在这里,等待母星的同类接他回家。
随着飞船升空远去,外星小孩对着远去的宇航员挥了挥手。
过往的点滴,开始不断地涌上心头。
原来,外星小孩刚到地球时就被抓住了。
他不会说人类语言,也找不到沟通方式。
多亏了一位女宇航员,将他收留在自己的家中,照顾和陪伴他生活。
尽管外星小孩不会讲话,但却能用手指触碰的方式跟女宇航员分享自己的情感与思索。
女宇航员原本也是一个人生活。
外星小孩的到来,让她的屋子多了些生气。
他们一起欣赏梵高的绘画。
一起在午后的窗边,享受着阳光的明媚。
女宇航员将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
喂他吃饭,结果他一口把勺子咬断了。
女宇航员先是吃了一惊。
随即又笑出声来。
外星小孩每一次施展的奇异能力,都能让她多一份了解与惊喜。
在她感到心情低落时,外星小孩也能感同身受。
一声不吭地依偎在她的身边,轻轻地给她一个拥抱。
在收到要将外星小孩送回太空的命令后,女宇航员用手机留了一段留言和告白,并将手机留给了外星小孩。
外星小孩需要在母星来接他之前,在月球度过一年的过渡期。
这一年间,地球上的女宇航员,仍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月球上的外星小孩。
有时候,她会盯着墙上的油画陷入回忆。
有时候,她会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月亮。
也许,月球上的外星小孩也在看着她。
一年之后,母星的飞船终于来接外星小孩了。
临走前,外星小孩回头望了望那颗蔚蓝色的星球。
他用那台手机给女宇航员送去了一份礼物——
一幅永恒的用月表陨石堆砌起来的星空画作。
女宇航员没绷住,满眼泪水涌出眼眶。
因为那副画,就是她家里墙上挂的那副。
也正是在那副画下,两个语言不通的生命,打破了隔阂,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随着飞船飞远,镜头也逐渐拉远。
我们这才看到了微电影中最大的惊喜——
那副《星空》,是外星小孩这一年里亲手堆砌起来的。
从地球望去,依旧清晰可见。
这个温馨治愈的结局,为这个科幻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星夜:归途》是陆川的首部手机微电影。
即使是用手机拍摄,呈现出的效果也丝毫不亚于院线的大片。
但陆川没有选择将其拍摄成一部太空视效大赏。
而是用不到8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情感细腻的故事,凸显了「穿越星空,爱是归途」这一主旨。
整部微电影几乎没有对话,全凭镜头语言,渲染出一种「星空下的孤独」。
开头即是黑夜中的月球,缓慢而寂静地旋转着。
飞船离开后,有一长段月球太空舱的特写。
头上是漆黑深邃的太空,脚下是荒芜青白的月表平原。
万籁俱寂,只有外星小孩孤身一人独立于黑白之间。
当他望向地球时,那里的蔚蓝多彩与点点灯光,更加映衬着月球的清冷与岑寂。
同样的,女宇航员也在地球仰望月亮。
尽管后来成了家,身旁有家人陪伴,但外星小孩的缺席还是让她的内心缺了一块。
遗憾的是,回应她的只有冷冷的月光。
曾经,他们通过欣赏绘画,来分享各自的情感。
尤其是在看梵高的《星空》时,女航天员触碰到外星小孩的手指,读懂了他的内心——
「孤独」
过去,外星小孩感到孤独,是因为与家人分离,身处异乡。
而此时,两人再次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早把对方当做家人一般。
家人离去,思念自然涌上心头。
或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这一点,恰恰是这部微电影的「科幻」之处。
它幻想并非未知的科技节点,而是永恒的情感命题——
跨越血缘的情感,真的存在吗?
鱼叔想到了电影《小偷家族》。
几位毫无亲缘的人们走在一起,相互扶持,组成欢乐恩爱的一家人。
它告诉我们:
成为家人,最重要的是陪伴与理解。
在这部《星夜·归途》里也一样。
女宇航员与外星小孩语言不通,但却依靠陪伴与理解,凝结出了强烈的情感纽带。
两人共同创造的许多美好时光,都将融入各自的记忆中,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早在初次见面时,两条完全不同的生命线就开始有了交集。
女航天员出现,让关在透明封箱里的外星小孩,看到了希望。
她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孤独无依的外星小孩,带他走出了黑夜。
离别时,女航天员离开时留给他的是一部手机和一件毛衣。
手机,存储着那些回忆。
毛衣,夹杂着她的味道。
这是在告诉外星小孩,即使分开,也不要忘记彼此。
而回到地球的女航天员总是一个人出神。
当她站在画前的一幕,跟后面抬头仰望星空的场景形成有趣的互文。
两个孤独的灵魂,被同一片星空联系在了一块。
于是,当片尾的《星空》再次出现在月球上时,两个深夜低落的灵魂都逐渐释然。
分离没有打破他们之间的纽带。
这份永恒的情感,穿越了地月之间的38.4万公里。
还将继续穿越数以万计的光年,将宇宙两端的个体紧紧抓牢,永不相忘。
如此一来,整个短片就化作了一首情感充沛的诗歌。
让人回味无穷。
陆川导演谈及拍摄这支作品的初衷,「这支科幻电影短片,灵感来自最近的疫情,来自那个和崇明岛隔海相望的城市,来自身边所有处于静态管理下的朋友们,他们的生活…如何沟通,如何重新获得生命的温度?一点感受,拍进了电影短片中。
这是我用手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通过这支片,我感受到手机拍摄的无限可能,依然可以做自己的导演,记录自己的内心。」
这个星夜系列,还有另外三部作品。
虽然都是加载了科幻的外壳,但它们反映的情感内核,无一例外与现实中的我们所共通的。
《星夜:奇遇记》围绕友情,讲述三个摇滚青年在遭遇挫折后,重新燃起梦想的故事。
《星夜:夜色燎原》聚焦爱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一个女孩跨越时空追寻自己的真爱。
《星夜:飞翔的马拉糕》,以亲情为核心,通过一个小小马拉糕,诉说着对父亲的挂念与不舍。
这三部作品都由陆川监制,毛柄璋、赵麟、兰城序三位青年导演执导。
尤其是《星夜:飞翔的马拉糕》,陆川对导演赞赏有加,「这次毛导演,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叙事,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
整支影片将孤独拍得富有童趣,且幽默荒诞。
如今,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早已自己掌握了记录生活的权力。
这份温暖美好的品牌内核,都被融入到四部微电影中。
从微小的情感故事涉猎到宏大的宇宙命题,深度洞察亲情、爱情、友情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切入社会普适性痛点,用新锐而真挚的创意内核,定格夜晚那些值得纪念的瞬间,与观众激荡出深刻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四部短片的故事都发生在黑夜,故事中的人们都在夜晚表达脆弱,宣泄情感。
这也映衬出了当下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词——「emo」。
深夜的emo,正象征了现代人的脆弱与敏感。
但,emo无罪。
因为充满期待才脆弱,因为在意才emo,因为憧憬光明才珍视黑夜。
人生不止有脆弱的时刻,也有温暖的时刻。
亲人的挂念,友人的问候,爱人的拥抱……共同将黑夜中emo的人拉了出来。
让我们重新面对明天,燃起生活的希望。
就像每个故事的结尾那样。
所有人走出低谷,走出黑夜,走向光明。
内心的空洞得到填补,黑夜的低迷消散殆尽。
它想说的,恰恰是当下年轻人最需要的慰藉。
在所有的宣泄后,依然炙热地爱着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