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枪械-步枪在英文中称做“Rifle”,故而我国早期曾将其音译为“来复枪”。因为其枪管内刻有膛线,因此又称线膛枪。

纵观步枪的发展历史,从14 世纪中期、即明朝初年世界上开始出现最原始的步枪——火绳枪算起,步枪经历了火绳枪、燧发枪和击发枪三个发展阶段。

有人谈到清军所用枪炮说:人们对于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火器,“常冠以‘土枪土炮’之谓。仅仅指制造工艺而言, 似乎也有道理,但就火器的形制样式说来,却是一种误解。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1)

火绳枪

火药和管型火器都是中国发明的,但中国一直处于前科学时期,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使得中国火器的发展受到了根本性制约。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

由此可以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明朝的‘洋枪洋炮’。就型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 余年 。清军在18 世纪使用的火枪在清朝典章文献记载中称为“鸟枪”。火枪的基本构造是枪管、准星、照门、搠杖(通条) 、枪托和火机。

从有关资料来看,中国在18 世纪已有燧发枪。康熙御制枪五种中就有三种是这类枪,并把它们叫做“自来火枪”。乾隆帝曾嫌这一名称太俗气,想改动一下,但始终未能拟出令乾隆帝满意的名称。

不过,清军在18 世纪最普遍使用的火器--鸟枪,一种前装滑膛线火绳枪,而燧发枪并未见装备于部队。史载,当时清军兵丁鸟枪用铁制成,枪长2.01 米,铅弹丸重1 钱,装填火药3 钱。射程约100 米,射速为1~2 发1 分钟,与明末清初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鸟枪木托下安330 毫米长的叉脚。满蒙八旗士兵用黄色枪托, 汉军用黑色枪托,绿营用红色托枪。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2)

清军火绳枪

清军火绳枪的构造是在火机翘首处(即龙头) 夹一根火绳,然后时先点燃火绳,然后扣动扳机,使火绳下落,接触火门烘药,引爆膛内火药,以发生巨大动力,推促弹丸飞出枪口。清军当时的火绳是用硝药熏煮麻斤捻制而成的。

我们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检索档案时发现,清政府对各地驻军火绳的质量极为重视,各地督抚年终时都例行专折向皇上汇报。例如,陕甘总督勒保于乾隆五十八年呈奏说:

窃照乾隆五十五年钦奉上谕,嗣后各省营伍所用火绳俱著照例以麻绳妥制,毋许偷换纸张以利军行而昭实用,并令不时查看,入于年底汇奏,等因钦此。陕甘二省提镇各标营军贮火绳以及兵丁操演应需火绳俱系绳拧制,用硝如式配制,并无偷纸张情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奏折·军事类) 。

对于火绳枪的制造, 陕甘总督福康安于乾隆五十年的奏疏中谈到:“既有劲兵,又资利器,乃绿营一切军械,均非利用,虽年年查验无亏,仍不免有名无实,即如枪靶,多系松木制成,外由砾油,徒事饰观,而木质松脆,不能坚久,臣前在军营,所见枪靶,一经磕击,即有损坏,当临阵之时,损坏一杆,即少一枪之用,且枪靶火机, 制造均不合式, 以致兵丁施放,不能合手,臣已另给式样,妥为制造,并改为榆木不施油漆,期于朴素坚致,施放便利”[皇朝经世文编(卷七一) 兵政] 。

从档案中我们看到,各地督抚在接到乾隆帝转发的这篇福康安奏疏之后都对鸟枪的制造进行了改进。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3)

与中国相比,西方在18 世纪的武器装备要先进,因为当时西方军队主要使用燧发枪,而且滑膛枪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成熟。

贝安所著《军队与武器》一收说:“燧发枪从17 世纪末到19 世纪30 年代由于它的安全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广泛流行于欧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区。燧发枪的发火装置可能是17 世纪20 年代法国的马丁·雷·鲍格斯发明的,它可以为两部分: 一是射击装置; 一是安全防护装置”。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4)

其实,燧发枪最早出现于16 世纪,西班牙、荷兰应该是制造燧发枪的发源地,法国只不过在西班牙、荷兰设计的燧发枪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定型,使之更为可靠并得广泛推广使用。从枪炮发展的历史来看,剪掉火绳枪下的那条“辫子”看起来挺简单, 实际上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与西方当时主要使用的燧发枪相比,当时清军使用的火绳枪则颇为不便,枪手或待从要随身带火绳、火种或火镰,而且火绳在气候潮湿时难于点燃,影响使用。此外,在作战使用时,火绳枪上每支枪总得拖着一根燃着的火绳, 既容易暴露目标(特别是夜间),又操作麻烦,同时还难于进行正确瞄准。

所以在清中期《西洋自来火统制法》中就已深明其弊:其一,临阵忙乱,倘若放偶疏则贻害甚危; 其二,怕潮湿雨淋,烘药恐风吹散,晦夜尤为不利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5)

当然,我们不能受我们头脑中关于现代枪炮知识的影响而夸大中、西方武器性能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说,18 世纪欧洲各国使用的步枪也是非常简陋和笨重的,装弹也非常复杂,需要高度技巧。

最初,西方的燧发枪是将火药和裹着浸油丸衣的弹丸分别装进枪管,每分钟最多只能发射一次,后来,普鲁士步兵在装弹时采用铁通条,大大提高了装弹和射击速度,单兵射击每分钟可达四五发,小队按口令齐射每分钟可达两三发,这种水平在当前是其它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在18 世纪, 英军从马尔巴勒时代一直使用的0175 口径的“布朗·贝斯”(Brown Bess) 滑膛枪。其最大的有效射程仅有80~100 码,如果不安表尺,士兵没有受过枪法训练,其人效射程还会更短。有一次,拿破仑在德意志步兵营中观看燧发枪时曾感慨地说:“这的确是能发到兵士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恩格斯《法国轻步兵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6)

这句话充分反映出18 世纪的步枪依然是很粗糙的武器。特别是同样处于潮湿环境中比如热带雨林等,火绳枪和燧发枪两者的使用效率差不多,因此曾经在缅甸缴获过西式燧发枪的清军将领,并不看好燧发枪。我国学者吕小鲜《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一文这样指出:

“既然从15 世纪到19 世纪欧洲火枪射击速度上的提高并不很快,而中国鸟枪与17 世纪欧洲同类武器性能大体相当,且在18 世纪以后又多多少少有一些改进,那么,如果认为英国燧发枪比中国鸟枪射击速度快得多,显然是不恰当的。

燧发枪与鸟枪的装弹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二者都使用散装弹药,都须站立装弹,装弹时,都须将火药和弹丸分别从枪口依次装入,然后用推弹杆捣实。在装弹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英军燧发枪的射击速度超过清军鸟枪并不多。当然,由于英军士兵训练要比清军严格得多,因而在实际装弹时,英军士兵可能比清军士兵快得比较多,但这主要是因为训练程度不同,而非枪本身的问题。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都较英军燧发枪为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俱系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在我们看来,技术的发展往往于细微处见功力,许多产品的规格、类别往往相差不大,但可能因为某一关键性工艺和技术的差异而使性能表现出高低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

中世纪发明的火枪介绍(十八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的比较)(7)

就18 世纪中、西方武器装备而言,我们不能把燧发枪与清军使用的鸟枪的性能优劣差距过分夸大,但应该承认西方当时的燧发枪工艺方面的确超过了清军使用的鸟枪。

乾隆三十四年(1769) ,经略大学士傅恒、副将军阿里衮等向皇帝会奏说:“至绿营鸟枪,大半堂空口薄, 只食子药三钱,演时多在平地,临阵下击,火未发而子已落。现按提水枪法,令枪子与枪口吻合,间有小者,将黄土树叶探塞;并新造食子药四钱鸟枪,分给演习”(清高宗实录(卷八三三) ) 。可见当时清军鸟枪的粗糙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