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饲养管理是决定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论坛可以发现很多雏鸡是在疾病困扰中走过的这样的鸡群将来的生产性能一定不会得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对雏鸡的饲养管理要加强,为追求更高的回报,请从雏鸡抓起下面由微信公众号:养鸡助手结合多方面资料整合出如下育雏期间(30天)管理要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雏鸡怎样养才能肠胃好长得好?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雏鸡怎样养才能肠胃好长得好(怎样养好雏鸡新手必藏)

雏鸡怎样养才能肠胃好长得好

雏鸡饲养管理是决定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论坛可以发现很多雏鸡是在疾病困扰中走过的。这样的鸡群将来的生产性能一定不会得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对雏鸡的饲养管理要加强,为追求更高的回报,请从雏鸡抓起。下面由养鸡助手结合多方面资料整合出如下育雏期间(30天)管理要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室的准备:育雏室要彻底清扫,墙壁用生石灰粉刷,地面用3%火碱喷洒。地面平养育雏要铺好垫料,将所需器具摆好;立体笼育雏要把笼具洗刷干净,消毒安装好,然后用即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5克、甲醛30毫升.封闭门窗,24小时后,打开门窃换气。

育雏所用设备的准备:育雏所用设备包括饲槽、饮水器或水槽、料盘、料箱,水桶、秤、料铲。将这些用具用水洗刷干净,然后用3%来苏儿或其他消毒剂消毒,备用。

饲料和垫料的准备: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准备易消化、营养全价的小鸡饲料。在平面育雏时, 一般都采用垫料,垫料要干燥、清洁、柔软,无霉烂、无农药,吸水性强、灰尘小,常用的有稻壳、刨花、碎玉米芯等。垫料的厚度一般为10厘米左右。

二,饮水技术

水分占雏鸡的60~70%,适量饮水直接关系到雏鸡新陈代谢、体温调节、消化吸收等等。同时,适时饮水还有利于开食。由此,初生雏开食前必先开水,一般安排在毛干后3h。饮水好坏,关系到肠胃蠕动、卵黄吸收、胎粪排出,直接关系到雏鸡饮食状况。

首次供水,以温水为好,加入适量多维、抗生素更好。供水过程中,为了预防因长时间缺水造成暴饮问题出现。必须要不间断地供给饮水,且保证足量饮水器,摆放均匀。今后随着雏鸡日龄增加,饮水器可适量增加。如果用于立体笼育雏,开始前安排笼内饮水,1周后可训练笼外饮水。

三,开食技术

第一次吃食被称之为开食,具体时间的界定需根据雏鸡自身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初生雏鸡出壳后36h才具备消化功能。换句话说,过早开食严重影响雏鸡消化器官,对今后生长发育极其不利。而过晚采食的话,雏鸟体力消耗过大,身体严重虚弱,也会影响育成率。

由此,开食时间多安排在出壳后24~36h。但是,在高温孵化条件下早出壳的雏鸡,由于出壳后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必须要尽早开食,24h内即可开食;而对于受低温孵化影响,出壳时间较晚,肚大吸收缓慢,最好安排在胎粪排尽再开食,36~48h内可开食。

开食使用饲料,必须要求颗粒适中、新鲜全价、营养丰富。常用的有小米、碎玉米、碎小麦等等,可先将其用开水烫软,待膨胀后再行饲喂,或者是直接使用雏鸡混合料取代。

早期可将饲料播撒在反光性强的硬纸板上,只要有一只鸡进行觅食,其余鸡只可学着觅食。同时,可尝试与料槽内进行喂食,训练雏鸡料槽采食的习惯。第一天饲喂2~3次,之后增加到5~6次,6周后逐渐过渡到4次。饲喂量少次多量,时间相对要固定下来,不要轻易进行变动。

关于饲喂量的确定,要根据鸡只耗料情况而定。研究证实,雏鸡1周龄耗料10g、2周龄耗料18g、3周龄耗料26g、4周龄耗料33g、5周龄耗料40g、6周龄耗料47g。而具体喂料量,还应根据吃尽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说同样的饲喂量,短时间内全部吃光,说明饲料可口,不要盲目添食,避免消化不良。如果同样的饲喂量,长时间内吃不尽,则应立即找出原因。可能是饲料变质,雏鸡不能适应;可能是雏鸡患病,正值潜伏期。

总之,所有情况一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因为一般我们的情况是雏鸡都是经过长途运输,时间都超过24小时,所以在鸡进育雏室之前先放好水,水一定要加专门的开口药或者是抗生素和多维,后开始放雏鸡,雏鸡放完,即可开始开喂食物,用碎玉米先用开水泡软,待膨胀后再进行喂食。第一天饲喂2~3次,之后增加到5~6次,6周后逐渐过渡到4次。饲喂量少次多量,时间相对要固定下来,育雏期间不要轻易变动。

四,光照管理技术,光照对雏鸡的活动,采食,饮水都有很大的影响。

给大家列举一下关于光照的数据,可作为管理中的参考。1日龄24小时光照。2--3日龄23小时光照,4日龄光照22小时,依此类推14日龄的时候给光时间为12小时,一直延续到40日龄。40--120日龄给光可控制在8小时即可。19周龄开始给光增至到14---16小时,一般不超过17小时。

五,饲喂管理中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观察雏鸡的状况。雏鸡活强好动,爱吃食,食量每天都有增加,粪便成条状,灰绿色带一层白色。表明鸡舍温度、空气等各方面条件适宜,鸡群健康。

如果发现鸡群分散不均,扎维、不爱动、怕冷、羽毛松乱,吃料量突然下降,有灰白色稀粪、绿色稀粪、蛋清样粪便或带血的粪便,有呼噜声、打喷嚏及突然一声长音等,说明鸡舍温度不适或发生了疾病,应及时查找原因。

第二,随时调整鸡群。随着雏鸡不断长大,鸡群要随时调整。要根据雏鸡大小、强弱和笼层等不断进行调整。发现离群闭眼呆立、羽毛蓬松不沾、翅膀下垂的病弱鸡要及时隔离、淘汰。

第三,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在夏秋季节,要适当降低饲料的能量水平。在冬春季节,要适当提高能量水平,以保证在有限的采食量中使雏鸡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

第四,饲料颗粒的大小要适中。对雏鸡来说,饲料原料不能超过2mm,以保证雏鸡采食的是全价饲料。否则会因营养不平衡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育雏成活率。

第五,在饲料中添加沙粒。对笼养鸡来说,添加沙粒可促进雏鸡消化。在2~3周龄时,可在饲料中掺入1%的清洁沙粒。

第六,逐步实现脱温。随着雏鸡生长日龄的逐渐增加,雏鸡生长所需的温度要逐渐降低,直至实现脱温。雏鸡脱温要逐渐进行,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时白天不给温,晚上给温度,一般在经过1周之后鸡群可逐渐适应外界温度,这样就可不再给温。

总之,脱温必须要逐步进行,切不可突然进行或者是忽然降温过低。否则雏鸡会因为温度低,怕冷相互拥挤,导致挤压致死或者是诱发呼吸道类疾病。

第七,预防啄癖问题,日常养殖常引起啄癖的原因有多种——饲养密度过大、室内光线过强、饲料中缺乏某种氨基酸或氨基酸比例不平衡、租纤维含量过低和鸡的习性等等,都是日常笼用中最为常见的致病因。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除均衡营养、降低密度、减弱光照强度、改善通风外,还应该及早进断喙(注重生态散养就不要断啄)

结论:

总之,育雏是对1~7周龄的幼雏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使之正常生长发育,确保以后有良好的生产力和种用价值。雏鸡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与养鸡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如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消化能力和抗病力差、新陈代谢旺盛、雏鸡体内的水含量高等特点,做好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工作。

要点梳理:

1,小鸡前三天水里面加多维,适量消炎抗菌类抗生素。

2,前三天喂碎玉米,第一次玉米可以用开水泡软,第四天用一般玉米一半饲料拌料喂,后全饲料

3,前7天用比较亮一点的灯,后用15瓦即可

4,疫苗当天和前后一天不要使用抗生素药物

5,不能惊扰,特别是预防踩踏死亡

6,第一天湿度很重要,要保持在80%左右,三天后湿度可以降到65%左右

7,第一天温度在35度左右,三天后每周下降2度直到正常温度。以不挤堆,不热喘气为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