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末到盛夏,这场漫长的瘟疫让寰球同此凉热。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可同时,在抵御病毒前,每个人又都是参与者。

在武汉,在全国,有一个个普通的平凡人,他们用勇气与爱,为战役织起了一道坚韧的防线。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

8月6日,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发布预告片。据悉,该剧改编了十个疫情期间真实发生故事,分为十个单元,共邀请12个导演和34个知名演员共同合作。

其中一个单元《我叫大连》,就是改编自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的故事,由邓伦饰演主人公蒋文强。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2)

“封城”后误入武汉,本想寻求志愿者帮忙却误打误撞地成为了志愿者,蒋文强的这趟“汉囧之行”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真实展现了何为平民英雄主义。

天使降临人世,往往是以最平凡的普通人的面貌。而那些挺身而出的勇敢坚毅,正是羽翼上最璀璨的光辉。

01、误打误撞

“大连小伙等候处,九楼女神守护着。若有需,招必回,请喊大连。”

蒋文强在武汉某医院的九楼走廊贴了这么一张手写的便签,便签下面放着一张矮板凳,他戏称为“工位”。

在治疗前线,防护服和面罩将他罩得严严实实,而在胸口处,用黑色马克笔写的“大连”二字是他在这里的外号。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3)

这是蒋文强“被自愿”来到武汉的第二周,他不敢在防护服上签下自己的真名,怕家人担心,蒋文强一直瞒着父母,只说自己是被滞留在了长沙。

其实,如果不是贪吃那一盒盒饭,走错车厢,他也不该在封城后误入武汉。

他还记得2月12日,在去长沙的高铁上,自己端着盒饭,也没多看,就径直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吃饭。

好巧不巧的,他就坐在了“返汉人员专用车厢”中。列车到站后,也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被列车员催促着下了车。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4)

他带着不多的行李走出高铁站,环顾四周,一片冷清——街道、酒店、饭店、便利店,所有往日热闹喧哗的场所都在这场疫情中静默了下来。

昔日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城市,如今被病毒封住了所有脉络,蹲在萧瑟的冬风里,蒋文强心底也是一片凄凉。

但凄凉归凄凉,蒋文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想办法离开。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5)

至于成为援鄂志愿者,蒋文强后来笑着说:“说实话,当时那句包吃包住真的吸引到我了。”

原本是想上网寻求志愿者帮助,结果误打误撞注册成了志愿者。傍晚接到医院电话百般推辞的他,在听到那句管吃管住,还是妥协了。

罢了,既然暂时走不掉,就先待着吧。

02、“干了点普通事”

就这样,蒋文强就成了武汉某医院的一名志愿者,因为人手短缺,蒋文强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就正式上岗了:

“我当时想,即使要去工作也应该有个培训吧?没想到……直接就……第二天就让我进病房了……”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6)

他的职务是保洁,承担着病区的消毒工作和确诊人员的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每天需要工作十二个小时。

可以说,他是除了医护人员外,距离病毒最近的人。

几天前还是远离前线的普通人,几天后就成了一线志愿者,身份转换太快,蒋文强的心态却依旧忐忑。

起先他连防护服都穿不利索,不是怕护目镜漏气,就是担心防护服透风,进病房就觉得呼吸困难。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7)

“蹲下时,我能明显感觉到有热气从我的脖子两侧冒出来。我都不敢站起来,怕带病毒的气体再顺着脖子进去!”

还有一次,病房里一位大爷流鼻血,他上前帮忙不慎碰到了对方丢掉的,带血的纸团。

一瞬间,蒋文强楞在原地。一旁的护士见状跟他说,要么换衣服出去,要么就好好消毒继续工作。

在人人自危的病毒前,他几乎是条件反射的跑了出去。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8)

他不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专业医护人员,他只是一个经历有点跌宕的普通人。

但在走出病房后,蒋文强看着身边忙碌紧张的医护人员,想到自己白白浪费了一套防护服,想到刚刚临危不乱的护士,心里头就有点发酸——

后来他去护士站找相熟的值班护士聊天,说自己的恐惧,也说自己的责任,护士长也没责备,也跟他说起了自己求医路上的挣扎迷茫。

“她们一点点教,我就跟着一点点学,慢慢地就没那么害怕了。”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9)

一次直面恐惧的经历和一次推心置腹的畅聊,让蒋文强慢慢抛下了拘谨。

之后,他进病房也不再紧绷着神经,反而主动与大爷大妈们攀谈。为了节省物资,他尽可能少喝水。

他性格开朗,工作上手后慢慢也会主动为医护人员揽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难得的空闲时间,他也会讲笑话逗大家开心。

蒋文强成了医院红人,有人听了他的故事发在网上,让他一下成了网络红人,连朱广权都为他编过段子。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0)

但在熙熙攘攘的人声里,蒋文强只淡淡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干了点普通事。”

03、“平民英雄”

普通人做着不凡事,在关于疫情的那些宏大叙事之下,除了蒋文强,还有无数的“平民英雄”。

与蒋文强不一样,汪勇是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疫情发生前,他奔忙在这个巨大城市中,靠着送快递养活一家三口人。

一年都是风雨兼程,只有在除夕夜这天能暂时从无休的操劳中喘口气。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1)

跟家里人吃过团圆饭,临睡前,汪勇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发了个二维码,配文:东西湖区用车需求群。

汪勇当时加群没想着当志愿者,他的目的很简单:可以看看医护人员们聊天,了解一下疫情的最新状况。

但进群了他才发现,哪有什么闲情逸致的聊天,每条都是医护人员心急如焚地求助。

疫情来势汹汹,公共交通都停了,连轴转的医生护士们回趟家反倒无车可坐。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2)

群里上一条消息停留在一名护士发送的用车需求,三个小时了,还没人回应。汪勇捧着手机辗转反侧。

如果没有车接,护士要回家就要走四个小时的路。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如果不幸感染……汪勇翻了个身,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咬咬牙在群里回复:

明天早上我来接你。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3)

用车时间是早上六点,汪勇五点半给对方打了个电话。电话里,护士愣了几秒,昨晚她一直都在抢救病人,也没注意发的消息竟然有人回复。

从金银潭医院到黄陂盘龙城,十公里的路,汪勇几乎没跟护士说一句话,从后视镜里他能看见对方眼里浓重的疲倦。

汪勇被那股疲倦触动了——

比起近距离接触病患,抢救生命,自己出车的风险实在不值得一提,至于钱财,他分文不取。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4)

就这样,汪勇彻底抛却了顾虑。他对家人借口接触了患者在隔离,晚上住在仓库里,白天就开始在医院和住宅区往返接送医护人员。

他一个人一天能跑三十到六十单,但比起庞大的需求量,还是杯水车薪。

面对巨大的用车缺口,汪勇先是花三天到处找人,组建起了一支6人的志愿车队。

后来在大家的转发帮助下,又联系到了共享单车企业,在医院周边投放了近千台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5)

行的问题只是第一步,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汪勇才发现医护人员背后的保障是多么单薄有限。

有一天,他刷朋友圈看到一名护士说自己好想吃大米饭。

他是下午四点看到的朋友圈,两个小时后,他就自掏腰包提了三十盒盒饭送到医院。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6)

汪勇坦言,自己做这些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出于朴素的善意:人家医护人员替我们日夜操劳,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做不了专业的事情,总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改善一点生活条件。

但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有限,“得想办法让雪球越滚越大”汪勇想了想,凭借自己刚刚在志愿者圈子积攒的一点知名度,去联系餐饮行业直接免费供餐。

再然后,汪勇又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征求到先复工再补手续的同意,保证医院的餐食不断供。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7)

慢慢地,开始有媒体对汪勇的事迹进行报道,而汪勇呢,也借着媒体去对接医疗物资的捐赠,一点点扩大“业务”。

两周时间,他为医院对接了近三万件物资。“有事找勇哥,肯定能解决。”成为了志愿者圈子里一句响当当的口号。

大到医疗物资,小到手机碎屏维修,汪勇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争取让医护人员无后顾之忧。

“嗨,我就是一个组局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面对无数媒体的赞扬,汪勇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笑得有些腼腆。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8)

而在蒋文强和汪勇之后,还有更多伟大的逆行者们——

彻夜赶工,在消毒液生产一线的车间工人王丽丽、把自己经营的连锁酒店全部为医护人员免费开放的酒店经理肖雅星、自愿取消假期返回疫情防控检查岗的民警战士吴逊……

这些隐藏在英雄之后,在自己的岗位上籍籍无名的普通人,都应该被看见。

疫情带来了太多的艰辛与不易,但幸好,爱与温暖从未缺席。

在平时,他们可能是白领、快递员、农民工、理发店的托尼老师是大街小巷里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但在疫情中,他们自愿成为志愿者,担起同样的责任,奔赴不同的岗位,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竭尽所能,传递温暖。

邓伦来大连(邓伦成了大连小伙)(19)

这些来自万千民众心中的朴素热忱,最终化成了点点微光,成为照亮前路的明炬。

当日常生活重新运转起来,那些平凡人又回归人潮中。但,那些人,那些事不该就此被遗忘,那些平民英雄们,他们不会萎败,他们永远鲜活。

作者:清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