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没有上过幼儿园,而且即使在家里,也不能随便出门去玩,只能无声地在家里呆着。这种情况给我带来了一利三弊。先说这三弊,其一是由于没有出门玩的机会,所以从小缺乏运动,胆子特别小。其二是同样由于上面的原因,以后上学的时候体育课超级差,直到今天我对于体育运动也没有兴趣。不过令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到了孩子这一代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当听到孩子参加全国大学生联赛的消息后,我兴奋得难以言表,总有点“一雪前耻”的感觉。其三是由于没上过幼儿园,所以玩伴极少,只有同院里的一个与我一样大的女孩和隔壁院里一个与我家同属“黑五类”、也没上过幼儿园的男孩两个小伙伴。隔壁院里那个当年的的男孩后来又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俩的关系一直到今天都是好友,可以说是最早的发小、最好的发小。

接着说说这“一利”,那就是我比同龄的孩子认字读书要早得多,五岁的时候就可以流利地读书看报,而且每天坚持写日记。再加上家里尽管被抄过一次,但由于爸爸是个读书人,所以抄家后又陆续买了不少书,这样一来我就有很大的机会读到各类图书。现在看,爸爸对我还是非常宠爱的,这种宠爱是与别人宠爱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比如爸爸宠爱姐姐最多就是给她买块糖之类的,花的都是小钱,而对我则是花大钱,因为主要花钱的地方是买书,基本上是我要什么书就给我买什么书,当然小人书除外。所以,我从很小就读成人读物,看小人书是在上学之后从同学那里借着看的。正是因为上学前没有读过儿童读物,所以我对小人书等儿童读物特别羡慕,有时候去书店,会趴在柜台前盯着里面的小人书封面看上半天。

90后小时候看的儿童杂志(小时候读过的少儿杂志)(1)

终于等到了上小学,学校里那时有个“图书角”,里面有同学们自己带来的书可以让大家传阅,我就是从那时起才开始有机会看到儿童读物,觉得图文并茂,非常好看。到了二年级,学校里组织大家自愿订阅《红小兵画报》,这是一本24开本的彩印小画报,每月一期,每期不到一毛钱,大约有二十多页。我心里好生羡慕,回家对父母说我也想订一本,结果被爸爸当场拒绝,说家里这么多书给你看,就不要花那个钱了。这让我非常沮丧,不过也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家里的书报杂志确实足够我看的了。记得那时我读的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小丛书》《历史知识小丛书》之外,还包括《航空知识》《地理知识》《科学实验》《化石》《文物》《考古》《无线电》《科技参考消息》《诗刊》等杂志,以及《天津日报》和《参考消息》两张报纸和其他一些旧书,所以每天的阅读量还是非常大的。不过,这个《红小兵画报》总是我的一块心病,虽然每出一期我都能从班上订阅的同学那里很快地浏览一遍,但总觉得不如自己订了随时看方便。

后来,终于机会来了。有一次,老师组织班上几个写作文比较好的同学开会,要求大家积极向《红小兵画报》投稿。这下我有了理由,于是回家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要我们给《红小兵画报》投稿,可我没订这个画报,怎么投稿呀?爸爸听了这话,才表示以后可以给我订。我当时兴奋极了,马上表示一定认真准备投稿,争取我写的东西能印在画报上。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就让我跟他的朋友郜彬如老师学写诗,尽管最终我也没学会写诗,但至少把平仄和“大十三辙”“小十三辙”学会了,于是在那个写诗歌和儿歌(也就是顺口溜)风行的特殊年代,我这一条多少也算是“一技之长”。顺便说,文革那段时间里说是“抓革命,促生产”,但实际上人们把相当的精力都用在“抓革命”上了,生产不可能不受影响。就拿爸爸干活的厂子来说吧,三天两头就要开会,搞“学习”和“批判”,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要造气氛,每个车间里面都是标语口号,还有就是职工写的大批判稿和各种宣传稿,另外就是机关企业学校都有很大的宣传壁报。爸爸的厂里出了一个工人副总理,所以厂里对政治宣传格外重视。爸爸虽说被打倒了,但毕竟过去是写大块文章的人,于是便“废物利用”地被厂里要求负责出壁报。那时爸爸早晨下班回家后上午睡一觉,到了下午就经常趴在桌上写东西。父母都有当时不错的钢笔,属于抄家时开恩留下的,他们不舍得用,于是就专门买了蘸水笔写稿子。我至今记得那枝蘸水笔是一根紫红色的木杆,前面插着一个与普通钢笔不大一样的笔尖,那个笔尖上面凸起一块,可以储存钢笔水。用这种蘸水笔写字很有意思,开始写的时候笔迹又粗又深,写到最后越写颜色越浅,到这时候就需要再蘸一下钢笔水。因此,写出了的稿子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在哪里蘸过钢笔水的。那时,爸爸经常一写就是从下午写到晚上,到了晚上九点就拿着稿子去厂里上班。

可能我们几个孩子受父母的熏陶吧,反正从小我们对写文章都不觉得费劲。那时我跟郜老师尽管没学出写诗来,但是写点合辙押韵的儿歌什么的,还是属于比较轻松的。至于写大批判稿之类的东西,由于我的阅读量比同学们要高出很大一截,甚至超过老师,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于是,我也就成了学校里写作小组的主力了。往往是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什么宣传活动时,老师就把我们这些孩子们找到一起,布置题目让大家去写,然后找会写毛笔字或美术字的同学负责在大字报纸上誊抄。这样慢慢练下来,我写这些东西经验就相对而言比较丰富了。后来老师让我们给《红小兵画报》投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小学三年级,当时是学校组织劳动,老师让我把劳动的场面写下来,于是我就以此为主题写了一篇儿歌,发表在《红小兵画报》上。记得那时还有稿费,具体数额记不清了,好像有将近两毛钱的巨款。要知道,我们那时一年的学杂费只有两块钱,这笔稿费当然属于“巨款”了。

说起来有意思,我和姐姐的作品都登过报纸,姐姐是画的画被《天津日报》刊登,我则是儿歌和文章。于是,我们两人在“向阳院”里出板报的时候就成为了主力,我负责写稿,姐姐负责画报头,隔几天出一期,乐此不疲,街道大妈和我们院里的“文艺青少年”们都夸我们姐弟俩。

90后小时候看的儿童杂志(小时候读过的少儿杂志)(2)

到了小学五年级,学校又组织大家订阅杂志《革命接班人》了。这本32开本杂志的读者对象其实是中学生,除了封面封底之外,内文的印刷都是黑白的,里面的图画少了,基本上是整篇的文章,更接近于成年人读的杂志,厚度也超过《红小兵画报》,每本定价一毛钱。这个杂志由于过去姐姐曾经从同学那里借来看,所以全家人都读过。这一次,爸爸没有反对,直接让我订阅了。不过由于五年级只上了一年半,所以这本杂志我累计阅读的时间并不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