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的剧烈动荡,使得高加索地区原隐匿的各民族矛盾渐次激化,其中最受瞩目且最惨烈的当属跨度两个世纪的车臣战争。

俄罗斯车臣共和国1.7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近130万民众,分属上百个民族和部落,其中以狼为图腾、信奉伊斯兰教的车臣人达58%(1991年数据),他们素有自由豪放和桀骜不驯的性格。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车臣民族始终保持着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架构,然高于世俗法规的长老裁决制和血亲复仇的传统观念却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也使整个民族日趋保守、封闭而难以交汇融合。

车臣乃高加索交通要冲,里海输油管线、高加索输油管线均过境于此,素有“连接外高加索的生命线”之称。另外车臣格罗兹尼油田所产优质原油可消除俄罗斯西伯利亚产劣质原油中的石蜡等杂质,使之符合出口加工标准,此净化的神奇功能大概就是俄罗斯誓死保卫北高加索的经济因素吧。

下图(图1)——车臣简图

俄罗斯收复车臣历史背景(为何敢同俄罗斯叫板)(1)

而车臣所处的高加索位居欧亚结合部,里海、黑海环绕地,屡遭兵戈涂炭。战火硝烟铸就了车臣民族的史碑,险恶多难孕育了车臣人彪悍及尚武不屈的民族属性。

卫国战争后期,腾出手的斯大林对卷入叛国附逆漩涡的车臣民族施以集体惩罚,即使私通德寇者乃极少数。1944年2月23日,史无前例的惨痛民族浩劫降临,车臣部族被强力迁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在全副武装兵士的押解下,一辆辆汽车和马车载着茫然不知所措的车臣人前往集合地,他们无助的听凭命运的安排,大多衣着单薄,佝偻着在寒风中直打哆嗦。而远处的故乡则烈焰雄雄,黑烟直上云宵,染灰天际。虽然1957年矫枉过正的赫鲁晓夫允许移民回巢,车臣民族得以重归故土,然裂痕已铸,创口难愈。

1第一次车臣战争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揭开了苏联各民族旧时积怨的伤疤,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趋于尖锐和激化,而杜达耶夫则以敏锐的政治嗅觉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潘多拉魔盒”已然开启。

1脱离联邦

杜达耶夫,车臣族裔,1944年降生不久就随父母背井离乡远徙异地,50年代重归故里。1990年任苏联爱沙尼亚塔尔图战略空军指挥员兼卫戍部队司令的杜达耶夫一方面以“健康”原因退役,一方面却以异常充沛的精力谋求车臣脱离俄联邦体制。次年11月,僭越总统位的杜达耶夫(投票者仅占合法选民人数的12%)扯开嗓子宣告车臣独立,嗜血的战争似乎已在召唤。

下图(图2)——车臣在高加索地区的位置

俄罗斯收复车臣历史背景(为何敢同俄罗斯叫板)(2)

此时的叶利钦虽摆出了动武的架势,然苏联解体后的烂摊子着实令其无暇他顾。总统叶利钦和俄联邦议会两强并立,就国家体制模式尖锐对立,使俄罗斯陷入了长达两年的政治斗争漩涡,终酿成了1993年10月忠于叶利钦的政府军攻克议会大厦白宫的“十月流血事件”。权柄巩固后的叶利钦,对愈发肆无忌惮的车臣武装不再熟视无睹,决定出兵剿灭,以防止该地区泛滥的武装冲突和分离主义危机侵蚀俄联邦。

2格罗兹尼巷战

1994年12月1日凌晨,俄军苏-25“蛙足”攻击机编队投放的炸弹揭开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序幕。31日,被称为“新年攻势”的格罗兹尼巷战打响,俄军T-72、T-80坦克在格罗兹尼狭窄又满是障碍物的街道上无法施展拳脚,失去了驰骋平原时的凛冽风气。更糟的是,为免误伤平民俄空军已暂停空中支援,车臣武装分子肆无忌惮地化整为零、扬长避短,提着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穿行于熟悉的市区街道,躲藏于满是断壁残垣的废墟中,专挑俄军坦克装甲防护最薄弱的地方开火。原先一字长龙的钢铁纵队被寸寸截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迫境遇。被迫退出格罗兹尼时,俄军第131摩托化步兵旅的26辆坦克只剩6辆,120辆BMP步兵战车仅18辆完好撤出,且旅长伊万•萨文上校殉国。虽遭惨痛失利,然俄军仍有点睛之作。

3“狼首”杜达耶夫殒命

1996年4月22日,杜达耶夫先后同斯科的俄杜马议员康斯坦丁·波罗沃伊及自由广播电视台记者通话,大概是数次逃脱定点清除而思想松懈,遂超过了安全通话时间。昼夜不停巡航的俄A-50“中坚”预警机截获杜达耶夫的卫星电话信号后,迅速锁定其藏身地并召唤正在空中盘旋的苏-24战斗轰炸机,一枚空对地反辐射导弹彻底终结了这位车臣魁首的身家性命。整个行动从发现到摧毁仅用时数分钟。

下图(图3)——曾任苏军少将的杜达耶夫

俄罗斯收复车臣历史背景(为何敢同俄罗斯叫板)(3)

4握手言和

8月31日,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哈萨维尤尔特市,俄总统驻车臣全权代表列别德和车臣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斯哈多夫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无条件停止武力行动和以武力相威胁;关于车臣地位问题,将推迟5年,即在2001年12月31日前解决……第一次车臣战争落下帷幕,年末,最后一支俄军部队第205摩托化步兵旅踩着皑皑白雪,顶着凛冽寒风撤离车臣。响当当的军事强国围剿一支非正规武装部队按理说是绰绰有余的,但结果却是灰头土脸撤军了事,着实令世人大跌眼镜,苏联解体对俄军战力耗损可见一斑。

和平协议并未治愈车臣这个“流血的伤口”。1997年1月,车臣大选,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斯哈多夫以59%的得票率荣膺总统。其耍弄两面手段,在维持与俄联邦政府的顺畅沟通,以确保经济援助和优惠政策的同时,却极力割裂同俄罗斯的内在联系。

2第二次车臣战争

巴萨耶夫,一个伊斯兰瓦哈比教派狂热者,试图在高加索建立一个包括车臣在内的统一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国家。1999年8月7日凌晨,其统领上千宗教极端武装人员突袭寂静的达吉斯坦共和国博特利赫峡谷区,崇山峻岭的枪炮声打破了车臣短暂而虚假的和平局面。

马斯哈多夫对巴萨耶夫的举动行纵容怂恿之态,寄希望将其不能制的祸水东引,转移日益撕裂的车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当然也是对里海沿岸储量丰富之油气资源的贪婪觊觎。

对北高加索地区出现的刻意践踏法律和将无辜民众作为泄愤对象的行径,俄政府的忍耐已到时限,秩序整顿迫在眉睫。

下图(图4)——高加索地区地形图

俄罗斯收复车臣历史背景(为何敢同俄罗斯叫板)(4)

达吉斯坦清剿行动后,俄军近十万部队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以飙车之速闪击车臣。战事推进大体如下:第一阶段占车臣北部区,压缩敌军活动空间及防御纵深;第二阶段控制各战略要点,为下一步聚歼被压缩至格罗兹尼的武装分子创造条件;第三阶段倾力攻略格罗兹尼,同时以围点打援战术消灭以雇佣军为主的敌机动力量。

2000年元旦,前日刚刚荣膺俄联邦代理总统的普京,不顾刺杀警告飞抵车臣前线慰问参战将士,其身着黑色风帽滑雪运动服,显得格外神采奕奕。并亲驾苏-25攻击机降落在已被俄解放的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杰尔梅斯。普京之行极大振奋了俄军士气。

2月4日,俄罗斯国旗插上车臣总统府大楼。6日,普京宣布车臣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俄军按计划逐步撤离,然仍将驻扎一个常备师的兵力。俄罗斯虽掌控了车臣,但残余敌军遁入高山密林地,开展袭扰战,且不断制造恐怖袭击。其中最受世人唾弃的当属别斯兰之殇。

2004年9月1日9时许,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内,精神饱满的孩童、盛装的老师、手捧鲜花的家长,在欢乐音符的烘托下共迎新学期的第一天。然三十余名手持自动武器的恐怖分子却打碎了欢愉的氛围,转瞬间上千名师生沦为肉票。3日,事件基本平息,然遇难者竟达300多人,其中包括127名儿童、11名俄特种兵……

要彻底平息车臣争端,俄罗斯可谓任重道而远。

下图(图5)——如今的格罗兹尼市区

俄罗斯收复车臣历史背景(为何敢同俄罗斯叫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