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你们。我们在一起,众志成城,共同守“沪”。这里是临时集中隔离点(方舱医院)上海电台特别节目,守望相助,共战疫情。

随着莫文蔚那首《这世界那么多人》的旋律响起,上海广播“蛤蜊电台”又开启了新一天的电波传递。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

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主持人高嵩正在录制蛤蜊电台

“蛤蜊”取自上海话“隔离”的谐音,疫情期间上海人一直给“隔离等待”赋予“蛤蜊炖蛋”的昵称,让防疫隔离这件事不再听起来那么冰冷可怕。

3月29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打造了“蛤蜊电台”,由旗下包括直通990、Love Radio、五星体育广播等多个频率的30多位编辑、主持人共同参与,围绕防疫、科普、 音乐、相声、健身、心理等相关主题制作专题音频节目,通过方舱医院广播系统和阿基米德APP播出,全方位关注身处这些方舱医院防疫一线的医患人员需求,传递暖心声音。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2)

“蛤蜊电台”的缘起

说起“蛤蜊电台”的建立,还要追溯到3月29日上午的一次电台专访。

当天,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节目特别对话了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原首支上海援鄂医疗队队长郑军华,当时的他刚刚带领仁济医院246名医护入驻当时还被称作“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的方舱医院。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3)

郑军华在访谈中提到,方舱医院配有临时广播站,一方面可以发布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家带来舒缓情绪的各种节目。因为还有青少年,孩子们要上网课,所以播出的时间选在每天的中午和傍晚,各播出一个小时。

为此,郑军华向节目组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专业的人士能够作为志愿者加入进来,播一点节目,你们的声音要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听起来更加顺畅悦耳,让患者也能够感受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关心关爱。”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4)

上海广播管理层得知方舱医院的这一需求,下午就在全广播发出倡议,编播团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策划、录制、剪辑、制作,下午5点,一档时长1小时的特别节目顺利完成,半小时后,音频就在世博方舱内顺利播出。

“我们最初想过直接在方舱医院的现场广播中接入电台直播的信号,同步播放电台的日常内容。后来因为现场设备技术不兼容,且考虑到内容的指向性,后来团队一致决定还是有必要单独制作一个系列的音频节目,分发到各个方舱医院播出。这样一来,所有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在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再多花一些时间重新构思和制作。

蛤蜊电台首期节目播出后,第二天的两期节目时间依然紧张,上海新闻广播综合管理部主任李军当天熬夜到深夜2点,精心制作完成,准时分享给了世博方舱医院。

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节目制作人肖波向记者分享了制作“蛤蜊电台”的背后故事。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5)

肖波在工作中

通过“蛤蜊电台”达成的心愿

“蛤蜊电台”目前已在全市2个方舱医院内落地播出,定制节目已更新13期。最初设立的时候,还只是承载播放节目的功能。后来,方舱医院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新节目,蛤蜊电台就开始有了“听友互动”

“我是一个爱运动的小朋友,我想‘招聘’一位‘云同桌’跟我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6)

这封特殊的“招募书”,出自一位8岁的小患儿,浦师附小二年级学生孙同学。她和爸爸以及四年级的哥哥,都在世博方舱接受治疗。

最近,老师通过网课布置了一个“我的心愿”作业,小孙同学就在一张A4纸上写下了这个特别的心愿——“招募”一名“云同桌”,结伴学习。

通过“蛤蜊电台”,孙同学发出了她的“招聘启示”。

小孙同学的心愿,也让照顾他们父女三人的儿童医学中心护士曹彬彬深受触动。她的大女儿今年13岁,小女儿7岁——和小孙年纪相仿。每每在方舱看到小孙,便让曹彬彬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女儿。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7)

孙同学和护士曹彬彬

从妈妈口中得知这个“招聘”后,曹彬彬的大女儿立刻询问:“方舱外的云同桌,小姐姐招不招?”4月3日,两个小女孩已经通过视频连线顺利“拼桌”,相约共同学习进步。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8)

通过“蛤蜊电台”道出的感谢

肖波介绍,“蛤蜊电台”除了可以帮助方舱内的人们解决需求,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表达感谢的平台。

比如,4月1日上午,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节目就接到一位奚先生的电话,希望点赞瑞金北院区“蓝小医”医护志愿者团队。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9)

原来,奚先生82岁高龄的父亲因核酸报告阳性,被送去那里的方舱医院。然而,父亲出门着急忘带手机,除了家里固定电话又背不出其他联系方式,一时间竟处于“失联”状态。

得知这一情况,瑞金医院蓝小医志愿者队的医生们一方面轮流陪伴心急如焚的奚先生父亲聊天,安抚情绪,分享食物,还帮老先生刮胡子;另一方面,医生们也在悄悄帮老人家寻找家人。

这个时候,志愿者团队中有成员提议,“ 能不能尝试与老人家附近的饭店、超市取得联系,看看能否找到和老人有关联的人群,提供一些线索?”

于是,一家一家店铺搜,一个一个电话打,一次一次重复问……终于,在联系了四、五家店铺后,“蓝小医”志愿者通过一位农家乐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了老人的一位家属。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0)

当医生、志愿者帮助奚老先生和家人视频通上话的时候,老人泪流满面。正因如此,奚先生也希望通过“蛤蜊电台”,向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送去深深的谢意。

“蛤蜊电台”背后是广播人的坚守

每天两档“蛤蜊电台”,背后有来自上海广播各个频率的声音。大家或是在广播大厦隔离坚守,或是在家随时录音,一刻不曾停歇: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1)

上海新闻广播主持人 孙畅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2)

第一财经广播主持人秦川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3)

上海故事广播主持人鸣鸣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4)

动感101主持人汪恺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5)

动感101主持人克里斯

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商红介绍,为保证封控期间电台节目的正常播出,3月31日,中心副主任陈霞带领各频率重点版面节目编播和关键岗位人员总计44人入驻广播大厦,其中包括上海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第一财经广播、长三角之声等频率的近20位主持人。

大家一日三餐、生活起居以及每天20多小时的直播工作都在大厦里进行。

播音员们为了不影响日间及晚间节目同事的休息,甚至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开嗓练声——电梯。上上下下的电梯,此起彼伏的开嗓,是属于广播大厦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6)

我们听到的清亮声音,或许来自刚刚从行军床上醒来的主播,也或许来自在居家自搭录音棚的记者,不管是电台日常节目还是新开辟的“蛤蜊电台”,都饱含着广播人对于防疫一线医患们的关注和爱。

据了解,目前方舱内的患者对“蛤蜊电台”反响不错,都表示感受到了大家的关怀,倍感亲切。最早落地的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还将把印有“蛤蜊电台”收听二维码的标志贴到患者的床头,方便“自助自由收听”,这个建议来自世博方舱医院、仁济医院的秦骏医生。

心灵夜话电台(今日好电台蛤蜊电台)(17)

如果有时间,大家也可以进入“蛤蜊电台”(点此进入),听听平常熟悉的声音此刻温情讲述的特别故事,为所有在方舱一线的人们加油吧。

来源: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