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的报道,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0日晚去世,终年91岁。

戈尔巴乔夫的死让人不得不回想起那个已经尘封于历史深处的红色帝国。

前苏联的轰然倒塌和戈尔巴乔夫关系密切,而戈尔巴乔夫也因此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那个红色帝国的落寞,深深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戈尔巴乔夫走了,但是围绕着他的争议却依旧在继续

他到底是伟人还是罪人?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获诺贝尔和平奖)(1)

1931年,戈尔巴乔夫出生在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1941年卫国战争期间,戈尔巴乔夫一家人没有撤退到大后方,而是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从事农业劳动。此时10岁的戈尔巴乔夫只能边劳动边学习。

1950年,戈尔巴乔夫去莫斯科读大学,学的是法律。1952年,他加入了苏共。

戈尔巴乔夫加入苏共一年后,斯大林离世。

斯大林的去世对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戈尔巴乔夫也被此事影响。

斯大林去世让戈尔巴乔夫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苏联体制适合苏联吗?

这个问题很大,对于还在读书的戈尔巴乔夫来说,暂时还弄不清楚。

虽然想不清楚,但是这个疑问从此开始占据戈尔巴乔夫的内心。多年以后,他这样评价“那个体制本身濒临死亡 ,那个凝滞的老人血液已经不再具有生命力”

1955年,戈尔巴乔夫以优秀的成绩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之后他回到家乡工作,踏入政坛。戈尔巴乔夫的从政之路颇为顺利,先后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委第一书记、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

1971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随后官位越升越高,也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蜕变。

职位的提升,让戈尔巴乔夫获得的信息开始不一样。而且因为身居高位,戈尔巴乔夫有机会率团访问西方国家。

走出苏联,来到西方,戈尔巴乔夫猛然发现西方和苏联国内宣传的不一样。他看到了西方的繁荣,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一面;但是他却没有机会去深究西方社会的阴暗面。

从西方走了一圈回来,戈尔巴乔夫内心对于苏联体制的怀疑越来越多。在他的眼里,西方比苏联好太多了,苏联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苏联和西方相比一无是处。

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内心里已经向西方投降,而且是彻底的投降。

戈尔巴乔夫还结识了和他志同道合的苏联驻加拿大大使雅可夫列夫。后来雅可夫列夫成为了戈尔巴乔夫的宣传部长,配合戈尔巴乔夫主导了一系列的宣传,从舆论上彻底否定了苏联。

当时的苏联,和戈尔巴乔夫有类似思想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政治精英、知识分子。

在今天,有一个词用来专门形容他们——公知

只是没有想到戈尔巴乔夫这个大号公知最后居然坐上了苏联一把手的位置。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是历史的选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于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成为苏联一把手。而在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的“老人政治”已经成为苏联的严重危机之一。

勃列日涅夫当权18年,最好老死任上。接下来两任领导者都是年老体衰上位,任期都不长,都死在任上。

庞大的苏联当时危机重重,“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阶层以及相当一部分精英对政府表示不满”

苏联高层也意识到必须改革,而且要找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出来。

当时苏共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高达70岁,60岁以下的只有一个人,也就是戈尔巴乔夫。

于是,戈尔巴乔夫上位了,苏联最大的公知上台了。

但是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想通过改革把苏联给搞掉,那也不对。戈尔巴乔夫也没有想到彻底改革的结果是苏共下台,苏联解体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获诺贝尔和平奖)(2)

戈尔巴乔夫刚上台之时,把改革重点选在了经济领域。他的计划是到20世纪末,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翻一番,年平均增长速度要到4.7%,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戈尔巴乔夫这个计划的重点却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解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改革搞了三年,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增长,但国内市场供应并没有好转,反而是每况愈下。

戈尔巴乔夫看搞了三年,没有达到效果。于是他心中始终存在的那个疑问开始占据上风,苏联体制适合苏联吗?

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心中已经有了否定的答案。他把经济改革的失败归咎于政治体制的阻挠。

但是他却没有想过:会不会是这个政策的方向本身就有问题。

不管那么多了,戈尔巴乔夫要开干了。

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匆匆地把政治改革提上了日程,准备通过政治改革来完成经济改革。

他的政治改革就是让苏联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当时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说:“苏联报纸除了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之外,就是UFO研究,甚至连列宁是恐怖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

而这一切戈尔巴乔夫无动于衷。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过程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总之结果就是苏共失去了政治生活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掌控权,苏联人民的信仰彻底崩塌。苏联中央对于地方和加盟共和国的控制越来越弱。

到这一步,苏共已经完了,苏联的解体只是时间的问题。保守势力曾经试图通过政变来挽回危局,但是为时已晚。

历史的车轮轰然驶过,庞大的红色帝国最终土崩瓦解。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获诺贝尔和平奖)(3)

到底该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是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对于西方来说,戈尔巴乔夫就是一个伟人,称赞他表扬他就是一种“政治正确”。因为他帮助西方解决了当时最大的对手和敌人。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是他帮助西方取得了胜利。所以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教员曾经说

一个人,……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

对于苏联内部自由派来说,戈尔巴乔夫也是一个伟人,他勇敢地做了他们都想做的事情。

对于苏联的保守派来说,他是叛徒,是罪人。因为他亲手促成了苏联的解体,给红色帝国的崩溃开了助推器。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获诺贝尔和平奖)(4)

对于前苏联特别是俄罗斯普通人来说,他实在是一个复杂的人。普通人并没有过上他所描绘的美好生活。苏联解体后,普通人的日子每况愈下,而这个衰落的泥潭俄罗斯至今也没有完全走出来,其他曾经的加盟共和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俄罗斯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在苏联末期的1988年达到了69.13岁,而在苏联解体后连跌十余年,在2002年仅剩64岁,下跌了近5岁。

乌克兰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在1988年达到70.55岁,也在苏联解体后连续下跌10年,下降了3岁。

1996年,戈尔巴乔夫想选俄罗斯总统。结果他仅获得0.52%的选票。或许这就是俄罗斯人民对他的态度吧。

戈尔巴乔夫终于走了,但是在一些人看来他60岁的时候已经死了,只不过直到91岁才埋葬。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