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才结束不久,七月半的中元节/盂兰盆节就到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为什么中元节被称呼为鬼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为什么中元节被称呼为鬼节(千秋一面节日篇)

为什么中元节被称呼为鬼节

七夕才结束不久,七月半的中元节/盂兰盆节就到了。

作为一个杂糅了佛道教色彩的节日,中元节的民俗活动,并不限于祭拜,如今也依然活跃在各大游戏的节日活动中(?)。

不过现在大家还是更多地把中元看作“鬼节”的。

但在千年之前,可不是这样。

虽然是个以祭祀为主的节日,但古人过得还是很热闹的。

由“目连救母”而生的盂兰盆节,在宋代以前,各大佛寺在七月十五会举办盂兰盆斋会。寺庙准备的“盆斋”奢华富丽,放入以食物为主的供品,用纸花、竹子、蜡烛等装饰,民众则纷纷前往供佛。

北宋时期,盂兰盆节则不再是仅限于寺庙场所的节日了,普通百姓也开始自制“盆斋”,进行祭祀。

中元则是道教的说法了,道教有中元地官赦罪的说法。

唐诗里的“中元节”有“今朝欢称玉京天”。

《太平广记》也有贞元年间“时中元日,番禺人多设珍异于佛庙,集百戏于开元寺”的记载。

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人中元放假!

《大唐(元和)新定吉凶书仪》中有假宁令,提到:“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上(中)元准令各休假三日,下元日,休假一日。”

《唐会要》也有“七月十五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

(P.S虽然下元现在已经基本没人过了……但在唐就只放一天真是没想到呢……)

宋也继承了唐的休假制度。

果然过节的氛围需要放假。

北宋时期的中元节,“盆斋”渐渐转向民间,因此也并不再单纯是个佛教祭祀的活动。中元节前几天,市井往往就开始卖冥器,诸如衣饰冥币,中元前一天,摊位上开始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到中元那一天,在盆里放入事先准备的这些冥器祭品,一并焚烧。这时候,人们就不再是祭祀目连或是佛教的神明了,更多地开始是祭祀先祖。

同时,朝廷在中元这一天开始有官方的祭祀活动,祭祀前线阵亡的将士,

“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东京梦华录》”

但大家也没有忘了“过节”。宋代“三元”不禁夜,逛夜市和勾栏瓦肆成了普通百姓的新选择。《目连救母》则变成了七月十五的固定演出节目。

不仅如此,中元开始放河灯了!

《梦梁录》里说:“七月十五……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

这个习俗一直留存,清代纳兰性德《眼儿媚·中元夜有感》有“一池萍水,几点荷灯”,乾隆同学也有《中元夜玩月放河灯》《中元夜看荷灯》两首。

总之大家似乎都还挺喜欢放河灯的。

中元从一个宗教色彩的节日也逐渐变成祭祀先祖的日子。

(但好像和“鬼节”也没什么关系)

然后就……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所以中元还是个很可爱的节日的~现在全国各地过中元的日子并不完全一样,有些地方过七月十四,有些是七月十五,但中元作为追思祭祀的节日,也没有那么可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