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八旗通志卷十五(子朝迷踪考考证摘要)(1)

考证摘要

1、考证“王子朝奔楚”的实际地方为郑国,即为今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

2、考证王子朝陵冢的实际所在地,即为今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鸡冢。

3、考证王子朝在郑国隐居的行宫,即为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朝王殿。

3、考证春秋时期遗失的禹作九鼎,逻辑判断九鼎即在王子朝陵冢之中。

4、考证春秋时期遗失的传国典籍,考证结论典籍即在王子朝陵冢之中。

5、考证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即为王子朝的后人重要迁徙之地。

6、考证今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晁陂草场,即为王子朝的后人主要迁徙之地。

7、考证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即为王子朝的后人主要迁徙之地。

8、考证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太仓村,即为东周天子周景王陵冢所在地。

9、考证今河南省洛阳市盘龙冢村盘龙冢,即为东周天子周灵王陵冢之地。

10、考证今河南省洛阳市金村东周王陵,即为周景王之后的天子陵冢之地。

11、考证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公庙,即为西周诸天子及三公陵冢之地。

12、考证今河南省南阳市“不见冢”大墓,即为楚国宛城郡守唐眛的墓冢。

前言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考证和传承中,有着两件无不令人感到遗憾的大事,第一件事就是九鼎的遗失。九鼎也可谓是中国的代名词,据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所以从夏朝开始,九鼎就成为镇国之宝,象征国家统一,代表至高王权。由于九鼎所含这些重要属性,进而九鼎成为传国宝器。随后夏朝灭亡,殷人受之。殷朝灭亡,周人受之。夏、殷、周相受数千年。《史记·封禅书》记载:“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第二件事就是王子朝奔楚,有关夏、商、周历史典籍也随之遗失。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贵庶长子,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突然逝世,由于周王后和太子早夭,之后就没有立太子。顿时周都围绕王位之争,发生了严重的暴乱。以单子和刘子为首等少数新生贵族,推举周景王非庶长子王子猛继承王位。而以尹公和召公为首等多数传统贵族,力推周景王庶长子王子朝继承王位。由于王子朝得到了众多贵族的扶持,也得到了灵景族人的拥护,更得到了周都数以万计的百工支持。从前520年至前516年,王子朝大部分时间都占据着王城,行使着天子的职责,故世称西王。而之后以单子和刘子扶持的周景王非庶长子王子丐即周敬王,没有占据王城,大部分时间逃亡在刘地,故世称东王。长达四年的两王之争,之后单子和刘子得到了当时强国晋国的支持,才由弱变强。王子朝一行无奈,在召氏、尹氏、毛氏、南氏等四大家族以及百工的护卫下,王子朝一行数千人,带着周都的重要历史典籍和重要礼器,逃出周都,向南方奔去,史称“王子朝奔楚”。由于王子朝的出逃,传承有序的历史典籍,也随着王子朝一行的迷失,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笔者就是根据这两大事件的记载,经过数年的考证和挖掘,用以百计的数据和证据,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证据链,清楚明晰的解开了王子朝的踪迹,清楚明晰的找到了九鼎所在之地。这些证据在此可以说毋庸置疑的证明“王子朝奔楚”的所在地就是当时郑国的属地,即今河南鲁山县团城乡,团城乡的“鸡冢”就是王子朝的陵冢。而在周朝时期遗失的九鼎和历代史料典籍就在姬朝陵冢之中。为了印证和佐证上述的考证,笔者在此也对周朝所有时期的帝王陵冢进行的系统的考证,从而得出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从而证明了周景王陵冢就在今孟津县平乐镇太仓村的地下。笔者同时对今南阳“不见冢”的考古,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充分论证了“不见冢”而非王子朝陵冢,充分论证了“不见冢”而非王子朝迁移墓葬,充分论证了“不见冢”而非战国贵族墓葬群,充分论证了“不见冢”墓葬群就是垂沙之战夏庄战役楚国阵亡将士墓葬群。充分论证了“不见冢”墓主即为楚国宛城郡守唐眛。

对于这些考证,笔者在此毫不谦虚的说,这些考证前无古人。说出这句话来并非想表达自己的学识是如何渊博,而是想说明自己正是由于才疏学浅才能达到如此境地。如果你此时不明白我说的话,在此借用老子的几句话,以解你心中的疑惑,老子曰:“为学日易,闻道日损。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而对于中国还有众多迷失的历史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挖掘和考证,以能让这些璀璨的中国历史文化,更多清晰的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目录

第一章:景王去世——周室内乱…………………………………………001页

第二章:单子立丐——尹氏立朝…………………………………………010页

第三章:孔子适周——王不待见…………………………………………019页

第四章:子朝奔楚——无奈之举…………………………………………026页

第五章:子朝奔楚——九鼎随行…………………………………………037页

第六章:禹作九鼎——安定九州…………………………………………046页

第七章:楚王问鼎——齐王索鼎…………………………………………054页

第八章:始皇东巡——泗水捞鼎…………………………………………062页

第九章:数典忘祖——单氏取周…………………………………………070页

第十章:周室郑国——宗亲娘亲…………………………………………080页

第十一章:周室楚国——不共戴天………………………………………089页

第十二章:子朝奔楚——楚国背锅………………………………………098页

第十三章:联军攻楚——昭王逃离………………………………………106页

第十四章:曾国随国——壹国两名………………………………………115页

第十五章:曾候古墓——绝世珍宝………………………………………123页

第十六章:秦军援楚——化险为夷………………………………………129页

第十七章:报复行动——郑人登场………………………………………136页

第十八章:名为奔楚——实为投郑………………………………………145页

第十九章:四神风水——阴阳宅向………………………………………154页

第二十章:达眼团城——两界宝地………………………………………164页

第二十一章:鲁山团城——历史归属……………………………………170页

第二十二章:安葬姬朝——族人迁徙……………………………………175页

第二十三章:姬朝后人——汉史晁错……………………………………186页

第二十四章:子朝踪迹——假象南阳……………………………………196页

第二十五章:不见冢主——楚将唐眛……………………………………204页

第二十六章:天子六驾——可笑至极……………………………………215页

第二十七章:虽有拱璧——以先驷马……………………………………226页

第二十八章:垂沙之战——史料解析……………………………………233页

第二十九章:夏庄战役——复盘演绎……………………………………249页

第三十〇章:姬朝陵中——文物猜想……………………………………262页

第三十一章:西周王陵——壹锤定音……………………………………269页

第三十二章:东周王陵——分区考证……………………………………275页

第三十三章:灵景王陵——太仓盘龙……………………………………287页

第三十四章:王铸无射——哲人令德……………………………………294页

第三十五章:姬朝归地——文化瑰宝……………………………………302页

第三十六章:遗址开发——远景规划……………………………………310页

第三十七章:独有资源——特色旅游……………………………………319页

第三十八章:附图详解——证据确凿……………………………………330页

参考文献 ……………………………………………………………………344页

第二十章:达眼团城——两界宝地

朝王殿四神风水阳宅取向

长西沟:在朝王殿左侧往东2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长西沟的河沟,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左青龙”,本义:青龙沟,是阴阳风水取向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地虎:在朝王殿右侧往西2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地虎的山峰,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右白虎”,本义:白虎山,是阴阳风水取向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凤帽垛:在朝王殿后侧往北3.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帽垛的山峰,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峰,是阴阳风水取向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沙河:在朝王殿后侧往北18周里的地方,有名为沙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取向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论述:上述就是以朝王殿为阳界神主之位,对四神风水在此地运用的详细考证。长西沟即青龙沟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左青龙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左位,为第一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五”,意指神主处于戊土官相之地,寓意积极进取,趋势向上,旺盛发展。地虎即白虎山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右白虎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右位,为第二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五”,意指神主处于戊土官相之地,寓意积极进取,趋势向上,旺盛发展。凤帽垛即朱雀峰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前朱雀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上位,为第三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五”,意指神主处于戊土官相之地,寓意积极进取,趋势向上,旺盛发展。沙河即玄武河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后玄武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后位,为第四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八”,意指神主处于辛金帝旺之地,寓意金旺之地,金旺生水,滔滔不绝。

鸡冢:鲁山县团城乡,原名鸡冢乡,地处平顶山西南,南邻南阳市南召县,环周是神奇的团城山脉。在团城乡政府住地附近有名为鸡冢的陵墓,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养了很多鸡。老婆婆经常将自己家里的鸡蛋拿去送给附近的穷人。她不求回报,只求自己故后有人到坟上添点土。老人去世后,乡亲们年年为其上坟,添土祭念。天长日久,坟成大冢,被人们称为鸡冢。也有人说,这里很早很早以前就是个大冢,有人经常看见冢子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金灿灿的小鸡在觅食,人们上前去抓,一眨眼,鸡就钻进冢里不见了,故而叫金鸡冢。据团城乡资料记载,1951年的勘测:“冢子高度50余米,总面积5996平方米”。而对于这个硕大的冢子到底起源于哪个朝代,谁也说不清。有当地学者著文中写到:“鸡冢的土与我们当地的麻骨石土质大不一样。上中学时,老师带我们到鸡冢上挖山洞,因为土质松软、细腻,我们一天就挖了十几米深,还挖出一件奇怪玩意儿。拿出来让大人一看,说是一盏古时的油灯,它不是铁的,也不是铜的,是盏陶灯,还有彩色花纹。”

考证:通过上述的资料,我们需要深层次的考证一下其中的内涵。

1、团城乡原名鸡冢乡,这一实证信息本义,充分体现出在团城乡这个地方,鸡冢是此地最大也是最具特征的人文景观,改名的原因是由于当地人觉得鸡冢乡之名不雅,故而改成团城乡,而团城之名也源于当地有小团城,追溯小团城,也是当时王子朝一行留下的文化遗迹,因为团城的本义就是军营,居守于团城乡的核心地带,也是王子朝一行会见郑国官员之地,而这些重要官员的相会之地,必然需要有重兵把守,故而留下了团城之名。由于现在有了团城乡之名,故而将团城村叫成小团城村。

2、好心的老婆婆去世后,乡亲们年年为其上坟,添土祭念。天长日久,坟成大冢,被人们称为鸡冢。这一传说信息的本义,就是告诉后人,不要对一个宅心仁厚的一个老婆婆之墓下手,这显然就是子朝的后人为了防止有人对子朝冢的盗挖,而编出的遮人耳目故事。再有,这里很早很早以前就是个大冢,有金鸡在此出现,并钻进了冢里,故名叫金鸡冢,这一神话信息的本义,就是告诉后人,不要对一个神灵下手,不要触犯神灵,这显然就是子朝的后人为了防止有人对子朝冢的盗挖,而编出的遮人耳目神话。然而这些遮人耳目故事和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鸡”字。而这个“鸡”字,就是上述传说和神话的本质核心。说到这里,在此有必要引用一个典故:凤鸣岐山,凤鸣岐山是指周朝将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在此栖息鸣叫是由周于文王的德政而来,也是周兴盛的吉兆,也以凤比喻为周文王。所以凤凰是周朝时期让人们最崇拜的神灵,而追溯凤凰的原型就是山鸡,鸡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动物。而周朝的始祖姬姓,周朝的王室姬姓,姬与鸡同音,故而此鸡冢的本义就是姬朝冢的隐秘叫法。这一遮人耳目叫法,其目的就是防止有人盗宝挖掘。

3、鸡冢50余米,总面积5996平方米,这一实证信息本义,充分体现出鸡冢的规模如此巨大,同时你也不会相信这样巨大的冢子是由乡亲们为了祭祀好心婆婆的所为。这样大的冢子必然与帝王天子陵冢的规模吻合,这也正是鲁山团城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唯一一次有一朝天子踏足而来,并且还带着大队人马,在此地生活了11年。姬朝虽然身为一朝天子,但是此时实为当朝着的“逃犯”,在此被周室暗杀,也就自然安葬在这里,这个“鸡冢”的鸡字,也是对姬朝冢的隐秘叫法,其原因是防止有人进行盗挖或破坏。

4、一个古老的陶灯,首先可以说明这个陶灯不是随葬的物品,而是建造墓葬时候所遗留下的物品。而这一小小的物品,也能说明此墓葬的历史事件,那就是陶灯是春秋时期日常普通的基本用具,这一小小的信息也与王子朝下葬的时间吻合。

5、鲁山县团城乡,原名鸡冢乡,地处平顶山西南,南邻南阳市南召县,环周是神奇的团城山脉。这一实证信息的本义,就是证实这里是一处人烟稀少,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山区,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穷乡僻壤之地。这也是姬朝冢在2500多年以来,没有让世人知晓的一个重要原因。

6、考证团城乡的人口状况,截至2018年末,团城乡下辖11个行政村,整个团城乡户籍人口为15196人。这一实证信息本义,就可以说明在2500年以前这里就有过近万人在此生活的状态,而在2500年之后,这里生活的人员,并没有增加多少,还能保持着几千年前的原生态状况,这一原因,也是当下能够在此考证到姬朝在团城的诸多重要文化遗迹因素。因为,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路还是那些路,物还是那些物。

考证到这里,我们在以四神风水宅向方面加以考证,看看能否符合周朝时期帝王之家的陵冢特征。

鸡冢四神风水阴宅取向

龙潭沟:在鸡冢右侧往西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龙潭沟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右青龙”,本义:青龙潭,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

老猫洞:在鸡冢左侧往东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老猫洞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左白虎”,本义:白虎洞,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

凤帽垛:在鸡冢后侧往北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帽垛的山峰,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峰,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

沙河:在鸡冢后侧往北20周里的地方,有名为沙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论述:上述就是以鸡冢为阴界神主之位,对四神风水在此地运用的详细考证。龙潭沟即青龙潭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右青龙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右位,为第一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六”,意指神主处于己土帝旺之地,寓意获得圆满,长久安息,天命所归。老猫洞即白虎洞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左白虎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左位,为第二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六”,意指神主处于己土帝旺之地,寓意获得圆满,长久安息,天命所归。凤帽垛即朱雀峰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前朱雀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上位,为第三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六”,意指神主处于己土帝旺之地,寓意获得圆满,长久安息,天命所归。沙河即玄武河就是四神风水中的后玄武的隐秘写法,在神主的后位,为第四尊位,与神主距离象数为“十”,意指神主处于癸水帝旺之地。寓意极阴之地,水能自生,万古长存。

论证:上述既是对“朝王殿”和“鸡冢”的阴阳风水的宅向等相关方面的考证,所得的数据,所得信息,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帝王对阴阳宅向等诸方面缜密的安排和设计。当然这些考证还并不是信息的全部内容,其中还有一些重要数据和考证方法,不便于在此全部公开。在此,我想说明一点,对于周朝时期的天子墓考古,目前还没有一个周朝天子墓的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而通过本人的考证,到现在为止,周朝时期的天子墓,已经遭到人为的盗宝挖掘和考古挖掘的就已经超过了一大部分。然而,无论是盗宝挖掘还是考古挖掘,都不能知道这其中的周天子墓,这也是学界需要深刻自省反思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考证,使我们清晰看到了周朝时期帝王之家在阴阳宅向的风水应用,而且是如此的严谨缜密。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周朝开辟者周文王的个人文化特征,因为他是一个研究易学的大家,并且推演出易经六十四卦作者,所以在周朝的帝王之家能够将四神风水贯彻运用,现已考证周朝时期的帝王陵冢,无不彰显四神风水在陵冢中运用的文化特征。上述所列举的考证,完全可以作为子朝在团城毋庸置疑的铁证。

对于姬朝的考证,几千年来,各朝各代都希望能够找到姬朝的行踪,因为姬朝奔楚,跟遗失的三代文化典籍有关,跟失踪的王权象征九鼎有关。然而几千年来,子朝就在那里静静的安息,世人不知,世人不晓。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的诸多因素之外,其中还有一条重要因素,那就是鲁山团城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有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再从鲁山团城的历史归属去考证。

第二十一章:鲁山团城——历史归属

鲁山县: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鲁山自汉置县,唐始名鲁山至今。

团城乡: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地处鲁山县境西南部,东与熊背乡相邻,南与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小店乡、皇后乡接壤,西与四棵树乡相连,北为下汤镇、昭平台库区乡,距鲁山县城35公里。清代,团城乡境域属鲁山县阜里。2006年6月,由鸡冢乡更名为团城乡。团城乡下辖11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鸡冢村。

鲁阳公:楚之县公公孙宽,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

鲁阳关: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由于地处鲁山之南,故曰鲁阳关,时由楚国县公公孙宽管控,鲁阳关是往北通向郑国腹地及都城的重要官道。鲁阳关南起南召云阳镇,北至鲁山让河乡。除鲁阳关外还有一处小鲁阳关,在今南召县城北侧,与鲁山县四棵树乡相通,时由楚申县县公管控,小鲁阳关是往北通往周都洛阳的主要官道。大小鲁阳关都是守南攻北的重要关口,东西相距25公里,而团城正好在这东西之间的区域中。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475~473年楚惠王十四至十六年,惠王以梁地封公孙宽,宽以梁险而在北部边境,惧子孙据以叛楚,请求易地。惠王乃改封之于鲁阳,号“鲁阳文君”。叶公诸梁老于叶。

译文:前475~473年楚惠王十四至十六年,惠王打算将吴国的梁地封于公孙宽,宽认为梁地有风险,故而选择在北部边境,其原因是惧怕吴将孙武居此地反楚,所以请求改封地。惠王同意宽的请求,改封地于鲁阳。号“鲁

阳文君”。叶公诸梁返回叶县。

论述:上述史料可以理解为楚国往北扩张的战事中,占取了郑国沙河以南的区域,这一区域就包括今团城乡地界,并在此扩建关口,确立名称,由于地处鲁山之阳,故名鲁阳关。在此期间的鲁阳关并不包括沙河之北的郑国鲁山区域。后来将此区域封给了公孙宽管控,故而宽也叫鲁阳公,此时的叶公沈诸梁也返回了叶县。上述史料中的:“惠王以梁地封公孙宽,宽以梁险而在北部边境,惧子孙据以叛楚,请求易地。”这一段话,比较容易理解错误,需要读者注意。

通过对上述的史料解读,我们就可以清晰知道团城从前475年,就属于楚国的领地,也是属于楚国往北的边境地区。而在这之前,团城属于郑国西南边境的一小块区域。这就清晰的知道团城在前475年之前归属郑国,而从前475年之后归属楚国。这也让我们清晰的知晓从前516年王子朝来团城到,到前475年的41年中,团城属于郑国领地。在此需要强调一下,此时的鲁阳关一定不可以理解为包括现在鲁山县,而只是沙河以南的区域,因为自古以来,国与国的边境划分,通常以山为界,以河为界,这一边界划分,主要是为了便于防守和管控。而事实上郑国沙河以北的区域,包括今鲁山,从来没有被楚国占取。也就是在这一时间里,这一片区域的楚国边境,西北方向面接壤周室,东北方向接壤郑国。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375年,楚肃王六年,韩、魏南侵。韩灭郑。魏伐楚,与楚师战于榆关。前371年 楚肃王十年 魏师伐楚,攻占鲁阳。

译文:前375年,楚肃王六年,韩国和魏国南侵。韩国灭亡郑。魏国讨伐楚国,两国军队师在榆关交战。前371年 楚肃王十年,魏国军队伐楚,攻占了鲁阳关。

论述:上述史料记载前375年韩国将郑国灭亡,而在前371年,魏国占据了鲁阳关,考证其他方面资料,这里也包括团城这块区域,也包括楚国的叶县和申县的北部部分区域。通过对上述的史料解读,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团城从前475年之后归属楚国,到前371年的104年中,团城属于楚国领地。而从前371年之后,团城又归属魏国领地。也就是在这一时间里,这一片区域的楚国边境,西面与秦国接壤,北部偏西与韩国接壤,北部偏东与魏国接壤,郑国已经灭亡,而周室所控制的仅有洛阳的一小部分地方。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301年 楚怀王二十八年 齐匡章、魏公孙喜、韩暴鸢攻楚方城。唐昧率楚师与三国兵夹泚而军,相持半年。匡章以练卒夜袭楚师,杀唐昧,取宛、叶以北地以强韩、魏。秦庶长奂亦率攻楚,攻新城。秦师拔新城,楚士卒死者2万

译文: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国派大将匡章、魏国派大将公孙喜、韩国派大将暴鸢组成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楚国大将唐眛率领楚国军队与三国联军隔沘水对峙,两军相当,相持半年而不交战。匡章以精兵练夜袭楚军,并杀唐眛,楚军战败。宛城(今南阳)以北和叶县以北地的土地,都被韩国和魏国瓜分。秦庶长奂亦率攻楚,进攻并占领新城(今新野),此战役楚国将士阵亡两万。

论述:从上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楚国南阳的西部的大部分领地被秦国占领,楚国南阳的北部今南召之北,方城之北,叶县之北的领地而被韩国和魏国瓜分。而团城处于方城之北,早在前371时,已经归属魏国。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226年,楚王负刍二年,秦灭韩后,兵锋转向楚、魏。秦王政使王贲击楚,大败楚师,取10余城。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灭魏。

译文:前226年,楚王负刍二年,秦国灭亡韩国之后,大军转向对楚国、魏国的进攻。秦王政使王贲攻击楚国,大败楚国军队,并占取10余座城池。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国灭亡魏国。

论述:上述史料记载前226年秦国将韩国灭亡,而在前225年,秦国又灭亡魏国。通过对上述的史料解读,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团城从前371年之后归属魏国,到前225年的146年中,团城属于魏国领地。而从前225年之后,团城又归属秦国领地。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206年 汉高祖元年刘邦攻占咸阳,项羽全歼秦军主力,秦亡。 前205~202年 汉高二至五年 刘邦与项羽大争天下统一战争,以项羽覆灭,刘邦胜利,建立汉朝统一帝国而告终。推翻秦朝暴政的主力是楚人,进行统一战争的双方领导人及其核心骨干集团的成员,均是楚人。汉朝皇室及初期的将相大臣、元勋故旧,绝大多数也都是楚人。直到汉武帝以后,六国时的国别意识始渐淡化而趋于泯灭。

译文: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刘邦攻占了咸阳,项羽全歼秦军主力,秦国灭亡。 前205~202年,汉高祖二至五年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统一战争,最后以项羽覆灭,刘邦胜利,并建立了汉朝统一帝国而告终。推翻秦朝暴政的主力是楚人,进行统一战争的双方领导人及其核心骨干集团的成员,也均是楚人。汉朝皇室及初期的将相大臣、元勋故旧,绝大多数也都是楚人。直到汉武帝以后,六国时的国别意识才逐渐淡化而趋于消亡。

论述:上述史料记载,前206年,汉高祖将秦国灭亡。通过对上述的史料解读,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团城从前225年之后归属秦国,到前206年的19年中,团城属于秦国领地。而从前206年之后,团城又归属汉朝领地。

论证:通过上述史料对鲁山团城在各个历史时期归属地的考证,并得出了这些信息和数据,从前516年到前475年的41年中,团城属于郑国领地。在此期间团城属于郑国西南边境的辖地。从前475年到前371年的104年中,团城属于楚国领地。在此期间团城属于楚国北部边境的辖地。从前371年到前225年的146年中,团城属于魏国领地。在此期间团城属于魏国南部边境的辖地。从前225年到前206年的19年中,团城属于秦国领地。在此期间团城属于秦国东部地区的郡地。从前206年到公元8年的214年中,团城属于西汉领地。在此期间团城属于西汉东部地区的郡地。以及在此之后的几千年的各朝中,无论归属州郡或省市辖地,基本都处于所辖地的偏远地带,在这个时期之中,由于团城所处地理,也不一定都属于鲁山县域,也有可能归属周边的县域。但无论怎样划分,都属于此行政区域的边缘地带。也正是这个特殊原因,子朝在团城,在那里静静安息2500多年,世人不知,世人不晓。因为团城,那是天子见不到的地方,那是诸侯想不到的地方,那是大夫走不到的地方,那是儒人不知名的地方,那是世人认为的穷乡僻壤之地。也正是这个原因,团城才是真正的阴阳宝地,通过几千年的洗礼,团城还能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原始风貌。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对团城的实地考证,其中考证出一条数据,真是今人惊叹,那是什么数据呢?请往后看:安葬姬朝——族人迁徙。

第二十二章:安葬姬朝——族人迁徙

史源:《左传·定公五年》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译文:前505年春季,周室派杀手在楚国将王子朝杀害。

史源:《左传•定公六年》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将以作乱于周。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六月,晋阎没戍周,且城胥靡。冬十二月,天王处于姑莸,辟儋翩之乱也。

译文:前504年,周室的儋翩率领王子朝的支持者,在成周发动的叛乱。郑国人也对周室进行了大的讨伐,相继攻打周室的冯地、滑地、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六邑。六月,晋国的阎没到成周戌守,因为成周城非常破败。冬季,十二月,周敬王住在姑莸,这是为了逃避儋翩的祸乱。

论述:通过上述史料,可以考证在前505年春,子朝被周室杀害于郑国的团城,可以考证在此期间,子朝的追随者以及郑国的官方势力,完全有能力,有条件的将子朝妥善的安葬,对于鸡冢的规模考证,投入五千到一万的人力,施工半年之久,完全可以完成如此规模。由于本人对这方面的学问甚少,这样的分析只是基于本人的理解,这个分析不一定正确,其本义是想说明子朝的安葬是在比较好的人文环境中进行。子朝的追随者以及郑国的官方势力,妥善将子朝安葬好之后,一场对周室的报复行动,也随之展开。还记得在前述中郑国的宰相子太叔曾经在黄父之会时对晋国权臣大夫赵简子说的九句话:“不要发动祸乱,不要凭借富有,不要仗恃宠信,不要违背共同的意愿,不要傲视有礼的人,不要自负有才能,不要为同一事情再次发怒,不要谋划不合道德的事,不要触犯不合正义的事。”这“九个不要”就是郑国对晋国支持乱臣在周室作乱行为的严重警告,这“九个不要”就是郑国对周室兄弟相残夺位的不道行为的严重警告,这“九个不要”就是郑国对单氏取周弑杀君王的不道行为的严重警告。这“九个不要”就是子朝在郑国团城被周人所杀之后,而对周室采取报复行动的重要原因。

为了这场报复行动的顺利,郑国联系到周都子朝的支持者,里应外合的对周室发动了一场大的报复行动,在此为何说“报复行动”,因为这场行动的目标只是对周室不道行为的一次讨伐,达到解气的目的即可。况且当时郑国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理由一举推翻周室的统治而取而代之,因为子朝之死,也代表着正统争夺王位标的失去。在这之后,追随王子朝的支持者以及郑国官方势力,重点是妥善处理子朝死后的一些善后事宜。

朱家庄和郑家庄:在鸡冢后侧往北3.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朱家庄的地名,在往北距离鸡冢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郑家庄的地名,此三处为三点一线排列。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署名和排列,这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一般常人无法感知。关于这里的3.6和6的象数,在前面也有论述,在此不再附缀。在这里主要论述朱家庄和郑家庄在这里出现的其中内涵,朱家庄和郑家庄在鸡冢方圆6周里的地方出现的两个唯一标注姓氏的村庄。首先说一下郑家庄的署名,当时的团城属于郑国领地,在郑国领地出现署名郑家庄的地名是非常符合情理,实属自然体现,这也是谋定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不会引起旁义。然而这里的郑家庄和朱家庄的内在作用却是鸡冢所处的重要地理坐标,也就是无论何时,只要在此处还有郑家庄和朱家庄署名,那么就可以顺利准确的找到鸡冢的位置,而这里郑家庄的郑人,就是鸡冢日常的管理人即守陵人。除了上述以郑家庄署名的原因之外,在此署名郑家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需要先从一个成语郑人买履的故事开始: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用尺码量好自己脚的长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凳子上。到了集市,准备买鞋子的时候,才想起自己忘带了尺码,于是对店家说:“我忘记带了量好的尺码。”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在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就说他:“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对于这个典故,我们一般的理解是对一个人行为的贬义解读,讽刺那些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讽刺那些死守教条,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这样的解读,看似我们都比他聪明,并还会觉得世界上竟然还有这

样愚笨的人,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典故背后的道理,那就是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重新梳理一下刚才所说的故事。郑国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用尺码量好自己脚的长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凳子上。这个尺码就是脚的实际长度,这个尺码就是客观的数据,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由于忘记带了尺码,而需要返回去拿尺码,有人就说他:“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用脚去试鞋大小,这个行为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感知意识,如果当时用脚试鞋,完全有可能买到的鞋子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这就是主观的意识,不可以作为准确的客观数据,这就如人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双鞋子当时我试的时候感觉挺合脚,而现在觉得挤脚或是太大。如果买鞋按照事先量好的尺码买鞋,一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你给出尺码是客观的数据,店家的鞋码也是客观的数据。这就是那个郑人买鞋所要坚持的理由,今天没有买到,实际上并没有损失什么,而穿在脚上的鞋子不合适,那才是真正的损失。对于这样的解读,这个典故,完全可以作为对一个人行为褒义解读,赞许那些郑重谨慎的人,不随意改变规矩的人。

上述典故中的郑人,在这里是一个专属名词,也就是说这个典故,只说的是郑人,并不包括其他的人。因为只有郑人才会这样做,只有郑人才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那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郑人这样的生活态度呢?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对郑人的得姓始祖郑桓公的官职考证。郑桓公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官职司徒,也称司土和地官。

史源:《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冢陵、坟墓、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曰医。

译文:大司徒的职责,掌管天下各国土地的土地勘测数据以及各国人民的户籍之数,以辅助天子安定天下各国。根据天下土地的勘测数据,全面掌握九州地域面积之数。并注明各地的山林、川泽、丘陵、坟墓、原野的名称及标志之物。注明天下的诸侯国和王畿内的采邑数,制定各国的边疆而挖沟起土以为界。设立各国社稷的祭祀壝坛而以植树作为标记,各国郊外也要广为植树,这些树作为社稷和田野的标记。

论述:上述史料就是对郑人始祖郑桓公作为西周王朝司徒职责的考证,这一职责就是对天下各国的土地进行认真的勘测和规范的管控和利用,而这一职责的一个基本特色就是离不开规矩和准绳,所表述的内容就是离不开数据,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阴阳宅向的选取,也包括四神风水的运用。由于郑国的国君长期担任周王朝卿士司徒一职,这就奠定了郑国的国风,从而使郑国的人民也具有了这些文化品质,也具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这就是郑人买履的文化基础。对于郑人这样的文化品质和态度,从郑人的“郑”字而论,也可以说明其中的文化内涵特性,因为这个“郑”字,是我们日常几千个用字中唯一个词义单一的字,这个郑字除了用于姓氏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含义,用郑字组词,只能找到唯一的一组单词“郑重”,这也是中国汉字少有的文化特色,郑重一词的词义就是对所处事物而采取的谨慎态度,重视态度,庄重的态度。而究其郑字的本义,重也。

而这里的朱家庄署名,在陵冢风水运用中更为重要,重点体现在朱家庄的“朱”字,这个“朱”字的本义并不是代表姓氏,它的本义是代表着四神风水中的朱雀的“朱”,也是重要的陵冢坐标标记。就比如说当下这里没有鸡冢的署名信息,即使这里郑家庄的姓氏改动一下,变成别的姓氏,由于有着朱家庄的署名信息,仍然不会影响对这里陵冢的解读。反之这里没有鸡冢的署名信息,即使这里有着郑家庄的署名,而这里署名信息不是朱家庄,那么对这里的陵冢考证信息就不具备,这就是朱家庄在此署名的重要作用。这里郑家庄早期居住的人,必然会冠以郑姓,其目的是为了遮人耳目。而这里朱家庄早期居住的人,却不一定为朱姓,因为它的本义是重要的陵冢地理坐标。

通过上述诸多的考证信息和数据,也就证明了在鸡冢附近的郑家庄和朱家庄的内在含义。这一考证信息,充分体现出在周朝时期,王室对于陵冢取向的诸多文化特色。

妥善安葬后姬朝,一些具有战斗力人员并入了郑国对周室的讨伐序列,而一些非战斗人员也都做了妥善的安置,这其中就有追随王子朝的毛氏族人,以及一些尹氏族人,当然还有一些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其他贵族人员,迁徙到他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周室对他们的清算和讨伐。而追随王子朝一行的百工人员,即随南宫氏到了他的封国之地曾国,关于这个问题,在前面也有所考证,这也是曾侯乙墓葬出土了众多举世无双的文物的重要因素,因为当时最具顶尖技术的一大批能工巧匠来到了曾国,并在曾国生活了下来。而这些人员的迁徙重要部分,莫过于姬朝族人的迁徙,因为姬朝的族人,才是周室最重要的清算讨伐对象。通过对姬朝族人迁徙的考证,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在此可以说抛开前面所有的考证信息和数据,仅用对姬朝族人迁徙的考证信息和数据,就足以考证姬朝在团城,归地在团城的事实。那么这些信息和数据又是什么呢?请看后面的详细考证。

晁喜铺村:以鸡冢为中心,往东北方向到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喜铺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喜铺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

晁庄村:以鸡冢为中心,往东南方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庄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庄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

晁陂镇草场:以鸡冢为中心,往西南方向到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草场,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陂镇草场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陂镇草场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

晁喜铺村——晁庄村: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

论述:首先需要对姬朝个人方面的一些问题做以简单的分析,在前520年尹氏立子朝为王,此时的子朝年龄应该在25周岁,作为一朝天子的他,按照周朝的礼数,不说拥有后宫上千,但是拥有三宫六院实属自然。败走后来到团城,此时的他应该30周岁,也正值当年,而且在团城一呆就是十一年之久,在此期间,无所事事,这也正是他良好的造人光景。而在前505年被周人所杀,此时的姬朝年龄应该刚过40多岁。通过这一分析,也是印证姬朝拥有众多后代的重要原因。

上述对姬朝族人迁徙路径的考证,得出的信息和数据,无不令人惊叹。往东北方向到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时属郑国的都城附近,此地就是最早迁徙而来的晁氏族人,对于姬朝的后人,迁徙到此地,也可以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因为可以得到郑国势力的庇护。此地因为地处鸡冢的左侧,属于风水阳界的第一尊位,故而判断此一行迁徙族人为姬朝的正室夫人以及后代,这也是前面有所分析,子朝一行得到了郑国有力庇护,从而判断子朝与郑国有着政治联姻的史实。往西南方向到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草场,时属楚国的申县管控地区,此地就是最早迁徙而来的晁氏族人,对于姬朝的后人,迁徙到此地,也可以认为较安全的地方,因为楚国是当时周室势力不敢触及的地区。此地因为地处鸡冢的右侧,属于风水阳界的第二尊位,故而判断此一行迁徙族人为姬朝的非正室夫人以及后代。往东南方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时属楚国的叶县管控地区,此地就是最早迁徙而来的晁氏族人,对于姬朝的后人,迁徙到此地,也可以认为较安全的地方,因为楚国是当时周室势力不敢触及的地区。此地因为地处鸡冢的前方,属于风水阳界的第三尊位,故而判断此一行迁徙族人为姬朝的非正室夫人以及后代。对于迁徙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西北方向和正西方向,那是由于西北方向是洛阳方向,属于周室的核心势力范围,那就是羊入虎口。而正西面是人烟稀少的山丘,不适合人员居住,况且离周室较近。

上述考证的三个朝氏族人的迁徙点,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比邻于当时的交通要道附近,而从它们的署名中也能印证这一现象,如晁喜铺村的“铺”字。这个“铺”字,其本义原指打铁铺。而在这里出现,它实际是中国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驿站,就如当下的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服务区就是给来往的车辆提供相应的后倾保障,比如人需要吃饭和休息,车辆需要加油和保养。而古代的驿站也是如此,其中不同的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而马车的牵引动力就是马匹,而马匹在道路上行走就必须在马的脚上钉上铁制的马掌,这是便于马的行走和奔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在行走和奔跑的过程中,马掌也容易磨损、松动、掉落,这样就需要提前发现和修补或更换。而更换马掌离不开铁匠,离不开铁匠铺,这就是古代驿站中多用“铺”这个字署名的本质内涵,如二十里铺,三十里铺。通常古代这些驿站,都是政府设定,为政府管控,所以古代驿站都有政府背景和官方势力。通过这样详细的解读,也印证了姬朝和郑国不一般的关系,迁徙到郑国的姬朝的族人,也得到了郑国官方的妥善安置,使其有着很好的公开身份,便于隐居于此,不被周室发现。而这些行动都在于无声处中进行,谁也不会知道其本身的秘密。正是有了这些正常的公开身份的掩护,在此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每日来往的官商游客,都能从四面八方带来很多消息,而他们所关注的莫过于有关团城的讯息。在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样的驿站不会轻易变更,在此作为某个特定的地理标记,也就不会轻易遗失,这也是姬朝后人非常智慧的选择。

而对晁陂镇草场解读,也同样具有古代驿站的功用。这个草场即可解读为古代的大车店,其主要功能是为来往的商旅车队提供后勤保障,这个草场,就如当今高速公路服务区中的加油站。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马车是以马匹作为动力,而马每日必须要有大量的草料供给,而往来的商旅又不可能将这些草料都带着,这就需要在商旅车队主要来往的地区,设置这些给商旅车队提过服务的草场 ,而古代南阳之地,谓之楚国的粮仓,这里四通八达,人来车往。在古代,这样的草场也是非常重要的设施之一,由于经营以人力为主,所以经营权由个人掌握,而以姬朝族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在此开设这样一个草场,也是很容易办到的。在此开设草场,使其有着很好的公开身份,便于隐居于此,不被周室发现。而这些行动也都在于无声处中进行,谁也不会知道其本身的秘密。正是有了这些正常的公开身份的掩护,在此由于地处交通重镇,经常来往的商旅游客,都能从四面八方带来很多消息,而他们所关注的莫过于有关团城的讯息。在此开设草场,也同驿站一样,因为他是古代交通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在此作为某个特定的地理标记,也就不会轻易遗失,这也是姬朝后人非常智慧的选择。

而对晁庄村的解读,从字面上看不到有驿站和草场的属性,但是从署名中可以看出此名是由先庄后村的文化过渡,那这个署名文化的过渡有包含什么意思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庄”字和“村”字的本义开始。“庄”字的本义为:广土为庄,意指有广阔的土地范围,那就是署名以“庄”的地名,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也是如此,“庄”居然也有大到“石家庄”的署名。而“村”字的本义为:寸木为村,意指规模较小的村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署名“村”的地方,一般都是比较小的,但是也有特例:就如“周村”或“华西村”,而这些大的署名“村”的地方,一般都有自己的本身文化基础,故而不作广而论之。

从晁庄村先庄后村的文化过渡现象,以此可以判断,当姬朝的族人来到此地定居的时候,并以此地作为特定的地理标记,以他们的经济实力,必然将此处做成规模较大的居住点,人员也必然很多。由于地处南北要道附近,也具有及时掌握有关团城方面的讯息。由于有了大的规模,才不会轻易被历史遗失。由于时间的久远,有关这些文化的传承也有可能被后人遗忘,由于生活的需要,一些晁氏的后代也走出此地,以前“庄”的规模逐步变成“村”的规模,这就是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先庄后村现象。值得庆幸的是经过2500多年的洗礼,虽然它以成为“村”的署名,然而我们还能找到它作为特殊的地理坐标的定位。

上述考证的信息和数据,最让人惊叹的是200周里的数据,居然都是200周里,而且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数据都是200周里,这200周里的数据完全可以认定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人为缜密的谋定。这一数据的实证,可以说抛开前面所有的考证信息和数据,就足以证明姬朝在团城,归地在团城的事实。同时根据这些数据解读,方圆200周里为周都洛阳的主要控制范围,也代表着姬朝后人对姬朝的缅怀心情,虽然离开了团城,但并没有远离于他,他们之间都在保持着串通,只要团城方面有一点讯息,他们三处就会快速的彼此串联,就都能快速掌握团城方面的情况。

上述的考证信息和数据,对应了前面的相关文化考证,在此也给出前后呼应。也正是这些实证的信息和数据,完全可以证明当今的晁氏是姬朝之后的事实。说到这里,我时常又在想,当时迁徙到各处的姬朝族人,他们都知道,团城是他们的圣地所在,他们有没有将这一重要文化信息留存下来?他们有没有相关的族谱保存下来?而这一文化现象传承多少代才会遗失?是不是他们也同大多数世人一样,前三代的祖宗都不知晓,何况过了2500多年。对于200周里的数据,在我心里总有这样感叹,在2500多年前,他们借用的什么科学技术,而且还能做到如此的精确,即使是当今的人们,如果不借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恐怕很难完成如此精确的定位。通过上述的众多实证数据,在此也应证了周朝时期一周里等于当下435米的有力证据。

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考证,完全证明此三处的晁氏为姬朝的后人,那么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我们是否能从相关的史料中找到呼应呢?请看后续考证:姬朝后人——汉史晁错。

第二十三章:姬朝后人——汉史晁错

百家姓晁: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长子姬朝的后代,以祖名为姓。史载王子朝之乱后,流离于四方的姬朝后代改以晁为姓。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是卫国的史官,他的后代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朝三字的读音词义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

名人词典: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故里:在禹州市城南13.5公里小吕乡晁喜铺村。西汉文景时期,晁错倍受宠信,官居御史大夫,号称“智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法令多被其更定。主张募兵充实边塞,防御匈奴攻掠。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被汉景帝采纳。不久,吴楚等七个诸侯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为政敌暗算,穿着朝服被斩于长安东市。其兄晁喜为人敦厚,不仗势,不图富贵,耕读传家,勤劳和善,抚恤乡邻,人赞其善,遂以名称村,叫“晁喜铺”。村落南北呈长方形,面积5.7万平方米。东西并列三条街,长达数里。后人为纪念晁氏兄弟,在村中建“双柏庙”。庙内有汉柏两株,至今仍枝繁叶茂,彰显着晁氏兄弟高风亮节的风范。

论述:上述的资料,首先是晁姓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长子姬朝的后代,以祖名为姓。其二是晁错为汉颍川人,其故里为今禹州市城南13.5公里小吕乡晁喜铺村。对应前述大量史实考证的实证信息和数据,完全印证了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其三是晁错为前200年—前154年生人。对应相关的史

料考证,按照一般常理计算,可以认定晁错是姬朝的十几代子孙。而对于晁错个人的生平事迹,在结合有关史料考证。

史源:《史记·晁错传》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於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穞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徵,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兒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譁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译文: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诸多文化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耿直刚正,行事严峻苛刻。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但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于是太常就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晁错学成回来后,趁皇上了解《尚书》之际,阐述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想法,并称引解《尚书》。文帝非常鉴赏晁错的才学,下诏晁错担任太子的家教,太子府大夫,天子府总管。晁错凭着他的雄辩之才,深得太子的喜爱,太子府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提醒文帝需要削减诸侯势力,要求修改相关的法令。几十次上书,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是奇异之才,并提升他为中大夫。时值,太子也常在黄帝面前大赞晁错的计策谋略,然而朝中的大臣袁盎和大多数功臣却都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继位后,随即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都能得到景帝亲切的召见,宠幸他超过了朝中的九卿,在晁错的建议下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里很不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诋毁他。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这件事情缘。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丞相终于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削减犯有罪过的诸侯封地,并收回其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了隔阂。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此事,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权利,侵害削弱诸侯的势力,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死后,皇帝的近侍主管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军队时,他担任将军。回京城后,奏书进谏皇上,报告攻打吴楚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们因为你削减他们的封地而发怒,所以借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而且臣下更为担心天下的贤士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势力的强大而不易管控,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目的是确保朝廷集权,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突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进言,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御史大夫:西汉时期朝官三公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丞相是为三公之首,为朝廷最高行政长官,下辖九卿。太尉是为三公之仲,为朝廷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政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御史大夫是为三公之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官位俸禄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官位俸禄为二千石。

论述:上述史料,没有一丝言辞说明晁错是姬朝之后,只说到他是颍川人,这一史料说明,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晁姓作为姬朝的后人之说,还没有这方面的讯息。然而本书前述所考证的信息和数据,完全可以认证晁错是为姬朝的后人。对于上述史料中:“凭着通晓诸多文化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耿直刚正,行事严峻苛刻。”说明了晁错有着不同一般的家庭背景,并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史料中:“太常就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晁错学成回来后,趁皇上了解《尚书》之际,阐述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想法,并称引解《尚书》。”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里所提的《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说到这里就已经说明《尚书》是一部古书,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存在,而在春秋之前《管子》和《国语》中,都有对《尚书》的引用。而对《尚书》的内容分析,它是一部记载周朝春秋之前的各代王朝治理国家重大事件的记录,从而笔者认定《尚书》是一部当时周都守藏室的重要藏书,而在前516年,王子朝奔楚事件中,这部王室的治国宝典也一并随王子朝带走。后来人们所看到的《尚书》,笔者认为是从王子朝一行中流出,但并不排除其原始正本还在子朝那里。后来此书流传到孔子手里,由于经由孔子之手,因此儒家将其列为五经之一。在此这样分析,旨在认为,迁徙到颍川的王子朝后人,也藏有《尚书》并作为重要的文化宝典传承。而晁错作为王子朝的正宗之后,从小必然领读过此书。由于他是王室之后,自然对此书的内容能够深悟其义,所以能够展现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和智慧。而上述史料中:“太常就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记载,只是这件事情的一个表象。史料中:“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提醒文帝需要削减诸侯势力,要求修改相关的法令。”这一内容记载,更加说明了晁错智慧的源泉,因为他是姬朝之后,而姬朝的遭遇,正是周王朝诸侯势力的膨胀的结果,如果没有晋国参与两王之争,如果没有晋国支持单氏取周,作为正统的王室接班人姬朝,就不会败走奔楚,所有的这一切,最重要的根源就是诸侯势力的膨胀,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才导致王子朝的败走。正是这个原因,才是晁错具有这般敏锐的政治眼光,所以才多次上书文帝,提醒文帝需要削减诸侯势力,要求修改相关的法令。这些提案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稳固汉朝的江山,充分体现出一个臣子的高风亮节,忠君爱国的思想品质。史料中:“汉景帝继位后,随即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都能得到景帝亲切的召见,宠幸他超过了朝中的九卿,在晁错的建议下修改了不少的法令。”这就是到了景帝继位后,由于他以前做过景帝的老师,景帝对他也非常了解,而他的治国之道也深得景帝的赞赏,所以对他的喜爱超过了朝中的九卿,在他的建议下修改了不少的法令,这也正是史载“文景之治”的重要基础。由于晁错的才华出众,随后被景帝提拔为御史大夫,辅助皇上,监察百官,这也是晁错的人生巅峰。由于晁错无私的大胆作为,触动了一些皇室重臣的利益,即把他当成眼中钉,肉中刺,无时不想除掉他,以解心头之怒。而作为晁错的父亲,看到了儿子的所为,就已经知道儿子已经处于危机之中,就从颍川赶来,去劝说晁错。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这时晁错的行为更人让世人惊叹,难道他这样做就不知道自己有危机吗?以晁错的学识和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他没有看重个人的得失,而国家的安宁才是他所尊奉的。史料中: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晁错父亲的这段话,也充分体现出作为姬朝之后的晁氏高瞻远瞩的人生阅历和智慧,但是,即使纵然有智,也救不了自己儿子的命,真是让人感叹流泪。史料中:“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一个忠君爱国的贤臣,就这样死去,此时,你的心情是不是跟我一样非常沉痛,你认为他死的值吗?庆幸的是史料这样记载: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势力的强大而不易管控,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目的是确保朝廷集权,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突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进言,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人生的遗憾,然而因为晁错之死,能唤醒皇上不明事理的梦想,这也是晁错之死的重大意义,正如晁错之父的那句话:“刘家的天下安宁了。”也正是由于晁错这样的忠君报国臣子的奉献和牺牲,才奠定了中国史上的“文景之治。”正如文天祥的那首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通过上述对晁错的生平解读,考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不彰显晁错的:“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无不彰显老子的:“营魄抱一”的重要性,无不彰显毛主席的:“党指挥枪”的重要性。这三者从道的理论来讲,都是相通的。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实践:“党指挥枪”,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永固的坚强基石。而加强党的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这一方针贯彻执行的重要纲领。如果消弱党在政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贬低党在军队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并忘记了党建最初的誓言和使命,放任资本在各领域中的无序发展,即使共和国的明天更加富裕强大,实际上大厦离崩塌已经不在遥远。强大苏联,迅速解体,前车之鉴,切莫忘记。

堂号考证:以郡望作为堂号,表示该姓氏的先祖是当时地域的望族。如果贴有该堂号的家、村、宗族、祠堂等的人士就是从该堂号地域迁徙而来的某姓氏后裔。虽然一些姓氏有着共同的堂号,但其对应的堂联是有区别的,各自有着本属姓氏的文化渊源。

晁氏颍川堂

堂联:姓启子朝,望出颍川。

上联意指:晁姓出自姬朝。下联意指:望族出自颍川。

堂联:文章典丽,法律严明。

上联意指:北宋文学家晁说,澶州人,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意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论述:从上述民间文化的考证中,晁姓源出于姬朝,望族出于颍川,晁错为姬朝之后的这些信息,与本书前述的考证中:“晁喜铺村:以鸡冢为中心,往东北方向到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喜铺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喜铺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晁庄村:以鸡冢为中心,往东南方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庄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庄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晁陂镇草场:以鸡冢为中心,往西南方向到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草场,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陂镇草场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陂镇草场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晁喜铺村——晁庄村: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完全得到了认证。然而,在当今社会的人们眼里,却普遍的认为:“晁氏望族出南阳”,而形成这样认识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看后述:子朝踪迹,假象南阳。

第二十四章:子朝踪迹——假象南阳

史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译文:王子朝和一些追随他的召氏的族人、以及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等大批支持者,保护着周朝守藏室的历代重要文书及典籍逃亡楚国,

史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兹不穀震盪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

译文:王子朝在告诸侯书中说:“现在我食不果腹,动荡流离,窜到荆蛮,还没归宿。”

史源:《左传••定公五年》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译文:前505年春季,周室派杀手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

论述:这就是正史给出的关于王子朝行踪仅有的三点信息,文中的:“子朝奔楚”及“窜在荆蛮”及“杀朝于楚。”这三句话的本义,在前述的章节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也进行了相关的考证,所得出的实证信息完全与上述史料中字面词义不符,从而证实了周室刻意隐瞒王子朝的行踪,因为周室知道王子朝不在楚国。从而也证实了王子朝刻意隐瞒自己的行踪,因为此时的王子朝在郑国团城。周室和子朝刻意隐瞒这一行踪,双方都怀有各自的目的。如果将上述的史料当作实证的信息去解读,这也正是2500多年来,王子朝的归地,无人知晓。如果将上述的史料当作实证的信息去解读,在过100年,在过1000年,王子朝的归地,更将不知。这就是道不通,永远找不到事物的本质。然而对于王子朝一行人的考证,四大家族均没有奔楚的史料,而在四大家族之外,确实有一个前周室的官员到达了楚国,并得到了楚王的庇护,封邑于楚国东部的某地。这个人就是老子的上司,前周朝太史州黎。

史源:《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译文:这一年,有云彩好像一群红色的鸟一样,夹在太阳两边飞翔了三天。楚昭王派人询问于前周朝太史。周太史说:“疾患恐怕要应在君王的身上!如果祭祀,可以将疾患移至到令尹、司马身上。”楚昭王说:“把我腹心的疾病去掉,而放在大腿胳臂上,有什么益处?我没有重大的过错,上天能让我夭折吗?有罪受到处罚,又能移到哪里去呢?”于是就没去祭神施法。

史源《说苑•君道》楚昭王之时,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驿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令尹司马闻之,宿斋沐浴,将自以身祷之焉。王曰:“止,楚国之有不谷也,由身之有匈胁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匈胁有疾,转之股肱,庸为去是人也?”。

译文:楚昭王时期,有云彩好像一群红色的鸟一样,夹在太阳两边飞翔了三天,而昭王此时患有疾病,差使人驾车东去向客居在楚国的前周朝太史州黎咨询此事,周太史州黎说:“君王身上的疾患,可以移至到令尹、司马身上。” 令尹和司马听到后,立即吃斋沐浴,将以祈祷君王疾患于己身。昭王说:“不可以这样,楚国有了不幸,王身有了疾患,都让自己的臣子承担,而臣子们是王的手足,将王的心疾,转移到手足之上,那岂不是庸人之举。” 

论述:上述史料均是记载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出兵解救陈国,十月病逝于军中。通过上述史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楚昭王的人品和德行,在个人有疾患的情况下,而不愿意让自己臣子们代其受过的品德,通过这一段小事,反映出一个明君的风范,而在那个时期,各国的庸君和昏君其不在少数。同时也看到了楚国臣子们的人品和德行,忠君报国,无私无悔。而通过这一段史料,更能清晰的看到前周朝太史的人品和德行,那就是在楚昭王把他当作为智慧化身的时候,却给人提出欺天、欺人、失道的损主意,从这一史料中也可论证老子并没有与王子朝一行奔走的事实,那就是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论证王子朝失败的原因,那就是其身边的重臣中有周太史州黎这样的庸才辅佐,岂有不败之理。关于老子作为守藏室史官与周太史的官属关系考证,那就是周太史相当于今天的主管文化的副总理,而守藏室史官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部长一职。

关于本文为什么说周太史是前周王室王子朝身边的周太史,而不是当时执政的周敬王身边的周太史,由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证。其一是长期以来,楚国与当朝王室的关系不和,而楚国也是被周王室视为下等国,楚国国君的爵位只是当时五等爵位中的下等爵位子爵,而楚王也是在周朝时期第一称王的国君,长期以来是周王室讨伐的对象。其二是城父位于当今的亳州境内,而当时的周都洛邑在城父的西北,文中提及往东请教周太史,自然所指不是当朝的周太史的,而是客居在楚国的周太史,继而推理是随王子朝一起出逃的前周王室的周太史。其三是楚昭王卒于鲁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上距王子朝败走的昭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16年,计十七年。当年随王子朝败走的周太史在楚昭王去世那年仍然健在也是合理的事实,故楚王派人向他询问天象也是合理的解释,而《左传》及《史记》等史料仍以周太史称也符合情理。其四是楚国对于投楚而来的人,一般都不会重用,更不会留在朝中,一般都会安排在楚国的边远地带,这一做法也是楚国的惯例,从相关的事件中也能看出这一做法。所以说这个周太史就是随王子朝败走而出的前周朝太史。

对于这个周太史州黎何时逃到楚国,笔者认为是在前505年王子朝被周人杀害之后。由于没有了主子的庇护,如果在返回周都,不可避免被杀的风险,最好的去处就是楚国,因为楚国是周王室势力最不及的地方,楚国也是周室最惧怕的诸侯。正是楚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强大,也是造就晁氏族人在南阳郡旺的重要因素。

南阳晁氏:南阳距离周都洛阳为180公里,洛阳占100公里,南阳占80公里,东周早期属于周朝诸侯申国主要的领地,春秋中期,被楚国占领,大部分时间归属楚国辖地,战国后期分属楚国和韩国辖地,秦朝初置南阳郡。南阳是历朝古都洛阳南部的重要门户,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也是历朝历代商品和人员汇聚的地方,由于南阳所处的地理环境,自古就有南阳粮仓的美名。正是由于南阳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他也是晁氏族人在此繁衍郡旺的有利条件。考证南阳的晁氏,分布广泛,不同区域中,也能找到晁氏的踪迹,如晁庄和晁坟等署名信息,尤其是晁陂镇,竟然一个镇子以晁氏署名,更能突出晁氏在此地族旺的文化特色,而此地也正是前述考证姬朝族人迁徙的地理坐标之地晁陂镇草场的所在地。正是因为史料中有“子朝奔楚”及“窜在荆蛮”及“杀朝于楚”的信息记载。正是由于晁氏在南阳族旺的文化特色。这就有了在一些文献中出现了:“晁氏出自南阳西鄂,子朝冢在南阳西鄂。”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基于对上述现象的主观判断,在用通俗一点的文字表述,那就是:因为史料中有“子朝奔楚”及“窜在荆蛮”及“杀朝于楚”的信息记载。同时考证晁氏在南阳的诸多文化信息,从而判断或认为:“晁氏出自南阳西鄂,子朝冢在南阳西鄂。”这就是对这个信息的正确解读,如果“子朝冢在南阳西鄂”是一个实证信息,在此就不会这样表述,既然知道子朝冢,那就必然知道冢的具体属地,而不会用“子朝冢在南阳西鄂”这样模糊的表述。如果不能理解的上述信息的本义,并将此信息当着实证去认识,那么这些信息就如一个牵牛的缰绳,自然而然的将人引向这里。说到这里,我们有必将在去看看这些所谓的实证到底出自那里。

史源:《史记•晁错传•索隐》记载:“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

论述:这就是一些儒人给出的所谓实证出处,并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司马迁在此明确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这是司马迁经过当时的史料记载甚至实地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对于这样的解读,真是荒诞可笑。为什么可笑,我们首先看看这个《史记••索隐》是一部什么书,《史记••索隐》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所著,是《史记》三家注释之一,三家注释有《史记索隐》、《史记集解》、《史记正义》。一起合称“《史记》三家注”。这里的《史记••索隐》和《史记》本不是一物,而《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与《史记》作者司马迁本不是一个时期的人物,彼此相差800年,竟然将《史记•索隐》中的注文当作《史记》的原文解读,这不就是一件多么荒诞可笑的事情。

在前述《史记•晁错传》的考证中,司马迁没有一丝言辞说明晁错是姬朝之后,但明确说到他是颍川人,这一史料说明,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晁姓作为姬朝的后人之说,还没有这方面的共识讯息,所以说这一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只可以当作一个人对事物的个人看法,也只能当成一个对所论事物个人观点,完全不可以当作事物的实证信息。这一错误的解读原因,在前述中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姬朝后人迁徙到南阳之后,经历了1200年的发展,到了唐朝的时候,晁氏族人在此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壮大,而晁姓是为姬朝之后也被世人共识共知。在这些讯息的背后,人们都不知道,生活在南阳的晁氏族人,是由郑国团城迁徙而来的事实。而正史中:“子朝奔楚”及“窜在荆蛮”及“杀朝于楚”的信息记载。也都不是实证的信息。因为这些姬朝踪迹,假象南阳的信息。促使人们的感官认为晁氏出于南阳,并将认为南阳是晁氏祖地。这就是《史记•晁错传•索隐》记载:“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的根本原因。

史源:《皇览•墓冢记》记载: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史记集解》同上。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王子朝冢,在西鄂县西。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王子鼂冢.在南阳鄂西西。

译文:子朝冢在南阳郡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称谓姬朝的后代。《史记集解》注文也同上。又如《续汉书郡国志补注》说:王子朝冢,在西鄂县西。又如《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王子鼂冢.在南阳郡西鄂县西。

论述:上述的史料,就是关于王子朝归地指向的史料,这些史料出自于《皇览》,《皇览》是三国魏文帝时期(220年—226年在位7年),由桓范、刘劭、王象、韦诞、缪袭等人奉敕所撰的经传,分门别类,共四十余部,约八百余万字,由于该经传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出自于《史记集解》,此书是南朝(420年~589年历一百六十九年)阶段的学者宋裴骃所著。

出自《续汉书郡国志补注》,此书是清朝学者王先谦(1842—1917)所著。出自于《史记集解》,此书是南朝(420年~589年历一百六十九年)阶段的学者宋裴骃所著。出自于《太平御览》,此书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这些史料最早为220年,距离王子朝前505年被杀相距725年。次晚为983年距离王子朝前505年被杀相距1488年。最晚为1917年距离王子朝前505年被杀相距2422年。从这些考证的数据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基本信息,那就是这个信息最早出自于220年,距离王子朝前505年被杀相距725年。而这个期间正是姬朝后人经过700多年的发展,有一个分支的晁氏族人在南阳已经发展壮大,晁氏是为姬朝之后也被世人共知,加上对有关史料:“子朝奔楚”及“窜在荆蛮”及“杀朝于楚。”的错误解读,子朝的归地在南阳的儒人认识浑然而生,这种儒学的治学风范,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各朝各代官家所尊崇和提倡,直到今天,儒学的治学风范,仍然占据着整个历史文化教育的主场,这种文化现象正如老子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以有德自居,是为有德。具备下德的人不失表现其德,是为无德。上德之人的行为,无心作为,是无以作为。上仁之人的行为,有心作为,是无以作为。上义之人的行为,有心作为,是为有以为。上礼之人的行为,有心作为,是来之太晚,这样的礼数,就要挥臂而丢弃。故此失去了道才去寻德,失去了德才去寻仁,失去了仁才去寻义,失去了义才去寻礼,宣扬周礼者,其学说是为忠信不足而又祸乱有余。虽说通晓三代之礼,其学说更是道之虚华而又愚昧有余。所以闻道的人追求厚重而不最求轻薄,追求朴实而不最求浮华。故此要舍去轻薄浮华之表,获取厚重朴实之本。”正是世人读不懂老子的谆谆教诲,故而失道、失德,失仁、失义,本末倒置。唯独牢牢抓住儒礼之教,看似道之华,实为愚之首。这也正如老子所说:“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长短之相形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译文:“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形成的,高和下是相互依存的,意与声是相互和谐的,长和短是相互显现的,先和后是相互跟随的,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永恒的道理。”为了最求事物的真相,却不知行在无道的路上,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现象,一场更大的荒诞闹剧正在南阳大地上紧锣密鼓的上演。

第二十五章:不见冢主——楚将唐眛

史源:《史记·楚世家》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

译文:楚怀王二十七年(前302),秦国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太子斗殴,楚太子将他杀死后逃回楚国。二十八年(前301),秦国就和齐国、韩国、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大将唐眛,攻下了楚国重丘离去。二十九年(前300),秦又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两万楚兵,杀死楚国将军景缺。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

史源:《吕氏春秋·似顺论》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荆令唐蔑将而应之。军相当,六月而不战。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章子对周最曰:“杀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战而战,可以战而不战,王不能得此於臣。”与荆人夹沘水而军。章子令人视水可绝者,荆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刍水旁者,告齐候者曰:“水浅深易知。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候者载刍者,与见章子。章子甚喜,因练卒以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章子可谓知将分矣。

译文:前301年,齐王命令章子率兵同韩魏两国攻楚,楚命唐篾率乓应敌。两军对峙,军力相当,相持六个月而不交战。齐王命周最催促章子迅速开战,言辞非常严厉紧迫。章子回答周最说:“杀死我,罢免我,杀戮我的全族,这些齐王对我都可以做到,不可交战硬让交战,可以交战不让交战,这些,齐王在我这里办不到。”齐军与楚军隔沘水(今河南南阳东唐河)驻军对垒。章子派人察看河水可以横渡之处,楚军随即放箭,齐军的侦察兵无法靠近河边。此时有一个人在河边割草,告诉齐军侦察兵说:“河水的深浅很容易知道。凡是楚军防守严密的,都是水浅的地方。防守松懈的,都是水深的地方。”齐军侦察兵让割草的人坐上车,和他一起来见章子。章子听明情况,于是就乘着黑夜用精兵突袭楚军严密防守的地方,果然大胜,并杀死了唐篾。章子真可谓是懂得做为将军的职责。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匡章、魏公孙喜、韩暴鸢攻楚方城。唐眛率楚师与三国兵夹沘水而军,相持半年。匡章以练卒夜袭楚师,杀唐眛,取宛、叶以北地以强韩、魏。秦庶长奂亦率攻楚,攻新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师拔新城,楚士卒死者2万。怀王恐,使景翠以六城赂齐,并使太子横为质于齐以求平。

译文: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国派大将匡章、魏国派大将公孙喜、韩国派大将暴鸢组成三国联军,攻取楚国方城。楚国大将唐眛率领楚国军队与三国联军隔沘水对峙,相持半年而不交战。匡章以精兵练夜袭楚军,并杀唐眛,楚军战败。宛城(今南阳以北)、叶县以北地的土地,被韩国和魏国瓜分。秦庶长奂亦率攻楚,攻新城(今新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师占领楚国新城,楚国士卒死者2万。怀王大惧,派遣景翠以六城贿赂齐国,并以太子横为人质于齐国以求和解。

论述:上述三段史料,表述的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在此与楚国发动了一场大的战役,名曰垂沙之战,楚国战败,主将被杀,这也是从前681年之后,护卫着周王室的南面的几个国家都全部的被楚国灭亡,这其中就有毛国、召国、申国,邓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地域即今河南南阳、南召、方城、叶县的这片区域。从那时起,这些地区为楚国的县制,为申县,往东为楚国方城和叶县。而在其后的380年中,这一带几乎没有战事,如果说有,也是楚国侵略他国,而这一次战役的楚国惨败,其不良的影响力都比楚昭王奔随厉害。虽然史料中没有给出楚国军队的伤亡数字,但从这场战役的规模分析,少说楚国死伤不会少于数千人。而就是从这一次战役之后,楚国的势力即由强到衰转变,也可以说这场战役是楚国强衰的命运之战。而从这场战役之后,楚国失去了南阳和叶县以北的土地,而这些土地被韩国和魏国瓜分,同时为了讨好齐国,送给齐国六个城邑,并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这才缓解战事的紧张局势,达到一个时期的短暂和平。说到这里,注意,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楚国战将唐眛,又名唐蔑。

史源:《战国策·楚策三》: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

译文:为国君去死是很容易的,就拿垂沙之战来说,死的人数以千计。

史源:《荀子•议兵篇》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坚如金石。宛钜铁矛,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

译文:楚国人用鲨鱼皮、犀兕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就像金属、石头一样。宛地出产的钢铁长矛,狠毒得就像蜂、蝎的毒刺一样。士兵行动轻快敏捷,迅速得就像旋风一样。但是兵败垂沙,唐蔑阵亡。

论述:通过上述史料,使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垂沙之战,楚国战败,死亡将士数以千计,主将唐蔑阵亡的史实。

南阳考古公开资料

第一:自2017年6月开始,南阳考古界不断发出的关于“不见冢”的发掘成果,即“不见冢”为战国时期大型墓葬,墓室长40米,宽38米,“甲”字形竖穴,相关部门进行文物勘探后推断,“不见冢”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相关情况已上报,考古发掘计划也正在制定中。

论述:从最初的发掘成果,明确了给出了现场的客观考证报告,即“不见冢”为战国时期大型墓葬,而王子朝奔楚为前516年,死于前505年,为春秋晚期,两者存在着明显年代的差异,完全可以证明与王子朝奔楚或王子朝的死没有联系。

第二:2017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给出了权威说明:“鸭河工区样品经美国Beta实验室使用碳十四测年方法得到的常规放射性碳年龄为2230±30BP,采用INTCAL校正后日历年代为公元前328年至前204年(74.6%)与公元前384年至329年(20.9%),此次测定样品年代在战国时期。与该样品相关的考古遗址年代将可能受到样品的材料来源、考古地层等因素影响,遗址的年代范围应在战国时期,不排除年代进一步

提前的可能。”

论述:对于上述问题,我们首先熟悉一下战国时期的划分,学界一般对春秋时期划分是指前770年到前476年,战国时期是指前475年到前221年。有了这个数据,我们在对应上述科学权威报告:“采用INTCAL校正后日历年代为公元前328年至前204年(74.6%)。”结合上述考证信息:“前301年,垂沙之战。”完全吻合科学权威报告所给出的年代。同时这一科学权威数据,完全可以证明与王子朝奔楚或王子朝的死没有联系,因为两者年代相差甚远。

第三:“不见冢”里,或葬着楚国国君,为南阳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墓葬,墓主人应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封君。“不见冢”周边发现陪葬坑。“不见冢”北侧5座土坑墓,南侧1座土坑墓。相关部门根据其形制结构并综合钻探结果,初步推断,墓葬主人可能是东周时期的封君或类似身份的重要人物。

论述:根据现场考古出来的证据,在此分析判断为墓主人应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封君或类似身份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体现出考古人员的个人智慧和学识的具体体现。

第四:“不见冢”两侧发现大型车马坑,车马坑长70米、宽7.5米。这可是目前河南省“考古发现之最”。“不见冢”或为王子朝迁葬墓。碳十四检测也让猜想距离真相更近。

论述:在“不见冢”两侧发现大型车马坑,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些大型车马坑,就认为“不见冢”或为王子朝迁葬墓。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些车马坑的真正含义,你也并不知道下葬时那些马匹是活马还是死马?你如果说:“真的不知道。”那我告诉你,那些马匹不是为了陪葬而牺牲,那些马匹都是战场上的死马。又说:“不见冢”或为王子朝迁葬墓。碳十四检测也让猜想距离真相更近。你这又是什么逻辑,在战国时期将死了几百年的人挖出来迁坟,规模还如此庞大,陪葬人马还如此巨多。你是学了哪一家学问,整出了让人不可理喻的想法。

第五:2018年5月11日,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古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市鸭河工区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成立并任命白振国为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古遗址保护研究基地设立。这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题字的“王子朝奔楚望”“中华晁姓发祥地”“晁姓始祖姬朝像”揭碑。

论述: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好笑,居然拿出一个未知的事情,给一个工作性质为客观的、严谨的、系统的、历史文化及考古工作冠名,你这样的行为又属于什么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界的最高学术的代表,居然拿出一个未知的事情,用其题词冠名,这真不是一个文化人的风格。也许你的行为,正好代表着当下中国文人的学风,而这种学风的发扬,也正好是当下学风学术颓废的根本。

第六:这一天,中国先秦史学会、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及南阳的60余名学者、考古专家,齐聚南阳鸭河工区,系统考察了王子朝奔楚遗址群落、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论述:这么多学术大家,这么多最高学府的专家,齐聚南阳鸭河工区,系统考察了王子朝奔楚遗址群落、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而对一个没有任何史实和依据的事给定性为“王子朝奔楚遗址群落”,将又能探讨研究出什么东西,诸不知两弹一星是埋头苦干出来的,而不是在那群星荟萃而来的。这么多专家学者,如果你们真是本着良好的学风学术而来,那么南阳王子朝“不见冢”的荒唐考古就不会发生。因为你们拿不出任何一个值得考证的理由和证据与王子朝奔楚有关。是的,王子朝奔楚、周之前朝典籍、禹作九鼎。不论那一项都可以称为历史文化界的“两弹一星”,因为两弹一星,可以让中国人直起腰杆,而周之前朝典籍、禹作九鼎,可以让中国历史推前最少一千年。难道你们为着这个名誉而来吗?来了没有问题,请你们拿出你们的真本事,让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看看,让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看看,你们也没有枉佩桂冠。

第七:2019年3月,市文研所在“不见冢”大墓北部确定古代遗迹35处,其中墓葬30座,车马坑5座,为“不见冢”东周大墓的陪葬墓群。这些墓地布局规整、等级较高,是南阳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东周时期高级贵族墓地之一,虽然被盗严重,但清理出300余件铜器、陶器、玉石器,其中最引人的当属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战争器物。

论述:从这些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考古工作者以其专业鉴别,已经给出了这些文物都是战国时期典型特征,其器物都是普通的器物,与封君的用品不在一个档次。特别是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战争器物。而在此出现这么多普通士兵使用的武器又说明什么吗?战争!战争!

第八: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这里是王子朝奔楚以后的贵族墓地没有一点儿问题,依据是按照历史传说王子朝奔楚奔到了什么地方,奔到了西鄂这个地方,而鸭河工区这个地方就是鄂国这个势力范围,这是其一,其二现在根据考古发现,这个东北方向,有个五万平方米的地方,那应该是王子朝奔楚的居住遗址。其三这里南边发现的大墓,跟这几十座中小型墓葬,它有十几座甲字型墓葬,而甲字型墓葬规格比较高,这正是毛氏、尹氏、南宫氏跟他们地位比较符合,而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正是战国早中期器物组合,而出土的青铜器物、青铜剑也是这个时期的。

论述:在此你说:“这里是王子朝奔楚以后的贵族墓地没有一点儿问题,依据是按照历史传说王子朝奔楚奔到了什么地方,奔到了西鄂这个地方,而鸭河工区这个地方就是鄂国这个势力范围,”你是不是看到的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子朝冢在南阳西鄂西。”如果就拿这个世人都知道的理由当证据,那么你的学问又高在那里?何况这个根本不能作为一个证据,能作为一个辅助的参考依据就不错了。你又说:“而鸭河工区这个地方就是鄂国这个势力范围。”你要在此说是那个鄂国,难道你没看史料,自前681年到前301年,在这380年中,南阳、方城,叶县,南召,都是楚国的县制,到哪里能找到鄂国的势力范围之说,你能在此说的更明白点吗?你又说:“其三这里南边发现的大墓,跟这几十座中小型墓葬,它有十几座甲字型墓葬,而甲字型墓葬规格比较高,这正是毛氏、尹氏、南宫氏跟他们地位比较符合,而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正是战国早中期器物组合,而出土的青铜器物、青铜剑也是这个时期的。”首先在这里我跟你证实一下,随王子朝奔楚的四大家族,召氏提前退出,尹氏三年后返回,都被王室杀死。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即前516年,子朝被杀为前505年,而在此出土的器物为战国早中期器物组合,年代都相差几百年,居然能扯到一起,你是不是太能扯了。你要知道,你的言论也代表这个行业的最高水平,你可不要给这个行业抹黑。你说我说的对吗?

第九:通过今年进一步的发掘工作,发现主墓两侧南北各8排陪葬墓,北侧39座陪葬墓,5座陪葬墓车马坑,南侧8排陪葬墓,55座陪葬墓,有5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发掘,其余50座已发掘完。另外,发现南侧陪葬墓人骨保存比较完整,从骨架上可以看出多处兵器伤痕、肢体不全的情况。截至目前共发掘89座陪葬墓,出土鼎、壶、敦、剑、戈、矛、弩机等青铜器、陶器及玉环等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

论述: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大型君王古墓考证,到今天为止,你能拿出那一处君王古墓有如此多的陪葬印证。而春秋战国时期,对于用活人陪葬,作为一种陋习在墓葬中已经很少,一般少到不超过10具,而在此这么多人体遗骸理解为陪葬,这是什么样的文化在此光大。从骨架上可以看出多处兵器伤痕、肢体不全的情况,以及、敦、剑、戈、矛、弩机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这些足以说明这些墓葬与战争有关,而并非所谓的陪葬墓。这里所提到的弩机,是战争中使用的兵器,而这个兵器最早广泛的应用于楚国军队,其他国家的军队几乎不用,充分说明这个墓葬与当时楚国军队有关。这里所提到的一对陶俑,这一小小的物证,正是陶俑取代活人陪葬的一个典型实例。而将在此埋葬的楚国将士遗骸,当成殉人理解,这将是天大的对历史文化的错误理解。

“不见冢”里能“见”什么?

论述:这三个字居然用在冢名上,有点让人费解。然而考证其名,并非是后人的改名,也就是说这个名字始于当初。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不见就是看不见,冢就是墓葬,理解是看不见的墓葬,可是它不就在那里吗?这天半夜,仿佛在梦中,脑子的思绪闪出一道光线,立马起床,对照验证。啊!找到了,找到了答案。这个不见就是“眛”字,这个不见就是“蔑”字,这个“不见”就是“眛”和“蔑”字的隐秘写法,而“眛”字和“蔑”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词义,那就是看不见,看不明的意思。说到这里,你明白了吗,所谓的“不见冢”就是“唐眛冢”,唐眛就是前301年垂沙之战死亡的楚国将军,而“唐眛冢”以及附近墓葬,就是垂沙之战中牺牲的楚国将士墓冢。说到这里,在此引用《老子》的一段话:“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使自己的有形身体达到无我状态,使自己的无形心志达到无为的境界,这时你就是清风,你就是空气,万物都在你身边运行,你从而考察万物往复运行的规律。那万物纷纷芸芸,终究各自返回其本根,返回其本根的作用力就叫做情,情促使万物不断的新生,万物不断的新生就成了常态。知道万物的常态那就是聪明,不知道万物的常态而要轻举妄动,就必然会出现乱象和灾祸。知道万物的常态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圣明的三公,这样就可以成为圣明的君王。按照天道行事,按照大道行事,这样就可以长久的治理好国家,这样就可以终身不会遇到危险。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292年楚顷襄王七年,秦昭王致楚王书:“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日之命。愿王之饰士卒,得一乐战。”秦穰侯魏冉东向攻楚,楚失南阳盆地。顷襄王被迫复与秦平。秦遂又得东攻韩魏。楚迎妇于秦。

译文:前292年楚顷襄王七年,秦昭王致楚王书:“楚国的土地数倍于秦国,秦国将要率领各诸侯国攻打楚国,将与楚决一死战。希望您整顿军队,痛痛快快的打一仗。” 随后秦穰侯魏冉帅军东向攻楚,至此,楚国失去南阳盆地。楚顷襄王被迫又与秦国和谈。秦随后又东攻韩魏。楚国又与秦国联姻,迎取秦女。

论述:垂沙之战之后,楚国只是失去南阳和叶县以北的土地,而南阳仍然属于楚国北部的重要城邑。直到九年之后,南阳被秦国占领。从这一史实来看,“不见冢”作为楚国垂沙之战牺牲将士的陵墓找到了合理解释,那就是在此期间,楚国完全有能力和条件为垂沙之战牺牲将士修建陵墓。

第二十六章:天子驾六——可笑至极

南阳考古重大发现,“天子驾六”横空出世

公开报道:2021年1月17日,“不见冢” 考古重大发现:“天子驾六”横空出世。这一重大发现打破寒冬的凛冽,势必引起中国考古界的震动。发现“天子驾六”的车马坑,为主墓陪葬坑。这个车马坑本身就为国内罕见:长约75米、宽约9.8米。在2000多年的时光流转中,木头一点点腐朽,与泥土融合,化为“土车”, 只是“土车”的土与它周边的土在考古人的眼里大有不同。考古工作者用小刷子将其一点点从地底剥离,车衡、车舆、车辕、马轭清晰可见。清理出的车舆长2.5米左右,宽约1.2米。车辕长1.95米,宽0.1~0.13米。车衡长约4.5米,宽约0.1米。 6匹马的马轭已清晰展现,同时发现的还有部分青铜饰件。从目前清理的陪葬车马现状可以断定为“驾六”。陪葬车马如此规制,足见墓主人的身份极为高贵,或为“王”级。

目前发现“天子驾六”遗址一共有五处

第一:2002年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坑。并作为城市名片,在洛阳广场建造铜铸的“天子驾六”雕塑和“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

第二:发现于洛阳伊川的天子驾六,在2013年夏天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发现。

第三: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地的主人应为楚国的诸侯或为卿大夫,属于僭越周礼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

第四:陕西陵园也发现天子驾六遗址,墓主疑似为秦始皇的祖母。

第五:2021年1月17日,南阳 “不见冢”考古重大发现:“天子驾六”横空出世。

天子驾六就是近年来考古发现,在战国或春秋时期的古墓葬中,发现有六匹马拉的两轮马车,即被称为“天子驾六”。这一称谓的准确定义就是认为古代的君王天子生前出行享受着“驾六”的待遇,死后也有“驾六”陪葬,这一认定的依据是根据现场考古发现和对应相关史料记载而论,而最早关天子驾六的史料是《尚书·五子之歌》,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在就是《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那么我们现在就上述两个史料依据,在仔细的研读一下,看看是否能作为“天子驾六”的史实依据还是当下考古的事实依据。

《尚书》是一本什么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史源:《尚书•夏书五子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译文:太康的国家被灭了,他的兄弟五人流浪到洛汭,在该处作了《五子之歌》。太康虽然处在尊位却不理朝事,又贪图安逸享乐,丧失天子应该具备的德行,所以众民都怀着二心。面对这样的情形,他竟然还不理会,仍然沉迷玩乐,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趁着百姓对太康的不满,在河北起兵反抗他的统治,不让他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侍奉他们的母亲,在洛水湾等待太康。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的行为,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诗歌。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百姓是国之根,根固则国宁。广看天下之人,谁都比他强。一人多次犯错,却不知悔悟。天下百姓之恨,却不能感觉。其在天子之位,就如用腐朽的绳索去驾驭六马,这是多么恐怖的行为。这样处在天子之位,天下的民众又怎会敬仰。

论述:文中的太康为夏朝第三任帝王,其父为夏启,其祖为夏禹,这就是被一些文化大师誉为“天子驾六”的最早史料依据,而文中所提:“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分明是对太康无道执政行为的比喻:“其在天子之位,就如用腐朽的绳索去驾驭六马,这是多么恐怖的行为。”文中“驭六马”所指,并非意指“天子驾六”,而比喻是一种非常失道的行为,比喻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比喻是一种让人恐怖的行为,比喻是一种让王朝灭亡的行为。因为自古以来,驾驭马车都意指非常高超的技艺,尤其是多匹马拉的车,这就有了自古以来,四马之车就作为最多马拉的车,而驾驭马车都作为周朝时期贵族弟子所要掌握的必修技艺之一。所以考证史料,首先是要读懂史料,切莫拿不知事源当学问,切莫照本宣科当智慧,还要到处显摆其学说,到处拉大旗作虎皮,招摇撞骗。

《逸礼•王度记》是一本什么书?

西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于墙壁之中得古文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所传的《仪礼》大致相同,余三十九篇,今佚,世称为《逸礼》。而名称《逸礼•王度记》只言片语,出现在一些史料之中,就是当下我们所看到的《逸礼•王度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史源:《逸礼•王度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译文:天子之驾六匹马,诸侯之驾四匹马,大夫之驾三匹马,士人之驾二匹马,庶人之驾一匹马。

论述:这样的解释仿佛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是错误的,那错误出现在哪?那就是没有对《逸礼•王度记》这五个字进行解释以及对这本书的全面认识。当今我们都知道《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周朝时期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

大典之一。然而《逸礼•王度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这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如果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从《逸礼•王度记》这五个字开始。“逸”字的本义是指一只兔子跑了过去,延伸寓意就是“去”的含义。通常人们将一个人的出生叫“来世”,而一个人的死亡叫“去世”。所以在此可以理解《逸礼•王度记》中的“逸礼”二字为“葬礼”之义,而“逸礼”即是对“葬礼”的雅称。而“王度记”的“王度”二字就是意指的王法,“记”就是明确的给出标准。“王度记”本义就是周王朝对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葬礼规模给予明确严厉规定,并作为法度去执行,如果这样解释无误,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逸礼•王度记》遗失的三十九篇的大概内容,都与葬礼的陪葬标准有关,比如说陪葬钟鼎的数量,比如说陪葬宝玉数量,比如说使用棺椁的标准,比如墓葬内大小的规格,比如说墓葬封土的标准,比如墓葬命名的称谓,等等共计五十六篇。如果这样解释无误,这就是这本《逸礼•王度记》遗失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帝王故意隐瞒葬礼秘密的行为,如果不隐瞒,那就是向天下告知,中国周朝帝王诸侯的墓葬之中,藏有多少有价值的宝贝,景然就是君王诸侯的墓葬陪葬清单。如果这样解释无误,那么《逸礼•王度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译文就是:“周王朝对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葬礼陪葬规模给予明确严厉规定,并作为法度去执行,天子葬礼陪葬驾六匹马,诸侯葬礼陪葬驾四匹马,大夫葬礼陪葬驾三匹马,士人葬礼陪葬驾二匹马,庶人葬礼陪葬驾一匹马。”对于这样的解释是否正确,我们在用相关的史料去印证。

天子及诸侯驾驭四马

史源:《史记·律书》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

译文:夏桀、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奔跑起来能追得上四匹马拉的车子,其勇力并不弱。

论述:上述史料的人物,夏桀是夏朝时期的帝王,殷纣是商朝时期的帝王,这两个人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力量,能够徒手与豺狼搏斗,还能徒步追赶四马,而且力量并不显弱。史料中所提的“四马”,并不是单指四匹快马,而是意指四匹马拉的车辆。四马的车辆也是自古以来被誉为最为高贵的、速度最快的车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君子一言,四马难追。”其义就是君子说话是言出必行,连世界上最快的车辆也追不上。追溯这句话的始源,却出自孔子之言。

史源:《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老师曾经说道君子的行为,既出之言,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毛皮的虎豹样子,就如同去掉毛皮犬羊的样子。”

史源:《孔子家语•执辔》孔子曰“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六官在手以为辔,司会均仁以为纳。故曰御四马者执六辔,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长道,可赴急疾。此圣人所以御天地与人事之法则也。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已而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齐五法。故亦唯其所引,无不如志。以之道则国治,以之德则国安,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则国平,以之礼则国定,以之义则国义,此御政之术。

译文:孔子曰“古代统治天下的帝王,用六官来总理国家。冢宰之类的官来成就道,司徒之类的官来成就德,宗伯之类的官来成就仁,司马之类的官来成就圣,司寇之类的官来成就义,司空之类的官来成就礼。六官控制在手就如同有了缰绳,司会使仁义均齐就如同有了内侧缰绳。所以说:驾驭四马的人要控制好六条缰绳,治理天下的人要掌握好六官。因此,善于驾驭马的人,端正身体揽好缰绳,使马均匀用力,让马齐心一致,即使走曲折婉转之路,到何处都随心所欲。所以可以走长道,可以赴急难。这是圣人用来掌握天地和治理民众的法则。天子把内史作为左右手,把六官作为缰绳,然后和三公一起来控制六官,使五教均齐,使五法齐备,只要你有所指引,没有不如愿的。遵从道,国家就能治理。遵从德,国家就能安定。遵从仁,国家就能和平。遵从圣贤,国家就能平安。遵从礼,国家就能长治久安。遵从义,国家就会有信义。这就是施政的方法。

论述:上述两段史料,均出自孔子,文中的“君子”其本义意指古代的天子和君王,广义可喻为有道德品质的人,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文中的“驷”即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辆。在此完全可以说明,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四驾”即是天下最为尊贵的车辆,速度最快的车辆,也代表着天子和诸侯的权利和地位。

史源:《仪礼•觐礼》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及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使者降,以左骖出。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天子赐舍,曰:“伯父,女顺命于王所,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侯氏再拜稽首。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侯氏裨冕,释币于祢。乘墨车,载龙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缫。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啬夫承命,告于天子。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摈者谒。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外,再拜。路先设,西上,路下四,亚之,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飨,礼,乃归。

译文:朝见的礼仪:诸侯到达王城的近郊,天子派人穿着礼服,带着宝玉去慰劳。诸侯也穿着礼服在帷宫门外迎接,两次行拜礼,使者不回拜,拿着宝玉前行,诸侯三次拱手行礼。到台阶前,使者不谦让,先登坛。诸侯登坛听取天子的命令,下坛再拜稽首,然后登坛接受宝玉。使者向左转身站立,诸侯送上宝玉,使者接受。诸侯下坛,再拜稽首,然后使者出。诸侯于是阻止使者离去,使者于是又进入。诸侯和使者相互谦让登坛。诸侯先登坛,使者送过几来,诸侯为送上几行拜礼。使者放下几,回拜。诸侯呈上五匹上帛、四驾所需四马做礼物送给天子,使者两次行拜受礼。诸侯再次拜礼为天子送上钱币。随后使者下坛,牵着左边的马出门,诸侯送到门外,再次拜礼,并随使者前行。使者对诸侯说:“伯父,您顺命到天子的地方朝见,天子赐给伯父馆舍休息。”诸侯再拜稽首。随后使者将五匹上帛和四驾所需四马带走。

天子派大夫通告说:“定日,伯父依循来朝拜见。”诸侯再拜稽首。众诸侯在朝见的前一天,都住在天子赐予的馆舍里。同姓诸侯面朝西以北为上位,异姓诸侯面朝东以北为上位。朝见的这一天,诸侯穿着官服,戴着官帽,来到宗庙前面,放下供品。然后乘坐天子为其准备的墨车,车上载有龙饰的旌和张挂弓饰旗。诸侯带着有丝垫的宝玉去朝见天子。天子在室的门、窗中间摆设绣有斧状图案的屏风,屏风左右是几。天子穿着朝服,戴着王冠,背向屏风站立。卫士把诸侯的话传给司仪,司仪报告给天子。天子说:“不是别人,是伯父为朝见而来,我嘉奖他。让伯父进来,我接待他。”诸侯从门的右边进入,跪着放置宝玉,再拜稽首。司仪向天子报告。诸侯跪下拿取宝玉,登堂表述来意。天子接受他的宝玉。诸侯下堂,在西阶东边面朝北再拜稽首。司仪就对他说:“请登堂。”诸侯登堂再拜稽首,然后出来。

四次进献都用束帛放上宝玉,庭实诸侯只用进献国所出产的物品。诸侯捧着束帛,其后面为一匹纯白的骏马,其余九匹骏马随在后边,陈列在中庭,以西为上位,诸侯放下礼物,再拜稽首。司仪说:“天子将接受礼物。”诸侯登堂表述来意。天子抚摸宝玉。诸侯由西阶下堂,面朝东把礼物交给太宰。在西阶前再拜稽首。随后牵着白色骏马出来,交给天子的人,九匹骏马也跟随而去,进献完毕。然后,诸侯在庙门的东边袒露右臂,由门的右边进入,面朝北站立,告诉司仪转告天子:“自己要报告自己所做之事并听从天子处理。”司仪把诸侯的话报告给天子。天子对诸侯说:“伯父没做有过失的事,回去用心治理你的国家,安定你的国家。”诸侯再拜稽首,出来。由屏风的南边到门的西边,穿好上衣,然后从门的左边进入,面朝北站立。天子慰劳他。诸侯再拜稽首。一会司仪对诸侯说:“请登堂。”诸侯登堂再拜稽首,随后下堂出去。

天子赐给诸侯车辆,官服,诸侯到大门外迎接,再拜稽首。车先摆放,以西为上位,驾车的四匹马挨着车从东陈列。贵重的赏赐不计数,陈列在车的南边。三公捧着装有官服的箱子,天子的诏书放在箱上,由西阶登堂,面朝东,太史在他的右边。诸侯登堂,面朝西站立。太史宣读天子诏书。诸侯下堂,在东西阶之间,面朝北再拜稽首。登堂再拜稽首。太史把诏书放在官服上,诸侯接受。使者出去,诸侯送行,两次行拜礼。送礼物给使者表达敬意,送给赐予官服的三公的是束帛和四匹马。送给太史的礼物也是如此。

对同姓大国国君,就称“伯父”。对异姓大国国君,就称“伯舅”。对同姓小国国君,就称“叔父”。对异姓小国国君,就称“叔舅”。行过食礼、燕礼后,诸侯才归国。

论述:上述史料出自《仪礼》,非常详细的记载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情景,在其中的表述中,就有诸侯向天子敬献车马的记录,也有天子向诸侯回馈车马的记录,文中详细的表述无论是诸侯向天子进献的车马为驷马,还是天子向诸侯回馈的车马为驷马。当今我们都知道《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周朝时期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其礼法贯彻到整个周朝时期,其中的记载,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史料,如果你仍然不相信这个官方的史料记录,那么下面在给出周朝同时代的道家圣人老子书中的记录:“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进一步说明在周朝时期,天子四驾才是最真实的史实。

第二十七章: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史源:《老子》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亦保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也?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故为天下贵。

译文:身为一朝天子,其一言一行无不让天下人关注。善良的人,要得到保护,不善良的人,也要得到相应的保护。美好的言辞可以获得大家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激励众人。对于一个人不善的行为,又有多少应该被抛弃的人?故此以立天子之位,助置三卿辅政,虽然有象征财富的拱璧,但却先给予象征权利的驷马,天子年少不懂此道而坐此位。自古以来重视此道的人,这到底有何意义?他们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为了求得个人的私欲的满足。有罪以免除对他们的责罚,其目的就是为了天下尽早的太平。

论述:老子在此段文中所述的“驷马”,与孔子文中所述的“驷马”,都是意指的天子和诸侯的座驾,意思完全一致,明确的告知我们,在周朝时期,“四驾”是周朝时期天子和诸候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对于老子这段文章的译文,你也许会说:在此看到的译文与其他的译文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这里很有必要对老子这段文章的译文,做出一些更多的解释,以解除你心中的疑惑。

史源:《史记·周本纪》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译文:武王克殷之后,将殷商遗民都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因为武王克殷之后,天下还没有太平,特别是一些殷商贵族,由于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也在私下秘密的活动,防止武王的杀戮。看似安定的殷都,实际上也是暗流涌动。武王的这一措施,让禄父管理殷商遗民,这就让这些殷商遗民心情大悦,心神不宁也得到了解脱。为了天下尽早的安定和睦,武王委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共同辅佐禄父治理殷国。

史源:《礼记•王制》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译文:天子的官属(周王朝官属),下设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九卿(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诸侯国的官属,下设三卿(司徒、司马、司空)都由天子直接任命,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中等诸侯国的官属,下设三卿,其中两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一个是国君任命的,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诸侯国的官属也有三卿,其中一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两个是国君任命的,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任命他的大夫当三监,代表天子去监管诸侯之国,每一个大国派遣三人。

论述:上述的史料就是给出的老子书史实的背景资料,老子书中的:“道者”就是意指的周武王姬发。“万物之注也”就是意指周武王作为一朝天子,其一言一行都会让天下人关注。“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亦保也”就是意指周武王的实际言行,美好的言辞可以获得大家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激励众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也?”就是意指为因为纣王一个人不善的行为,难道也要惩罚殷商的众人吗?“故立天子,置三卿。”为了快速的安定商都,封立纣王之子禄父为殷侯,并行三恪之礼,管理殷商遗民。武王并派遣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天子的钦差大臣入住殷国,并担任殷国的重要官职司徒、司马、司空,辅助禄父治理殷国。“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而进此。”这里的拱璧象征着财富,而驷马象征着权利,因为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驾驭驷马。这里的不善坐意指禄父年龄还小,还根本不懂得此道,一个受宠若惊的样子。 虽然有象征财富的拱璧,但却先给予象征权利的驷马,禄父年少不懂此道,受宠若惊而坐此位,并行三恪之礼,管理殷商遗民。“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古代人所尊奉的“兴灭继绝”之道,其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故为天下贵。”他们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为了求得个人的私欲的满足。有罪以免除对他们的责罚,其目的就是为了天下尽早的太平。

三恪之礼: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三恪,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于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以及纣王之后于殷。皆不用君臣之礼,而用宾客之礼,世谓三恪之礼。这就是在老子书中,武王将禄父封为殷侯,而在文中用“故立天子”的表述的原因。

史源:《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宗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则大家心悦诚服。

论述:上述就是有关“三恪之礼”和“兴灭继绝”的有关资料,这些资料也作为对《老子》书的辅助解释依据。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书中的真实内涵,这也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译文:“我说的话是很容易理解的,是很容易施行的。只要你学习了、思考了、复习了、实践了,就能知晓其中的道理,就能懂得如何的实施。我说的言有君是有君王历史背景的,我说的事有宗是有历史史实根据的。你若是看不到这些,会说我讲的道太空虚。能知晓我道的人很少,能深刻理解我道的人就更少,那是因为谁会相信一个布衣老者怀中还藏有宝玉呢。”

通过反复阅读,多方论证,在《老子》书中,可以考证出大量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有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夏桀,商纣,周武王,武庚,王子朝,王子丐,宋戴公,陈国公,孔子,老佐等。而这些历史人物都隐秘的记录在老子“言有君”的表述之中。同样在《老子》书中,还记载着大量历史事件,如黄帝与蚩尤——涿鹿大战,大禹治水——几于道也,纣王妲己——鹿台哀歌,幽王褒姒——烽火戏诸侯,宋国楚国——彭城之战,东周王室——百官朝会,景王去世——两王相争,子朝奔楚——九鼎随行等。而这些历史事件同样都隐秘的记录在老子“事有宗”的表述之中。你如果研究学习《老子》,能够感受上述所在,那么说明你确实读懂了《老子》。你如果研究学习《老子》,并没感受上述所在,那么说明你根本就没读懂《老子》,就连《老子》思想智慧皮毛都没有摸到。然而当下我们的一些哲学权威在讲述《老子》的时候,不断的高论:“老子的这句话是很哲学的,是很形而上的。”在其巨大光环的外衣之下,全篇通讲着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云的高论。这些讲述,无一处深入到老子思想智慧之中。而还有一些学术权威在讲述《老子》的时候,发表自己的多年感言:“读老子书就如走进无人之境,因为老子书中没有人,没有事,只有“道”,这也是外国人喜欢读《老子》的一个原因”。而他们却根本没有明白老子“道之物”思想的核心就是以物论事,以言论人。最让人痛心的事是他们却代表着国学研究的最高智慧,出书,讲学,大行其道,这真是误国误人之举,这真是国学发展的悲哀。而这样的状态,老子在2500多年前也已经给出了充分的预见,那就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在此详细的解读了老子书中的一个章节,旨在说明不是历史史料没有相关依据,而是儒学的一叶障目已经将世人的眼睛遮住,让你看不到世事的本源,这一现象也是国人当下非常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章和前章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在中国古代“四驾”既是当时天子和诸侯最高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四驾”也是符合科学的掌控范围之内。而“六驾”只是周朝对天子葬礼的一种最高礼仪形式,是专门为阴界设计的,并非意指日常所用。看到洛阳天子六驾广场,六匹马整齐的抬脚昂首鸣叫,本属阴界的产物,却高高在上的耸立在那里。它是想让世人知道中国古代天子六驾的伟大?还是想让世人知道中国古代天子六驾的恐怖?出现这种荒诞事情,足以说明当下对历史文化的考证,已经到了颓废无知的地步,已经到了让人耻笑的地步。

“四驾”作为中国古代天子和诸侯最高地位和权利的象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标志早已被其他乘用工具取代,当下想看到这一景象,一般只在影视作品之中。然而当今世界,却仍然有一个国家保留天子“四驾”的传统,并广泛的应用于国事礼仪之中,这个国家就是英国女王“四驾”。英国女王“四驾”它是一辆由四匹马牵引的四轮马车,四匹马分为前后两两并列,并由前后两个驭手分别驾驭,即由驭手骑着一匹马,并牵引着一匹马,这样的设计安排,充分说明对于马的掌控,是马车重要安全的基本保障,前后两两并列,也符合力学引力,同时也考虑到实际的道路状况。而中国古代的天子和诸侯“四驾”又是什么样子,秦始皇帝陵铜车马正好给出了“四驾”的实物依据。1号车又称立车,是敞篷的形态,车内立十字形伞座,座上插一长柄铜伞,乘员一般是站着的。此车可以理解为天子和诸侯用于日常作战的战车。2号车又称安车,是密闭的形态。车上有一个大的密室,平面近似方形,可以用于行走中的休息。此车可以理解为天子和诸侯用于日常代步的车辆。两车都由四匹马牵引,四匹马并列一排,由一个驭手驾驭。这其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两车均能看到车轮由30个辐条支撑,这与老子的:“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的记载完全

一致。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完全可以证明它是古代天子和诸侯“四驾”的实物证据。从上述资料的“四驾”比较,一个是两两前后并列,分别由两个驭手驾驭。一个是四匹马一字并列,只有一个驭手驾驭。从这样的设计安排来看,显然前者,无论是从车辆的安全性,还是车辆的掌控性,还是车辆的力学性,前者都会优于后者。一个四匹马并列行走的方式,最少需要六米宽的道路,而且所产生的牵引力,不仅有向前的方向,也会产生出向两边的方向,这已经给车辆的稳定和驾驭带来了难度。这样的设计,也可以理解为人所能控制的极限程度。所以在周朝时期,驾驭马车是被作为贵族子弟所修的必备技能,而这一技能不是随意能够轻易掌握的,它必须要经历相应的技能学习。一个“四驾”都是凡人不易掌握的车辆,那“六驾”又是由什么神人能够掌控呢?所以将古代葬礼陪葬的“六驾”,当成古代天子和诸侯日常使用的车辆,这都是不知所云,张冠李戴的愚昧行为。为了更好的了解垂沙之战的战况,请看下一章:垂沙之战——史料解析。

第二十八章:垂沙之战——史料解析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约前389年,楚悼王十三年,楚在县一级政权上置郡,以郡守为一郡之长。吴起由魏至楚,任宛守,为楚北境军政首脑。

译文:大约从前389年,楚悼王十三年,楚国在县一级政权上置郡,以郡守为一郡之长。吴起由魏至楚,任宛守(即为宛城郡),为楚北境军政首脑。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约前310年,楚怀王十九年,周人城浑游楚,建议怀王以新城为郡。王从其议。置新城郡。

译文:大约前310年,楚怀王十九年,周人城浑游楚,建议楚怀王以新城为郡。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将新城设置郡制。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匡章、魏公孙喜、韩暴鸢攻楚方城。唐眛率楚师与三国兵夹沘水而军,相持半年。匡章以练卒夜袭楚师,杀唐眛,取宛、叶以北地以强韩、魏。秦庶长奂亦率攻楚,攻新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师拔新城,楚士卒死者2万。怀王恐,使景翠以六城赂齐,并使太子横为质于齐以求平。

译文: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国派大将匡章、魏国派大将公孙喜、韩国派大将暴鸢组成三国联军,攻取楚国方城。楚国大将唐眛率领楚国军队与三国联军隔沘水对峙,相持半年而不交战。匡章以精兵练夜袭楚军,并杀唐眛,楚军战败。宛城(今南阳以北)、叶县以北的土地,被韩国和魏国瓜分。秦庶长奂亦率攻楚,攻新城(今新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师占领楚国新城,楚国士卒死者2万。怀王大惧,派遣景翠以六城贿赂齐国,并以太子横为人质于齐国以求和解。

论述:在战国后期,楚国也是最早施行郡县制的国家,郡守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直接受命于楚王。当时的郡县制相对较小,宛郡只是管辖宛城附近的几个县域。而到了秦朝和汉朝时期,郡县制很大,通常一个郡管辖数十个县域。这就是在垂沙之战之前的基本情况,此时的宛城(今南阳)北面是魏国地域,东面的方城已经被齐魏韩联军占领,三国联军并在沘水(今唐河)之东,随时展开进攻的架势,而西南面的新城也被秦军牵制,此时的宛城,只有南面一条生路,真可谓势单力薄。唐眛虽然为宛城郡守,而此时手中能调动的兵马也就非常有限,其原因是在之前的战役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力,此时唐眛手中的兵力不超过万人,所以两军在唐河一线相持半年,楚军只有防守之势。而此时齐将匡章已经通过详细的调查,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楚军防守严密的,都是水浅的地方。防守松懈的,都是水深的地方。随后三国联军乘着黑夜,用精兵突袭楚军严密防守的地方。由于长达半年的对峙,楚军也没有想到联军的偷袭,困倦值守的兵士有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即被射杀。而那些还在军营里睡觉的士兵,有可能还在梦里,即被砍杀。这就是垂沙之战楚国战败的一个原因。根据上述史料,当下我们是否能够以图索迹,找到垂沙之战的遗址?

郭滩镇:郭滩镇在唐河的西面,距离唐河县约25公里,由于唐河在这里突然形成了一个小于九十度的急转弯,然后在缓慢的从郭滩镇东面向南流去。由于特殊的地理状况,造成了此处长年河水泥沙的堆积,故而造成此处河水较浅,所以从郭滩镇这个名字中也能看出这一特征。而在临河不到方圆5里的区域中,就有小营、中营、大营村、张官营村、宋营的地名,这些署名信息,毫无疑问说明,这里就是垂沙之战遗址。而这里也正是楚军往南的最后一条生路。联军快速的拿下此地,从而切断了楚军与后方的联系。而西面的楚国新城也遭到了秦军的进攻,使其无力对宛城形成支援。考证楚军在郭滩镇驻防的情况,小营在100人左右,中营在300人左右,大营在500人左右,综合考虑此地驻防楚军为1000人左右。由于半年之久的两军对峙,必然有一部分需要到河边值守,所以此时的郭滩镇楚国守军不会超过500人。联军攻占郭滩镇后,楚军的沿河防线也随之溃败。之后,联军一部分居守郭滩镇,防止南面的楚军对宛城的支援,其他数倍于宛城守军的三国联军,北面魏国部队、东面联军部队)、南面联军部队、对宛城形成了合围之势,西面秦国部队也对新城形成了攻城之势,一场更加惨烈的“列阵战役”就此在宛城北部郊外发生(今南阳市卧龙区夏庄)。时人楚国大夫屈原,对当时惨烈的战况是这样实景描述的。

九歌•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哀悼夏庄战役为楚国捐躯的将士(屈原)

手持锐利长戈,身披坚硬铠甲,敌我战车交错,短兵剑戟相接。

旌旗遮天蔽日,敌众数倍我军,两军箭簇如雨,战士奋勇争先。

突破我方列阵,主帅遭受围攻,战车右马受伤,左马中箭倒毙。

车轮深陷泥中,绊住四马不前,主帅手握玉槌,继续猛击战鼓。

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都会震怒,我军将士尽亡,捐躯荒郊原野。

为国荣誉而战,出征去而不返,宛城平坦原野,成了不归之地。

官佩剑勇指挥,士携弓争沙场,身首离雄心在,死不屈尽数亡。

真正勇敢顽强,赴死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宁死不可凌辱。

全军将士战亡,化作神灵不泯,魂魄仍然刚毅,不愧鬼中英雄!

论述:屈原的诗歌《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祭奠之意,以哀悼夏庄战役为楚国捐躯的将士,礼赞为楚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全篇乐歌为九句话,描写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短短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在这里可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而是作者真实情感的爆发,所有的句子都是实景描写。充分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怀释放,高歌颂扬这些无畏的将士,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列阵战法:列阵战法它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之前礼兵战法,也叫阳谋之战,当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之后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战法。通常强大的一方或冠以讨伐的一方,会提前派信使通告对方,大概的意思就是:你方有哪些

违背天道的错误,我方代表上天要对你方进行讨伐,如有不服,请于某日某地决战。列阵战法就是:“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互不相诈。”在交战之中,双方的鸣鼓声响,代表当时交战主帅的意志,这里的鸣鼓声响,主要有三种意思,第一、进攻。第二、撤退。第三、和谈。然而这里的一方发出撤退的鸣鼓,并不能约束敌方继续追击,但是讨伐的一方一般不会给予追击。这里的一方发出和谈的鸣鼓,并不能约束敌方继续攻击,但是讨伐的一方一般也会停止战斗。而这里的一方发出进攻的鸣鼓,一般都是在对方发出了已经准备好的信号。这种战法都发生在郊外,不会伤及无辜和平民,也不会损毁城市。这种战法拼的是实力,有多少战车,有多少兵马,如“千乘之国”,就是说能有一千辆作战的战车,就是超级大国,如早起的晋国和楚国及后期的秦国,都是达到千乘的国家。这种战法的主角是战车,战场上通常都是车步协同作战,通常以强大的一方取胜,几乎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例,究其原因是冷兵器作战,都属于近战,就如三人打一,多的一方必赢,也不易受伤。少的一方必输,也必然伤亡。这种战法到了春秋战国后期,已经被其他的战法取代,从而礼兵制度的瓦解。为了战争取胜的需要,只要能达到目的,各种战法也因运而生。也叫阴谋之战,而此时的阴谋,也不会被人蔑视和耻笑,从此之后,以少胜多的战列也就随之出现,而此时战场上的主角,就成了骑兵,战车成了配角。

列阵战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交战的战场,必须选择在一处非常开阔的平原地带,完全能够容纳交战双方的战车和兵马,便于展开队形,便于战车进攻,这种战法在其它地理环境中是无法进行。所以这种战法的战场都是离当时官道不远的地方,因为只有官道,才能通行集结大队的车马。当今的人们看到这种战法,都会觉得不可理喻,然而这种战法,在中国的历史中,延续了数千年,这就说明这种战法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而在垂沙之战中,上述两种战法分别出现,阴谋战法:偷袭取胜,表现在郭滩战役。阳谋战法:列阵取胜,表现在夏庄战役。而这个时期正是阳谋战法向阴谋战法快速过渡时期。通常强大的一方没有十分的把握,不会提出列阵战法,而弱小的一方一般也不会接受列阵战法,但是留给他的选择也只有是妥协和投降。这就是对垂沙之战相关史实的考证。

史源:《国语•楚语》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译文:屈到非常喜欢吃菱角。在他生了重病时候,就叫来负责祭祀的家臣嘱咐说:“在祭祀我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到了屈到逝世后一周年祭祀的时候,家臣准备供奉菱角,他的儿子屈建命令家臣将它拿掉。家臣说:“这是您父亲嘱咐的。”屈建说:“不能这样做。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制定的法令记在百姓的心中,收藏在王府之中,对上可以比同于先王,对下可以训导后人,即使不提楚国,各国诸侯也没有谁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祭奠国君要用牛,祭奠大夫要用羊,祭奠士用猪和狗,祭奠普通人就用烤鱼,而竹木器具里装的果干和肉酱,则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不进献珍贵稀有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食物。我父亲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嗜好而违犯国家的法典。”于是祭祀时便不在取用菱角。

史源:《国语•楚语》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王问于观射父,曰:“祀牲何及?”对曰:“祀加于举。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译文:子期祭祀楚平王,把祭祀的牛肉送给楚昭王,昭王问观射父,说:“祭祀所用的牲畜有些什么?”观射父回答说:“祭祀比平时杀牲的数量要多。天子平时杀牲用牛、羊、猪齐全的太牢,祭祀时要供上三份太牢。诸侯平时杀牲用一头牛,祭祀时要供上太牢。卿平时杀牲用一羊、一猪的少牢,祭祀时用一头牛。大夫平时杀牲用一头猪,祭祀时要供上一羊、一猪的少牢。士平时杀牲用鱼肉,祭祀时要供上一头猪。百姓平时吃菜蔬,祭祀时要供上烤鱼。尊卑上下有等级秩序,那么百姓就不敢轻慢。”

史源:《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译文: 《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祭祀之礼,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使用五鼎、元士使用三鼎。

论述:通过上述相关史料,使我们能够基本知晓在周朝时期的有关祭祀之礼,用鼎的数量以及日常饮食和祭祀牲畜的规定。这其中“元士”一词,实际上等同于诸侯的“上士”一词,而在这里出现的“元士”,是代表周王室的上士,用“元士”一词而区别诸侯的“上士”。而在士的一级又分为上士、中士、下士,”根据《礼记••王制》诸侯下士的俸禄比照上农夫,使他们的俸禄能够抵得上他们耕种所得的收获。诸侯中士的俸禄是下士的两倍,诸侯的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从这一史料中,我们更够清晰的看到所有的士级的贵族的基本俸禄状况,也就是说士级的最低一级,他们不用劳作就可以享受到“上农夫耕种所得的收获”的国家俸禄。而农夫还有分上农夫、中农夫、下农夫三级。根据相关史料考证,士级贵族服役,都会成为军队中的军官,对应级别,上士就是高级军官(对应古代军队中的旅长),中士和下士就是中级军官(对应古代军队中的营长),但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古代的军队编制为五五建制,不同于今天的三三建制,即一个军(12500人)等于五个师。一个师(2500人)等于五个旅。一个旅(500人)等于五个营。一个营(100人)等于五个队。一个队(20人)等于四个伍。一个伍(5人)。而军队中的上级军官军长和师长,必须由大夫级别的贵族官员担任,而大夫又划分为上大夫、下大夫之分。故而师长最低有下大夫担任,军长最低由上大夫担任。这里给出的数据并不包括战车人员的数量,而战车的编制也是五五编制,即一个营有5辆战车,一个旅有25辆战车,一个师有125辆战车,一个军有625辆战车。对于军队编制,早期周王朝对诸侯军队编制也有明文限制,那就是天子必须保持6个军的编制,大国最多三军,次国最多二军,小国最多一军。而对于古代军队兵员的统计,并不包括所有的后勤保障人员,养马的、做饭的、送给养的、维修车辆的、打扫战场的等等后勤工作,这些都不属于军队编制,属于劳役序列,这些人不会上战场,不着军服,不配兵器。

在回到列阵战法,交战的一方通常布置几个方阵,方阵的大小也取决于战役的大小,出兵的多少。交战的一方主将通常称为主帅,主帅在方阵的后面,交战的士兵行动听命于主帅的鼓声信号,只要主帅的战车没有冲进战场,即使对方兵马杀到跟前也不会对他进行进攻,如果此时将它杀死,战场就没有人能取代主帅发布战场命令。只有当主帅自己的战车冲进战场,对方才可以对其进攻。这时交战的各方劳役,都可以站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地带成为观看者和见证者。他们也会遵守战场的礼制,而不会贸然进入战场,更不会捡起地上的兵器投入战斗。当听到胜利一方发布战役结束的鼓声,胜利的一方的士兵也都撤出了战场,而此时的战场就留下了双方死亡的兵马。这个时候,双方的劳役就可以进入战场,收拾各自一方的将士尸体,打扫战场上遗留的物资,此时更不会偷拿对方将士的兵器。这种战役场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各自没有伤兵,如果战场上出现了伤兵,最后不是被他杀,就是被己杀。所以古代战场,也不存在战场救护。这里所说的伤兵,界定是一个不能依靠自己力量行动的人。

在回到对唐眛的考证,此时的唐眛身为宛城郡守,管辖着周边的数县,为楚国抵御北方的重要地区的最高长官,统辖最少两个军的部队,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主管此辖区的军政,也相当于现在集团军的军长一职,故而证明唐眛当时身居为楚国的大夫级的官员。从这一点分析,在唐眛冢中,必将可以看见有五个或四个青铜鼎的出现。

对于宛城守军数量的考证,到了垂沙之战的时候,宛城郡已经失去了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方城和叶县双方交战之中,楚国军队已经阵亡了大部分有生力量,之后的郭滩战役楚军全部阵亡,河防守军不是阵亡就是溃散,所以此时的宛城守军只有近两千人。

不见冢考古报道:发现主墓两侧南北各8排陪葬墓,北侧39座陪葬墓,5座陪葬墓车马坑。南侧8排陪葬墓,55座陪葬墓,有5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发掘,其余50座已发掘完。另外,发现南侧陪葬墓人骨保存比较完整,从骨架上可以看出多处兵器伤痕、肢体不全的情况。截至目前共发掘89座陪葬墓,出土鼎、壶、敦、剑、戈、矛、弩机等青铜器、陶器及玉环等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

论述:“发现主墓两侧南北各8排陪葬墓,北侧39座陪葬墓,5座陪葬墓车马坑。”本人根据相关数据,考证北侧应该是43座将士葬墓,8座车马坑,其它一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应该在M26号的西侧,其它两座车马坑应该分别在M12号和M27号中型墓葬的西侧,没有考证出来原因,由于此位置正好被当下的公路占据,支持这一理由的是,此处的8座墓葬都是士一级的墓葬,M1号墓葬是上士一级的墓葬,在军队中,上士担任的是旅长,旅长统领500人以上。其他7座墓葬都是中士和下士一级的墓葬,在军队中,中士和下士担任的是营长,营长统领100人以上,从其车马坑的大小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级别,M1号墓葬的车马坑显然比其他7座车马坑都大,也可说明的其战车是四匹马,而其它7座车马坑较小,可以认定其战车是两匹马。支持这一理由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北侧的小型墓葬为57排列形态,所谓5就是南北纵向排列是5座墓葬,所谓7就是东西横向排列是7座墓葬,而另外几座没有被考证出来的墓葬的原因,是由于此处有一个西气东输的管道工程以及公路,这些墓葬有可能已经遭到了破坏。对于上述小型墓葬的排列形态,也可以对应南侧是8座中型墓葬,说明这里是7个营的编制,而从小型墓葬的第二排有7座墓葬的排列形态,也能印证这一考证。而纵向是5个墓葬组成,也符合当时军队是55建制。所以这里的小型墓葬为35座,对应楚军队的编制,核算为700人的步兵。

“南侧8排陪葬墓,55座陪葬墓,有5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发掘,其余50座已发掘完。”本人根据相关数据对应考证,南侧的这55座将士墓葬,认为考证的数据是完整的,其平面布局应该是有10座中型墓葬,对应10座小型车马坑,45座小型墓葬。整个南侧的小型墓葬为59排列形态,所谓5就是南北纵向排列是5座墓葬,所谓9就是东西横向排列是9座墓葬。报道说有5座墓葬没有发掘,本人认为这5个墓葬正好在此公路的下面。对应相关数据分析,南侧三排的10座中型墓葬,其中最少有一个墓葬较大,车马坑也会比其他车马坑要大,这个墓葬应该是第一排墓葬的第一个,也是对应北侧墓葬M1的位置,而这个墓葬就是上士一级的墓葬,在军队中,上士担任的是旅长,旅长统领500人以上。其他9座墓葬都是中士和下士一级的墓葬,在军队中,中士和下士担任的是营长,营长统领100人以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其车马坑的大小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级别,对于上述小型墓葬的排列形态,说明这里是9个营的编制。从这里小型墓葬纵向排列,也符合当时军队是55建制。所以这里的小型墓葬是45座,对应楚军队的编制,核算为900人的步兵。

对应上述墓葬的分布位置,应该在北侧小型墓葬东西测以及南侧的小型墓葬东西侧,还会有多条纵向布置的普通集体墓葬,这里就是埋葬垂沙之战——夏庄战役的普通士兵的墓穴。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普通墓葬的基本特性,这些墓穴已经无从分辨,故而不易被考证出来。

通过上述的考证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得出北侧方阵的战车由35辆组成,一般每辆战车配属一名驾驭士兵,一名携箭士兵,一名持戈士兵。核算35辆战车所配士兵数量为105人。而南侧方阵的战车由45辆组成,故而核算45辆战车所配士兵数量为135人。南北两个方阵的战车士兵和徒步士兵,合计为1840名将士,这个数据不包括主帅的战车和乘员,从这个数据,就可判断垂沙之战——夏庄战役,楚国阵亡将士为1840多人。针对这个数据是否为准确的解读,而从《战国策•楚策三》苏秦跟楚王说: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从这一史料中,也能得到印证。而对“千数”的解读,不可以解读为“数千”。

“另外,发现南侧陪葬墓人骨保存比较完整,从骨架上可以看出多处兵器伤痕、肢体不全的情况。”根据上述相关史料考证,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战役,这是一场拼命相搏的战役,故而考证出:“从骨架上可以看出多处兵器伤痕、肢体不全的情况。”这一情况从时人屈原《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实景描述中,也能得到印证。而从出土的青铜剑上有着打斗的豁口,也能印证拼死搏杀的场面。

“截至目前共发掘89座陪葬墓,出土鼎、壶、敦、剑、戈、矛、弩机等青铜器、陶器及玉环等文物1000余件。”对于中型墓葬中出土的鼎,也能证明这些中型墓葬的主人是楚国士级贵族的军官,对应出土的鼎的个数,就可以辨别是那一级士级的军官,根据当时祭祀礼节,上士三鼎,中士两鼎,下士一鼎。而对于士级贵族军官的考证,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能得到证明,那就是在不见冢M1号中型墓葬,虽然考证已经在汉朝时期都被遭到盗掘,墓葬中没有考证出下葬的文物,然而在盗掘的扰土中却发现了一个猪头骨,就凭这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断定此墓穴主人的身份是一个士级贵族的军官身份,根据《国语•楚语》记载:“士平时杀牲用鱼肉,祭祀时要供上一头猪。”因此这个墓葬中的猪头骨,他是一个会说话的猪头骨,他明确的告诉你,墓葬的主人是一个士级贵族的楚国军官。而根据墓葬的特殊位置以及对应的车马坑,他应该是楚军的旅长,也是这场战役的一位将军。关于中型墓葬为楚国士级贵族军官的考证,而在不见冢M25号中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鼎,两件青铜壶,其中一个鼎中盛有猪大骨。就凭这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断定此墓穴主人的身份是一个士级楚国贵族军官的身份,根据《国语•楚语》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 因此这个墓葬鼎中的猪大骨,他也是一个会说话的猪大骨,他明确的告诉你,墓葬的主人是一个士级楚国贵族的军官身份。而从当下出土的文物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从中型墓葬中出土的都是一些小型的青铜器,从而证明他们的墓主人是士一级的贵族的楚国军官。而从小型墓葬中出土的都是一些普通陶器,从而证明他们的墓主人是达不到贵族等级的楚国下级军官。

对于出土文物中有弓弩的考证,根据《楚国历史大事记》:“楚昭王十三至十九年,范蠡荐引楚射士陈音于越王勾践,楚弩由是传越,越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弩由木臂、弩机组成,弩机的牙和悬刀构成廷时装置,望山用作瞄准。强弩力达12石,射逾600步,所射无脱,随后,楚人又发明了双孔连发弩,一闪可射出两支箭,杀伤威力更为增大。”从这一史料证明弓弩以及连发弩,在春秋后期就已经在楚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也是楚国军队在战场上的一大利器。从出土文物中有着大量的箭簇,也能证明这一史实。而从时人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一句中的实景描述中,也能得到印证。旌旗遮日敌军若云,箭簇如雨楚军无惧。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从出土的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也依然能够从时人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和“带长剑兮挟秦弓,” 中找到答案。这里的“吴戈”代表当时吴国制式戈,被认为最好的戈。这里的“秦弓”代表当时秦国制式的弓,被认为最好的弓。而这里的“长剑”代表当时楚国制式的剑,因为当时楚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青铜所铸造剑的长度都在50厘米左右,而此时其他诸侯使用的青铜剑,一般都只有40厘米左右,故此在这里,屈原用“长剑”表述。

对于一对陶俑考证,它出土于不见冢M22号小型墓中,此墓中还出土一把青铜剑和一支青铜戈。对于此处出土的两个陶俑,一般解读为古人殉葬由活人殉葬改为用陶俑殉葬的一种形式,这样解读一般认为是符合情理。然而,此处出现的这两个陶俑,却另有深意,她们两个也是会说话的陶俑,从她们两人的衣着形态,就已经说明了她们的真实身份。在前面已经解读,不见冢南北侧小型墓,为楚军下级军官队长级别的墓葬,他们的出生一般都是贫民,故此在这些小型墓葬中所出土的都是一些陶制的器具,从而也充分印证上述的观点。所以说不见冢的这些小型墓葬,不可以解读为贵族墓葬,因为他们真实的身份就是楚国普通的下级军官。所以说不见冢的这些墓葬群,不可以解读为贵族墓葬群。而这些墓葬,应该解读为楚国阵亡将士墓葬群,更为客观准确。对照两个陶俑简洁的服饰,以及两人的耳洞,即可看出是两个妇人的装扮,从这两个陶俑的衣着,即可看出当时楚国普通民众妇人的着装。两个陶俑都有耳洞,也说明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妇人都已经有扎耳洞的习俗。在看她们的表情,两眼平视着前方,庄重严肃的表情。在看她们的形态,一个是双手平端,仿佛是端着什么东西。一个是双手紧握,仿佛握着什么东西。而正好双手平端的陶俑旁边,有一把青铜剑。而正好双手紧握的陶俑旁边,有一支青铜戈。这难道是一个偶然,还是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实际上从两个陶俑的神态表情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两个妇人送子送夫出征的场景。那个双手平端着青铜剑的妇人,显然就是这位军官的妻子。那个双手紧握的青铜戈的妇人,显然就是这位军官的母亲。庄重严肃的表情,那是在压抑着悲壮泪水即将流出的表情,因为这次出征,并不是生死难卜,而是又去无回。这一悲壮的场景从时人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的实景描述中,也能得到印证。通过这一细小的物证,充分印证出此次战役的残酷悲壮,同时也表达出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操,妻子说:“夫啊!去吧!为楚国的人民而战!”母亲说:“儿啊!,去吧!为楚国的荣誉而战!”

对于当下我们看到的这两个陶俑,那是从墓葬中的破碎陶片中修复拼接而成,拼成当下这个样子,也是实属不易。只是这两个陶俑的右手为修复拼接错误,应该是两个陶俑的右手,相互调换一下,两人的形态与现场的青铜剑和青铜戈关联,这就是当时正确的形态。出现这个小小的错误,也是非常正常,因为每一个文物修复人员,不可能都是所修复文物的文化历史专家或学者。特别是对于不见冢的考古,所有参与考证的专家、学者、教授,又有那一位拿出了一点符合于他们桂冠的卓见呢?以至于到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连播,还将不见冢考古称为“贵族墓葬群”,“贵族集团的没落,”而那些中小型墓葬都称为“陪葬墓”,而“这场身份探寻之旅不到最后谜底不会揭开。”这就是当今中国历史文化学者给出的他们的广博学识。

通过上述对应的考证,均找到了相关的答案。而对于不见冢墓葬的平面分布,它也是当时夏庄战役楚国车兵方阵的实际布置的队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相关的史料,在此复盘演绎一下当时夏庄战役的场景。

第二十九章:夏庄战役——复盘演绎

公元前301年深冬,齐国派大将匡章、魏国派大将公孙喜、韩国派大将暴鸢组成三国联军,攻占了楚国方城。楚国宛守唐眛率领楚国军队与三国联军隔唐河对峙,相持半年而不交战。而此时齐将匡章已经通过详细的调查,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楚军防守严密的,都是水浅的地方。防守松懈的,都是水深的地方,这个突破口就是郭滩镇。随后三国联军乘着黑夜用精兵突袭楚军阵地。由于长达半年的对峙,楚军也没有想到联军的偷袭,困倦值守的兵士有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即被射杀。而那些还在军营里睡觉的士兵,有可能还在梦里,即被砍杀。联军快速的占领了郭滩镇,楚军的唐河防线也瞬间溃散。郭滩战役,也打破了两军长达半年的对峙平衡,瞬间楚军处于劣势。宛城往南的唯一生路郭滩镇也被联军重兵占据,随后三国联军对宛城形成包围之势。

此时,居守宛城的楚军大将唐眛,深知面处险境,只有向宛城之外的楚国军队求援,一路派出便衣信使向宛城最近的新城郡守求救,一路派出便衣信使向楚国郧都求救。经过数日等待,派去楚都的信使没有回音,而只有派出新城的信使带来了新城郡守的回信。“唐宛守:来信收到,只是我军当前也深处困境,秦军已经对我形成围城之势,我军也在等待郧都支援,您的求情,当前恕我爱莫能助,敬请您好自为之!景缺。”看到此回信,唐眛给予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此时,齐魏韩三国联军的大队人马,已经聚集在宛城的北部郊外,并已派信使带来了挑战书,而今天联军的信使带来了最后通牒:“楚宛守:已经给您送达了几封战书,至今我方没有收到回复,我三国联军,遵守天道,没有攻城,是不想祸及无辜。望您能够带着你的军队出城,与我三国联军决一死战。或者带着你的军队出城,向我三国联军投降。最后通牒!联军统帅匡章。”看到联军的最后通牒,等待救援无望,最后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出城投降,而是出城决战。对于出城投降,对于唐眛个人来说,此举有可能会给他带来一次最好飞黄腾达的机遇,因为他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在当时的诸侯中评价极高,被视为人中的精英。而出城投降,对楚国来讲,那将是楚国的屈辱,楚国自周朝以来,从不服周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楚人的心里,就此出去投降,将极大挫伤楚国的士气。投降?决战?决战?投降?唐眛想到:“投降岂是我唐眛可以选择的吗,投降,我将愧对楚王对我的信任。投降,我将愧对宛城人民的给养。唐眛想到这里:喊道:“传令兵!”“到!”“通知宛城守军所有的军官,到郡守府议事。”“是!”不到一个小时,所有的军官全部到达。唐眛说:“各位,宛城当前的困境大家都已知晓,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这两条路,一是出城投降,一是出城决战。在此,我想听听在座各位的想法。”此话刚一落音,所有将士唰的一下全部站起,并且齐声高喊:“出城决战!出城决战!”唐眛听到了将士们出城决战的决心,倍感欣慰。随后唐眛有说:“各位将士,回去清点一下各营的情况,凡是现在家中属于独子的,家中又没有其他男人的,而且家里还有妇老的,一律不参加此次的出城决战。凡是有家属在城中的,给予放假两个小时,让他们回去跟家中的亲人告别。好了,各位回去准备吧!明早出城决战!”布置完以后,叫来了府中后厨主管,问:“牲畜栏里还有什么?”回答:“还有三头大猪和三只肥羊。”说到:“全部杀掉,拉往大营。”回答:“遵命!”这一道命令,也是唐眛自入仕以来,破格做出的唯一一道命令。

这一天下午,在宛城城中的路上,一名楚国下级军官装扮的人,正在急匆匆的赶往城中唐家庄家里。他叫唐林,是楚国宛城守军一旅二营二队的队长,刚才他得到了上司的通知,让他回城中家里向其家属告别,由于此时他的身份,也是家中的独子,也是家中唯一的男人,因为其父也是楚军的一名下级军官,在前不久的方城战役中阵亡。并告知明早出城决战,他可以不用参加。来到家中,向其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告诉了当前的状况,其母亲说:“我们唐家的男人,可不能做缩头乌龟,你的父亲战死,我们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而你可不能为我们唐家丢脸。”妻子也说:“夫君啊,你放心的去吧,不要惦记着我们,婆婆有我照顾。”此时,婆婆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们夫妻俩也回到了自己的新房,此时,心中所有的不舍,都化着无言的行动。时间到了,临行出门,妻子双手端着他的战剑,并说:“夫啊!去吧!为楚国的人民而战!”母亲双手拿着他的战戈,并说:“儿啊!去吧!为楚国的荣誉而战!”

傍晚,在宛城的大营之中,所有明早出征的将士都聚集在这里,他们的晚餐也是他们自从军以来最为丰富的一餐,不仅有大块猪肉,而且还有大块羊肉,这些是一些士兵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的食物。这里没有高歌伴唱,这里没有美酒伴饮,他们默默的吃着,心中却凝聚着坚强不屈的信念。

公元前301年12月27日,在楚国宛城的北门,一大队人马从城中而出,在城门外已经聚集着众多的民众,他们不断的向远行的队伍挥手,眼里都含着泪水。而在这人群之中,有着一位年轻的妇人,搀扶着一位年老的妇人,一直在那里挥手,直到远行的队伍不见踪影,才最后缓慢的返回城中。

从宛城的北门出来一直向北,沿着当时楚国的国道行程20公里就是夏庄范围。夏庄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夏庄的西面就是洛阳通往南阳的官道。冬季的原野,平坦开阔,地上只有收割之后的禾茬。此时,一眼往北望去,对面已是旌旗招展,人马黑压压一片,偶尔听到几声战马的嘶鸣。聚集在这里的三国联军,一部分从西面的官道而来,一部分从南面的国道而来,在这里已有数天。看到楚军应约而来,双方随即展开进攻队形。

楚军首次进攻的队形组成为57方阵,即纵向为5辆战车排列,横向为7辆战车排列,每辆战车跟随20名步兵。进攻的方队由一名上士级贵族旅长战场指挥,共计805名将士,楚军唐眛坐镇指挥。首次进攻的方队,为楚军此次出征的小二分之一兵马。

联军首次进攻的由魏国军队担任,队形组成为1010方阵,即纵向为10辆战车排列,横向为10辆战车排列,每辆战车跟随20名步兵,进攻的方队由魏军的副将战场指挥,共计2300名将士,魏军大将公孙喜坐镇指挥。首次进攻的方队,为魏军此次出征的二分之一兵马。

不多时,双方的旗语兵发出队形整备完毕,可以进攻的信号。唐眛首先握槌击鼓,发出进攻的命令。魏军也随即应声,敲击着进攻的命令。顿时,千米的战场,从南北两边,泛起一股巨大的尘土,不断的向前涌动。伴随着双方将士的的一片杀声,伴随着双方战马不停的鸣叫,当这两股尘土到达中心点后,交汇碰撞,随后向四周扩散。在这之中汇杂着喊声,兵器的磕碰声,人马也随之不断的倒地。数分钟的交战过后,双方的人马已经行进到对方的阵前,随即掉头,迅速的整备回击进攻的队形。此时的楚军人马,还剩下刚才进攻时的三分之一,而魏军的人马,却只损失了四分之一。

不多时,双方的旗语兵又发出队形整备完毕,可以进攻的信号。唐眛在次握槌击鼓,发出进攻的命令。魏军也随即应声,敲击着进攻的命令。顿时,千米的战场,从南北两边,又泛起一股巨大的尘土,然而,这股尘土却没有刚才的大。当两股尘土在次交汇点上碰撞时,一片杀声也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无声。一去一回,楚军将士全部阵亡,魏军损失不到二分之一,随后魏军全部撤出战场观战,第二波进攻方队将由韩军出场。

楚军第二波进攻方队组成为59方阵,即纵向为5辆战车排列,横向为9辆战车排列,每辆战车跟随20名步兵。进攻的方队由一名上士级贵族旅长战场指挥,共计1035名将士,楚军唐眛坐镇指挥。这第二次进攻的方队,为楚军此次出征的最后全部兵马。

联军二次进攻的由韩国军队担任,队形组成为1010方阵,即纵向为10辆战车排列,横向为10辆战车排列,每辆战车跟随20名步兵,进攻的方队由韩军的副将战场指挥,共计2300名将士,韩军大将暴鸢坐镇指挥。这第二次进攻的方队,为韩军此次出征的二分之一兵马。

不多时,双方的旗语兵发出队形整备完毕,可以进攻的信号。唐眛在次首先握槌击鼓,发出进攻的命令。韩军也随即应声,敲击着进攻的命令。顿时,千米的战场,从南北两边,又泛起一股巨大的尘土,不断的向前涌动。伴随着双方将士的一片杀声,伴随着双方战马不停的鸣叫,当这两股尘土到达中心点后,交汇碰撞,随后向四周扩散。这之中汇杂着喊声,兵器的磕碰声,人马也随之不断的倒地。近十分钟的交战之后,双方的人马已经行进到对方的阵前,随即掉头,迅速的整备回击进攻的队形。此时的楚军人马,还剩下刚才进攻时的二分之一,而韩军的人马,也损失了近四分之一。

不多时,双方的旗语兵又发出队形整备完毕,可以进攻的信号。唐眛在次握槌击鼓,发出进攻的命令。魏军也随即应声,敲击着进攻的命令。顿时,千米的战场,从南北两边,又泛起一股巨大的尘土,然而,这股尘土也没有刚才的大。当两股尘土在次交汇碰撞时,一片杀声由强转弱,一阵打杀之后,回到楚军阵前的兵马只剩下了8辆战车,步兵不足200人。一个来回的搏杀,韩军也损失近二分之一,随后韩军全部撤出战场观战,第三波进攻方队将由齐军出场。

此时,楚军8辆战车一字排开,所有的步兵也排列在战车之后,随时等待进攻的命令。

齐军的进攻方队为510队形,即纵向为5辆战车排列,横向为10辆战车排列,每辆战车跟随20名步兵,进攻的方队由齐军的副将战场指挥,共计1150名将士,联军统帅匡章坐镇指挥。此次进攻的方队,为齐军此次出征的四分之一兵马。

不多时,双方的旗语兵又发出队形整备完毕,可以进攻的信号。唐眛在次握槌击鼓,发出进攻的命令,他的四马战车,随着他的击鼓,也一同奔出。魏军也随即应声,敲击着进攻的命令。顿时,千米的战场,从南北两边,又泛起一股巨大的尘土,然而,这股尘土却没有刚才的大。当两股尘土在次交汇点上碰撞时,一片杀声也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无声。此时的战场中间,却围成了一个大的车马圆圈,不时的从圆圈中间传来进攻的鼓声,联军统帅匡章疑惑,快速驱车前往察看,来到阵中,一眼望去,只见唐眛的驷马战车,左右两马都已倒毙,战车已经被其他倒毙的车马绊住,而此时的战车上,只有唐眛一人,他的后背早已经被一箭射中,但他仍然两眼凝视前方,双手紧握玉槌,击打着进攻的号令,后背上的箭杆也随之晃动。围在四周的齐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撼。联军统帅匡章大声的对唐眛说:“唐兄啊!您这是何苦啊!”唐眛不语,继续击打着进攻的号令。匡章在一次大声的对唐眛说:“唐兄啊!唐兄啊!您这是何苦啊!您这是何苦啊!”说完驱车沮丧的离去。良久,随着一声:“放箭!”三支利箭从唐眛的前方射来,穿过唐眛的胸口,唐眛随即倒在大鼓之上,两手仍然紧握着双槌。

当联军的兵马退出战场之后,双方的役工进入战场,各自清理自己一方阵亡将士的遗体,一具具尸体以及他们随身的兵器,被小心谨慎的抬出,事后清点,夏庄战役,楚军将士全部阵亡,共计1844名。

夏庄战役之后,三国联军退出宛城地界,韩国和魏国瓜分了楚国宛城、方城、叶县之北的领土。

几天之后,秦军对楚国新城发起了进攻,由于楚军居守数日,始终没有盼到援兵。夏庄战役的失败,也打击了楚军的士气,无望和懈怠之情油然在楚军将士心中。随着秦军强力攻城,城防被瞬间攻破。秦军疯狂涌入城中,一路斩杀没有多少抵抗力的楚军,楚军被杀二万人,新城郡守景缺也被斩杀。战后,秦军鸣罗告知新城民众:凡是家里有劳力的人,全部带着工具出来劳役,将城中被杀的楚军将士,全部拉到城西的郊野埋葬。如果发现不服劳役者,一律就地斩杀。就这样,几日之后,二万楚军的将士被葬在城外的荒野,一路都有秦军的监督,并且做到不封不树。十日之后,城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新城从此属于秦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城邑。

需要在此说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驷马车辆是中国古代天子和诸侯的地位象征,驷马车辆也是天子和诸侯日常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而战场上的驷马车辆都是战场上的将军和统帅的车辆,虽然也是驷马,但其形制和作用与天子和诸侯的驷马不同,在战场上出现,主要是区别与普通的二马战车,而这些将军和统帅,日常出行也是二马。

战报带到楚都,楚怀王大惧。由于齐国这次出兵,并没有捞到好处,而齐国才是不敢得罪的大国。所以派全权大使景翠去齐国,以楚东部六城献给齐国,并使太子横为人质,居以齐国,以求与齐国在一次合盟。

处理上述棘手的大事之后,楚王沮丧的大声自语:“唐眛啊,我的爱将啊,这次你真的是不见了啊。”(唐眛,又名唐蔑,眛和蔑词义为看不见,故唐眛雅称为:“不见”)之后,楚王派朝中大臣,亲自前往宛城,动用举国之力,厚葬夏庄战役楚军阵亡将士。

一个月后,1844名阵亡将士,按照其生前的级别,全部下葬。

三个月后,“不见冢”墓葬群全部落成,“不见冢”北面是35座楚军下级军官小型墓葬组成,8座楚军中级军官中型墓葬组成,在小型墓葬的东西两侧,还有8纵排列的楚军普通士兵的集体墓葬,这些墓葬都有不同标准的封土。在“不见冢”的南面是45座楚军下级军官小型墓葬组成,10座楚

军中级军官中型墓葬组成,在小型墓葬的东西两侧,还有8纵排列的楚军

普通士兵的集体墓葬,这些墓葬都有不同标准的封土,并且所有墓葬前,都立有署名墓碑。整个墓葬群,方方正正的有着围栏。而“不见冢”主墓,地下18米的墓坑,地上18米的封土也全部完成。

四个月之后,“不见冢”墓葬群全部工程完善,在不见冢北面和南面,分别建成两个建筑,署名为:楚国阵亡将士纪念堂,是为了方便人们到此祭祀。而“不见冢”18米高台,建成三级大台,在台的南面,建立了108步台阶直达台顶,在顶台数百平米的平面上,建有一个庙宇,署名为:冢岗庙,在庙里的大厅之中,悬挂着一组楚国特有的编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从冢岗庙里传出编钟的哀鸣之声。庙前的平台,也是供人们来此举办祭祀活动的场所。整个“不见冢”墓葬群,安排有专人职守,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以及主办祭祀活动。

对于车马坑的考量,夏庄战役,楚军共投入81辆战车,战马168匹,战马也全部阵亡。之后也一同随楚军将士下葬。北面的8个中型士级军官墓葬,随着他们的主人,下葬了8辆战车,18匹战马。南面的10个中型士级军官墓葬,随着他们的主人,下葬了10辆战车,22匹战马。主墓西边的车马坑,下葬了62辆战车,128匹战马,分别为两两战车排列,前面两辆战车为纵向排列,第二辆为六驾形制。

“不见冢”的建成,它是楚国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不见冢的落成,时人楚国大夫屈原著诗《九歌•国殇》,以哀悼楚国阵亡将士:“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公元前292年 楚顷襄王七年 秦昭王致楚王书:“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日之命。愿王之饰士卒,得一乐战。”秦穰侯魏冉东向攻楚,楚失南阳盆地。顷襄王被迫复与秦平。秦遂又得东攻韩魏。楚迎妇于秦。”自此之后,楚国宛城归属秦国领地。为了消除楚文化的影响,秦国将“不见冢”墓葬群所有的墓碑及署名信息全部拆除,冢岗庙里的编钟也被秦军掠走,只有少量编钟流落于民间。其后宛城属于秦国南阳郡郡府,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楚国“不见冢”的历史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

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不见冢的中小型墓葬的封土,早已成为庄稼地。而巨大的不见冢封土仍然存在。由于那时不见冢还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村民也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所以不见冢的巨大封土堆就成了良好的建房材料。随着日积月累的挖掘,巨大的封土堆就这样被夷为平地,随后也成为庄稼地。

论述:被称为拥有百万雄师的楚国,为什么在上述两场战役之中惨败,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国的国家体制“军权分散”,就如楚惠王时期,楚国白公胜集结500人的武装,就可以在郧都发动军事政变。长期以来,楚国实行的县公制,所谓“县公”,就是这一地区的军政首脑,之后的郡县制和封君制,也同上。当一个地区需要兵力支援的时候,楚王的手中没有机动的野战部队,出现战况,全部指望在各地县公、郡守、君侯的支援,而这些军力,把握在这些个人手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管辖区域的利益,比如说调动东部的郡守军力的支援,他会说:“我这里已经发生了吴越残余势力的叛乱。”比如说调动南部郡守军力支援,他会说:“我这里百越势力已经对我发动了进攻。” 比如说调动西部的郡守军力的支援,他会说:“现在巴蜀势力闹的猖獗,我无力分身啊。”这就是被誉为拥有百万雄师楚国的当时实际状况。

史源:《荀子·礼论》故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

译文:天子的棺椁用七层,诸侯的用五层,大夫的用三层,士的用二层。天子的丧事惊动天下,诸侯都要来参加丧礼。诸侯的丧事惊动友好国家,都会派大夫参加丧礼。大夫的丧事惊动同朝的官吏,士人中的上层人物都会来参加丧礼。

论述:唐眛是宛城郡守,是楚国重要的朝中官员,也是楚国大夫级贵族。他的丧礼,按照当时礼节,同朝的官员一般都会参加葬礼。加上楚王如此厚爱唐眛,朝中的官员也不会轻易怠慢唐眛的葬礼,所以随来的祭祀礼器也不会太少,故而判断唐眛的墓中,随葬的各种符合其身份的礼器,应该在300件之多。这其中的重要礼器上,一定有着铭文的记载,有可能会出现:“楚怀王二十九年祭”的字样。而对唐眛的身份考证,唐眛虽然身居郡守职位,但他并不是封君人物,因为当时楚国的封君,都是楚王的宗族人士,而唐眛有可能只是春秋时期唐国贵族的后裔。故而他的墓葬中所陪葬的祭祀礼器不会超过封君的贵族。

“不见冢”随葬文物

1、唐眛的佩剑:唐眛是为楚国大夫级的贵族,身居宛城郡守,属于宛城郡的军政首脑,他的佩剑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般称为将军剑或统帅剑,是由楚国的专门机构定制打造,故而他的佩剑不同于一般楚国军官的佩剑,无论其材质和形制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剑柄有白玉镶嵌,剑身铸刻铭文,剑身上有可能看到:“唐眛自用”的字样。

2、战鼓和鼓槌:战鼓也是其战场上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这些权利和地位也会随他一同下葬,由于二千多年埋在地下,战鼓和鼓槌早已经腐败化为泥土,然而大鼓上的青铜环不会腐败,必将存在。鼓槌上的白玉手柄不会腐败,必将存在。

3、祭大夫五鼎:鼎在中国古代的祭祀之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能越级使用,故在唐眛冢中,最多可以看见五鼎,最少可以看到四鼎。而且唐眛冢中的鼎,一定不同于现在从“不见冢”中型墓葬中出土的素面鼎,唐眛冢中出土的鼎,无论是质量和形制都会与中型墓中出土的鼎有着很大的区别,鼎上有可能出现图饰以及文字。

4、羊骨和猪骨:在唐眛冢中,有可能同时会看到羊骨和猪骨,可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细节,这里出土的羊骨和猪骨,并不是代表墓主人生前喜好的食物。这里出土的羊骨和猪骨,也是代表墓主人的身份级别,因为只有达到大夫级别的官员,在其祭祀礼节之中,才可以使用一只羊和一头猪祭祀。

5、各种青铜器:各种各样的青铜礼器以及实用的青铜器皿,这也是该墓葬中最多的一组文物。这些文物有墓主人生前自用的,也有一大部分是朝中的同僚赠与的。这些文物上面,有可能也会出现:“楚怀王二十九年祭”的字样。

6、各种玉器:各种各样的玉器制品,这一组也是该墓葬中表明身份的器物,但数量不会太多。这些文物有墓主人生前自用的,也有一大部分是朝中的同僚赠与的。这些文物上面,有可能也会出现文字的讯息。

7、大量简牍:简牍是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文字载体,一般在楚国的贵族墓葬之中都会出现。考证唐眛的身份,他不仅是楚国宛城的郡守,而且他也是一位星象学者,故而在他的墓葬之中,一定会随葬大量的简牍。然而由于简牍的材料所限,墓葬的环境所限,埋葬在地下二千多年,有可能这些简牍,早已化为泥土。

8、其他文物:这些文物,也是唐眛墓葬之中,数量较多的一组,这些文物有木制的,有漆制的,有丝制的等等,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墓主人生前自用的器物,然而由于这些的材料所限,墓葬的环境所限,埋葬在地下二千多年,有可能这些器物,早已化为泥土。

在上述的祭祀文物之中,我们也许能够看到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信息,那就是当时身居楚国大夫,诗人屈原。有可能在屈原随与的器物之中,就有屈原的署名讯息。

上述在此给出了唐眛冢中的随葬文物的判断,那在姬朝陵中又有那些文物呢,请看后续:姬朝陵中——随葬文物。

第三十〇章:姬朝陵中——随葬文物

1、王权象征,禹作九鼎:对于九鼎有多少可能存在于朝王陵中,我们首先看看老子是怎样陈述的,老子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热或锉,或抢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译文:“王子朝想要获得王位而采取的行动,吾见他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他已经掌握了象征王权的神器九鼎,但这个神器并不为他所有。他的行动终究会失败,他执有的九鼎终究也会失去。他逃出周都,九鼎或被前行或被后随,或被溶化或被损毁,或被抢劫或被赢取,或被深埋或被坠水。因此有道的圣人行事时刻保持去除盈满之欲,去除峰巅之志,去除骄奢之气。”这一段老子的亲自陈述,清晰的告诉世人,九鼎已经被王子朝带走,因为老子作为守藏室的史官,亲眼所见九鼎已被王子朝带走,由于九鼎被王子朝一行带走,最后的去处老子也并不知道,在此老子给出了八个可能:“或行”意指在王子朝出奔之前已经被运走。“或随”意指为跟随王子朝一行的后面运走。“或热”意指为后来被王子朝一行给熔化了。“或锉”意指为后来被王子朝一行给损毁了。“或抢”意指为在王子朝奔走途中被人所抢。“或赢”意指为在王子朝奔走途中被人占取。“或培”意指为被王子朝一行深埋在了地下。“或堕”意指为被王子朝一行沉没于深水中。

由于王子朝占据周都四年,九鼎具体是那一天被王子朝带走,老子并不知道,所以在此老子给出了“或行或随”的判断。由于王子朝一行的投奔方向,老子也并不知道,也不知道王子朝一行得到什么人的支持,为了生存,有可能将九鼎融化铸钱,所以在此老子给出了“或热或锉”的判断。考证王子朝一行全力的得到了郑国势力的有力庇护,不会存在生活的基本难题。从而可以判断“或热或锉”是不可能发生的。由于王子朝一行的投奔方向,老子也并不知道,也不知道王子朝一行中途会遇到哪些变故,有没有遇到被抢夺或占取,所以在此老子给出了“或抢或羸”的判断。考证王子朝一行从周都洛阳出发,由北向南顺着官道,行程100多公里,随即进入了郑国辖地,快速的到达团城。从而可以判断“或抢或羸”是不可能发生的。由于王子朝一行,悄悄的在郑国团城蛰伏数年,老子并不知道,认为王子朝一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可能将九鼎遗失,所以在此老子给出了“或培或堕”的判断。考证王子朝一行在郑国团城的生活状态,由于得到了郑国的妥善安排,可以说王子朝的所处之地犹如是世外桃源。从而可以判断“或培或堕”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通过上述的分析,九鼎最终的归属,完全有理由推测,九鼎就在姬朝的陵中,姬朝被杀之后,象征着王权地位的九鼎,一定会随他一起被深埋在陵中,永远陪伴着他。而找到九鼎的意义,那是中国历史文化最早的实物证据,可以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考证,最少向前推进一千年。

2、三缄其口,金人铭传:史源:《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史源:《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君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译文:周武王问太公:“五帝的戒令有那些”。太公回答:“黄帝说:‘我作为民众的领袖,唯恐自己的失误而让国家遭难,故以金人三封其口,谨慎言语’”。这就是黄帝金人铭,而黄帝金人铭在其后就没有任何的记载,笔者认为黄帝金人铭也被王子朝一行作为重要的文化器物带走,有可能也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而找到金人铭的意义,从而考证到孔子观周的实物证据,从而考证老子的思想与金人铭的联系,因为金人铭是老子重要的思想源泉。

3、道家之根,黄帝四经:《黄帝四经》又名《黄帝书》,今始出于长沙汉墓利苍家族墓中,考证《黄帝书》是一部没有在社会中流传的古书,按其内容分析,应该是周都收藏室中的王室重要治国宝典。考证《黄帝书》的内容,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源泉。考证利苍是老子之后,从而考证今本《黄帝书》是老子在周都当守藏室史官的时候,从守藏室中誊抄出来的古书,而其正本,有可能也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如果在姬朝陵中找到此书,从而证明《黄帝书》并不是成书于战国的错误认识,而在姬朝陵中,完全有可能看到比当下更加完整的《黄帝书》。

4、三代前史,宝典尚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按照《尚书》的内容分析,它是重要的周朝及前三代王朝的大事记录,必然是周都守藏室的重要藏书,完全可能随王子朝一起带走,也有可能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而孔子府中的《尚书》,可以理解为由子朝一行的人员流出的副本,而到孔子手中。如果在姬朝陵中找到此书,从而证明《尚书》并不是成书于战国的错误认识,而在姬朝陵中,就有可能看到比当下更加完整的《尚书》。

5、中医之源,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一般认为,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笔者考证《黄帝四经》与《黄帝四经》的表述共性,从而认定《黄帝内经》也是一部周朝之前的中医古书,应该与《黄帝书》同时始出。此书断定也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并随王子朝一起带走,也有可能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当今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理解为由子朝一行的人员流出的副本。而在姬朝陵中,就有可能看到比当下更加原始的《黄帝内经》。

6、中药之源,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般认为此书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笔者对照《黄帝内经》,从而判断《神农本草》的医理明显要早,故而理解《神农本草》要早于《黄帝内经》,从而判断《神农本草》也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并随王子朝一起带走,也有可能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当今我们看到的《神农本草》,可以理解为由子朝一行的人员流出的副本。而在姬朝陵中,就有可能看到比当下更加原始的《神农本草》。

7、地理杂记,山海经论:《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勘测书籍,其中的所有数据,不是一个人智慧在封闭的屋中能够创作出来。然而人们一般认为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对于地理勘测,必须要有国家势力背书才可以完成。笔者认为《山海经》也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地理藏书,并随王子朝一起带走,也有可能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当今我们看到的《山海经》,可以理解为由子朝一行的人员流出的副本。而在姬朝陵中,就有可能看到比当下更加完整的《山海经》。

8、周之逸礼,王度记之:《逸礼•王度记》是一本什么书?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于墙壁之中得古文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所传的《仪礼》大致相同,余三十九篇,今佚,世称为《逸礼》。而名称《逸礼•王度记》只言片语,出现在一些史料之中,就是当下我们所看到的《逸礼•王度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通过对《逸礼•王度记》的考证,它是一部周王朝对上至君子下至庶民规范葬礼标准的书籍,从而判断《逸礼•王度记》也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并随王子朝一起带走,也有可能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当今我们看到的《逸礼•王度记》,可以理解为由子朝一行的人员流出的副本。而在姬朝陵中,就有可能看到比当下更加完整的《逸礼•王度记》。

9、干支杂论,六十甲子:对于干支起源,一般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说干支历法在黄帝时期已经基本完善,因为六十甲子干支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干支理论以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也应该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所以认定在王子朝陵中,有可能看到一些有关干支历法的文献。

10、易学杂论,阴阳八卦:对于易学起源,一般可以追溯到伏羲的先天八卦,所以说易学始源于伏羲,成型于轩辕,完善于姬昌。因为易经八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易学发展的有关文献,也一定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所以认定在王子朝陵中,有可能看到一些有

关干易学八卦的文献。

11、易学杂论,阴阳五行:对于阴阳五行文化的起源,一般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时代,而到了周朝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阴阳五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有关文献,也一定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所以认定在王子朝陵中,有可能看到一些有关干阴阳五行学说的文献。

12、四神风水,阴阳宅向:对于四神风水,阴阳宅向的考证,在周朝时期其理论已经非常完善,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由于它属于玄学范畴,故而不会广泛的宣传,只作为帝王之家的私学传承,一些相关的文献,必然是周守藏室中的重要藏书,所以认定在王子朝陵中,有可能看到一些有关四神风水,阴阳宅向的文献。

13、其他文物,丰富多彩:在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时期,金器,瓷器,陶器,玉器等都已经成了帝王之家的日常器物。由于王子朝虽然败走郑国团城,但是他也是当初的周朝天子,在周都称王四年之久。而在他败走之时,带走了当时周都王朝中的重要器物,这其中不乏有大量贵重的金器,瓷器,陶器,玉器等。而王子朝突然被周人杀害,所以这些重要的器物必然会随王子朝下葬被深埋在陵中。

论述:上述即是对姬朝陵中可能存在文物的猜想,除去对九鼎、金人铭及其他器物的猜想,你也许发现对王子朝带走的历史典籍,被世人称为遗失的历史典籍,这里给出的猜想,大部分都是当今基本所能看到的文献。基于这种分析判断的理由就是,当今所能看到的文献,也都是从王子朝一行中流出或从其他渠道流出,这也体现出文献传承的特有方式,因为它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特有方式。而文字作为载体的传承方式,也是一种最为简单便捷的传承方式,这就有了从王子朝一行中流出的判断和解读。而其他器物都不具备这样简单便捷的传承方式,故而被深埋地中或被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于上述的判断和总结,笔者不能确保百分百白的正确,但能说明一些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姬朝陵中的诸多文物,到今天是不是还能完好无损。笔者认为金器,瓷器,陶器,玉器等器物,均能保持原有的面貌,并能考证出相应的文化特征。而对于埋在地下的史料典籍,由于这些一般都是又简牍组成,被一卷一卷的埋在地下,虽然此地为山丘之地,相对比较干燥,有可能还能保存原有的一些形态,也有可能早已化成了灰土。所以对待这个问题,必须要有理性的态度对待,当看到一堆堆简牍的灰土的时候,你也许会非常沮丧叹息,而会想到中国的文化典籍就这样成了灰土,这也正是笔者前述的分析的那样,实际上大部分文化典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只是这种传承的方式,没有被世人理解,故而将一些历史典籍的始出,没能给出正确的断代。

考证到这里,也可以说对姬朝奔楚的考证工作基本完结,在这诸多的考证工作当中,有一项工作至关重要,它起到对姬朝奔楚以及姬朝陵冢定性的实证作用,这项工作就是四神风水在姬朝陵冢的运用。作为这一文化现象,它是个例的出现在姬朝冢中,还是有可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周王朝陵冢的之中。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整个周朝时期的天子陵冢进行一些对应的考证,以寻求到更多的实证。

第三十一章:西周王陵——壹锤定音

西周王陵:西周王陵是指西周第一代王周文王,约前1110年—约前1061年。第二代王周武王,约前1060年—约前1045年。第三代王周成王,约前1044年—约前1008年 。第四代王周康王,约前1007年—约前983年。第五代王周昭王,约前982年—约前964年 。第六代王周穆王,约前963年—约前909年。第七代王周共王,约前909年—约前900年。第八代王周懿王,约前900年—约前876年。第九代王周孝王,约前876年—约前870年。第十代王周夷王,约前869年—约前858年。第十一代王周厉王 ,约前858年—约前841年。第十二代王周宣王,约前828年—约前782年。

第十三代王周幽王,约前 795年—前 771年。共计十三代君王的陵寝所在。

公开报道:对于西周时期的十三代帝王陵寝所在,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

2004年2月,有关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常规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钻探出墓葬22座,其中有四条墓道的10座,三条墓道、二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14座。在这以前,由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地下文物出土后难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规定各地不得擅自发掘王陵等高级别墓葬。这次周公庙获准发掘,主要是因为掌握的周代资料极其有限,此前也从来发现或发掘过一座周代王陵墓葬。发掘周公庙地下墓葬对于填补和丰富夏商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论述:从公开报道资料中,我们看到“有四条墓道的10座”,一般定义有四条墓道的陵寝,是为天子墓葬的标准。另外还有“三条墓道的4座”,也有可能是周公、毕公、吕公,召公之墓。如果这一标准真实可靠,那就是西周13代王,除去周昭王、周厉王、周幽王之外,基本上如数相对四条墓道的陵寝。对于周昭王陵寝,相关史史料记载,周昭王曾亲自统帅六师伐楚,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死后葬于洛邑东南少室山。晋代郭璞注山海经云:“阳城西谷名季室,亦曰少室,山巅有白玉膏,服之仙,山有周昭王陵。”对于周厉王的归宿,《史记》中明确记载,公元前842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该地。由于被国人驱逐,并死于彘地,这也是周厉王没有葬在周原遗址的原因。而今在临汾市霍州有周厉王墓遗址。对于周幽王的归宿,《史记》中明确记载:“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而周幽王陵,也有明确信息证明在今陕西省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姬宫湦之墓,据《两京道里记》记载:“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这一史料记载,也符合早期的西周都城在今扶风一带,而到了周幽王时期,都城已经东移到临潼一带,这也是周幽王没有葬在周原遗址的原因。

然而对于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令人惋惜的是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看到相关的报道,没有准确定义周原遗址是西周王陵墓葬,更没有准确定义周原遗址的墓葬是那几个周王的墓葬,更没有明确哪个墓葬对应那一个周王。然而却得出了一个事理不通的可能,即认为此墓葬群有可能是周公的家族墓葬。而基于这种判断的理由是在此考证出“周公”的字样,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眼光,势必影响对整个周原遗址考古的准确考证。而对于周原遗址是否为西周王陵,首先从相关的文献中,看看有没有对周公庙遗址的周王陵记载。

史源:《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

译文:武王继位第九年,武王先在毕原祭祀文王,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

史源:《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所谓“周公葬在毕”,毕就在镐东南的杜中。

译文:太史公说:所谓“周公葬在毕”,毕原就在镐东南的杜中。

史源:《皇览》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

论述:上述史料是最早记载有关西周王陵史料,并且明确的表明王陵所在地毕原,然而史料中给出的“毕原就在镐东南的杜中”,却将“镐”的方位引向了周原遗址的西北方,即今陇县为当时的“镐”。如果将“镐”理解为当今的咸阳或扶风,那就不是今周原遗址所在。所以,对于先前的所有史料,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且不可以全般而来。

按照一般的常识,人们普遍认为有小山一般隆起的陵墓为古代王陵。但是在我国西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坟丘墓的出现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则是战国时代的事了。由此早期“不封不树”即既没有封土堆,也不树碑为标志,便成为后世人们谈论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则。这种不封不树的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对墓葬寻找的线索。如果基于这种认识,特别是对周朝王陵的考古,那就是太小瞧古人的智慧,太不懂得周朝时期的王陵文化。一味的依赖于史料的记载,诸不知史料的记载也又对有错,切不可以当作实证,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参考依据。就如史料载:“王子朝奔楚”和“王人杀子朝于楚”。如果你一味相信史料所载,那么你在楚国永远也找不到王子朝真实的踪迹。就如史料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 如果你一味相信史料所载,即使你把整个南阳西鄂地区全部挖一遍,也找不到王子朝的陵冢。而对于西周时期这种“不封不树”的王陵,难道真的就没有其他认定方法了吗?在此我告诉你,这种“不封不树”的西周王陵,还真有非常可信的认证方法。这种认证方法只是你不懂得或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方法就是四神风水在王陵中的运用。

四神风水阴宅基本定义:右青龙,左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老君山:在周王陵右侧往西北2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老君山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右青龙”,本义:青龙山,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此,完全有理由说明此处的老君山之名,是在东汉之后道教产生之后,而在道教产生之前,这里的山名一定是叫青龙山,而后的老君山之义,因为孔子曾将老子誉为龙,故而之后叫老君山。

西崛山:在周王陵左侧往东北2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西崛山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左白虎”,本义:白虎山,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此,完全有理由说明此处的西崛山之名,是由老虎山或白虎山而来,而西崛山的“西”字,也含有“金”的本义,而“金”的色彩古人以“白”定义。而这2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为六合之地。

三官殿:在周王陵前侧往正南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三官殿的地名,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台,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此,这里的三官殿就是早期的朱家塬遗址,而朱家塬就是四神风水坐标前朱雀之地。而这1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为六合之地。

南河:在周王陵后侧往正北120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南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120周里,寓意玄武河是四神风水极阴之地。

凤凰山:在周王陵后侧往正北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凰山的地名,此名为四神风水中心点,即“朱雀峰”,本义:天之界。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为六合之地。

论述:上述就是四神风水阴宅对周原遗址的考证,四神风水阴宅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也更不能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人为的操作。可以说四神风水阴宅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一个重要的智慧体现,也就是说无论何时,只要找到四神风水坐标定位,哪怕不封不树的陵冢,也能找到准确的定位。对应当下考古的周公庙遗址,发掘只有天子才有的10座四条墓道的陵寝,完全可以一锤定音,证明此处就是西周王陵所在地。对于这样的考证方法,你也许还会抱着不解的态度或是无视的态度,那么本人在王子朝陵冢的考证中,在没有任何一点史料的记载中,将王子朝陵冢所在地,考证在鲁山的团城事实,这其中一条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四神风水在周王陵中的运用,并得以确证王子朝陵冢的准确位置。从这两者的关系分析,并得出四神风水的宅向运用,在西周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特别是在陵冢方面,在此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证。对于这样的考证方法,你如果还会抱着不解的态度或是无视的态度,那么后续的章节在对东周王陵的考证中,在给出更多有关四神风水在王陵中运用的实证,必将让你心服口服。

而对于周原遗址发掘的只有天子才有的10座四条墓道的墓主认定,由于本人并没有去过考古遗址现场,对这些墓葬的具体平面布置并不知晓,在此笔者基于常见墓葬的座向考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同时参考古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基本原则,认为这10座四条墓道的排列,应该是一字形由西向东排列,而具体这10座陵墓的墓主人依次就是西周第一代王周文王,第二代王周武王,第三代王周成王,第四代王周康王,第六代王周穆王,第七代王周共王,第八代王周懿王,第九代王周孝王,第十代王周夷王,第十二代王周宣王。如果有三条墓道的墓冢排在文王和武王之后,自然此墓冢的主人就是周公,以此类推。这样的认定结果不一定正确,旨在这里做为一个抛砖引玉的行为,如果通过墓冢的相关文物进行对应考证,那就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了。

第三十二章:东周王陵——分区考证

东周王陵:东周王陵是指东周第一代王周平王,前768年—前718年。第二代王周桓王,前719年—前697年。第三代王周庄王,前696年—前682年。第四代王周釐王,前682年—前677年。第五代王周惠王,前653年—前652年。第六代王周襄王,前651年—前619年。第七代王周顷王,前618年—前614年。第八代王周匡王,前612年—前607年。第九代王周定王,前606年—前586年。第十代王周简王,前586年—前572年。第十一代王周灵王,前572年—前545年。第十二代王周景王,前545年—前520年。第十三代王周悼王,前520年—前520年。第十四代王周敬王,前520年—前477年。第十五代王周元王,前476年—前469年。第十六代王周定王,前469年—前441年。第十七代王周哀王,前441年—前441年。第十八代王周思王,前441年—前441年。第十九代王周考王,前441年—前426年。第二十代王周威王,前425年—前402年。第二十一代王周安王,前402年—前376年。第二十二代王周烈王,前376年—前369年。第二十三代王周显王,前369年—前321年。第二十四代王周慎王,前321年—前315年。第二十五代王周赧王,前336年—前256年。共计二十五代君王的陵寝所在。

论述 :东周王陵是指东周历代天子的陵墓。东周建都洛阳,历二十五代天子,除去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陵墓有史料记载不在洛阳,其他二十四位天子一般认为均葬于洛阳。但因年代已久,墓主多难确认,据现有史料及考古,东周王陵大致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

周山王陵:周山本属秦岭的东端,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3.5公里,因山上葬有周王的陵墓而得名。在今三山村西的周山之巅,现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列,雄伟高峻,气势壮观。西边的一座大冢为“周灵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较为完整。在周灵王陵东约625米处,有三座大冢东西紧密相连,名为“周三王陵”。这三座王陵的外观状似“山”字形,保存较为完整,均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封土转折处明显,顶部较为平坦。

2002年,为了澄清周山王陵的形制、规模和年代诸问题,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周山森林公园的建设时,曾对这些陵墓进行了勘探调查。结果发现,周山之巅现存的四座陵墓,均用夯土筑成。因周灵王陵的封土“内含有大量的细碎石块、礓土,不利于钻探,所以夯层的厚度不明”。而覆斗形的陵墓形状,则是西汉以前帝王山陵的基本形制。特别重要的是,在周灵王陵和周三王陵的南北两侧,还发现有斜式坡墓道。周灵王陵南侧的墓道位于封土正中,“一段叠 在封土之下,一段伸 在封土之外。伸出封土外的这段墓道的南端被断崖破坏,残长40米,宽5.8米~6米”。墓道的底部平坦,略呈斜坡状。其中填五花土,经夯打,土质坚实。在该陵封土的东、西、北三面尚未发现墓道。在周三王陵的“南北两侧都发现了墓道,一共6条,南北两两相对,均为长斜坡式”。这些墓道连接墓室的一段都压在封土下面,伸出封土外的一端“大部分遭到农田和断崖的破坏”。墓道底部平坦,呈斜坡状,“填土均为五花土,经夯打,土质坚实”,残长16米~40米,宽2.5米~6米。由此可见,这四座陵墓的平面均呈“甲”或“亚”字形,与东周王城和成周陵区发现的东周大型墓葬形制相同。这些重要发现,为周山王陵的年代和性质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周山王陵到今还没有听到对其进行整体的考古发掘的报道,以至于周山王陵的实际归属还没有准确的定义。而相关的文献中,又是怎样对周山王陵的定义呢?

史源:《水经注》枝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效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谓斯亭也。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玉、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

译文:支渠又往东流经周山,山上有周灵王墓。《 皇览》说:周灵王葬在河南城(周王城)西南的周山上。因为这位君王生来就有点神异,所以用灵字作为溢号,到他的坟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支流又往东北流经柏亭南面。《 皇览》说:周山在柏亭西北,说的就是此亭。又往东北流经三王陵,往东北流去。三王,有人说是指周朝的景王、悼王、定王。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说:定王应为敬王。子朝作乱时,西周政权衰落,人才短缺,悼王、敬王与景王都葬在这里,因此世人称为三王陵。《帝王世纪》 说:景王葬于翟泉,现在洛阳太仓中的大坟就是景王冢。可是又有传说以为陵在这里,那就不清楚了。此外,关于悼王和敬王,查考史籍和传记都没有提到所葬何处。现在王陵东面有石碑,载有赧王以上各代君主的名号,考证碑记,很清楚,那是周朝的王陵。

《皇览》:魏文帝曹丕在220年—222年间,召集刘劭、桓范、韦诞、王象和缪袭等人编成。

《西征赋》:元康二年即292年五月,潘岳自京都洛阳到长安,一路登山涉水,探险赏幽,访胜揽古,思潮翻腾,感慨良多,写成了这篇《西征赋》。

《帝王世纪》:作者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生于215年,卒于282年。《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之书。

《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生于466年,卒于527年。《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论述:通过上述有关史料考证,基本可以认为洛阳周山作为东周的一处王陵所在,也相应符合中国古代以山为陵的墓葬风俗。然而对于三王陵认证为周景王、周悼王、周定王或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也给出了自己的疑问,那就是《帝王世纪》说:景王葬于翟泉,现在洛阳太仓中的大坟就是景王冢。而在王陵东面有石碑,载有赧王以上各代君主的名号,那就是东周除了赧王之外,东周24代君王都葬在周山,显然这是当时一个错误认识。而对于东周王陵的考证,我们很有必要考证一下当时周都洛邑的一些实际情况。

东周洛邑:东周洛邑是一个周朝建立之初就有的一个古邑,而到了平王东迁时将洛邑作为东周的都邑。洛邑即今洛阳的大部分地域,东西南北均有400周里,属于周天子直接管控的地区,也叫王畿之地。

东周王城:东周王城是周天子的住地,也是周天子直系贵族的所在地,也是周天子三宫六院的所在地,也是周天子朝会百官的地方,等同于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不同的是紫禁城为城中城,而东周王城为城外城。东周王城的所在地在涧水之东,瀍水之西,洛水之北,大概在今西苑公园为中心的这片区域。总体面积不会太大,不会超过明清时期紫禁城的面积。而对于王城的安全守卫由虎贲旅负责,虎贲旅是周天子的禁卫军,人员编制为500人。

东周成周:东周成周是东周洛邑的主城区,也是东周时期百官大臣居住和治事的地方,也是周朝存放九鼎的地方,也是周守藏室所在的地方,也是东周时期都城内居民所居之地,与东周王城隔着瀍水。东周成周的所在地在瀍水之东,洛水之北,大概在今洛阳火车站为中心的这片区域。据文献记载,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王城陵区:这里王城陵区的叫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叫法,这是当下人们容易将王城和成周混为一谈,而正确严谨的叫法应该是成周陵区,之所以这样的叫法,是因为往下所介绍的所谓王陵及墓葬均在成周的范围之内,而非王城所在。

公开报道:1954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涧河东岸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意外地在洛阳火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处汉朝时期的河南县城。这处古城的发现为寻找东周都城带来了更大希望。因为《诗•王风谱》中记载,汉河南县即周王城。以此为线索,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汉河南县城的外围又找到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城。这座古城北依邙山,南傍洛河。城墙的东南角被洛河冲毁,与文献记载的东周都城情况比较吻合,很有可能是王城宫殿区。这处遗址先后出土260座东周墓葬,墓葬在时间上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纵贯整个东周。

1957年,考古队在王城中的东北地区发现4座相毗邻的甲字形大墓,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白色玉圭片,上面墨书“天子”二字,表明这座大墓很有可能是周天子的墓葬,认为这处遗址是东周都城提供了确实可靠的依据。经过几十年的挖掘,考古学家确认现在洛阳市的王城公园一带是东周王城所在地。整个王城的形状呈方形,南北长约3700米,东西宽约2890米。我国很多古代典籍中都记载了东周王城的布局和规模。《元康地道记》记载:“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从这处记载可以看出,王城的基本形状应该是方形。

2002年,考古学家在“河洛文化广场”的建设工地上发现了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这次发现的车马坑是所有王城考古发掘中出土车马坑最多的一次,是多年来出土车马坑的总和。考古学家在其中的一处车马坑中发现了有“天子之乘”美誉的车马。“天子之乘”由6匹骏马驾驭,体现了王室的威严。同时,这座车马坑也是目前东周时期规格最高的大型车马坑。“天子之乘”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了洛阳东周遗址就是东周的王城。

2006年,唐宫西路小学综合楼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21座中型古墓葬和2座车马坑,在城址西北部,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烧制陶器的场所,推测该区域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西南隅建筑群基址东侧、瞿家屯村东北,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单晶硅厂家属院内,考古专家共探出粮窖80余座,推测此处为王城的仓窖区。

论述:公开报道中:“1954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涧河东岸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意外地在洛阳火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处汉朝时期的河南县城。这座古城北依邙山,南傍洛河。与文献记载的东周都城情况比较吻合,很有可能是王城宫殿区。这处遗址先后出土260座东周墓葬,墓葬在时间上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纵贯整个东周。”针对上述报道,首先是今洛阳火车站附近即是东周时期的成周城范围之内,而这里将成周城和王城混淆。第二将成周城内核心区域考古的260座墓葬归属为东周时期墓葬,不符合一般墓葬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人鬼不能同居一处,何况东周王室和贵族。基于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此处的墓葬,并非东周时期的墓葬,而是成周没有成为城邑之前,没有成为东周都城之前的诸侯墓葬。

公开报道中:“1957年,考古队在王城中的东北地区发现4座相毗邻的甲字形大墓,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白色玉圭片,上面墨书“天子”二字,表明这座大墓很有可能是周天子的墓葬。”针对上述报道,首先王城的东北地区是东周时期的成周城的范围所在,而这里将东周王城和成周城混淆。第二4座相毗邻的甲字形大墓,更不可能是东周时期的墓葬,更不可能是周天子墓葬,不符合一般墓葬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人鬼不能同居一处,何况东周王室和贵族。基于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此处的墓葬,并非东周时期的墓葬,而是成周没有成为城邑之前,没有成为东周都城之前的诸侯墓葬。第三《元康地道记》记载:“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这里署名的王城并不是王城,而是人们将王城与成周城混淆,这里给出的地域范围实为东周的成周城。

公开报道:“2002年,考古学家在“河洛文化广场”的建设工地上发现了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针对上述报道,首先这里所述的“河洛文化广场”,也是当时东周时期的成周城的中心区域,而将此地出土的墓葬归属于东周时期,也是严重违背了一般墓葬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人鬼不能同居一处,何况东周王室和贵族。如果将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理解为东周时期的墓葬群,那么可想而知,当时的周都成周城,这哪一点像人间的都城,分明是人间的地域。基于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此处的墓葬,并非东周时期的墓葬,而是成周没有成为城邑之前,没有成为东周都城之前的诸侯墓葬。其二考古学家在其中的一处车马坑中发现了有“天子之乘”美誉的车马“天子六驾”,进一步证明了洛阳东周遗址就是东周的王城。针对上述报道,将出土的“天子六驾”就代表着与周天子墓葬有关,本就属于一个错误的认识,而今考古出土的5处“天子六驾”,还没有一处能够说明与周天子有关,就比如说当下的南阳考古,一个楚国与齐魏韩战争的墓葬群,主墓主人为楚国将军唐蔑,而车马坑中就有所谓“天子六驾”。只是当下考古对“天子六驾”不明其义,而将此冢认为是王子朝的墓冢。

公开报道:“2006年,唐宫西路小学综合楼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21座中型古墓葬和2座车马坑。”针对上述的报道,首先是今唐宫西路小学即是东周时期的成周城范围之内,而将此处墓葬归属为东周墓葬,不符合一般墓葬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人鬼不能同居一处,何况东周王室和贵族。基于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此处的墓葬,并非东周时期的墓葬,而是成周没有成为城邑之前,没有成为东周都城之前的诸侯墓葬。其二:“在城址西北部,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烧制陶器的场所,推测该区域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西南隅建筑群基址东侧、瞿家屯村东北,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单晶硅厂家属院内,考古专家共探出粮窖80余座,推测此处为王城的仓窖区。”而对于上述的这些考古,完全符合当时周都成周城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百工手工业场所分布于成周的各个角落,包括成周城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储备。

通过上述对所谓“王城陵区”(实为成周陵区)的论述考证,将此地考古出土的墓冢,归属为东周时期的墓冢,是非常错误的考古认识。将此地考古出土的墓冢,定性为东周王陵,更是不符合考古的事实依据。故此笔者认为,上述的成周陵区不可以当成东周时期的王陵所在。

金村陵区:洛阳金村是洛阳东北方的一个小村庄,1928年6月,正值雨季,连续多日的降雨之后,村里东头地面莫名其妙出现坍塌,一开始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灾难来临,结果当坍塌结束之后,有一些胆大的好事村民下到坍塌的地方查看,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原来这个坍塌的地方,里边居然是空的,更加惊奇的是,在空洞里边,一眼就能看出是十分古老的大墓。一时间金村的人们喜出望外,要知道这些大墓中的金银财宝以及各种玉器文物,可是价值连城的,只要随便拿出那么一些去卖掉,至少可以保证自己生活有所起色。

当时村民在古墓中拿走了多少宝物,现今无法得知。但此事很快就惊动了住在开封的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及美国人华尔纳,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洛阳郊外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庄,发现是中国古代的大墓,从而他们就在这里工作的五年,进行了大肆的盗宝行为。时值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无国样,金村古墓的珍宝文物,就这样被强盗盗走,数以千计的精品文物和稀世珍宝从这儿流出贩卖,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的珍藏,这也让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闻名世界。因为从1928年至1932年的五年间,他们组织了大量人力,荷枪守卫,搭棚立灶,共掘开8座大墓,出土文物数千件,大部分被运往国外卖掉。据不完全统计,金村大墓被盗文物流散在10多个国家的数十个城市,仅日本人梅原末治搜集资料编成的《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就收入文物238件。

论述:这就是对金村王陵的基本介绍,对于为何将金村古墓定义为东周王陵,主要有如下几条重要原因。首先这里挖掘出8座“甲”字形大墓,并出土了大量的珍稀文物,从大墓的形制考证以及相关的文物考证,可以认定为这些墓葬为东周王陵。其二就是有相关史料记载有东周天子葬在此处。而在196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金村探出一座墓室长19米、宽14米、深12米,墓道长60米的“甲”字形大墓,大墓周边另有20多座大小墓葬,还有陪葬的车马坑等。通过这些实证,完全可以认定金村古墓葬群为东周王陵。由于金村王陵在民国时期就已经遭到破坏,相关的文物已经流到世界各地,而对这些墓主身份已经失去了很多考证信息,故而直到今天,这些陵冢的主人并没有得到对应的确认。

对于金村王陵,下面我们在一次采用四神风水宅向的考证,看看是否能够得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无名点:在金村王陵正北方向6周里地方,确立无名点为此王陵的地理坐标,此无名点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峰,是这块区域的最高点。因为在其无名点的左右方有朱仓村和天皇岭村的署名信息,这一信息确立了上述的判断。这一无名点,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是为来自天界及南方也是六合之意。

太仓村:在金村王陵正西方向16周里地方,有名为太仓村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右青龙,因为太仓村就是卧龙台,因为这里是真龙天子所葬之地。关于这个问题不解之处,后面会有详解。这一太仓村,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1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来自右青龙方位也是六合之意。

无名点:在金村王陵正东方向16周里地方,确立无名点为此王陵的地理坐标,此无名点实为四神之一左白虎,是这块区域的最高点。因为在其无名点的东边不足2周里的地方有龙虎沟的署名信息,这一信息确立了上述的判断。这无名点,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1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来自左白虎方位也是六合之意。

黄河:在金村王陵正北方向26周里地方,有名为黄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后玄武,玄武河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2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来自玄武河方位也是六合之意。

论述:上述就是四神风水阴宅对金村王陵的考证,四神风水阴宅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也更不能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人为的操作。可以说四神风水阴宅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一个重要的智慧体现,也就是说无论何时,只要找到四神风水坐标定位,哪怕不封不树的陵冢,也能找到准确的定位。对应当下我们所看到的金村王陵遗址,发掘有9座“甲”字形大墓,完全可以一锤定音,证明此处就是东周王陵的一处陵地,对于这样的考证结果,在一次证明四神风水在周朝时期,广泛应用于王陵的事实。

而对于金村王陵遗址已发掘有9座“甲”字形大墓,并不可以认定这里的王陵大墓全部被发掘,也有可能有些大墓并没有被人们发现。按照常理分析,这里墓葬的第一人应该是东周时期的周敬王,除去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陵墓有史料记载不在洛阳,其他所有的东周天子墓葬都应该在这里。如果这一认识是为所实,那么还有最少一个东周天子的墓葬在这里而没有被发现,而不是两个,因为《左传》中对周掉王的死就有明确的论述“王子猛卒,不成丧也”,从这句话中理解,周掉王并没有按照王的祭礼下葬,故而不会下葬在王陵。如果这一推断是为正确,根据现场的具体方位布置考证,依照中国古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基本原则,就能准确的定义此处所有天子墓葬的具体归属。

通过上述对金村陵区的实际考证,将此地考古出土的墓冢,归属为东周时期的墓冢,是符合事实和史实依据的。而将此地考古出土的墓冢,定性为东周王陵,也是符合事实和史实依据的。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是一句非常流行的俗语,意思说苏杭一带是人世间的天堂,最适宜人居。而洛阳的邙山,自古汇聚帝王将相之陵冢,也是最好的归地。话里反映出洛阳的北邙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事实也是这样,因为在邙山一带,有着众多历代的帝王陵冢。而葬在北邙的现象,缘起何时、源于何人?笔者通过多方求证,得出葬在北邙的第一人有可能就是东周第十一代王周灵王。了解详情,请看后续:灵景王陵——太仓盘龙。

第三十三章:灵景王陵——太仓盘龙

史源:《皇览》景王冢在洛阳太苍中,秦封吕不韦洛阳十万户,故大其城,并围景王冢。

译文:周景王陵冢在洛阳太仓那个地方,秦朝时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将其食邑范围加以扩大,景王陵冢也给围在其中。

论述:上述文献是记载景王冢在洛阳太仓的最早史料,那么洛阳太仓具体在哪个位置?请看下面考证。

史源:《水经注》池水又东流入洛阳县之南池,池即故翟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案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外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

译文:池水又往东流入洛阳县的南池,这口池就是从前的翟泉,南北一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说:悼王把景王葬在翟泉,就是现在洛阳太仓中的大冢。《 春秋》:定公元年(前509)晋国魏献子在翟泉与诸侯的大夫会合,开始为成周加固筑城。班固、服虔、皇甫谧都说翟泉在洛阳东北,是周的墓地。今按周威烈王葬在洛阳城外东北角,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则翟泉在两墓之间,靠广莫门路东,建春门路北。这条路就是东宫街,就洛阳而言,位置在东北。后来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将其食邑范围加以扩大,景王陵冢也给围在其中,那就是他的墓地。

论述:上述史料更进一步指出了洛阳太仓的具体位置:“今按周威烈王葬在洛阳城外东北角,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则翟泉在两墓之间。”史料中的周威烈王葬在洛阳城外东北角就是今洛阳金村方位,而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则翟泉在两墓之间,按照中国古老文化中“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基本原则,景王冢太仓就在金村的西面,而翟泉就在这两者之间。顺着这个思路去寻找,看看能否找到相应的蛛丝马迹。

首先以金村为起点,往西一点一点的寻找,在距离金村1.7公里的地方,找到了翟泉村的地名,难道这个区域范围是史料中的翟泉吗?在往西一点一点的寻找,在距离金村近7公里(16周里)的地方,找到了太仓村的地名,难道这个地方就是史料中的景王陵冢之地吗?

太仓村: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太仓村位于平乐镇政府西2公里,常白路、洛常路傍村而过,因古代为历代皇家粮仓而得名。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290户,1100人,耕地1400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30元。该村因由“太仓毛笔”而闻名,“太仓毛笔”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用料考究,工艺制作精细,曾畅销洛阳、西安、兰州、陕西等地,誉满河洛大地。目前,太仓村传统的制笔技术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述:上述就是太仓村的基本资料,除去“太仓毛笔”这一亮点,基本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从这一实证也能看出,如果周景王陵寝就在此地,那就可以证明周景王的陵寝有可能没有遭到破坏,但并不排除在古代的那一个时间遭到破坏,以至于当下的人一点都不知道此情。如果哪一天他们忽然得知,一朝天子周景王就在他们的这里,他们又会出现怎样的心情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底,先考证一下有关史料的记载,看看是否能够找到更多的证据。

史源:《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六月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

译文:前520年夏四月,景王到北山打猎,让公卿们都跟着,在此准备杀掉单子、刘子。然而景王突发心脏病,十八日,死在荣锜氏那里。六月十一日,安葬周景王。王子朝依仗旧官和百工中失去职位的人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对单氏取周的行为展开了对抗。王子朝率领郊地、要地、饯地的甲士驱逐刘子。

论述:首先史料中的“北山”意指洛阳之北的北山,史料中的“荣锜氏”,在洛阳的东北,今河南偃师市东北。这一考证也与北山在洛阳之北得以证明。这里史料中的:“郊地”指洛阳成周城东郊,这里的“要地”意指洛阳成周城外的太仓到金村的这一区域,因为这里是当时南北东西主要干道。这里的“饯地。”是指洛阳成周东门外。之所以这样理解,因为当时的成周城的南面紧邻洛河,而晋魏献子会诸侯之大夫也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因素就是葬景王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就在这里,因为景王之冢就在这里,故而这样理解。如果这样理解还不足以说明,那么在此用四神风水宅向在仔细考证一下,看看是否能得到所要的证据。

前朱雀:在太仓村正北方向6周里地方,确立无名点为此王陵的地理坐标,此无名点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峰,是这块区域的最高点。因为在其无名点的西北方不远方向有西山头村的署名信息,这一信息确立了上述的判断。这一无名点——朱雀峰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与天界及前方也是六合之意。

后玄武:在太仓村往北方向30周里地方,有名为黄河的河流,此地实为四神之一后玄武,后玄武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30周里,寓意此处陵冢来自后玄武河方向为极阴之地。

右青龙:在太仓村往西方向16周里地方,有名为盘龙冢的署名信息,这与四神风水应用的署名信息完全吻合,从而确立了此处为四神之一右青龙。右青龙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1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与右方是也是六合之意。

左白虎:在太仓村往东方向16周里地方,有名为汉魏故城,此地实为四神之一右白虎,因为在其汉魏故城不远之处有名为龙虎摊的署名信息,这一信息确立了上述的判断。左白虎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1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与左方是也是六合之意。

论述:上述就是四神风水阴宅对太仓大冢的考证,四神风水阴宅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也更不能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人为的操作。可以说四神风水阴宅是中国古代帝王墓葬中一个重要的智慧体现,也就是说无论何时,只要找到四神风水坐标定位,哪怕不封不树的陵冢,也能找到准确的定位。

盘龙冢:盘龙冢位于邙山之阳,廛水之东,南可望伊阙龙门石窟,晴日可看到洛河,这里是洛阳的制高点。冢东西直径约60米,南北约50米,冢的东边挨着村道有个市级文保碑,上写:汉安帝陵,即东汉安帝刘祜的恭陵。当前这个冢整体呈圆形,但中间塌了,像极了倒写的‘凹‘字形,那么这个冢的封土为何呈倒写的‘凹‘字形呢,说是与迁葬有关,也就是因迁葬而挖开的陵墓,安帝恭陵迁葬于现在的孟津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根据这一信息,却查证到位于河南省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西南,这里确实看到汉安帝陵,并还是国家级的文保单位。从这个信息来看,盘龙冢为汉安帝陵说服力明显不足。而说此形态与迁葬有关,更不符合古代帝王陵墓建制。那么此时倒写的‘凹’字形态又能说明什么。笔者认为必然是陵墓遭到了盗挖之后的塌陷形态,而此陵墓的墓主也不是东汉安帝刘祜,而是东周是第十一代王周灵王,得出此判断的证据,那就是在周景王下葬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周朝王陵,而且按四神风水阴宅考证,完全符合周朝王陵的建制。同时这里还有一个不起眼的署名信息,那就是“金家沟”,实际上我们当下看到的盘龙冢村是由盘龙冢和金家沟自然村组成,而这个信息对于鉴别和考证此陵冢的属别也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此处的“金家沟”和前面考证的东周金村陵区的“金村”,在此这两个署名都暗示着此处地下为帝王陵墓,这也是古代帝王陵墓隐秘的署名信息。为了进一步论证上述的判断,在此也给出此陵冢的四神风水宅向的详细信息,并作为此陵冢的实证信息。

前朱雀:在盘龙冢往北方向6周里地方,有名为南石山小学的署名信息,此处实为四神风水宅向之一的朱雀峰,即可判断此处是这块区域的最高点,因为在此处东面不远处有凤凰台村的署名信息得到了印证。朱雀峰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6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与天界及前方也是六合之意。

后玄武:在盘龙冢往北方向40周里地方,有名为黄河的河流,此地实为四神风水宅向之一后玄武,后玄武也是阴阳风水宅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40周里,寓意此处陵冢来自后玄武河方向为极阴之地。

右青龙:在盘龙冢往西方向28周里地方,有名为洛阳郁金花园署名信息,此处实为四神风水宅向之一的青龙潭,但是这一信息完全没有四神风水意向,然而在洛阳郁金花园往西的不远处,却有下河村和黑龙洞的署名信息,从而确立了此处为四神之一右青龙。右青龙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28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与右方是为金旺之地。

左白虎:在盘龙冢往东方向28周里地方,有名为汉魏故城署名信息,此地实为四神之一右白虎,因为在其汉魏故城不远之处有名为龙虎摊的署名信息,这一信息确立了上述的判断。左白虎是阴阳风水取向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而这28周里,寓意此处陵冢之地与左方是为金旺之地。

论述:上述就是四神风水阴宅对盘龙冢的考证,四神风水阴宅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也更不能轻易随着时间的变动而人为的操作。可以说四神风水阴宅是中国古代帝王墓葬中一个重要的智慧体现,也就是说无论何时,只要找到四神风水坐标定位,哪怕不封不树的陵冢,也能找到准确的定位。此处与其他陵冢不同的是取用象数“八”字,象数八字寓意为金旺之地,而金家沟的署名信息,也就证明了这一判断,暗示着此处地下为帝王陵墓,因为帝王陵墓中数量最多的,最为贵重的,就是青铜器。

关于象数在阴阳宅向的运用,绝不会出现象数“一”,象数“二”,象数“三”,象数“四”。因为象数“一二”在中国五行文化中寓意为阳木和阴木,其木的本质为少阳,而陵冢的主体为土,其本质为阴,这就形成了木克土的建制。而象数“三四”在中国五行文化中寓意为阳火和阴火,其火的本质为老阳。而陵冢的主体为土,其本质为阴,就形成了阴阳相克的建制。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也有较详细的说明,在此就不多附缀。

上述对于盘龙冢是为周灵王陵寝的判断,是基于一些相关信息的推断,有可能不一定正确,但是上述所有的考证,并不影响盘龙冢是为周景王之前的周王陵寝的考证。

第三十四章:王铸无射——哲人令德

史源:《左转•昭公二十一年》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瓠,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总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瓠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

译文:昭公二十一年春天,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大钟,大夫乐官刘州鸠说:“这样大王会由心疾而死的?臣子作为大王的乐官,很愿意演奏美好的音乐给大王听,而钟是发音的器物,大王应该考察风俗制定曲乐,并用乐器去演奏。小的乐器声音要纤细,大的乐器声音不震耳,物与器和,器与物和,一切事物就会和谐,美好的音乐才算完成。所以和谐的声音进入耳朵而藏在心里,心情安然就会快乐。纤细不能四处听到,震耳就不能忍受,内心因此会感到不安,不安就会生病。现在要铸造无射大钟,大王的内心受不住,难道还可以长久吗?”

论述:上述史料记载的是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大钟,王室的大夫,身居乐官的刘州鸠对周景王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文中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了刘州鸠从音乐专业方面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极力的反对周景王的做法,看似顺理成章,实为本末倒置。那么是什么原因铸造无射大钟会遭到刘州鸠的反对?周景王要铸造无射大钟的本义又是什么?请看下面详解。

史源:《国语•周语》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译文:周景王打算铸造无射大钟,向大夫乐官刘州鸠询问音律。刘州鸠答道:“音律是用来确定音调和量度的标准。古代的神瞽核定中和的音声而加以量度作为标准,根据律度调和钟音,定出各种行事的法则。以三为纲,平分为六律,相间成十二音律,这是自然的规律。六处于正中,所以把与它对应的律称为黄钟,用以颐养六气、九德。依次排列,第二律为太蔟,用以演奏乐钟,辅助阳气而散发积滞。第三律为姑洗,用以洁洗万物,合神迎宾。第四律为蕤宾,用以安静神人,宴饮宾客。第五律为夷则,用以赞颂万物的成长,安定民心。第六律为无射,用以弘扬前贤美德,为民树立榜样。

论述:看到这一段史料,你也许就明白了前叙的王铸无射大钟的本义,旨在宣扬哲人令德,弘扬前贤美德,官员以身作则,为民树立榜样。铸造无射大钟只是一种名号,其主旨的核心是“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正是因为这些内容才触动一些王室官员神经,势必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所以极力反对。反对必有名号,故以偷换概念,阻止王室改革。

史源:《国语•周语》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译文:周景王不听劝谏,终于铸造了无射大钟。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工报告:说乐音和谐。景王告诉伶州鸩说:“钟声不还是和谐了吗。”伶州鸠答道:“陛下不明瞭其中的缘故。”景王说:“为什么呢?”伶州鸠说:“君王制作乐器,百姓非常高兴,这才是和谐。现在化费了财物而民众疲惫,无不怨恨,臣不认为这是和谐。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年里面耗费钱财的事情做了两件,恐怕至少有一件是要失败的。”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二十五年,景王去世,大钟所奏的音声不和谐。

论述:景王二十三年,无射大种开始铸造,二十四年,大种铸成,二十五年,景王去世,这一段史料将周景王去世的原因归罪于铸造的无射大钟,本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事情,在这里却扯上了必然的关系,这就是王室改革的艰难,这就是反对派的力量。

史源:《国语•周语》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译文:二十三年,周景王为了铸造无射大钟如林钟大小。单穆公说:“不行啊。铸造大钱已经夺去了民众的资财,又要铸大钟来加重民众的负担。如果民众的积蓄都被夺走,又加重他们的负担,他们怎么活下去?钟不过是用来奏乐的,如果无射按大林钟这样的大钟来造,耳朵无法听到它的声音。钟声是让耳朵听的,耳朵听不见,就不算钟声了。犹如眼睛看不清楚的东西,不能硬让眼睛去看。眼睛所能观察的范围,不过几尺之间。其所能分辨的颜色,也不过一两丈的距离。耳朵所能听到的和声在清音与浊音之间。其所能分辨的清、浊之音,不超过个人的能力所及。所以先王铸造乐钟,大小不超过乐音的标准,重量不超过一百二十斤。音律、长度、容量、重量都因此确定,锱铢分寸、斤两丈尺的单位都由此产生。所以,圣人对此十分慎重。现在陛下所铸造的钟,耳朵无法听到声音,大小不符合规制,钟声中听不出和声,规格上不能成为标准,既无益于乐又浪费民众财产,那有什么用呢?

论述:上述文中的单穆公是周景王时期的朝中重要权臣,看到上面单穆公对周景王的一席话,你是不是感到周景王简直就是一个不明事理的昏君,而把单穆公描绘成一个拥君爱民的好臣子,诸不知这个单穆公就是周景王无射改革的最大反对者。

史源:《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錡氏。

译文:夏季,四月,景王在北山打猎,让公卿们都跟着,准备杀掉单子、刘子。景王有心脏病,十八日,死在荣锜氏那里。

论述:这就是改革的代价,一个对于改革信心满满的大王,并且打算去除改革的绊脚石,却突发心病,死于郊外,这其后隐情,是人皆知,那就是周景王的死并不是死于心病,而是死于反对派的暗杀。周景王的死,即宣告无射改革的失败。说到这里,景王的无射改革也就此失败,在上述的史料中也没有发现有老子的影子,也不能说明老子与周景王无射改革的内在关系,然而在一处另外的文献中,我们却考证出老子与周景王无射改革的关系,那就是老子是周景王无射改革的设计者。

史源:《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译文:老莱子的弟子出外打柴,遇上了孔丘,回来告诉老莱子,说:“在那边有个人,上身长下身短,脊背并没有佝偻,但却两耳后贴,眼珠突出,若视四方,不知道他是那门那派弟子。”老莱子说:“这个人是孔丘。快去叫他来见我。”孔丘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贤德之才和仁德的之智,那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孔丘听了后谦恭地作揖而退,面容顿改而变话题问道:“您的无射改革大业可有进展?”老莱子说:“我不可忍一世的伤痛而傲视万世的祸患,你是孤陋无知呢?还是智略不及呢?为己身追求快乐为傲的人,那将是终身之丑行。现在我过着平常人的日子,因此以李耳为名,在楚国隐居。你与其称赞唐尧非议夏桀,倒不如把两者都忘掉,放弃对他们是非曲直的称誉。反对无射理论即伤害不了无射理论,操行无射改革也不是不正常之道。圣人做事情而犹豫不决其志是为了成事长,因而总是事成功就。奈何你执意推行仁义而且以此自矜又将会怎么样呢?”

论述:关于周景王所推行的无射改革,我们从相关的史料中很难找到一些信息,而在《庄子》中,我们却发现了关于老子与周景王无射改革的关系,那就是老子就是周景王无射改革设计者和推动者,对于无射改革——宣哲人之令德,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推行《官员守则》,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所有官员弘扬前贤美德,官员以身作则,为民树立榜样,伴以警种长鸣,促其不忘使命。这与西周初期王室所弘扬的《金人铭》正可谓异曲同工。由于周景王的意外死去,无射改革也就宣告失败。从公元前515年,老子辞官在宋国沛地闲居。而从公元前500年,老子由宋国沛地迁往楚国蒙山,并以李耳为名,开始了改名换姓的隐居生活,这就是老子曰:“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思想观念的实际体现。

文中的哲人含义及所指

哲人词解:当下我们查阅“哲人”的词义为:智慧卓越的人,掌握真理的人。通指非常有智慧的人,掌握真理的人,智者,哲学学者,哲学家。

史源:《诗•大雅•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

译文:如果他是哲人(智者),告诉你的言语,就是你行为的法宝。

史源:《国语•周语》“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译文:第六律名称无射,用以宣扬推行哲人所倡导的官员守则,为民树立行为榜样。

论述:史料中的“哲人”与上述解释是否一致?而这句话中的“哲人”又是否意指老子?刚才我们从《庄子》一文中已经找到了相互的逻辑关系,从而证实了老子就是周景王王室无射改革的制定者和推动着的有力证据,即“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但这一证据是否就可以论证《国语•周语》中的“哲人”就是老子?

史源:《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译文: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知道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学习。”

论述:这一段史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而从这一段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对“哲人”的另外一种描述。由于出自孔子之口,也可以说明老子的智慧的伟大之处,因为在那个时期,孔子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名声已经广誉春秋,世人皆知。而由于老子作为王室的官员,其大道学说的智慧,已经响誉当时社会的高层领域,老子的智者哲人形象也都让孔子崇拜,这才有了孔子去周都向老子问礼的故事。而通过上述史料相互佐证,完全可作为前叙文中的“哲人”意指老子的证据。

考证到这里,完全可以证明周景王的无射改革与老子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无射大钟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制,我们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大钟上是否有着如“官员守则”的铭文,我们无可知晓,如果能见到这个大钟,自然一切明了。

周景王意外死于前520年,无射大钟必然随葬于墓中。几千年以来,对于周景王的陵墓所在,基本上没有多少的明确记载。通过前叙所有的相关考证,完全可以证明,今洛阳市孟津区太仓村就是周景王的葬地。所以当下的考证意义,不仅对考古发掘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这之前,也能起到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作用,防止不明事理的人为破坏。如果有朝一日对太仓周景王大冢的发掘,这也是第一次对周朝时期王陵有着明确实证发掘,而无射大钟必然是景王陵中重要考证的文物,一旦出土,将明晰无射大钟的形制,从而证明老子与周景王无射改革的关系。如果出土的无射大钟上又如“官员守则”的铭文,那将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官员守则”。对照铭文中的词义,也可以考证与老子思想智慧的联系。

第三十五章:姬朝归地——文化瑰宝

政治方面:朝王殿是姬朝来到团城之后,居住和会见百官的地方。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北约3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接官亭,这里就是姬朝来到团城之后,郑国官员在此举办迎接仪式,欢迎姬朝一行的地方。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北约3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小团城村,就在接官亭旁边。追溯小团城之名,其本义就是军营。居守于团城的核心地带,也是王子朝一行会见郑国官员之地,而这些重要官员的相会之地,必然需要有重兵把守,故而留下了团城之名。而当下的团城乡之名是在以前鸡冢乡的改名,由于现在有了团城乡之名,故而将团城村叫成小团城村。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南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旗杆街的场地,所谓旗杆街为此地的标志性地域,代表着一方的势力,这个势力就代表着王子朝一行的势力,也是此势力的核心地域,在此地域长期有旌旗飘扬,军队驻守,也有军队操练的情景。因为随王子朝一行来到此地,少说也有几千人马,如果没有几千人马的护卫,王子朝一行,也不可能到达此时,并长期在此地居守多年。

军事方面:在朝王殿的核心区域之中,有着团城和旗杆街的军事属性,而在其周边还有着众多的军力驻防。在朝王殿的右侧往西北方约8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清水营,在其北面有名为北营,在其东面有名为东营,在其南面有名为南营,如此方圆不足一公里之内,驻扎着四个军营何为,因为此地为周室往南的必经之地,派大军在此地居守,也是王子朝为了防止周室入侵所采取的必要措施。正因为王子朝有了严密的防守,王子朝才能在此地蛰伏了11年。而之后在前505年被杀,正处在周室联合诸侯伐楚时节,由于大的方向是名为伐楚,王子朝疏于防范,才使得周室的杀手乘虚而入,将其暗杀于团城。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北方约11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南子营,往南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阻挡,在往东也属于当时郑国的主要腹地,故而团城的东部不作为重点的防务之地,此处驻扎着一队人马,主要负责团城东部的基本防务和治安。在朝王殿的后侧往北方约8公里的地方有名为马子营,往北边就是一条东西周向的大沙河阻挡,在往北也属于当时郑国的主要腹地,故而团城的北部不作为重点的防务之地,此处驻扎着一队人马,主要负责团城北部的基本防务和治安。

祭祀方面:在朝王殿的后面往北方约4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泰山庙,此处可以理解为王子朝一行,在此祭拜天地的一个重要场所。据传,此庙坐北朝南,建筑宏伟,殿堂多层,石人石像众多,占据了整个南山之坡。在朝王殿的后面往北方约9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玉皇庙,就在马子营往北不远的地方。玉皇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中古老的尊神,此处的玉皇庙也可以理解是当时王子朝一行,在此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朝王殿的前面往西南方约9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祖师庙,这也是王子朝一行在此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还记得追随王子朝的一股重要力量,那就是周都的百工,所谓百工就是当时在周都从事百业的技术人员,而百业都会有自己崇拜的祖师,故而在此有祖师庙。在朝王殿的往西北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名为老龙庙,这也是王子朝一行在此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因为对于所谓的龙王崇拜,追溯其史源,都是战国之前的尊神崇拜。同时处在朝王殿的西北部,也是有着中国古老五行文化的内涵,那就是西部为金旺之地,金旺而生水,故而设在西部。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方3.7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火神庙,火神也是战国之前的尊神崇拜,同时处在朝王殿的东部,也是有着中国古老五行文化的内涵,那就是东部为木旺之地,木旺而生火,故而设在东部。在朝王殿的前面往南方约2公里的地方又有名为玉皇庙的地名,在往南约2公里的地方又有五道庙的地名,考证五道庙为: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祖师庙、文王庙。这些庙宇的尊神是火神、土神、水神、人神的崇拜,而其中的文王庙,就是对姬氏先祖的崇拜。五道庙名中的“道”,不是意指道教的道,因为道教在其后数百年中才生生。五道庙名中的“道”,是指道家文化的道,而追溯道家的史源,即可追溯到黄帝,故而黄帝是道家的始祖。在此提到这些,只想告知大家道家和道教不是一码事,且不可以混二为一。对于这些庙址,都可以理解为王子朝一行的祭祀场所。还记得在前面的史料中,有:“冬季,十月十一日,王子朝使用成周的宝圭沉到黄河里向河神祈祷。”的记载,通过这一细节,就可以说明王子朝是一个非常注重祭祀文化的天子。在朝王殿往西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牛王庙,所谓牛王也远古崇拜的神仙,因为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生产力,在中国古代牛是非常让人尊敬的牲畜,是不可以随意宰杀的牲畜,而只有王级的贵族才可以食用牛肉,才可以用牛祭祀。这一文化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战国之前的历史,所以也将此考证为子朝在团城的文化遗迹。

人情方面:在朝王殿的前面正南方约4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忘忧谷,这个忘忧谷的就是子朝在团城期间,经常光顾的地方。还记得在前面的子朝告诸侯书中:“现在我动荡流离,逃窜到荆蛮,还没有归宿。如果我们一两位兄弟甥舅顺从上天的法度,不要帮助狡猾之徒,以服从先王的命令,不要招来上天的惩罚,除去我的忧虑并为我谋划,就是我的愿望了。”这就是子朝虽然处在团城,但仍然惦记着周都,心中充满着对单氏取周的愤怒。为了平复心中的忧愤,经常来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游走,故名忘忧谷。从忘忧谷在往南1公里地方有名为帽式山,这个帽式山说的此山或此山峰犹如一个官帽的形态,这个命名也与子朝一行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由于子朝一行在团城数年,心中长期郁闷不欢,所以经常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游走,随行的必然有着众多的官员,而在古代,官员出走都会戴着显眼的官帽,这就是帽式山的来历。从帽式山在往东南3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大王垛的山峰,这个大王垛的“大王”二字,就是意指的王子朝。由于子朝一行也经常游走到此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随行官员必然称谓他为大王。事实上王子朝在周都称王4年,这就是无论是在周都,还是此时在团城,随行的人员必然称谓他叫大王。在朝王殿的右侧往西北方约7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毛家庄的村庄,就在清水营往南不远的地方。而从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南方约11公里的地方也有名为毛家庄的村庄,这两个毛家庄可以认为是随子朝奔走到团城的毛氏族人在此居住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毛氏族人的后代,这里也可以称为毛氏族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北方约13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尹家村的村庄,就在南子营往北不远的地方。这个尹家村可以认为是随子朝奔走到团城的尹氏族人在此居住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尹氏族人的后代。虽然尹氏在子朝奔走后3年返回的周都,然而他的族人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没有与他一起返回周都,故而长期在此居住生活。这里也可以称为尹氏族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风水方面:在朝王殿左侧往东2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长西沟的河沟,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左青龙”,本义:青龙沟,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朝王殿右侧往西2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地虎的山峰,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右白虎”,本义:白虎山,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朝王殿后侧往北3.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帽垛的山峰,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峰,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朝王殿后侧往北18周里的地方,有名为沙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右侧往西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龙潭沟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右青龙”,本义:青龙潭,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左侧往东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老猫洞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左白虎”,本义:白虎洞,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后侧往北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帽垛的山峰,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峰,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后侧往北20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大沙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上述这些四神风水地理坐标,无论从阳宅考量,还是从阴宅考量,所得数据无不令人惊叹,因为阴阳宅向数据都能达到完美的体现,真可谓团城之地,为两界宝地。从这些实证的数据来说,可以称为现今考证的中国古代帝王阴阳宅向中唯一一处完整系统的四神风水数据。

迁徙方面:以鸡冢为中心,往东北方向到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喜铺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喜铺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以鸡冢为中心,往东南方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庄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庄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以鸡冢为中心,往西南方向到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草场,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陂镇草场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陂镇草场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这三处晁氏族人的迁徙点,其特点都是相距200周里,都是邻居于当时的交通要道之边,这里表现出两个基本含义,这200周里,就是当时周都的核心控制范围,表达晁氏族人虽然离开了团城,但他们没有离开天王的所辖的范围。邻居于交通要道,可以更加容易掌握团城鸡冢方面的讯息,对于这个缜密的安排,真是无不令人惊叹。然而让人惊叹的数据却不止这些,从鸡冢到晁庄村距离为200周里,从鸡冢到晁陂镇草场距离为200周里,而从晁庄村到晁陂镇草场也是200周里,此三点成为一个标准的等边三角形。这样精确的数据早在2500多年前,是如何做到的,即使当下的人们不借助一些相关的仪器也是无法完成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必然有一个仪器至关重要,那就是指南针。指南针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考证指南针的发明时间,一般界定为战国时期,之所以这样界定,因为《鬼谷子》中有着最早的司南记载,其中写道:“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译文:郑国人去到遥远的地方挖玉,必须带着指南车,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迷失方向。由于鬼谷子是战国时期人,故而将指南针的发明界定于战国时期。然而鬼谷子文中所述的郑人,不一定就是战国时期的郑国人,也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也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郑国人,而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黄帝时期。通过上述考证晁氏族人迁徙的的实证数据,在此,我们完全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指南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上述就是在团城这块方圆十来公里的地方,有着这么多完整的历史文化遗迹,而这些考证相关的实证数据和信息,就是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灵魂,文化遗迹有了这些灵魂,那就是文化遗迹的生命,有了灵魂的文化遗迹,就必然会成为当今历史文化旅游考证的最佳圣地。

论述:对于姬朝陵冢及景王陵冢的考证和发现,在笔者脑海里曾发生长期的思想斗争,是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还是就此隐瞒。因为笔者不想看见姬朝和景王生前遭人暗杀,死后两千余年尸骸还要被人挖掘,这些的情感不仅基于个人的一些主观情绪,更不希望保存了两千多年的帝王陵冢,而就此遭到破坏。所以,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相关建议,恳请国家有关部门慎重考虑。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姬朝陵冢和景王陵冢是周朝帝王陵冢中两处明考的周朝王陵,也是周朝时期现存为数不多的帝王陵冢,也可以说是周朝时期现存为数不多的帝王陵冢的文化遗产,故此对这两处陵冢一定要慎重的发掘,不可单一为了考古而考古。对于景王和姬朝陵冢的考古,如果没有特殊的文化述求,就不要轻易发掘。为了防止人为的破坏,要及时陵冢和相关的文化遗址立碑明示,成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对象。

虽然姬朝陵冢之中有着重要的关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文物,如传国宝器九鼎,如夏商周文化历代典籍,如黄帝金人铭等等重要文物。然而这些文物不一定全部挖掘出来就能显示这些文物的价值,继续保留在陵冢之中也许是当下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地,也可以称为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因为对于文物的认定,不可以狭隘的认定某个所看到的具象文物,而承载着这些文物的相关的文化遗址,它与具象的文物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属性。单一为了考证具象的文物,而以破坏陵冢为代价,这才是舍本求末的愚昧行为。而对于已经遭到盗挖或破坏的古代不知名的陵墓,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行为,就另当别论,就如当下的不见冢考古。

然而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你考证的这些东西,不进行发掘,又怎能证明你考证的这些东西。”能说出这种话来,就可以说明他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不需用实物验证就可以证明是真实存在的,就如知道一粒米的大小,就可以知道一斗米有多少粒,而无需去数一斗米有多少粒的道理。如果上述的考证还不能让这些人释怀,那么现在正好有一个能让他释怀的事情,那就是不见冢的考古已经进入了尾声,或许在今年底,或许在明年初,不见冢主墓中的文物就会全部显现在世人面前,因为在本书有关章节之中,就有着对不见冢的多方面考证数据,包括对不见冢墓主的考证,包括对不见冢中文物的猜想,到时所出土的文物以及相关信息,就可以很好的印证笔者前叙所有的考证。而在金村陵区,笔者通过系统考证,事物相关的逻辑判断,应该在此还有一处东周王陵没有被发现。如果有关部门对此有非常有兴趣,可以对此地在进行一次考证,而对这样不知名的王陵考证和抢救性发掘,才是当下考古的重要意义。由于笔者目前并不掌握金村陵区9处陵冢的具体平面分布位置,所以也考证不出那一处东周王陵的有可能的具体位置,如果有了这些信息和数据,就可以得出或证明金村陵区是否还有一处东周王陵或者是准确的具体所处位置。而对姬朝陵冢的考证,当下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对姬朝陵冢进行一次勘探,用科学的碳十四测年方法进行验证,只需要得出这一组数据,证明此陵冢下葬年代为前505年数据,当得出科学数据的支持和佐证,即可将姬朝陵冢以及相关的文化遗址纳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范围。

第三十六章:遗址开发——远景规划

朝王殿:朝王殿是姬朝来到此地之后,居住和会见百官的地方。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中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址,朝王殿也是作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一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如何将现有的朝王殿开发成文化旅游考证的景点,就需要对现有的朝王殿进行相应的修整,附与相应的配套设施,符合当时历史的状态。逻辑考证朝王殿原结构应该是前殿后宫,在修整之前,应该将朝王洞外的场地进行一些相应的考证,有可能考证出朝王殿的平面地基,全面的考证,有可能会出现意外的惊喜。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征求相关的专业人员,拿出相应的考证及设计实施方案,在不破坏原有遗址的情况,达到相应的文化旅游的效果。

朝王陵:鸡冢是姬朝的陵墓,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中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址,即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中重要的文保单位。鸡冢现已考证是姬朝的陵冢,在当下就不需要再在以鸡冢命名,而要客观的以朝王陵命名。这不仅是为姬朝奔楚正名,也是为姬朝奔楚历史正名。朝王陵也是作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一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省级文保单位。对于将姬朝陵开发成文化旅游考证的景点,就需要对朝王陵进行相应的维护,附与相应的配套设施,四周设有围栏,南面立碑,碑的正面为朝王陵,落款为河南省人民政府立,碑的后面有相应的文字介绍。对于这个问题,也需要征求相关的专业人员,拿出相应的设计实施方案,在不破坏原有遗址的情况,达到相应的文化旅游考证的效果。

朝王殿乡:为了提升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文化特性,可以将现团城乡改名为朝王殿乡(或叫朝王殿特别行政乡)。下辖鸡冢村改名为朝王殿村(或叫朝王陵村)。下辖小团城村即叫团城村。这样即加大了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知名度,更加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的开发。而在东西进入朝王殿乡路口上,彰显着“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显示牌,这样就可以明确表达此地的文化属性。

接官亭:接官亭是姬朝来到此地之后,郑国官员在此举办迎接仪式,欢迎姬朝一行的地方。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中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址,接官亭也是作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一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如何将现有的接官亭开发成文化旅游考证的景点,就需要对现有的接官亭附与相应的配套设施,恢复成相对应的历史状态,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征求相关的专业人员,拿出相应的设计实施方案,在不破坏原有遗址的情况,达到相应的文化旅游考证的效果。

团城村:就在接官亭旁边,追溯团城之名,其本义就是军营。居于朝王殿的核心地带,也是王子朝一行会见郑国官员之地,而这些重要官员的相会之地,必然需要有重兵把守,故而留下了团城之名。团城村也是作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一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如何将现有的团城村开发成文化旅游考证的景点,就需要对团城附与相应的配套设施,恢复成相对应的历史状态,可作为春秋时期军事方面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征求相关的专业人员,拿出相应的设计实施方案,配以相应的设施和人员,达到相应的文化旅游考证的效果。

旗杆街:旗杆街为此地的标志性地域,代表着一方的势力,这个势力就代表着王子朝一行的势力,也是此势力的核心地域,在此地域长期有旌旗飘扬,军队驻守,也有军队操练的情景。因而旗杆街也是作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一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如何将现有的旗杆街开发成文化旅游考证的景点,就需要对旗杆街附与相应的配套设施,恢复成相对应的历史状态,可作为春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征求相关的专业人员,拿出相应的设计实施方案,配以相应的设施和人员,达到相应的文化旅游考证的效果。

军事方面:在朝王殿的核心区域之中,有着团城和旗杆街的军事属性,而在其周边还有着众多的军力驻防。在朝王殿的右侧往西北方约8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清水营,在其北面有名为北营,在其东面有名为东营,在其南面有名为南营,如此方圆不足一公里之内,驻扎着四个军营何为,因为此地为周室往南的必经之地,派大军在此地居守,也是王子朝为了防止周室入侵所采取的必要措施。正因为王子朝有了严密的防守,王子朝才能在此地蛰伏了11年。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北方约11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南子营,往南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阻挡,在往东也属于当时郑国的主要腹地,故而团城的东部不作为重点的防务之地,此处驻扎着一队人马,主要负责团城东部的基本防务和治安。在朝王殿的后侧往北方约8公里的地方有名为马子营,往北边就是一条东西周向的大沙河阻挡,在往北也属于当时郑国的主要腹地,故而团城的北部不作为重点的防务之地,此处驻扎着一队人马,主要负责团城北部的基本防务和治安。这些军营都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如果想作为相应的旅游文化考证景点,附与相应的配套设施,恢复成相对应的历史状态,都可以作为来朝王殿文化旅游考证的景点。

祭祀方面:在朝王殿的后面往北方约4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泰山庙,此处可以理解为王子朝一行,在此祭拜天地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朝王殿的后面往北方约9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玉皇庙,玉皇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中古老的尊神,此处的玉皇庙也可以理解是当时王子朝一行,在此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朝王殿的前面往西南方约9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祖师庙,这也是王子朝一行在此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朝王殿的往西北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名为老龙庙,这也是王子朝一行在此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因为对于所谓的龙王崇拜,追溯其史源,都是战国之前的尊神崇拜。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方3.7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火神庙,火神也是战国之前的尊神崇拜,同时处在朝王殿的东部,也是有着中国古老五行文化的内涵。在朝王殿的前面往南方约2公里的地方又有名为玉皇庙的地名,在往南约2公里的地方又有五道庙的地名,考证五道庙为: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祖师庙、文王庙。这些庙宇的尊神是火神、土神、水神、人神的崇拜,而其中的文王庙,就是对姬氏先祖的崇拜。在朝王殿往西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名为牛王庙,所谓牛王也远古崇拜的神仙,因为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生产力,在中国古代牛是非常让人尊敬的牲畜,是不可以随意宰杀的牲畜,而只有王级的贵族才可以食用牛肉,才可以用牛祭祀。上述这些祭祀遗址,都可以追溯到战国之前的尊神崇拜。也可以说是战国之前的祭祀文化历史在此最集中的体现。而这些祭祀文化都是在道教、佛教、儒教等产生之前的祭祀文化,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唯一一处在乡辖地的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因而这些文化遗址都可作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成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忘忧谷等:在朝王殿的前面正南方约4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忘忧谷,这个忘忧谷的就是子朝在团城期间,经常光顾的地方。还记得在前面的子朝告诸侯书中:“现在我动荡流离,逃窜到荆蛮,还没有归宿。如果我们一两位兄弟甥舅顺从上天的法度,不要帮助狡猾之徒,以服从先王的命令,不要招来上天的惩罚,除去我的忧虑并为我谋划,就是我的愿望了。”这就是子朝虽然处在团城,但仍然惦记着周都,心中充满着对单氏取周的愤怒。为了平复心中的忧愤,经常来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游走,故名忘忧谷。从忘忧谷在往南1公里地方有名为帽式山,这个帽式山说的此山或此山峰犹如一个官帽的形态,这个命名也与子朝一行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由于子朝一行在团城数年,心中长期郁闷不欢,所以经常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游走,随行的必然有着众多的官员,而在古代,官员出走都会戴着显眼的官帽,这就是帽式山的来历。从帽式山在往东南3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大王垛的山峰,这个大王垛的“大王”二字,就是意指的王子朝。由于子朝一行也经常游走到此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随行官员必然称谓他为大王。事实上王子朝在周都称王4年,这就是无论是在周都,还是此时在团城,随行的人员必然称谓他叫大王。上述忘忧谷、帽式山、大王垛。这些景点都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毛家庄:在朝王殿的右侧往西北方约7公里的地方有名为毛家庄的村庄,就在清水营往南不远的地方。这个毛家庄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这个毛家庄可以考证为姬朝奔楚一行中的毛伯得的后人生活所在地,此地也可以认证为中国最早的毛姓发源地。在此村庄修建一处毛氏宗祠,更加突出此地的文化特性,促进民俗姓氏文化的发展,也为毛氏族人找到了一处寻根问祖的所在地,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尹家村:在朝王殿的左侧往东北方约13公里的地方有名为尹家村的村庄,就在南子营往北不远的地方。这个尹家村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这个尹家村可以考证为姬朝奔楚一行中尹文公后人后人生活所在地。虽然尹氏在子朝奔走后3年返回的周都,然而他的族人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没有与他一起返回周都,故而长期在此居住生活,这里也可以称为尹氏族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此村庄修建一处尹氏宗祠,更加突出此地的文化特性,促进民俗姓氏文化的发展,也为尹氏族人找到了一处寻根问祖的所在地,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朱家庄和郑家庄:在朝王陵后侧往北3.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朱家庄的地名,在往北距离朝王陵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郑家庄的地名,此三处为三点一线排列。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署名和排列,这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一般常人无法感知。朱家庄和郑家庄在朝王陵方圆6周里的地方出现的两个唯一标注姓氏的村庄。首先说一下郑家庄的署名,当时的团城属于郑国领地,在郑国领地出现署名郑家庄的地名是非常符合情理,实属自然体现,这也是谋定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不会引起旁义。然而这里的郑家庄和朱家庄的内在作用却是朝王陵所处的重要地理坐标,也就是无论何时,只要在此处还有郑家庄和朱家庄署名,那么就可以顺利准确的找到陵冢的位置,而这里郑家庄的郑人,就是朝王陵日常的管理人即守陵人。综上朱家庄和郑家庄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景点,可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风水方面:在朝王殿左侧往东2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长西沟的河沟,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左青龙”,本义:青龙沟,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朝王殿右侧往西2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地虎的山峰,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右白虎”,本义:白虎山,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朝王殿后侧往北3.5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帽垛的山峰,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峰,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朝王殿后侧往北18周里的地方,有名为沙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阳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右侧往西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龙潭沟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青龙,即“右青龙”,本义:青龙潭,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左侧往东1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老猫洞的地名,此地实为四神之一白虎,即“左白虎”,本义:白虎洞,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后侧往北6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凤帽垛的山峰,此名实为四神之一朱雀,即“前朱雀”,本义:朱雀峰,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在鸡冢后侧往北20周里的地方,有名为大沙河的河流,此名实为四神之一玄武,即“后玄武”,本义:玄武河。是阴阳风水阴宅取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上述这些四神风水地理坐标,无论从阳宅考量,还是从阴宅考量,所得数据无不令人惊叹,因为阴阳宅向数据都能达到完美的体现,真可谓团城之地,为两界宝地。从这些实证的数据来说,可以称为现今考证的中国古代帝王阴阳宅向中唯一一处完整系统的四神风水数据。这些文化遗址,也是有关风水文化的实证宝地。对这些文化遗址,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市级文保单位。

晁喜铺村:以朝王陵为中心,往东北方向到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喜铺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喜铺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这个晁喜铺村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重要的省级文保单位。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晁庄村:以朝王陵为中心,往东南方向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庄村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庄村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这个晁庄村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重要的省级文保单位。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晁陂镇草场:以姬朝冢为中心,往西南方向到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草场,考证两地距离为200周里。这个晁陂镇草场就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晁氏族人,这个晁陂镇草场也是晁氏族人迁徙路径的重要坐标定位。这个晁陂镇草场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重要的省级文保单位。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和利用,都可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考证的重要景点。

遗址保护范围:为了更加有利于姬朝奔楚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促进姬朝奔楚遗址的旅游文化的开发进行,遗址保护范围可以这样划分,西面除去清水营和南营村两处遗址之外,其他均以下河为界,下河东范围为朝王殿乡管辖。北面以沙河为界,西至下河入河口,东至长西沟入河口,沙河南范围为朝王殿乡管辖。东面以长西沟为界,长西沟西范围为朝王殿乡管辖。南面以大王垛为界,大王垛北范围为朝王殿乡管辖。

上述仅是对现有文化遗址给出相应的一些旅游开发建议,这些只是笔者提出的一些简单的架构,具体实施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给出详细的考证及实施方案。而在此想成为一处真正的著名的文化旅游圣地,还需要建设相关的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在此,笔者也给出一些相关建议,独有资源——特色旅游。

第三十七章:独有资源——特色旅游

为了更好的宣扬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主题内容,更好的促进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工作,增加一些相对应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以达到更好的文化旅游效果,从而达到相对应的经济效益。

姬朝奔楚文史馆:这个场馆是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最重要的一个文化设施,其馆址可选择在旗杆街坐北向南的位置,具体是什么样的形制,什么样的规模,还需要更加专业人士给出具体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笔者在此仅是给出基本的架构,那就是该文史馆展厅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周室内乱,两王相争。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展示那一段历史,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能够让人清晰的明了这一段史实。第二个部分就是姬朝奔楚,到达团城。利用大量图片和文字,展示姬朝来到团城之后的各个文化遗址,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能够让人清晰的看到这些遗址与姬朝奔楚的史实关系。这两个部分的信息量,让人足够可以阅览四个小时,也就是说来此文化旅游的人,通过在姬朝奔楚文史馆阅览就可以基本了解周室内乱,两王相争的历史,就可以基本了解姬朝奔楚文化遗址各个景点的相关情况。而对于姬朝奔楚文史馆日常经营和管理服务,则统归为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管理。

中华晁氏名人堂:为了更好的宣扬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主题内容,更好的促进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工作,加强民俗姓氏文化的传承,在姬朝奔楚文史馆旁边建立中华晁氏名人堂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姬朝奔楚文化遗址不可缺少的一处文化旅游景点,通过中华晁氏名人堂内的文化展示,到此游览的游客,即可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晁氏名人,所有这些名人必须是具有中华美德的名人,必须是具有正能量性质的名人。并在此成立中华晁氏研究会民间社团组织。因为通过上述相关考证,朝王殿乡是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晁氏发源地,凡是晁氏人士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的,追溯到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的,追溯到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草场的,都可认为是姬朝嫡系后人,姬朝是其得姓始祖。凡是天下晁氏人士自认为是姬朝之后,朝王殿乡及中华晁氏名人堂就是晁氏族人祭祖的圣地。关于中华晁氏研究会的成立,自然要有晁氏人士组成,所有活动由他们在不违反国家相关的法律下自行安排,包括对中华晁氏名人的考证和认证,如得姓始祖姬朝将是中华晁氏名人堂第一尊位的名人,其次或者就是汉史晁错,对于这些活动的开展,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而对于中华晁氏名人堂日常经营和管理服务,则统归为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管理。

姬朝奔楚文化广场:也可以叫旗杆街文化广场,在此包含旗杆街文化属性,这个广场是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重要的一个文化设施,具体的配套设施,还需要更加专业人士给出具体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笔者在此仅是给出基本的构想,那就是广场就建在姬朝奔楚文史馆的正南面,它将是朝王殿乡最大的广场,同时能容纳数千人集会、娱乐、闲游。而对于姬朝奔楚文化广场日常经营和管理服务,则统归为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管理。

朝王殿乡春之声旅游宾馆:该宾馆坐落于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广场东侧,是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的重要服务设施,名称“春之声”突出该属地的文化旅游为“春秋”特色。该宾馆为五层主体结构,不设有电梯,标准客房设计为200个,统一客房标准,客房价格为100元或120元,宾馆装饰和客房布置特点为简洁、明亮、卫生、实用,杜绝豪华、奢侈,接待住宿能力为400人,宾馆内设有一处的会议室,便于旅游团体开展研讨集会活动,使用会议室需要收取相应费用,宾馆不设有餐厅,主要只接受住宿服务,只提供早餐上门服务。而对于春之声旅游宾馆日常经营和管理服务,则统归为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管理。

朝王殿乡秋之风旅游宾馆:该宾馆坐落于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广场西侧,是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的重要服务设施。名称“秋之风”突出该属地的文化旅游为“春秋”特色。该宾馆为五层主体结构,不设有电梯,标准客房设计为200个,统一客房标准,客房价格为100元或120元,宾馆装饰和客房布置特点为简洁、明亮、卫生、实用,杜绝豪华、奢侈,接待住宿能力为400人,宾馆内设有一处的会议室,便于旅游团体开展研讨集会活动,使用会议室需要收取相应费用,宾馆不设有餐厅,主要只接受住宿服务,只提供早餐上门服务。而对于春之声旅游宾馆日常经营和管理服务,则统归为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管理。

朝王殿乡快餐小吃一条街:该街位于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广场南侧,是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的重要服务设施。这里积聚着近百家快餐和小吃门店,但是对于快餐和小吃的特点要有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外属的快餐和小吃不得超过本地特色的一半,凡属外地特色的快餐和小吃,可以引进外地人员经营,而属于本地特色的快餐和小吃必须为本乡属地的人员经营。对于所有来此经营人员素质和快餐小吃质量价格,都要经过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的考核和认定,所以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负责该经营方的经营考核和责任,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并承担投诉的责任。该街经营方,无需缴纳其他所有的费用。而乡旅游文化办公室是乡旅游文化市场的主要监督方,而上级工商、卫生、旅游、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也是该乡旅游投诉的监督方。

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经营服务管理整个朝王殿乡姬朝奔楚文化遗址的日常工作,是朝王殿乡最大的经营实体单位。对其经营服务管理的项目,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所有制为乡政府所有,其主管部门为乡政府文化旅游办公室。

文化旅游服务公司人员组成: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是朝王殿乡最大的经营实体单位,其人员组成分属四挡,第一档为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就是公司主要负责人或重点旅游项目的负责人,如姬朝奔楚文史馆负责人,如朝王殿乡春秋旅游宾馆负责人,如朝王殿乡快餐小吃一条街负责人,其工资待遇为月收入八千至一万或者更高,这些人员基本都为本乡人员,而为了经营管理需要,引进的外来人员,数量不得超过二分之一。第二档为普通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就就是各个旅游景点项目的负责人,如朝王殿旅游景点,如朝王陵旅游景点,如团城旅游景点等。其工资待遇为月收入五千至六千,这些人员基本都为本乡人员,而为了经营管理需要,引进的外来人员,数量不得超过三分之一。第三档为普通服务人员,普通服务人员就是公司及各个旅游景点的日常服务人员,如景点的讲解员,景点实地的日常服务人员,其工资待遇为月收入四千,这些人员全部为本乡人员,必须确保本地人员就业,不得引进外来人员。第四档为实习服务人员,实习服务人员就是公司及各个旅游景点的日常服务人员,如景点的讲解员,景点实地的日常服务人员,其工资待遇为月收入三千,这些人员全部为本乡人员,必须确保本地人员就业,不得引进外来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半年的实习,通过本人申请,单位进行业务考核,可以晋升为普通服务人员,待遇按普通服务人员发放。

朝王殿乡民俗文艺表演队:朝王殿乡民俗文化表演队,由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组织和建立,所有人员全部由本乡居民组成,其主要日常活动就是在各个重要的景区内表演传统民俗文艺的活动,如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秧歌等,该表演队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公司下属的唯一一个非盈利实体,所有人员的待遇,按照基本景点的人员待遇发放,所有的日常活动由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安排,其人员规模由旅游公司根据朝王殿文化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定制。

朝王殿乡旅游客运业务部:朝王殿乡旅游客运业务部,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下属的业务部门,主要承接客运专线的业务,根据旅游客运需有,首先是开辟郑州市火车站到朝王殿乡文化广场客运旅游专线,其次是开辟洛阳市火车站到朝王殿乡文化广场客运旅游专线,在次是开辟南阳市火车站到朝王殿乡文化广场客运旅游专线。在次是开辟许昌市火车站到朝王殿乡文化广场客运旅游专线。以后根据旅游客运的需求,可以开辟其他的客运旅游专线。

朝王殿乡旅游导游业务部:朝王殿乡旅游导游业务部,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下属的业务部门,主要是朝王殿乡范围内旅游景点的导游服务,导游服务收费按每位导游半天计算为200元,这里重点是体现服务,不可苛求更高的盈利,应该将盈利的眼光放在整体的布局。导游服务可以接待团体,也可接待个人,公司要做好相应的安全机制。导游的人员的招募,全部来源于本乡的居民。导游人员的福利待遇,按照基本景点的人员待遇发放。

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网站: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网站,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由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开发运营和管理,通过对网站的浏览,即可全面了解下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况,各个景点的介绍和说明,旅游路线的介绍和说明,以及相关的服务内容。通过网站可以做到网上预订服务,包括客运预订服务,宾馆住宿预订服务,民宿旅游预订服务等。同时也公示旅游服务热线,相关的服务投诉热线。

抖音和快手的旅游动态:抖音和快手的旅游动态,也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由朝王殿乡文化旅游公司注册专门帐号,负责对外发布工作。所有的旅游动态视频,由各个景点提供,统一由文化旅游公司审定发布。通过上述这些重要渠道的宣传,可以让朝王殿乡文化旅游快速的让世人皆知,以达到预想经营的目的。

快餐和小吃的开发:为了突出本地旅游特色,提高本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该工作由朝王殿乡旅游办公室和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组织实施和开发,面向全乡居民征求本地特色快餐和小吃,本乡居民都有权利申请该项目竞标,通过组织考核和认定,可纳入该乡特色旅游快餐和小吃的经营,而外来特色快餐和小吃不得超过本地特色的一半

工艺纪念品的开发:为了突出本地旅游特色,提高本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该工作由朝王殿乡旅游办公室和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组织实施和开发,面向全乡居民征求本地特色工艺纪念品,本乡居民都有权利申请该项目竞标,通过组织考核和认定,可纳入该乡特色旅游工艺纪念品的的经营,这些工艺纪念品也为本地特色旅游的主打工艺纪念品。

民俗服饰的开发:由于该景区的服务特色就是古典文化,所以在民俗服饰上也进行相应开发,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开发相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可作为该景区所有从业人员的日常服饰,也可以成为来此文化旅游客人的选择商品。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如果能够达到穿越的感觉,这就是达到了此地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境界,在一个乡的范围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也就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的最大特色,而其他地方都不具备这样的环境和条件。

旅游客源向民宿分流:对于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前述的旅游服务设施将来不可能满足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但是也不能无序的加大扩张旅游服务设施,从而破坏旅游文化的整体环境。而朝王殿旅游的主要景点,虽然集中在朝王殿文化广场附近,但是一些重要的特色景点分布在朝王殿乡方圆二十公里的范围之中,从而就需要渐进的将旅游客源向民宿分流,而特色民宿文化旅游,也是当今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根据旅游的状况,首先向朝王殿乡文化广场的附近村庄分流,直至向朝王殿乡全境村庄分流。该工作由朝王殿乡旅游办公室和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组织实施和开发,首先面向朝王殿广场附近村庄征求民宿经营,达到相应的旅游状况,在向其他的村庄征求民宿经营,并颁布经营标准和条件,凡是符合经营条件的当地居民,均有权利申请该项目竞标,通过组织考核和认定,即可纳入该乡特色旅游民宿的经营,所有民俗的经营责任方,仍然是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所以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负责该经营方的经营考核和责任,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而民宿经营方,无需缴纳其他所有的费用。对于民俗旅游的价格,一天三餐,当下可以界定为每人每天150元,不得随意变更价格。而对民宿的质量标准,由旅游服务公司考核认定,负责推广和网上预订管理,并承担投诉的责任,而乡旅游文化办公室是乡旅游文化市场的主要监督方,而上级工商、卫生、旅游、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也是该乡文化旅游投诉的监督方。

景点特色服务收入:景点特色服务收入,如在团城景点定制天子驷马车辆,让来此旅游的客人,享受天子乘坐驷马的风采。如在团城景点定制古代的将军和士兵的服饰和兵器,让来此旅游的客人,身着古代将军和士兵的服饰的体验。如在团城景点定制古代的弓箭和弓弩,让来此旅游的客人,亲自参加射箭比赛的娱乐。这些服务都会产生收入。

文化旅游收入构成:一是所有文化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目前来看所有旅游景点最少有十余个之多,门票有两种特性,其一是单次门票,所有旅游景点门票每人都定制10元,唯一一处姬朝奔楚文史馆门票每人定制20元。其二是通用门票,通用门票定制每人80元,5天内有效,即游客手持一张通用门票,可以在5天之内游览朝王殿乡所有的姬朝奔楚文化遗址及景点,包括姬朝奔楚文史馆和中华晁氏名人堂。二是朝王殿乡春秋旅游宾馆住宿收入。三是朝王殿乡快餐小吃一条街以及对口管理的小吃店和商店以及民宿经营的管理费。四是就是相关景点的特色服务收入。五是旅游客运服务收入。六是导游服务收入。七是其它项目或服务收入。

景区建设资金构成:姬朝奔楚文化遗址旅游开发项目,也是当下河南境内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河南省政府要当仁不让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资金由河南省政府的名义以低息贷款构成,贷款日期为30年,具体需要多少资金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进行考证核算,即30年后还完本金利息后,所有景点的地面物业资产归属朝王殿乡政府。在此需要声明一点,就是一定不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在此投资。

景区建筑房屋的规定:建筑房屋是该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本景区范围之内,不得建有商品房小区,不得建有富人别墅区,不得建有其它楼房建筑,个别需求的除外。在全景区范围之内现有的民居以及临街的建筑,符合改造条件的建筑,辅以青砖青瓦装饰,达到古色古香的效果,这些工作由乡政府统一制定实施,费用由乡政府承担。对于全景区范围内的新建民居,全部为青砖青瓦特色的平房,乡政府有计划的逐步的向古典民居特色推进,对于这些民居的形制,组织有关专业人士进行统一设计,新建的民居,乡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支持。通过5年至10年建设改造,在全乡范围之内,所有建筑及民居达到古典建筑的效果。

景区产业结构的规定:当下朝王殿乡的产业还是以农业为主,而以铁矿石、花岗岩、大理石开发的项目已经纳入了该乡的支柱产业。为了确保该乡的生态环境,今后要坚决禁止大型的工业企业入驻,禁止一切有破坏生态环境隐患的项目入驻,并且逐步清除上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项目。从而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该乡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该乡从业人员的最大的经营实体,而这个经营方向和发展前景,必将会越来越好。

景区的户籍人口控制:朝王殿乡当下户籍人口为15000人左右,这也是姬朝奔楚文化遗址能够在2500年的历史中没有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当下的户籍人口,并没有比2500多年前增加多少,所以该乡的户籍人口控制,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所以此地的户籍人口,一律不得引进外来户籍人口入籍,而以婚姻进入的户籍人口除外。这样的人口控制,也就是说此地人口增加,都是来此消费的旅游客人,都是在此地增加消费,而对于该乡来说,就是增加收入。

特别岗位的人员聘用:这里的特别岗位只指朝王殿乡文化旅游服务公司负责人即总经理一职的岗位,这也是唯一一位由乡政府颁发聘书的岗位,该该岗位也是唯一一位配有专车的岗位,并配有工作助理,专车选用国产长城哈弗H6。配有专车和工作助理并不是为了显示其岗位有多么高贵,而主要由工作性质决定,因为日常工作需要经常在方圆20公里范围内各个景点奔波,并能够及时的处理各个景点发生的重大问题。该岗位责任重大,权利也相应巨大,收入也是最高。这也为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是也为其个人利用手中权利,以权谋私带来了巨大方便。所以对于该岗位的人选聘用,需要通过慎重的选择,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机制。该岗位面向本乡居民,凡是具备条件的人,均可参与竞争该岗位。该岗位的基本要求:学历为大专或本科学历,年龄为30岁至40岁的已婚人士,身体健康,仪表端正,男女不限,复员军人的学历可以放宽为高中学历,在同等条件下,党员优先,复员军人优先,持有驾照者优选。对于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报名者,统一安排一次竞选书面考试,考试的竞选报告题目是《我为什么参加该岗位的竞争》,考试时间为2个半小时,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和了解该竞选者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考试的题目可以提前发放,通过该轮考证选出候选人员。然后在统一安排一次面试答辩,所有面试者都要经过一次独立答辩,考核者根据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特性,事先拟定出20道答辩课题,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和了解该竞选者的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题目不得事先透露,根据标准,由考核者评分,最后汇总讨论确立该岗位人选。对于漏选的竞争者,征求本人的意愿,可以作为其他重要岗位的人选,人员竞选工作,由乡政府组织实施。

上述仅是对朝王殿乡文化旅游给出一些旅游开发建议,这些只是笔者提出的一些简单的架构,具体实施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给出详细的考证及实施方案。

第三十八章:附图详解——证据确凿(注:不知道原因,本章没有通过审核,如果需要在上传)

参考文献

1、《左传》。

2、帛书《老子》。

3、《史记》。

4、《孔子家语》。

5、《韩非子》。

6、河上公《老子》。

7、通行版《道德经》。

8、《庄子》。

9、《天工开物》。

10、《墨子》。

11、《战国策》。

12、《楚国历史大事记》。

13、《国语》。

14、《水经注》。

15、《黄帝书》。

16、《周礼》。

17、《吕氏春秋》。

18、《烈女传》。

19、《说苑》。

20、《皇览》。

21、《荀子》。

22、《尚书》。

23、《论语》。

24、《仪礼》。

25、《礼记》。

26、屈原《九歌》。

27、《公羊传》。

28、《西征赋》。

28、《帝王世纪》。

注:所有参考文献共计引用133次,本序号按照本书先后引用的顺序排列。

声明:本今日头条文案为作者数年考证,原创首发,敬请网友关注阅览,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若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