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曾期冀合肥文脉延续、文运高扬的“四牌楼”

曾是合肥百姓重阳登高好去处的威武门城门楼子“五凤楼”

曾是清代合肥龚氏私家郊外别墅,有着“汀畦飘渺,仿佛蓬莱”美誉的“稻香楼”;曾是合肥第一高楼,被誉为“城市手表”的“大钟楼”

还有传千年文运、聚历代群星的庐江“奎星楼”等……

琼楼玉宇,丹柱碧瓦,画栋飞檐

合肥的名楼与名阁见证着历史变迁

记录了时代风云凝固了岁月沧桑

合肥人你了解他们吗?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

四牌楼

说到“四牌楼”,不少人都以为是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围的四幢联式建筑,其实,那里并不是最早的四牌楼。根据《合肥县志》记载,合肥老四牌楼位于镇淮楼(今鼓楼十字街)南,明代这里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但屡遭兵燹,破败不堪。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

“四牌楼”昔日景象

据传在上个世纪初期,屹立于当时的小东门街与前大街交接处的“四牌楼”,是座砖木结构的三层亭楼,底层各有一门,均可通行马拉车。到了兵荒马乱的1927年,这座清嘉庆年间重修的“四牌楼”毁于一炬。其失火的原因,当时就有“范家秉烛夜读蜡油燃火”与“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二说。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

历史上的四牌楼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楼”。此次重建的“四牌楼”,是一座亭阁式建筑,其底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开的城门,宽敞高大,可以顺利地通行卡车。抗战初期,不顾礼义廉耻的日本侵略军炸毁了悬挂着“礼义廉耻”牌匾的四牌楼。

四牌楼作为当时合肥最高的建筑在20世纪仅存了十年。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4)

合肥百货大楼在四牌楼落成

1956年初,合肥市设立城市中心点,其位置就在现在的长江中路与宿州路交叉口处,也就是当年的“四牌楼”所在地。今天,尽管城市已扩大了许多倍,但“四牌楼”依然是很多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市中心”,给一代代合肥人留下了集体的美好记忆。

1959年8月25日,合肥百货大楼在四牌楼落成,正式开门纳客,从而拉开了合肥百货商业的序幕,四牌楼商圈也自此开始形成。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5)

合肥四牌楼人行天桥

合肥市政府于1985年在四牌楼建造了合肥首座人行天桥——范巷口天桥,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四牌楼天桥。

此后的23年中,四牌楼天桥经历无数风雨洗刷和世事变迁。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显出一些龙钟老态的四牌楼天桥逐渐风光不再,但却依然承接着每天南来北往熙攘人流的脚步,直到2008年5月,四牌楼天桥在长江路改造大幕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6)

可以说,两个多世纪以来四牌楼的变迁伴随着合肥城市发展的脚步,为合肥留下的记忆经久不衰!

五凤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7)

旧时庐州七座城门里,威武门是最大的。其上还有五楹二层的城门楼子,名曰五凤楼,也叫回风楼。

合肥人有重阳登高的习惯,但除了少数有马车、轿子的富裕之家,还有附庸风雅的文人去大蜀山享受秋高气爽的天气,大多数人家都是涌到威武门,登上五凤楼一览秋景。

那时的合肥城,除了几栋外国人盖的洋楼外,基本上都是平房,最高的也就是二层小楼。而高约三丈的五凤楼鹤立鸡群,加上城外没有高大物体的遮挡,站在五凤楼里,可以往东看见十里以外的景象,而城门外就是著名的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8)

古城墙效果图

早在元朝末年,合肥古城的城墙就多处塌毁了,城门楼子也是破败不堪。庐州卫指挥佥事马世德筹集十万贯钱财,整修了城池。到了明弘治年间,古城因年久失修再次呈现出废缺的状态,庐州知府马金度也是筹集资金修葺。那时威武门的城门楼子还不是五凤楼,直到1763年,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

那次修建,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五凤楼就是在那时修建的。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9)

五凤楼

到了清朝晚期,李鸿章的胞弟李鹤章就住在东门大街,当时半条街都是他家的。李家不仅在城里经营典当、钱庄等买卖,在乡下还有大量的田产。当时流传着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家祖籍在合肥东乡磨店祠堂郢村,每当收租季节到来的时候,必定要穿过五凤楼下的威武门,经过护城河上的吊桥。每次放下拉上的感觉很不方便,于是财大气粗的李家命人在那里拆除了老桥,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那是一座三孔的石桥,即今天淮河路桥的前身,多少年来匍匐在高大的五凤楼下。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0)

在合肥老城西南角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略有起伏的山丘绿树中掩映着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别墅琼楼。那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稻香楼。

初识稻香楼的人,都为稻香楼到底是一座楼还是一个地名而纠结。事实上,稻香楼从文人雅集的场所到今天的著名宾馆,走过它特殊的历史。

稻香楼位于合肥市金寨路中段,东临环城西山公园,北接黑池坝风景区,三面环水。起初是清代合肥龚氏私家郊外别墅,因稻香楼“汀畦飘渺,仿佛蓬莱”,很快成为合肥名胜,文人墨客常会于此。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1)

清初,合肥人龚鼎孠从浙江仙居知县退归后,在合肥建稻香、水明二楼,一时间,成为文人吟咏唱和的场所。据考证,其兄龚鼎孳就曾携如夫人顾眉数回合肥,住稻香楼,与地方文儒互有唱和。

龚鼎孳博识洽闻,诗文并工,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因为诗界才子和伶界名媛的入住,稻香楼有了美丽的传奇。从龚家始建稻香楼算起,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年间,稻香楼历风雨百年,后逐渐荒圮坍塌。

上世纪50年代,稻香楼一带重新规划并加以绿化美化,建起稻香楼饭店(今称稻香楼宾馆)。

上世纪80年代,又新建庐阳饭店,稻香楼的南面还陆续添建了安徽饭店、梅山迎宾馆等,这一带现已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对外接待的中心。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2)

稻香楼宾馆

现在的稻香楼,树木苍郁,竹影扶疏,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有假山、喷泉、荷花塘和多种花卉供宾客观赏,更有环湖路、湖心岛、石桥、凉亭供休憩,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水光山色,园林式风格与合肥绿色城市的氛围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先后还接待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政要等。

大钟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3)

位于徽州大道和芜湖路交口的大钟楼,在今天看来,是一座很普通的楼房。然而,顺着历史长河往前追溯30年,合肥大钟楼,曾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

在那个时代,当钟声旋律在合肥上空鸣响时,人们总会停住脚步,习惯性地向钟声方向寻找……如今,大钟楼已入选“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其实,“大钟楼”是合肥人的通俗说法,它的全名应该叫作“合肥长话通信枢纽工程”。它的建立,使得当时的合肥市长途电路总容量增加了2.4倍。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4)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5)

1981年的合肥大钟楼

据资料记载,该楼是邮电部设计院负责工程总体设计,施工单位为我省的第三建筑公司。大钟楼于1975年动工建造,1980年12月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19547平方米,其中主楼14852平方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按规定八度设防。塔楼上有双层平台,安装微波天线,楼顶部设直径约4米的自鸣电钟4面,主机房楼为7层,层高5.1米,总高度37.5米。塔楼从地面至航标灯尖净高为82.55米,是当时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被誉为“合肥第一楼”,成为合肥市的标志性建筑。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6)

大钟楼在合肥人心里的那份情感归属,除了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和宏伟的建筑外形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当整点便回荡在整个合肥的钟声。在手表还不是很普及的当年,大钟楼成为市民知晓时间的重要途径,因此,它也被合肥人亲切地称为“城市手表”。

从大钟楼第一次报时的那天,这个城市的脉搏便开始跟着它一起跳动。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7)

上个世纪80年代,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回荡在合肥市民耳侧的是熟悉的《东方红》。纯粹的机械报时,再加上钟楼里的防水措施也不到位,每天对时,也免不了出现四面钟时间各不相同的情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动厂不再生产大钟楼的相关零配件了,这使得机械大钟被石英钟所取代,整点报时音乐也被换成了法国乐曲《钟声》。2003年,大钟楼外表重新装修,同时,大钟报时采用了先进的GPS进行卫星校时,走时更准确。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8)

如今,大钟楼旁的高楼大厦均拔地而起,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虽然大钟楼“变矮了”,但它依然是合肥的重要地标。周围的各条马路上,多少路公交车依然报着“大钟楼”的站名;当我们漫步在包河公园的小径上时,往西处一看,大钟楼依然在蓝天下矗立;对于惯常行走在大钟楼附近以及居住工作在它周围的人们来说,依然会在某个瞬间抬头看看这座屹立风雨数十载的合肥钟楼~

镇淮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19)

“一水东下,石桥虹跨之。桥南有台,可高十余丈,不知作于何代何人也。台上有楼三级,绮疏四开,匝以雕栏画槛。”这是清朝文人朱弦《庐阳八景说》中关于“镇淮角韵”的描述,而此中所提到的楼则是当时的“镇淮楼”,即古金斗城北门城楼。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郭振开拓斗梁域后,遗下城楼,改为镇淮楼,为人们登临远眺游憩胜地,此楼多次毁坏建修,最后毁于清末兵燹。遗址即今安庆路与宿州路交接处,现在那个地方又叫古楼拐。这也是老合肥最早建的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0)

合肥镇淮楼

合肥地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但是到了宋朝以后,战事逐渐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但北方金兵日益强大,北宋逐渐衰败。到南宋乾道五年,也就是公元1169年左右,淮西大帅郭振屯驻合肥,当时战事主要在如今淮北一线,合肥相对还是比较太平。为了防御金兵侵袭合肥,也为扩大再生产,增加战略储备,于是决定扩建金斗城,修筑斗梁城。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1)

镇淮楼遗址手绘图

怎么又来个斗梁城呢,原来新建的城跨过了金斗河,城名中的“斗”字是延“金斗城”名,“梁”字是桥梁,因为新建的城比原城大数倍,必须经桥梁津渡才能穿城而过,所以叫“斗梁城”。正因为郭大帅的扩建城池,才有了《庐阳八景》之一的“镇淮角韵”。

城池扩大后,原本作为防卫的北门外墙,变成了内城。而这个遗留下来的城门楼,加以修建就改为了后来的镇淮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2)

不过可惜的是,镇淮楼于1933年全部倒塌,如今只有鼓楼石碑,依然记载着这段不为人遗忘的历史。

思惠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3)

合肥的城隍庙位于合肥市内,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城隍庙内有一思惠楼,被誉为“庐州第一楼”,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明代庐州知府徐钰于正德十年用地方捐资所建,楼名取自“思民之惠”的意思,原楼早已损毁,现楼为1992年重建。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4)

思惠楼

徐钰是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 进士,曾任御史。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等人贪赃枉法,专权横恣,无恶不作。文渊阁大学士刘建、兵部尚书谢迁等朝廷重臣奋起与之抗争。御史徐钰和同官赵佑、朱廷声等亦上表弹劾。阁议将重治宦官之罪,事垂定而中途突变。刘瑾等一批奸人照样逍遥法外。刘健、谢迁愤而挂冠还乡,徐钰等人竟被罢官。

后因庐州城防空虚,武宗重新起用徐钰,任其为庐州知府。他到任后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宁。正德十年(1515年),他用地方父老捐资修缮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主持建设了这座思惠楼。

他认为做地方长官的人应该“忧乐系乎民”,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既要“思民之惠”,也要“施惠于民”。在封建时代,徐钰这样的官吏属于清官之列,他的精神足以垂范后世!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5)

现楼为1992年重建,新思惠楼共分五层,高37米。底层的塔基、台阶、栏杆均以汉白玉砌筑,洁白晶莹,雍容华贵。飞檐翘角,覆以琉璃瓦,角系风铃,清风徐来,丁零作响。凭栏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6)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7)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8)

楼前广场上一对汉白玉巨型石狮面南高踞。石狮身后稍偏,各矗立一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笏头石碑。碑文以直行无标点的繁体字书写,常有三三两两游人驻足阅读,揣摩断句,兴味盎然。西侧碑文是明朝人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东侧一碑写有《重建思惠楼记》。近五百年的历史沧桑、城市变迁浓缩在这两篇碑记上了。

奎星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29)

庐江奎星楼,江淮名楼。经历"三毁四建"的奎星楼,见证着庐江一代又一代人的求学、崇文之路。新建成的奎星楼位于庐江新城城东公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

庐江奎星楼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任知县李衍芳倡建,当时的奎星楼建于城北,在文昌宫后。咸丰年初,太平军攻打庐江,与驻守庐城的清军先后3次争夺战,最后于咸丰四年(1854)失守,太平军侵占庐江城,奎星楼不幸毁于兵燹。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0)

历史上的奎星楼

同治七年(1868),庐江知县黄光彬着手治理县城的战火创伤,再次倡建奎星楼。民国三年(1914),县人在重新修葺时改楼顶的陶顶为锡顶。该顶高9尺,呈葫芦状,用锡672.5斤,由城内著名锡匠汪发明所铸建。此楼于"文革"中难免一劫。

所幸的是,庐江县政府早在2007年已将复建奎星楼列入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2010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东公园东南角、与新建的庐江中学相毗的黄金地段复建奎星楼。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1)

2011年8月8日上午10时,重建的奎星楼正式揭牌。重建的奎星楼总高度27.68米,设计遵从传统形制和要求,八角形三层攒尖式瓦顶,顶部木构件呈斗八形藻井,采用宋元时期某些建筑元素和符号。同时,增加了平座以满足观赏功能,并依据环境特点,增加魁星阁的体量,成为城东公园的构图中心和景观中心。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2)

为增加奎星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特请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题写"奎星楼"匾额;请县政府历史文化顾问、安师大教授孙文光撰写《重修奎星楼记》;同时将清代进士宋元徵《东门奎星楼碑记》和县令黄光彬《文昌宫奎星楼记》制碑陈列;尽力搜集了庐江历代49位进士资料,制成《庐江县历代进士题名榜》;孙文光教授提供了庐江进士孙维祺"仰止东山"题匾;征集同治年间修建的"奎星楼"原题残碑一块,弥足珍贵。

清风阁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3)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回顾北宋名臣包拯的一生,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如今,穿过合肥老城的车水马龙,走进包公园内,清风阁在悠悠包河的环绕和粉荷绿树的掩映下仿佛遗世独立,阁外尘世喧嚣顿时静谧。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4)

清风阁是一栋大型仿宋建筑,1999年建造的,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

门口对联写的是,“清风净宇宙,明月朗乾坤”。阁体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相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庐州城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5)

流连清风阁内,可在浮雕、壁画中览包公生平事迹、江淮风光风情和庐州传统文化。若想了解宋时庐州街巷风貌,不妨驻足清风阁内的古绢彩绘壁画《古庐州市井图》,在古笔勾勒中回溯昔日繁荣。

为了让包公故事和文化深入人心,2014年,清风阁进行了闭关升级改造,加入了大量声光电和体感设备,以先进的科技一改过去名胜古迹的严肃庄重之感,令游客在互动中走近包公,走进庐州。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6)

三山披锦绣,二水竞风流。一千年以后,站在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庐州风光尽收眼底,而在这里也可以再次回味包公的清风作派、不畏强权,感受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知合肥的风土人情。

逍遥阁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7)

古逍遥津,这座已经是五湖四海游客耳熟能详的合肥著名公园,却有着多少沧桑和伟大的历史,足以令后人世代传颂。

逍遥阁正是古逍遥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全阁高达22米,明三暗五层。逍遥阁的二层窗外有横梁式的回廊环绕,顶层挑檐下横置匾额上有黑底金字“吴魏遗踪”,而一层进口处的立式牌匾上则竖着“逍遥阁”的牌匾。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8)

这座逍遥阁是后世仿汉代建筑风格而造,是逍遥津的最高点,也是最佳观景台。来到逍遥阁,不得不说的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名典故。

公元3世纪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合肥属于魏辖地,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进行过长达60年的战争。其中最有名的一次便是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孙权趁曹操兴师西征汉中张鲁,合肥空虚之机,亲率雄师10万攻打合肥。镇守合肥的魏将张辽在强敌压境、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此战东吴精锐尽出,10万大军竟为张辽的7000守军所破。孙权落败被张辽包围住,在众亲信保护下,死战杀出重围,仓皇失措纵马逃至一小石桥边,桥板已被张辽部下拆掉一丈余。孙权一看惊慌失措,只得仰天长叹一声“天灭我也”。恰好牙将谷利赶到,叫孙权将马后退几尺,然后在马背上猛击一鞭,孙权坐骑飞跃过小石桥,脱离了险境,留下“退后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句,后人便称这座逍遥桥为飞骑桥。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39)

在最近的逍遥津公园改造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次维修,他们把逍遥阁附近的商铺全部去掉了,现在,游客在草坪上也一眼看到逍遥阁和逍遥湖的风景~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层层叠绕,极富情调!

文昌阁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40)

热爱旅游的合肥人会发现,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一座阁便是这文昌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祈福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而文昌阁中常常会供奉一尊神位,就是文昌帝君。基本上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昌阁。

当然咱们合肥也不例外,这文昌阁原就在巢湖市区的卧牛山上。据史料记载,巢湖最早的文昌阁原建在卧牛山上。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卧牛山上的文昌阁曾被军队驻扎过,并在那里圈留过军马。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41)

文昌阁效果图巢城文昌阁临水而立,站在阁内凭栏可见一排排的桅帆从眼前缓缓驶过。然而,文昌阁因为立柱受到白蚁的吞噬而成了危楼,在1958年左右被拆,因此对于1958年以后出生的巢湖人,翘角飞檐的文昌阁可能只是老人口中的一个历史故事而已。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42)

合肥九十年代最高楼 青云楼鼓楼(43)

卧牛山正在旧址重建文昌阁,已封顶

去年以来,卧牛山正在旧址重建文昌阁,恢复这一段巢湖的历史记忆。众所周知,卧牛山本就是一座人文圣山,具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这是古人对卧牛山的赞美诗句,同时也是巢湖八景之一“牛山晚眺”的真实写照。而文昌阁的复建必将重塑这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再现“水城相融,水天一色”的美景。

(图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