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经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罗斯福的个人资料简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罗斯福的个人资料简介(美国救世主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个人资料简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3年11岁的罗斯福

1882年1月30日出生在纽约。

1896年被送入以培养政界人物为目标的格罗顿学校,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

1904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05年3月与埃莉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侄女)结婚。

1907年从法学院毕业,进入律师事务所任律师。

从政经历

涉足政界

1910年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开始涉足政界。当选了纽约参议员。任海军助理部长时的罗斯福,1913年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在任7年。1919年为威尔逊的国际联盟计划奔走游说,结果导致1920年竞选副总统失败。1921年8月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1928年在罗斯福夫人的理解与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1930年再次当选州长。

克服危机

1932年11月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提出了实行“新政”和振兴经济的纲领。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总统。

罗斯福宣誓就职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富兰克林·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提出了旨在实现国家复兴和对外睦邻友好的施政方针。罗斯福入住白宫后,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将一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律师、专家与学者组成智囊团,征询方针政策问题;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改组最高法院。

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特别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1933至1934年的新政着重"复兴",主要措施有: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

1935-1939年的新政则着重"救济"和"改革",主要措施有:更为有力地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以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进行税制改革,根据纳税能力纳税,分级征收公司所得税和过分利得税等。罗斯福新政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因此,罗斯福在1936年再次当选总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战初期

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意、日法西斯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然而,此时的美国盛行孤立主义。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使美国保持中立的皮特曼决议案。该决议案规定:战争时期禁止美国输出武器装备和信贷,而有效期为两年的"现购自运"条款则授权总统要求在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的交战国付现金并用本国船只装运。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无异于对侵略扩张的默许和纵容。为了引导美国及其公众作好反法西斯战争的准备,加强美国防务力量,罗斯福与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

1937年10月在芝加哥参加新建大桥的落成典礼时发表演说。1938年1月在特别咨文中敦促立即增加20%的海军建设费。国会经过激烈辩论而于5月通过文森扩充海军法,准许以10亿美元发展海军。这一事实表明,大多数认真思考问题的美国人,已经看到战争的威胁并因而同意加强防务。12月泛美会议通过《利马宣言》,反映出美洲国家反法西斯的决心。

1939年3月德军进入布拉格之后,美国副国务卿代表总统谴责德国"肆无忌惮的不法行为"和"横行霸道"。9月德波战争爆发之后,罗斯福不得不发表正式中立声明并实施中立法。在9月21日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罗斯福企图用禁运政策曾给美国带来的灾难。

1940年5月英法联军经德军打击而溃败。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为了获得共和党人的支持,罗斯福任命亨利·史汀生为陆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为海军部长。大战期间,美国历任陆军部长为哈里·伍德林(1937年至1940年6月)、亨利·史汀生(1940年6月到1945年9月)。历任海军部长为克劳德·斯旺森(任至1939年)、查尔斯·爱迪生(1940年)、弗兰克·诺克斯(1940年6月至1944年)、詹姆斯·福雷斯特尔(1944年继任)。在英国面临危亡的时刻,罗斯福开始向英国提供武器装备。

三届连任

1940年总统竞选初期,罗斯福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扩军备战方面,在罗斯福的影响下,国会批准陆海军的扩充,伯克一沃兹沃思选征兵役法得到通过。9月2日与英国签署协定,将50艘驱逐舰转让给英国,英国则将部分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此项协定意味着正式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7月当民主党人在芝加哥举行总统提名会议时,代表们仍不清楚罗斯福是否会寻求从华盛顿总统以来就没有先例的第三个任期。

对此,罗斯福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他通过参议员艾尔本·巴克利向提名会议发表声明,宣布他没有再任下一届总统的愿望和目的,并敦促代表们选举他们中意的无论什么人,然而又通过参议员利斯特·希尔把自己的名字列到提名名单上。然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却大肆发难:"选举罗斯福就意味着把他们的儿子、兄弟和情人送进坟墓。"大会开始酝酿投票。当写有罗斯福作为候选人的名单提交给大会的时候,整个会场乱作一团,代表们以嘘声和喝倒彩声表示强烈反对。罗斯福被迫改变策略,向选民保证他是主张和平的,甚至不惜许下诺言:"你们的孩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我们防御的目的就是防御。罗斯福夫人埃莉诺立时从纽约飞往芝加哥,在会内会外发表讲话,从而很快改变了会场气氛。她说:“1940年不是通常时期,而是战争迫近的非常时期,除了我们可以为整个国家利益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之外,我们不应为其他任何问题而进行争吵。”罗斯福夫人的话打动了代表们的心。当晚的报纸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罗斯福夫人的讲话,选民们的情绪也一下子倒向了罗斯福。当时由于世界战争频繁,为保证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致性,美国人特别是孤立主义者不赞成领导人中途易人,所以55%的选民还是选择了罗斯福。因此罗斯福终于打破了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总统确立的传统,第三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1940年12月正在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巡视的罗斯福收到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特急信件,内称为对付德国军事力量,英国需要大量武器装备,但英国财政不能为美国武器装备交付现金之日即将来临。于是,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不提由美国贷款给英国或给英国军用物资的建议。

1941年1月6日提请国会"授权并拨给充分的款项,去制造更多的军火和多种军用物资,以供移交现在同侵略国家进行实际战斗的国家"。3月11日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经总统签署而生效。(60%供给英国,32%供给苏联)。租借法案的通过,使美国处于非交战状态,是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罗斯福谴责德国的侵略,宣布美国将援助苏联。8月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举行会谈并发表《大西洋宪章》。该宪章宣称美国和英国不追求领土扩张,也不愿有违背有关民族意愿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

美国参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次日德国和意大利则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4]对珍珠港事件负有责任的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沃尔特·肖特中将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于12月17日被解除职务。次年2月和3月肖特和金梅尔分别以少将和海军少将军衔退役。

罗斯福:国会珍珠港演说

为了赢得战争,罗斯福下令实施战争动员和改组军队指挥机构。战争结束前,美国武装部队员额达到1514万余人,其中陆军1042万人,陆军航空队230万人(飞机7万余架),海军388万余人(舰船4500艘),海军陆战队59万余人,海岸警备队24万余人。1941年6月成立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主管国防科技研究,主要成就有:雷达和电子设备的发展,实战用火箭、炸弹、导弹等的无线电引信,原子弹等。生产管理局于1941年春夏使美国逐渐完成向战时经济的转变。此后,供应品优先分配委员会、战时生产委员会、经济稳定委员会、战时动员委员会(机构职能或交叉,或承继)负责战争物资的生产与分配,保证了美国及其盟国的战争需要。新闻检查局和战时新闻局则负责美国的新闻与宣传工作。自1939年起,罗斯福就对年迈体弱的将军实行强制退役,提拔富有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员进入最高指挥阶层。1942年,罗斯福下令在原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参谋长联席会议(由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及总统参谋长威廉·李海组成),对武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

罗斯福在20世纪四十年代唤醒了美国对外干涉主义,同时他决定在二战后建立一个维持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为了共同研究军事形势和制定联合作战计划,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阿卡迪亚"会议(1941年12月),达成的主要协议有:1942年和1943年美国的生产目标;成立"军需品分配委员会",统筹分配军需品,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协调盟军的联合作战;太平洋地区成立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重申盟国战略为"欧洲第一"即首先战胜纳粹德国;拟定《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42年元旦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李维诺夫)中(宋子文)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值得提出的是,在签字的时候,中国以“四大国”之一的身份签字,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1月6日罗斯福向美国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所说:“千百万中国人民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2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

1942年上半年北非英军屡遭失败,盟国面临的军事形势极为不利。为了摆脱军事困境和作为盟军不能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补偿,罗斯福不顾马歇尔的反对,和丘吉尔一道决定盟军实施北非登陆计划。北非作战消灭了该区的德意军队。

1943年初和丘吉尔率领有关指挥与参谋人员赴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军事会议。会议决定:1943年进攻西西里,进攻法国的作战延至1944年。宣布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原则。在会议结束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宣称:"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8月同丘吉尔在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从1943年起,同盟国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了协调盟国的作战行动和探讨盟国的战后政策,罗斯福先后与盟国首脑举行一系列重要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