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原意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出自于《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是一种战斗精神。

克林顿评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1)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克林顿评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2)

孙武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一般规律是:从将帅受国君之命,组织群众编成军队,到开赴前线与敌对阵中,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争夺制胜条件之所以困难,在于要变迂远为近直,把不利转变成有利。所以,要故意迂回绕道,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即使在敌人之后出发,也能比敌人先到达战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

所以军争是有利的,也是危险的。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赶不上,放下辎重,轻兵独进,与敌争利,辎重就会为敌所掠,而遭受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日夜不息,加倍行程,连续行军,奔走百里与敌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身体健壮的士卒先到,体弱疲倦的掉队,其结果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如果行军五十里与敌争利,则前军主将会遭受挫折,一般情况下只有半数人能到达;即使行军三十里与敌争利,其结果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到达。所以,军队没有辎重装备就不能生存,没有粮秣供应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同样不能生存。

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谋略,就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地利。所以用兵要奇诈多变才能成功,根据有利情况采取行动,分散或集中兵力,随机而变。所以快速行军时,像狂风而至;缓慢行军时,像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像迅猛的烈火;驻守时,像屹立不动的山岳;隐蔽时,像看不见日月星辰的阴天;行动时,像雷霆万钧。抄掠乡野,分给部众;开土拓境,分兵驻守;权衡利弊,相机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就能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虽然《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但将“风林火山”的概念单独从兵法中概括抽离出来,作为一种旗号、思想、理论,则是从16世纪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开始。

克林顿评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3)

武田信玄

1476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进入战国时期。武田信玄出生于1521年甲斐,在1541年将父亲流放,成为甲斐家督。从1553年至1564年,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进行了五次川中岛合战,在1571年全境压制骏河,开始攻略远江三河,与织田信长对峙。1572年,武田信玄从甲斐领兵三万余上京,讨伐织田信长,在三方原合战中大败德川织田联军。1573年,病死于信浓,时年仅53岁。

克林顿评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4)

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

武田信玄从十六岁开始上战场,一生中比较大的战斗打了大约八十场。他喜读《孙子兵法》,崇拜孙子,将《孙子兵法》充分运用于战斗中,并将“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14大字作为军旗,称“风林火山旗”。

克林顿评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5)

武田信玄具有非凡的军事能力,其军事理念和战术对日本后世军事理论造成重大影响。他也被公认为“战国第一兵法家”。织田信长曾这样说过:“”武田家的旗帜动起来的话,那么富士山也会跟着动摇;武田家的军队动起来的话,那么全日本都会为之震动。”

克林顿评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