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各藩属国中,朝鲜无疑是最铁最亲的,同时朝鲜由于与中国交往最多,受我们的影响也最大。尤其是在诸多国家制度方面,朝鲜基本上就是一个微缩的中国。以科举考试为例,朝鲜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的做法。
朝鲜的科举历史很长,公元958年,高丽王光宗效仿中国的科举制首次在国内开科取士,此后一直沿袭到20世纪初,时间长达近千年。
那么朝鲜时期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呢?朝鲜的科举考试与中国的相差不大,也分文科、武科,而且一直以来也是秉持重文轻武的国策,重文科而轻武科。根据朝鲜相关史料的记载,考生参加科举也是有种种身份限制的,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报考,而且这个限制比中国还要严格。
估计很多读者对古代朝鲜的历史尚不是那么了解,古代中国的统治阶层为士大夫,但朝鲜没有士大夫这一说法,而是叫“两班”。
“两班”这个词汇出现于高丽时期,用来指文官和武官,即在朝官员。朝鲜时代初期也沿用了高丽时代两班的本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被赋予了一种身份上的特征。
换句话说,在朝鲜时代前期,即使是两班的后代也要去服兵役。而16世纪之后,两班的后代慢慢享有免服兵役的特权,这种身份上的特征由此逐渐得到强化。再往后,两班也不仅仅是特指在朝官员,而是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归入了两班的范畴,说白了官二代、三代都是两班。我们也可以将两班理解为朝鲜出身最好的一群人。
明清时期的科举,规定除了贱民以外都是可以报考的,其中自然也包括四民之末的商人。但在朝鲜,商人的子孙是无法享受这一待遇的。此外,其他贱民同样也被堵在了科举的大门之外。
从科举的具体程序来看,朝鲜与中国也有一些区别以文科为例,中国的科举考试分为多个阶段,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所获得的功名分别为生员、举人、进士。下面分别来讲:
童试:童试属于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获得生员功名后才能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朝鲜的资格考试叫“生员试”、“进士试”,考中的考生称为生员、进士。
从录取名额来看,中国的童试最终会录取大约3万人,而朝鲜仅有200人。此外明清时期的生员是不能担任官职的,朝鲜的生员、进士则有任职资格,但一般都是基层的官员。
乡试:乡试属于进阶考试,朝鲜也叫乡试。在中国通过乡试的考生叫举人,每届乡试录取的名额大致在1000人左右,而且一旦考中了举人,就等于拿到了入仕的资格证。
朝鲜的情况则不同,录取的人数在240人左右,但通过乡试的考生没有任何头衔,通俗地讲就是没有学位证书。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录取的名额都是按照地区分配的。
会试:会试是高级考试,中国的会试每届大概会产生240名贡士,所谓的贡士其实已经是准进士了。朝鲜没有贡士这一说法,但性质是一样的,通过会试者也没有淘汰率,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殿试。
殿试:中国的殿试是一次重新排定名次的考试,所有考生按照成绩被分为一、二、三甲,其身份都叫进士。朝鲜殿试也是排名次考试,但考生的身份则叫“文科及第”,一般每三年会产生33名文科及第者。
中国的考生取得进士功名后,除了要例行参加朝考甄选庶吉士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考试,进士这个身份将会是终生制的。朝鲜的文科及第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日后还要参加很多的考试,官方称谓“别试”。比如国君登基、世子出生、国家庆典等,都会举行考试,要是通不过,就要被废除文科及第的身份。
通过以上的介绍,还是能发现两国在科举考试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十分开放,朝鲜的科举则较为封闭。因此,中国的寒门学子通往上层社会的道路是畅通的,而在朝鲜时代,社会身份的上升会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
这是因为中国的士大夫不是世袭的,仅限于本人,如果去世他的子孙后代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通过科举才能重新跨入士大夫这一阶层。
朝鲜的情况很奇葩,起初规定两班的身份是可以保留三代的,但到了后来基本成了世袭,两班出身的家族中,其男性子孙中任何人都有资格世袭两班身份。至于两班之外的寒门子弟,要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几乎是痴人说梦。
朝鲜时代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即16岁以上的男子一律要佩戴腰牌,上面记录着详细的个人信息。腰牌的材质就代表个人的身份,比如二品以上官员的腰牌使用象牙,三品以下使用牛角,普通百姓则是木牌。所以当时只要一看腰牌便知富贵贫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