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继叙咏概述

九世纪中叶,在西法兰克王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圣咏扩展形式——继叙咏,或者散文(prose,拉丁语为prosa,音译为“普罗萨”)。它作为一种弥撒中阿里路亚的附加成分,曾被视为附加段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继叙咏在音乐和文学上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现在则将其视为一种单独的音乐体裁。无论是在内在音乐价值上,还是在其历史意义上,继叙咏都是西方音乐风格史上最重要的音乐类型之一。

继叙咏英文为sequence,来自拉丁文sequentia(音译为“塞昆提亚”),但塞昆提亚有另一种含义,作为一种花唱来扩展或替代阿里路亚诗句后面的朱比勒斯花唱,现在一般用塞昆提亚来指没有歌词的花唱旋律,用普罗萨来指歌词文本,而继叙咏(sequence)包括旋律和歌词,来指代作品整体。德国学者一般使用“sequenz”,法国人习惯用“prose”,英语文献主要用“sequence”,来作为音乐分类的条目名称。

继叙咏繁荣于约850-1150年,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也不断有作品被创作出来,总数约4500首。 16世纪中叶特伦托公会议之后,绝大多数继叙咏被从天主教礼仪中剔除,仅有四首保留了下来,后来又增加了一首《圣母悼歌》。

在继叙咏发展过程中,它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不可能用一种形式上简单的定义来描述整个时期的特征。大体上,继叙咏可视为一类圣咏扩展作品,用于弥撒专用部分阿里路亚之后和读福音书之前,具有多种长度和旋律范围,文本使用拉丁文,一般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符,即音节式的,也有少数文本存在一个音节对应几个音符,即纽姆式的。继叙咏的文本通常和教会年中特殊的节期、节日或圣徒日相关联,因此在礼仪的意义上是专用的。在十世纪末,甚至可能在九世纪末,继叙咏就已经在弥撒中演唱了。

早期的继叙咏具有多种不固定的形态,有的为无歌词的旋律,有的是部分填词的,还有完全配词的。不同地区和宗教机构的继叙咏还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其发展后期,继叙咏的结构趋于固定,文本多由一系列对句(couplet)组成,对句中每一行是等音节的,并对应演唱相同的旋律,每一对句和前面的对句在旋律和长度上都不相同。早期的继叙咏没有规则的重音和尾韵,因此实际上是散文体的,而旋律主导着文本的形式和组织;在十一世纪后,继叙咏变为有节奏和韵律的诗体,诗体元素经常决定着旋律的结构。总而言之,形式在继叙咏体裁的多样性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句子重复和短诗对句的有无,作品的相对长度则起到了次要作用。文本的有无,词乐关系,文本风格,整体结构和长度,继叙咏标注、记写、记谱、演唱及在礼仪中使用的方式,都反映了这种体裁在中世纪的理解和定义的众多可能性。

cd古典音乐专辑推荐(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2.1)(1)

九世纪下半叶论文《音乐手册》中的继叙咏

过去的研究一般将继叙咏创作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约850年至1000年,第二阶段是从1000年到大约1150年。近来的研究将继叙咏的出现前推到约800年,对1150年之后的发展也做了长足的探讨,因此提出来三个阶段的划分法。第一阶段为继叙咏的出现和早期历史,时间范围在约800年至925年。这个阶段的继叙咏一般只有简短文本描述,少数几个例子也是不完全和没有记谱的。第二阶段是从约925年到1100年,是继叙咏集中创作的时期,在数量、成集、礼仪中的系统组织和标注及记谱方式上,体现出了其发展的多样性,并在曲目内容、术语用法和文本与纽姆谱的设计与协调上具有显著的地区传统和差异,德国、英法和意大利是为典型代表。第三阶段是继叙咏变化、更新和创新时期,发端于1100年前后,在这个重要拐点上出现了与之前相比不同种类的继叙咏,其作曲采用了新方法,地区性传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引入了强势的外来曲目。继叙咏文本成为一种诗体形式,词乐关系也有变化,这些新作品不仅是该体裁的更新,也修正了对何为继叙咏及如何谱曲的理解。晚期中世纪的宗教诗人和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重要的继叙咏曲目,并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