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2)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卷首文彭题字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内容为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书信。为延祐六年,赵孟頫六十六岁去世前三年所书。

写于绿绢之上,通卷字势,一气贯注,清劲圆润。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书一点一画,沉着精到,如刻入缣素一般,正其年高手硬之时也,浑然一体而韵度苍老。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3)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4)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5)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


赵孟頫晚年的行草书又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即是行书长卷《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

赵孟頫非常喜爱这篇文章,曾多次书写。这卷墨迹楷、行、草、相间,写到放纵处更有章草笔意,浑然一体而韵度苍劲,是其晚年精品之作。

此卷前段还比较拘紧,笔笔认真,谨慎处之,至中段则逐渐放开手脚,行笔迅速而不失苍劲,跌宕起伏,极具变化。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6)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7)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8)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


全篇虽楷、行、草兼杂,又不时以章草之捺笔变换其势,但转承自然,浑然一体。

可见此时赵孟頫已是人书俱老,信手拈来,笔到法随,变化多端,诚如文徵明所说:“妙绝可爱,赵书传世颇多,此其第一帖也。”

师古而不泥古是赵孟頫取得成功的关键。赵孟頫对王羲之极力推崇,但却不受其所囿,有继承又有所创新,卓然成家。

他吸收了右军的行笔细腻而又增加了圆润但又不失蕴藉沉稳,结构上则变右军之跌宕起伏为平正秀丽加之宽博,并融入了唐人的法度,使得其总体风格呈现出一派雍容平和气象,观之使人赏心悦目。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9)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0)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1)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


有人说赵孟頫的行书缺少变化,如明代莫是龙批评说:“右军之言曰:‘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文敏之瑕,正坐此耶!”

今人亦以此来贬低赵的行草,认为“实质上所得到的仅是王书的法度,并且被他程序化了,失却了王书形式表现技法上的丰富多变性及其清逸的风韵和艺术创造精神。”这是以偏盖全之论。

观赵孟頫行书,有的作品尤其是早年作品或应酬之作,因过于注意用笔与结构的精致,确实少变化,但这并不能代表赵孟頫书法的全部。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2)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3)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4)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


如上文所述晚年所作《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不但在用笔、结体上极尽变化之致,即使在用墨上,也是浓淡相兼,时有枯笔,致使墨分五彩,变化多端。

另外赵孟頫的尺牍信札更是如此,字形大小错落,行草兼杂,牵带呼应,虽信手挥洒,但却能随机应变,奇正相生,绝无“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之态,以是论之,则莫氏之说大谬。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5)

--END--

竹林七贤图卷赵孟頫(信手拈来笔到法随)(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