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作文课

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关注回复「领取」千元资料免费领

关注

初中生写作文怎么写出深度(初中生写作指导专题五)(1)

问题阐释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说:“理明义精;则肆笔脱口之余;文从字顺;不烦绳削而合。”鲁迅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从字顺,即行文用字,妥帖通顺。

不少同学平时作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地表达。这堂课,我们要讲的就是如何做到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写作导航

一、“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文从字顺”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文从字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用词恰当、妥贴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感;二是语句通顺畅达、有条不紊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1)准确,是文从字顺最起码的标准。

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歧义”,一为“看不起别人”,一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则不含贬义。

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说:“他因此很骄傲。”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比如“大方”一词,有时表示“花钱不吝惜”,有时表示“看上去很耐看”。如果光用“大方”一词来形容对方,便有产生“歧义”的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将前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慷慨”一词,组成“慷慨大方”一语;将后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美观”一词。组成“美观大方”一语,这时,“歧义”便消除了。

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无独有偶,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张治中听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更正:“不,是民意如此!”

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2)语句要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性。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用语讲究分寸。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文章更会丰富多彩了。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分寸”主要体现在:褒贬恰当,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用语得体,就是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1)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

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词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2)要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作文写完后,先反复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去检验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然后分析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

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并进行针对性修改,使文章词句运用有分寸、讲逻辑。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标点的规范运用,使行款格式正确,不至于因此而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

唐朝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敲”

字更好一些,他想得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冲撞了大文学家韩愈的仪仗,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说:“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习作实练

选择你最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动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提示:(1)注意观察景和物的细节((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2)借鉴《紫藤萝瀑布》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佳作展评

那一年春天

时间一如流水,逝者如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所谓的“常识”。那一年,我家就因为“常识”发生过一段有趣的事……

那一年春天,按照往年,早该泡种整田了,别家这时候早就忙开了,可父亲依然不慌不忙,照旧出去打散工。母亲在一旁可急坏了,“孩子他爸,你这几天就在家,别出门了,该泡种整田了,耽误了时节,那可是一年的大事啊。”看着妈妈一脸的着急,父亲“嘿嘿”一笑,说了句“不急”,拿起工具又出去打散工了。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母亲气得直跺脚,指着父亲的背影骂道:“你就去吧,饿死也不管你!”说完,背起农具,一个人下田去了。

过了几天,别家的田早已整好,种子也撒下去了,铺好薄膜,就等种子早点冒出绿芽来。一天晚上,父亲打散工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大捆薄膜和几个底部布满小孔的方框,接着他砍了几根竹子在屋外搭起了一个塑料棚,再把那些方框装满土,浇上水,施上化肥,这一切做完后,父亲把早两天泡好的稻种撒在那些方框里。母亲看着父亲气得直叫嚷:“你这个砍脑壳的,种子一直都是撒在田里的呀,你搞什么名堂,把它种在家里,真是老糊涂了!”面对火冒三丈的母亲,父亲依旧只是“嘿嘿”一笑,很诡异地对母亲说了句“过两天你就知道了”。母亲也没办法,只好由着父亲了。

第二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倒春寒”来了。这样的天气一直接续了一个多星期,这些天,父亲照旧出去打散工,回来后也只是偶尔塑料棚里看看,烧点水。由于气温极低,别家育在田里的秧苗一直没见冒出头来,然而,父亲塑料棚里的“秧苗”因为待在棚里,没有受到低温的影响,没几天就见了绿意,在茁壮成长了。本来比别家后几天育种,到后来却比别人家的长得快,还可以早插秧,而且又没有影响父亲出去打散工赚钱,真是省时又省力。这时,母亲再也不对着父亲怄气了,反而极力夸赞父亲聪明能干。

那一年,我家过了个丰收年。从那时起,母亲开始习惯听父亲的意见了,母亲心想:常识并不都可靠。父亲也常得意地说:“常识这玩意儿,穿上科学这新衣裳就是新知识。”

最佳借鉴点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除了使用铺垫的表现手法,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比较到位。例如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特别是母亲前后态度的明显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常识这玩意儿,穿上科学这新衣裳就是新知识。语言凝练,更加符合人物特征。写好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则是文从字顺、细节生动。

-END-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学习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