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当了皇帝,就把“朕”作为皇帝的自称,两千多年来没有改变过。皇帝称呼自己为“朕”,彰显独一无二惟我独尊的霸气。而除了“朕”之外呢,皇帝还会自称为“寡人”、“孤”等略显谦逊的词儿。

皇帝自己怎么称呼不要紧,底下的大臣们可不能张口胡来。所以,就有了“皇上”,“万岁”,“圣上”,“官家”等专门对皇上的敬称。而在不同场合,这些称呼也是有区别的。比如“陛下”,就是臣子们直接面对皇帝时的尊称。

古代足下是什么情形下称呼(文化常识同是尊称)(1)

“皇上”,“万岁”等好理解。那为什么要称皇帝为“陛下”呢?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陛”,才能明白“陛下”是什么意思。

“陛”,就是帝王宫殿的台阶。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这些台阶下自然会站着很多侍从。有些是保卫安全的禁卫军,也有为皇帝传递消息的宫人。总之,这些站在“陛下”的人,无论文武都是天子近臣。大臣们有事要求见,都要先通过这些“陛下”之人。因此,最初这声“陛下”,叫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皇帝身边侍候的人。慢慢的,“陛下”也就成了臣子们对皇帝的尊称。

“殿下”,是对皇帝以外所有皇室成员的尊称。包括但不限于皇后,太子,公主等亲贵。“殿下”本意为宫殿之下,后来就引申出站在宫殿下皇帝身边最亲的人。

古代足下是什么情形下称呼(文化常识同是尊称)(2)

“阁下”,是对有尊崇地位人的尊称。在古代,重要的臣子的官署都称为阁,比如包青天的龙图阁,清代很多文臣都担任过大学士的文渊阁等。因此,把阁中的人称为“阁下”,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到了唐代以后,这个词不再专属于达官贵人,朋友间尊称也常常使用。

“足下”,是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尊称。本意为在被称呼人的身边聆听教诲,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据说“足下”一词来自晋文公,他本想逼出恩人介子推而下令烧山,不料却把介子推烧死在首阳山。晋文公看到介子推抱着树烧死的惨状,悲痛万分,于是让人用这棵树做了一双木屐,时常穿在脚上。每次看到这双木屐,他都会悲痛地说“悲乎,足下”,于是“足下”也就成了对别人的尊称。

古代足下是什么情形下称呼(文化常识同是尊称)(3)

这就是几个对人尊称的由来。

文澜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