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普一下明朝时期西南的领土范围,不仅云南省范围比满清时期要大,而且还拥有满清两百多年不曾统治过的三宣六慰司。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1)

注意,这些地方在明朝时期大部分都是实控,后面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和灭亡,才逐步脱离明朝统治,但也一直名义上属于明朝领土,如果明朝不亡,平定流民以及后金后,以明朝对收复失地的执念来看,这些地方大概率还会重新恢复实控。

比如交趾,宣宗时期曾一度放弃,但后面到了嘉靖年间,这个不上朝的老道还是派大将仇鸾重新进行了收复。

说起三宣六慰所包含的“缅甸全境、泰国北部、老挝中部、印度东部”等地时,是不能用“自古以来”这几个字来形容的,因为明朝之前,从来没有中原王朝实际统治过这些区域,包括元朝在内。

甚至云南都是长期游离于中原王朝政权统治范围之外的地方,真正的实现改土归流是在明朝时期,真正的纳入中国领土范围也是在明朝时期。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的拥有云南等地,是在明朝时期完成的。

唐太宗时云南自守,至高宗时始入贡。朝廷待之至重,反生侮慢。唐前后凡九加兵,战屡不胜,唐终不能驭。元世祖亲下云南,令亲王镇守之。终元百年间,前后七叛。—《明太祖致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书》

唐朝时期对于统治云南的南诏国严格来说是算不得实控的。到宋朝时,宋太祖更是说:“大渡河以西,非我所有也。”

元朝时期控制要强一些,但治理云南主要靠的是大理段氏才能实现对云南的统治。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才真正完成了对云南稳固而可靠的统治,使得今日之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平定云南全境后说:“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耳”,然后废除元朝时期的行政制度,重新划分并设置云南布政司。

但前元残余势力和当地土司势力依然强大,于是在洪武十五年又设置云南都指挥使司。

至于对当时的管理,太祖皇帝并没有强制改革,而是坚持滇人治滇,逐步实现汉化,这也是有明一代治理边疆的一大特色,最大限度的减小矛盾,使用当地人来治理当地,潜移默化的实现中原王朝的长久统治。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2)

黔宁昭靖王沐英

到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云南大局已定,朱元璋命义子沐英世镇云南,这一决策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也正是因为沐氏一族的镇守云南,才最终使得云南从各方面全面认同了中原王朝,并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当时紧邻云南的还有一个强敌,就是麓川王国。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3)

在朱元璋治理云南之时,各地土司纷纷倒向明朝,麓川王国实际范围大幅度缩水。

而老朱的下一步策略,就是把麓川王国彻底纳入版图范围:

近御史李原名归自平缅,朕听其所陈,知百夷谲诈之详,虽百千万言无一言可信。由是观之,蛮夷反欲窥伺中国,为我边患。符至,可即葺垒。金齿、楚雄、品甸及澜沧江中道须高城深池,固其营栅,多置火铳为守备。贼来勿轻与战,相机乃动。往岁云南军中遣人至百夷,多贪财货。不察事势轻重,张威贾勇,贻笑诸蛮。又因靖江王不才,以大理印行令旨,皆非道理。致其侮慢,上累朝廷。继今不许一人往平缅,惟静以待之。彼若有文移,则大略答之,否则勿答。应有职贡之物,皆不得取。如是数年之后,则麓川之地可入版图矣。卿等固守朕言毋怠。—《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而后麓川与云南叛军相呼应,群起反叛,朱元璋命沐英、耿炳文等帅大军二十万,前后与麓川思伦发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展开大战。

事实上明军军队是先后到达的,开始只有沐英的三万铁骑昼夜兼程十五日赶到定边府,与麓川军队展开大战,明朝那些事儿中记载的三段击战法的应用,就在此时。

麓川之战后,史料记载:“百夷遂平”,明廷也开始对思氏一族的领地范围收纳贡赋。

而后明朝逐步在西南一带经营,到成祖朱棣时期,三宣六慰已然成型,领土范围最大时,我们是拥有印度洋出海口的。

《明史·云南土司传》及《明史·地理志》载:

1382年设麓川宣慰使司,辖境在今德宏州及边外若干地区。

1404年设木邦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

1404年设孟养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

1403年设缅甸宣慰司,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

1424年设底兀剌宣慰司,在缅甸宣慰之南,旧蒲甘伊洛瓦底江以东即洞吾之地。

1406年设大古剌宣慰司,在伊洛瓦底江入海三角洲之白古,即马革为得棱子地。

1406年设底马撒宣慰司,在萨尔温江入海,丹那悉林地带,南至土瓦。

1404年设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

1403年设老挝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1384年设车里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十宣慰司。

1405年设孟艮,在今缅甸南掸邦景栋一带,1382年设孟定在南定河流域及以南地区,称二御夷府。其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德宏、西双版纳及老挝、缅甸大部,以及泰国的一部分。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4)

其中底马撒宣慰司的位置,经现代考证应该为下图的位置: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5)

清修《明史》在编纂时,称底马撒宣慰司位于“大古剌东南”,也就是今天的缅甸勃固东南一带,是错的。

以上所有区域,除云南在明朝时期因为沐氏一族镇守云南,实行了比较彻底的改土归流,所以满清继承下来以外,其余所有领土,明亡后统统丢失。

乾隆是知道明朝强盛时期的领土范围的,曾试图收复缅甸和交趾,妄想恢复洪武永乐朝的领土范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后到正统年间,麓川再次反叛,明朝自正统四年(1439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 ,由太监王振、兵部尚书王骥主导下,进行“三征麓川”,将麓川思氏的势力赶到了伊洛瓦底江以西,并将思任发的孙子思命发发配“沿海登州卫安置,月给米二石”。

麓川彻底平定。

后缅甸土司莽瑞体建立洞吾王朝,与木邦、孟养、孟密等土司混战,云南巡抚陈用宾为以防万一,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在腾冲卫设立神护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铁壁关、虎距关、天马关、汉龙关等八关。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6)

现在许多人认为,八关的设置,意味着明朝主观上放弃了设置在八关以外的蛮莫、猛密、孟养、木邦、老挝、八百等地统治。

但事实上能这么简单粗暴的认定吗?

答案是否定的,关卡的设立犹如长城的作用,是保护我们领土的最后防线的,并不是说长城以外的地方就主动放弃了,这种看到史书记载设立关卡就说外面领土放弃的说法,简直有些侮辱众人的智商。

下面拿几个当时的例子进行一下说明:

蛮莫:

明朝时期是没有什么国界划定的,谁强地方就是谁的,比如查《明史》“地理志”和“云南土司传”可以看到蛮莫的部分渊源:

蛮莫:明万历十三年(1585)置。原隶木邦,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为孟密所有,弘治十年(1497)又为孟养思陆所据,为毗邻各土司的争夺之地。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这个地方一直就不是明朝的呢?但我要告诉你,就以上这样的记载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接下来就有如下记载:

万历十一年(1583)刘綖征缅驻兵于此。十三年(1585)析孟密地置蛮莫安抚司,治所即今缅甸的曼冒(距今八莫东北1日程)。建大将军行署于威远营(今八莫)。

是蛮莫自弘治年间就为孟养思陆所据 后,就不归明朝了吗?那为什么万历年间大将刘挺征伐缅甸又可以安然驻兵于此呢?

古时候领土并没有严格界定,只要这片领土名义上属于明朝,有能力时可以随时出兵收复,这就是道理。

谈及蛮莫,清史稿中怎么记载呢:

《清史稿·缅甸传》称蛮莫为八募,又称新街。因自明代起,华人来此经商者日众,曾有“大明街”,华商达数万人,成为兴旺的新街故名。其地为滇缅交通所经。

另外我查《明史》,看到蛮莫是在万历十二年九月才新设置的安抚司:

时万历十二年九月也。逾年复铸陇川宣抚司及孟定府印,升孟密安抚为宣抚司。添设安抚司二,曰蛮莫,曰耿马;长官司二,曰孟琏,曰孟养;千户所二,一居姚关,一居孟淋砦,皆名之曰镇安;并铸印记,建大将行署于蛮莫。从云南巡抚刘世曾之议也。于是,多士宁之子思顺袭陇川宣抚使。

而某些“专家”们依据的是万历二十二年设置的一些防御性关隘,就此认定明朝主动放弃了关隘以外的地方,真是让人无语。前后不过十年,新设立的安抚司,会主动放弃吗?

所谓的关隘的设立,是在保卫我们领土的底线而已,并不是说关隘外的地方就不要了。

事实上一直到万历三十年,才有关于蛮莫宣抚司被攻陷的记载,也就是说,明朝在万历二十二年设立防御性关隘以后,处在关隘外面的蛮莫等地一直到万历三十年才被攻陷,足足防御了八年之久!

这已经足以说明设立关隘的作用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现状未雨绸缪的考虑,明廷并没有主动放弃这些地方了。

三十年春正月己未,以四方灾异敕修省。二月己卯,不豫,召大学士沈一贯于启祥宫,命罢矿税,停织造,释逮击,复建言诸臣职。翼日,疾瘳,寝前诏。甲申,重建乾清、坤宁宫。闰月丙申,复河套诸部贡市。戊午,河州黄河竭。三月甲申,腾越民变,杀税监委官。夏四月辛丑,振顺天、永平饥。五月乙亥,法司请热审,不报。秋七月辛巳,边饷缺,命严催积逋。是月,缅贼陷蛮莫宣抚司,宣抚思正奔腾越,贼追至,有司杀正以谢贼,始解。冬十月戊戌,振江北灾。丙辰,停刑。是年,琉球、哈密入贡。

猛密:

猛密这里也可以说明我的观点:

万历初,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缅帅莽应里益兵至孟养,复击沈其舟,斩其将一人,乃退。有猛密者,地在缅境,数为缅侵夺,举族内徙,有司居之户碗。至是,缅势稍屈,材资遣还故土。亡何,缅人驱象阵大举复仇,两土司告急。材遣游击刘天俸率把总寇崇德等出威缅,渡金沙江,与孟养兵会遮浪,迎击之。贼大败,生擒绣衣贼将三人。巡抚刘世曾、总兵官沐昌祚以大捷闻,诏令覆勘。未上,而材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可以看到,万历初年时,猛密因为土司打不过叛军,举族内迁,后面势力稍微恢复后又迁回故土,等敌人来犯,两位土司告急时,当时明军兵力强盛,出兵击贼,取得大胜!

后面到万历十一年,叛贼又攻猛密,明朝又胜,这时的记载是:

无何,缅人复寇猛密,把总高国春大破之。子龙以犄角功,亦优叙。自是,蛮人先附缅者,多来附。

当地人先前归附叛军的,又重新归附了明朝。

这一理论对缅甸同样适用:

及是,钰复开示百方,与之盟誓。时官军亦大集,诸将刘綎、邓子龙各率劲师至,环壁四面。凤惧,乃令妻子及部曲来降。綎责令献金牌、符印及蛮莫、猛密地。乃以送凤妻子还陇川为名,分兵趋沙木笼山,先据其险,而自领大兵驰入陇川。凤度无可脱,遂诣军门降。綎复率兵进缅,缅将先遁,留少兵陇川,綎攻之,凤子曩乌亦降,綎乃携凤父子往攻蛮莫,蛮莫贼知凤降,驰报应里,发兵图陇川。綎乘机掩杀,贼窘,乞降,缚缅人及象马来献。遂招抚孟养贼,贼将乘象走,追获之。复移师围孟琏,生擒其魁,陇川平。献俘于朝,帝为告谢郊庙,时万历十二年九月也。

大将刘挺和邓子龙,率军进攻缅甸叛军,叛军降,其地复归明朝。

越南:

这里有一点关于嘉靖年间收复安南的记载,一起贴出来吧:

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嘉靖初,历福州知府,迁浙江、陕西副使,皆督学校。擢云南按察使。十五年冬,廷议将讨安南。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

会闻莫登庸已篡位,安南旧臣不服,多据地构兵。有武文渊者,据宣光,以所部万人降。献进兵地图,且言旧臣阮仁莲、黎景瑂等皆分据一方与登庸抗,天兵至,号召国中义士,诸方并起,登庸可擒也。文盛以闻。授文渊四品章服,子弟给冠带。文盛又招安南旁近诸国助讨,皆听命。乃奏言:“老挝地广兵众,可使当一面。八百、车里、孟艮多兵象,可备征调。酋长俱未袭职,乞免其保勘,先授以官,彼必鼓勇为用。”帝悉从之。文盛乃檄安南所部以土地归者,仍故职,并谕登庸归命。攻破镇守营,方瀛救之失利。登庸部众多来附,文盛列营树栅莲花滩处之。莲花滩者,蒙自县地,当交、广水陆冲,为安南腹里。登庸益惧,请降,愿修贡,因言黎宁阮氏子,所持印亦伪。文盛以闻,朝议不许。既而毛伯温至南宁,受登庸降如文盛议,安南遂定。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明朝对于三宣六慰的兵源是可以随意征调的,并且强盛一些的如老挝等地,可以以当地土司为首独当一面,独自抗敌。

汪文盛当时对安南的态度是必须收复,以土地来归,可以让他仍然袭故职。开始时莫登庸不想这样,请降,但只愿修贡。

得到的答复是,朝议不许,于是莫登庸只得接受汪文盛的条件,率土来降,安南遂定。

自此,莫登庸的越南北部大片区域重新划归到明朝领土范围之内,直到明亡。而一直吹嘘自己开疆扩土的后面王朝,对越南作战也如对战缅甸一般,也是屡战屡败,使得越南自此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不在为中国所有。

缅甸、越南等地领土,是明朝丢失还是清朝丢失?

这个问题其实标准不好界定,可以算是明朝丢失的,因为缅甸、越南甚至后金崛起的东北区域,基本都可以说是在万历末期明朝就对许多地方降低了控制力。

另外还有西藏地区,是在崇祯初年明朝也开始无力控制。

如果以上地区继任的王朝都无力收复的话,却是可以说是明朝末期丢失的,但归根结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下面继任王朝的无能,才使得这些区域不再为中华所有。

因为按王朝末期失地来算的话,每一个王朝最后都是丢的土地一分不剩才亡国的。

明朝晚期内忧外患,看上面我发的蛮莫等地的记录就可以知道,万历年间一直在对三宣六慰范围内的反叛势力用兵,同时万历年间还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和对东北地区的萨尔浒之战。

等到天启和崇祯年间,朝廷的首要任务就变成了应对国内流民,其次就是消灭后金。这两项首要大患去除后,接下来一定如崇祯心心念念的“收复辽东”一般,去收复譬如三宣六慰这样的边远领土。

事要一件一件的做,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缅甸到明亡后,哪怕是南明期间,认不认明朝是正统呢?

永历帝朱由榔是1659年初无奈之下,逃到缅甸的。许多人所不知道的一点是,永历帝在缅甸足足待了三年之久,是在1661年吴三桂大兵压境之下,才被迫交出永历帝的。

当时的明朝基本可以说已经亡了,永历帝名义上是君主,但已经毫无实力可言,南明内斗不断,而且战局上节节败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明清之间应该怎么选择,但缅甸可以接纳永历帝,并且收留下来,我个人觉得这是可以说明一部分问题的。

清朝建立以后,丢失的缅甸和越南应该算在谁的头上呢?

很搞笑,我搜蛮莫时看到了如下记载: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7)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8)

一个王朝的初期一般都处于武力强盛的时期,收复前朝故土也必将容易,比如明朝的大部分领土也都是在朱元璋和朱棣时期打下来的,也基本涵盖了元朝时期的领土范围。

满清建立后在初入关时,明朝末期控制力已经减弱的西藏就主动联系了清王朝,请求印信封爵,相信西南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一样。

中华易主后拜了新的码头,但发现这个码头奇装异服,活像个非主流,于是态度转变,由向化变为敌视。

除了感情上无法征服以外,同时武力上也拉胯,“十全”多次派兵出征,结果都不能胜,所以西南边陲就逐渐分成数国,明朝时期的文化大同策略完全白做,落得功亏一篑。

果敢:

果敢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生存在缅甸境内的汉民族人群,现在在缅甸已经沦为了少数民族。

清朝开始是拥有果敢和野人山等区域的,到后期划定边界线时,这块加起来约3.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海南岛大小的领土就彻底消失了。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9)

如果从明朝控制的范围来看,失去的有十几万平方公里领土。1897年,中英的《续议滇缅务条约附款》签订,包括果敢等地区被划走。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10)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11)

结论

满清王朝建立以后,三宣六慰是有可能恢复的,并且事实上满清当时也收复了一部分,但后续又丢失了。

到底是因为谁丢的,你们自己判定吧,见仁见智,我的认定是,责任在满清。



好了也懒得整理了,文章到此为止。写的是乱七八糟,但为什么会写这篇呢?

因为黑子的脑回路,永远那么清奇: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12)

图中居然还能打上“南明时期大致边界”几个字,真是让我佩服。

一个王朝晚期,一定是存在各种问题以后才会灭亡。如果明朝一直到末年还能有效的控制如此之远的地方,那我真不知道这样的王朝为什么还会灭亡的。

按理说,新任王朝收复之前王朝的旧有疆域应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满清的奇特审美观使得这些区域的人民抵抗情绪异常强烈,清实录记载,满清打算让这些领地的人民同样剃发易服。

《清高宗实录》: 滇省内地土司所属夷民尚皆蓄发,状貌、服饰与外域莽子、木匪相似,是以莽匪及各野夷入境,猝难别识,请令沿边土司地方及新定整欠、孟艮等处夷民,一体薙发留辫,俾遵国制,并杜莽匪溷淆。

说真的,在控制力较强的地方,时刻有大兵手执武器执行留头不留发的政策,百姓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还是不太敢于反抗的。但这些偏远地区,本来就有土司镇守,有完整的军队体系,还实行这一套,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不出意外的在清缅战争之后,孟拱、孟养、木邦、蛮暮这些地方,就完全、彻底、永久性的脱离了中原王朝。

缅甸和越南哪个国大(在明朝时期缅甸)(13)

孟拱、孟养、木邦、蛮暮诸土司属缅,因缅为藩,虽分其地与缅,不啻仍为吾属。

满清记载历史是很有一套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能说的冠冕堂皇。清缅战争打的一塌糊涂,土司诸地也归了缅甸,还要在史书中写一句“不啻仍为吾属”。

真是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典范。

但自己的记载总有许多矛盾:

“缅事粗定,边衅不开,彼此相安,遂有相沿之定界” 。

打了一场仗,灰头土脸的把地方划了出去,在史书中写下“缅事粗定”。前面都一副钢牙的说“仍为你属”了,还“相沿之定界”,而且“彼此相安”,也是厉害。

我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