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昆明地处滇池坝子,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清道光《昆明县志》说,昆明为滇中之首邑,“冈峦环绕,川泽淳法,沟渎通流,原田广衍,夏无溽暑,冬不祁寒,四时之气,和平如一”,极宜发展农业民国时期的《云南经济》一书称,昆明地处滇池坝区,“气候温和,沃野千里,农产丰富,产额以米为大宗,小麦、玉蜀黍、甘薯、大豆、大麦等次之,高粱、落花生、烟叶、棉花等亦略有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寻找老昆明儿时的记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寻找老昆明儿时的记忆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昆明地处滇池坝子,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清道光《昆明县志》说,昆明为滇中之首邑,“冈峦环绕,川泽淳法,沟渎通流,原田广衍,夏无溽暑,冬不祁寒,四时之气,和平如一”,极宜发展农业。民国时期的《云南经济》一书称,昆明地处滇池坝区,“气候温和,沃野千里,农产丰富,产额以米为大宗,小麦、玉蜀黍、甘薯、大豆、大麦等次之,高粱、落花生、烟叶、棉花等亦略有生产”。
但昆明地区冬春多旱,夏秋多涝,也容易发生灾害,粮食不能自给。加上早年税赋沉重,技术落后,农民终年劳作,度日艰辛。明万历年间,云南右参政谢肇淛就在《滇略》中说,昆明城雄踞滇地,方圆三百里,因为朝廷用内地的标准统一征税,以至贡赋繁重,滇人面有饥色,已经难以承受。但由于滇池地区有山、有水,物产丰饶,取之不尽,只要没有旱涝灾害,就无须从外面运进米粮,于是重赋之下,危机仍得缓解,就是其他地方的“乐土”,也未必比得上昆明。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县乡土教材》仍然说,昆明郊区“地势较高,又且山多,可以耕种的田地较少,因此,人民就多穷苦”,加之当时“币值低落,农民负担繁重,又常受水旱虫灾,生活日渐困难,贫民日渐增多,又兼人民多富保守迷信的习性,少组织团结,以谋改进,所以终年劳苦,不得饱暖的,也很不少”。“可是山里也有林木矿产、鸟兽药材各种利益,并且气候温和,居处很适宜,我们生在这地方,好像在乐园中哩”!
准备下田的老昆明农民。
粮食:坝区种稻子、山区种麦豆
老昆明出产的粮食品种不少。由于地势高爽,气候温和,昆明郊区的粮食种植可以两种两收:“春末到秋初,雨量充足,所以农民大多种稻;秋末到春初,雨量稀少,便只能种豆麦和杂粮。”“种稻在清明节前下种,撒在秧田里;到小满、芒种、夏至三节中插秧,秋分、寒露间收获”,而滇池周边要“早一两个节令”。“种豆麦的时间,多数在寒露、霜降间,到次年的清明、谷雨间收获”(民国《昆明县乡土教材》)。
据民国初期的《昆明市志》记载,当时昆明郊区“农产稻类有早谷、长芒谷、大小白谷、李子红谷、香谷、冬吊谷、胭脂红谷、香糯谷等。麦类有大麦、小麦、春麦、裸麦等。豆类有蚕豆、黄豆、菜豆、荷包豆、猫儿豆、腰子豆、白眉豆、羊眼豆、红饭豆、绿豆、白豌豆、菜豌豆、豇豆等。杂粮类有高粱、玉米、稷黍稗等。其他若烟草、若火麻、若灯芯草,亦为农产之主要者。而稻类中之长芒谷、冬吊谷,麦类中之大麦、小麦,豆类中之蚕豆、黄豆、菜豆、豌豆,杂粮中之玉米等,种植尤多。凡附郭及城内田地概以此数种为主要之农作物,以昆明县全境论,豆麦两顶为输出之大宗农产”。
抗战时期的《昆明县乡土教材》也说,当时昆明县“食粮的产地,因地势的关系,略有不同。内乡多沃野坦畴,水源便易,多产稻、麦、豆三种。外乡山多田少,土地硗薄,水源缺乏,多产杂粮。稻类以粳稻为多,糯稻较少”。“麦类以春麦小麦为最多,次为饭豆、荞棵豆(俗称老虎豆),至于豌豆、刀豆、豇豆、扁豆、洋花豆等,只是种了做菜吃。”“其他杂粮,以玉蜀黍、高粱、荞、菜籽为最多”,“其次如白薯、马铃薯的产量也很多”。
秋收后农人挑谷草回家。
农技:犁田、车水、掼谷子
1923年,一班官员、专家视察昆明县等地农村后称,这里“气候温和,最适于农业”,但“农民多守旧法,不谋改良进步,所用农具,皆系旧式”(《云南实业公报》)。其实,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岂能一味责难农民“不谋改良进步”。在层层剥削、饱暖无着的情况下,农民能维持生活就不错了。而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落后,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也实用,有的还一直沿用至今。如男子驾牛犁田、妇女栽秧薅秧、男女收割打谷子等。问题当然不少。当时的“昆明县地方水稻生产,采取播种、插秧的耕作法”,但“稻株一般长得不好,分枝少”,这和植株过密有关。有人还发现,“在田里拔草的是缠足的妇女”(转引自《昆明市志长编》)——都说农村妇女不裹小脚,如果这人说的不假,真就苦了农村妇女了。水田里都是烂泥,又深又稀,小脚如同削尖的桩子,一脚踩下去,直下田底,深处可齐大腿,再要拔脚,何其难也!
金汁河边的接力车水。
如今已消失的一项农耕技术是车水。滇池坝子河网密布,沟渠纵横,水利条件较好。但即使风调雨顺,高处的田地也无法自流灌溉,农民就得用“水车”提水,灌溉高田。这种水车有约3米长的水槽,水槽两端有轮轴,后轮轴上有摇柄,有首尾相接的一圈龙骨经水槽环绕于前后轮轴,每节龙骨装有刮水板。提水时把水槽前端放进水里,后端架在高处的沟、田上,只要转动手柄,就可以带动龙骨不停旋转,刮水板就不断把低处的水“刮”进水槽,“刮”到高处的沟田。手摇水车比较轻便,但提水高程有限,一般只有1米多,如果要提得更高,就得几架水车排成“之”形,接力作业。一说水车起于东汉,堪称千年农具,直到20世纪后期才渐渐退出昆明田间,被电动抽水机取代。
蔬果:四时皆有,终年不断
滇池地区得天独厚,蔬菜花果品种不少,四时不断,产量也高。民国《昆明市志》说,昆明“蔬菜一项,种植亦广,凡附郭及城内菜海子等处隙地遍种蔬菜”,“四时皆有鲜菜入市”,品种不少。如根茎菜类的莱菔(萝卜)、芜菁(圆菜头)、胡萝卜、牛蒡、马铃薯、芋头、大头菜、苤蓝、结球甘蓝、百合根、慈姑、甘露子、蒜、葱头、藠头、姜、竹笋、结球莴笋、香莴笋、地莲花等。
叶菜类有苦菜、甜菜、卷心菜、箭杆白菜、旱芹菜、四季菠菜、茼蒿菜、黄芽韭菜、泥韭菜、茴香、石刁柏(芦笋)、芫荽、薄荷、安宁大葱、本地葱。果菜类的西瓜、南瓜、冬瓜、金瓜、胡瓜、甜瓜、苦瓜、丝瓜、葫芦茄、番茄、灯笼辣、铁壳辣、泡壳辣、菱角及各种豆类。这些蔬菜“除供鲜食外,尚可制为种种咸菜,唯制法欠妥,不但不能输出,且每年由玉溪、石屏等处输入之咸菜为数不少。仅黑大头一项为本地特产,制法亦佳,历年皆有输出”。
昆明人还爱种果树,城里城外,“或就园内种植,或盛之以盆而置之庭前院中,亦足见民性对于蔬菜果树之栽培甚为注重”。如此种植的有苹果、宝珠梨、枇杷、柑橘、樱桃、葡萄、林檎(花红)、君迁子、石榴、胡桃,核果之桃、梅、杏、李等十多种,但“产量无多,凡市内所需,概仰诸呈贡及各乡村之供给”(民国《昆明市志》)。
在郊区,“果品种类很多,产量丰富,质味甘美的也不少”。多半是栽种的,也有野生的,“如桃、李、杏、杮、苹果、林檎、海棠、石榴、山楂、葡萄、樱桃、枇杷、梅子、木瓜、小枣、橘子、黄果、香橼、佛手柑、无花果、都念子(软枣)、枳椇子(拐枣)、鸡嗉子果、救军粮(火棘)、杨梅、锁梅(栽秧泡)、桑葚、胡桃、板栗、锥栗、银杏(白果)、松子、瓜子、落花生等”。
昆明水果种植以桃、梨为多。桃分为黏核桃和离核桃两种。其中黏核桃有蟠桃、水蜜桃、小暑桃、火炼金丹、小毛桃等。离核桃有黄桃、金弹子、白香桃等。“而以蟠桃、黄桃、金弹子食味较佳”。梨又有雪梨、宝珠梨、细把梨、长把梨、海东梨、白雀梨、棕包梨、木瓜梨、黄皮梨、马缨红、麻梨、面梨、刺乌、牛角乌、小雀梨、泉水梨等,“而以雪梨、宝珠梨为好”。
滇池地区的水果主产区除呈贡和晋城外,昆明城东南的羊甫头、义路村、广南卫一带也是桃梨产区,大板桥一带的清水沟、白水塘、张家坡、长坡则盛产花红和梨。义路村的小山头还成为果品交易市场,终年不断,而以五月到八九月间最为热闹(见民国《昆明县乡土教材》)。
至于花卉,主要栽种在城里和近城之处,“专以开设花园为业者不下一二十户。而寺院之中僧尼尤多以栽花为一种附带营业,以增加收入”。花卉品种近百种,“然仅足供市内之需,间有输往邻近各县者,为数无多。至输出省者则绝少。虽茶花为本地特产,输出之数亦甚少”(民国《昆明市志》)。至于较远的郊区,农民往往采摘山茶等野花进城售卖,贴补家用。
农民:“终年劳苦,不得饱暖的也很不少”
近代昆明史志中,提到农业的有一些,但细述农民生活的较少。抗日战争初期成书的《昆明县乡土教材》中说得较多、也较客观,可做参考。
这本专供小学生读的教材说,昆明县(如今的昆明近郊)“在很高的地方,又有滇池的水汽调节,所以气候温和,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在云南各县中算是最好的气候”,特别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昆明四乡农民“多以耕种为生,间有农事余暇,兼做泥木石工和营果口蔬菜等小商业的。性质尚纯善,颇能息事少争,俭朴耐劳。服装多半布衣帛冠。食品以米和咸菜蔬草为主,豆麦为副。燃料多用稻草、麦秸、山茅、芦苇、柴、炭等。住房有瓦房、茅房,建筑都很朴素。所以生活极为节约,风气也还淳朴”。
赤脚提鞋挑担归家的农夫。
昆明四乡农民的食粮,“耕田的村落,以米麦为主;种地的居户,以杂粮为主”。山区“地势较高,又且山多,可以耕种的田地较少,因此,人民就多穷苦”。当时“全县每年所产的粮食,不能供给全县人民的食用。若遇水旱虫害的天灾,食粮就要闹恐慌的。所以垦荒地、兴水利、防虫害、改良种植等事,是农人现在最要紧的事”。不仅如此,当时农民负担也较重,除耕地税银外,还要缴纳兴办地方乡团武装的“团款”和其他地方款,“由耕地税加收附加税一倍以上”。再加上这些税款都由地方豪绅承包征收上缴,从中层层渔利,弊端迭出,给农民造成不少“额外的苛扰”,以至“公私均感困难”。当时“本省币值低落,农民负担繁重,又常受水旱虫灾,生活日渐困难,贫民日渐增多,又兼人民多富保守迷信的习性,少组织团结,以谋改进,所以终年劳苦,不得饱暖的,也很不少”。当然,还有土地兼并、田租繁苛等等,这本小学教材都没有说,但它也呼吁道:“我们要赶快图谋救济啊!”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朱净宇
文图资料:《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行当》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军
戳图片关注更多内容
↓↓↓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