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或者文学爱好者们喜欢用笔名,给自己起一个笔名,起码可以附庸风雅。但有时候,笔名的作用被不止这些,而是另有深意。

笔名可以用人名么(笔名的作用)(1)

笔名一般都是风雅的名字,并且讲究要和作家原名以及创作风格相似,有的还是作家随意起的,只是缘起缘灭的事,在他来说是一种割舍不断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似乎无关紧要。有了笔名也就有了自己的笔,有了笔也就有了文章。笔名其实是作家督促自己创作的一种暗示,一种隐语,一种符号。有了笔名,也就有了创作的倾向,或者只是练练笔也无关紧要,但要长写长新,不然何以对得住自己那么风雅的笔名?

笔名起了之后,就与原来的真名分裂开来,只是指创作作品的人,或者说创作作品的人也是作品之中的人,只是代表一个人的声口,并不能代表他本人。或者说,作家用笔名写作只是为了免责,为了不致于把自己的私生活泄露出去,或者不让别人任意比对,误解作家,以为作家写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就真是作家自己的事。其实不然,大多出于虚构。连笔名都是假名字,作品中的事就更不能当真了。

笔名可以用人名么(笔名的作用)(2)

作家用笔名有着借笔名逃祸的作用,毕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并非都是明君,有时候大兴“文字狱”,作家们很可能要受到牵连。用了笔名似乎可以免除很大的责任,到了国民党时期,周树人不仅用鲁迅的笔名发表文章,而且还用了其他的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国民党拿他也没办法。就是写文章得罪了人,有了笔名也可以抵挡一时。不过,在古代很多人因为用了笔名写作,写出来的作品出了名,却把真名字给隐藏了,人们只记着他的笔名,却忘记了他的真名,甚至还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形。《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作者的笔名,真实的姓名已经不可考。

笔名可以用人名么(笔名的作用)(3)

明清时期,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很多作者顾及名誉,也就用了笔名,算是避免被时人非议或看不起吧。当然也有着用笔名明志的作者,《孽海花》最初刊行的时候,署名“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其中“爱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笔名,有些追求自由理想和意志的味道;“东亚病夫”是曽补的笔名,有些自嘲的意味。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为“洪都百炼生”,有着百般磨练终成大器的意思。

五四时期的作家笔名更多,周作人笔名有好几个,其中一个叫做“苦雨斋主人”,意思是家里地势低洼,一到下雨就出不去,所以要“苦雨”,而他整天坐在书斋里,就成了“苦雨斋主人”。戴望舒原名叫戴朝第,之所以取名戴望舒,是因为“望舒”是我国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神,也可以指月亮,有种美好的愿望。还有音译过来的,写作《暴风骤雨》的周立波原名周绍仪,“立波”是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音译,有向往自由的意思。张恨水本名叫张心远,笔名有来历,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恃人生长恨水长东。”很有一种古典审美的意思。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笔名有出处,出自“圣人陶钧万物”,很有一种圣人创造世界万物的博大胸怀。冰心在《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那就有一种避免被非议的意思,当然也有藏拙的意思。

笔名可以用人名么(笔名的作用)(4)

茅盾的笔名也是非常多,有沈德鸿、沈雁冰、木子、沈余、希真等等,多达一百二十五个,符合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在斗争中不断变换笔名,也就不断变换身份了。鲁迅在《花边文学·序言》里写道:“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做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颇有一种变换身份攻击的意思,攻击别人,杀人一千,别人攻击过来,却不能损坏自己分毫,因为新的笔名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那几个名头很响亮的笔名,也就非常适合战斗了。

笔名可以用人名么(笔名的作用)(5)

笔名实在是一种巧妙的假名字,就好比网络上的人用了假名字一样,让别人不认识自己,而且还能隐藏身份,逃避祸患,换阵地作战,灵活多变,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现在的笔名似乎都成了网名,而且很长,是不是写作的人多了,还是人们没什么水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