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养过猫的小伙伴们是否有过思考,为什么小猫咪总有那么几个月会出现各种不安和烦躁的情绪,这种表现在公猫身上尤为明显。
当然,这对已经担任多年铲屎官的小伙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有经验的铲屎官一定知道,排除猫咪的饮食和其他因素,必然是发情了。
只有处于发情期的小猫咪才会这样烦躁不安,而且还老爱往外跑,怎么都劝不住。
作为一种家养了上千年的动物,猫科动物至今仍不像犬科物种那样有着很好的服从性。
不过大体来讲,家猫是唯一一种被驯养的小型猫科动物。
家猫的体型是猫科中最小的
如今大约有60个家猫品种可以供人们选择,不过了解家猫的习性和生活习惯非常有必要。
尽管猫的习性隐蔽,但是它们也有着十分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声音传导行为。
就社交性来讲,家猫的社会行为从广泛分布到个体,都是基于合作的雌性群体。
在这样的群体中,一只猫通常比其他猫更加具有主导地位。
各种各样的猫
由于猫科动物的领地意识十分强烈,雄性与雄性之间会通过尿液喷洒的方式来标记和划分领地。
一旦发生领地冲突,猫科动物便会出现强烈的攻击欲望。
当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野猫群体或者其他猫科动物中。
但是家猫的生活习性和社交环节基本也如此,一旦进入发情期的家猫,便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家猫没有严格的发情期,它们几乎全年都可以进行交配,一年会出现数次发情状态。
处于发情期的猫咪
雌猫会在6~9个月后完成性成熟,此后便会保持一个较为长期的生理充沛状态,以保证交配的顺利完成。不过猫咪的交配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简单迅速。
事实上所有猫科动物的交配过程都较为漫长,并且充满痛苦。
尤其是雄性生殖器上布满地倒刺,这会在交配过程中给雌性带来轻微刮伤。
从发情前期到正式发情阶段,然后完成交配,最后是进入妊娠期,雌猫的繁育过程较为繁琐,并且具有不确定性。
雄性生殖器的倒刺与舌头的类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猫咪之间的互动和交配过程,如果进展顺利,则能够保证成功受精,这也是雄性猫科动物生殖器上倒刺的用处。
这种特殊角质化结构的倒刺是猫科动物的显著特征,不过雄性小猫并不是天生就带有这玩意儿。
倒刺会随着小猫的生长发育逐渐出现,最终在猫咪6个月大的时候完成基本发育,它的作用是帮助生殖。
意义重大的倒刺
这听上去或许有点难以置信,猫咪身上长的倒刺居然可以帮助它们生殖?
简单来讲,这些倒刺大致可以分为刺激排卵、防止逃跑这两个作用。
如果感情好,或许不会逃跑?
虽然这很残忍,但为了让雌性顺利配合雄性的交配,雄性身上的倒刺可以防止雌性在交配完成前就逃跑。
因为猫是一种喜欢独处的动物,交配对于猫来讲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另外,雌性的发情期也并不总是那么明显,这一点我们待会儿会讲到。
从动物的排卵机制上讲,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排卵都像人类这样有着固定的周期模式,以及稳定的排卵机制。
这在猫身上的表现就很明显,因此它们需要一种外界刺激。
猫科动物的在交配过程中需要诱导排卵,由于没有自发的周期排卵机制,因此雄性身上的倒刺会为此带来一种物理层面的机械刺激,帮助雌性完成排卵。
诱导排卵大致过程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排卵机制的作用,排卵发生在卵巢表面,这被称作卵母细胞。
排卵本身是一种无害的“炎症反应”,主要由促黄体激素的激增导致。
随着雌性激素的增加,促黄体激素受体会在成熟的卵泡上表达,这会带来更多的雌二醇。
简单地讲,促黄体激素在卵巢活动中只有24~48小时,由促黄体激素带来的排卵激增能够将卵子持续地从卵泡中释放出来。
促黄体激素对身体的影响
另外这一作用还能将残留的卵泡转化为黄体,进一步产生黄体酮,并为可能的交配活动辅助子宫内膜的准备。
然而在猫科动物身上,由促黄体激素带来的这一过程并不明显,甚至没有自发的类固醇诱导的促黄体激素增加。
所以从这一过程来讲,猫科动物想要受孕并不容易。
因此在猫咪的亲密互动中,公猫倒刺带来的刺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反射诱导的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
所以公猫不仅要完成交配,通常还会与母猫发生多次。
只有当多次交配时,促黄体激素的浪涌才会更大,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如此一来,通过公猫倒刺的刮擦,促黄体激素的激增,以及卵泡开始排卵便能增加受孕机会。
经常舔舐身上的毛发也是一种准备
对于母猫来讲,这也导致它们的发情状态更加“隐蔽”,需要与公猫进行信息素交流才能明确受孕可能的信息。
说到这儿,想必大家也能明白,为什么人类与它们的区别在哪儿了。
正因为人类有着自发排卵机制,并且有着稳定的月经周期,这对繁殖后代来讲至关重要。
但要是从进化和性选择方面来看,人类在完成进化前其实也有倒刺,这在哺乳动物中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人类月经周期的排卵过程
进化过程的丢失与升级科学家过去在人类基因与黑猩猩基因的对比中发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大量DNA,其中就包括倒刺。
研究人员表示,人类自从700万年前与黑猩猩分离后,人类祖先的变化开始愈发不同。
人类与黑猩猩共享大约96%的基因,而在构成人类自身的遗传密码中,人类特有的基因只占据2%不到。
在相关的对比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类缺乏其他动物中存在的510个DNA短片段。
但其中只有1个缺失的DNA片段直接影响了人类基因,绝大多数丢失的DNA破坏了控制基因表达方式。
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足够类似
从这点来看,缺失的DNA片段阻断了在其他动物中抑制脑细胞生长。
换句话说,这是这部分基因片段的不同,才让人类的大脑得到了侧重发育,最终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
除了丢失的这部分基因外,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也可能是人类身上倒刺消失的原因。
雄性猫科动物身上的倒刺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还有一点在于猫科动物之间的交配竞争十分激烈。
对于猫咪来讲,通常母猫不会只与一只公猫进行交配,生殖资源优势带来的选择可以供母猫选择多个公猫,只有最强大的基因才能成为最终受孕的个体。
但对于人类来讲,一夫一妻制使得男性的竞争压力下降,倒刺的表现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为此,人类就不再将重点完全放在如何博取异性青睐,以及后代繁育的活动中。
另外女性的周期性自发排卵也不需要人类通过外界的刺激才能完成排卵工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多“帮助”。
相比之下,男性需要注重的反而是月经周期变化带来的繁殖考验。
一夫一妻制或许是影响人类进化的原因
人类在这部分的进化使得人类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探索周围世界,以及生产制造上,这也是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如此迅速的一个可能。
不过单从这一点来讲,人类的行为机制仍然很复杂,如果只是从繁殖机制和一夫一妻制联系起来,这样的理论显然不具备足够强的说服力。
学习和了解以便更好地照顾它们
或许人类在今天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变化和过程的具体机制和表现,但是现在对于家里养的猫咪来讲,通过对繁殖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一名合格的铲屎官不仅要照顾猫咪的情绪,更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它们正确完成后代繁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