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河微澜

麦盖提县教育局地址(解放前平原县的教育管理机构)(1)

清朝末年,山东省平原县仍设学署(亦称县学、儒学衙),署址在现平原师范学校西北部。内设教谕、训导专官(俗称学老师),掌文庙祭祀,教育、管束全县的童生(秀才)。同时县署(衙门)还设礼房,负责教育方面的普通行政事务,如书院、私塾、丛馆及生员考人,试,节日典礼,迎送官长的礼仪等。

宣统元年(1909年),改学署为劝学所,所址在县城西关淳熙寺(现人民医院处),以知县为监督,设总董(兼劝学员长)1人劝学员8人(一人负责一个区),书记(相当文书)一人。

民国二年(1913年),劝学所改名视学所。不久又复称劝学所,所址迁至城内儒学衙。

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劝学所为教育局,所长为教育局长,局址为城内东门里路南县楼舍(原工业公司处),增设视学1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1人,教育委员5人,事务员4人,录事1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教育局内设一、二两课,县督学兼第一课长,局长兼第二课长,教育委员3人,课员3人,录事2人,分别隶属两课办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将教育局改为第五科,局科工作人员略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初,日军侵占德州后,人员逃散,机构解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抗日志士马毅民由范筑先等推荐,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任命为平原县县长,县政府驻张官店(现属王庙镇),内设教育科,设科长、督学、督导员、指导员各1人。七月,马毅民被汉奸秀捕,在德州被日寇杀害。不久,继任县长将县府迁往槐王庄(现属腰站镇)。秋后日伪扫荡,县府被冲垮,教育科随之解体。同时,日伪在平原城里成立的县公署,也设有教育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九三八年六月和一九三九年秋末,在平原县老五区(腰站镇、张华镇的大部)成立的平原县战委会(半政权半群团性质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和平原县抗日民主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都设有兼管或专管教育的机构或人员。一九四三年秋末,平原县抗日民主办事处内设民教股,配股长1人,干事2人。一九四五年九月,平原县人民政府在老五区成立,后迁至张官店(现属王庙镇),一九四六年人民政府迁到平原县城,内设民教科,配科长1

人,副科长2人,科员3人(1人兼会计)人。一九四八年民、教两科分设,教育科配正副科长各1人,科员3人,会计1人。全县辖七个区,各区设教育助理员1人。

在城东北的张士府、王凤楼一带,一九四〇年初成立的平禹县、同年十月平禹分建后的后的平原县、一九四三年三月平禹合并成立的平原县政府和一九四六年五月平禹分建后成立的平北县办事处(一九四七年七月改为县政府),都设有文教科或教育科,配科长1人,开始配干事2到3人,后配科长1人,干事3人,会计1人。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进一步巩固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部分资料参考《民国续修平原县志》、1993年《平原县志》、《平原文史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