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诗人汪洙在《喜》这首诗里写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就是“他乡遇故知”,身在异乡,遇到自己故乡的人,这是多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

人在自己的故乡长大,认为故乡的一切都是最美的:“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割不断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家乡,距离越远,时间越久,就会越发思念故乡、亲人,就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返回故乡,这就是故乡情结。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3)

1987年的春晚,歌手费翔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故乡的云》,唱出了中华儿女骨肉相连的浓浓亲情 ,也表达了广大海外游子渴望回到故乡的愿望。这首歌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最火爆的流行金曲。歌词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 ,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 ,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4)

同年的10月14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赴大陆探亲的政策,从11月3日开始,台湾数十万退役老兵陆续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返回大陆的故乡,与分别三十余年的家人重逢团聚。

1988年春节的前夕,我伯父、一位抗战时期的台湾老兵,费尽周折,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回家的第一件事,伯父就迫不及待地让我父亲和其他的长辈陪同,来到我爷爷、奶奶的坟前,送礼上香之后,伯父恭恭敬敬地下跪磕头,不管不顾的失声痛哭,抚摸着坟头,不停的埋怨自己回来晚了,没能为他们尽孝送终。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5)

尽管伯父在台北生活了四十多年,那里有他的家、亲人和朋友,尽管当时青岛比台北落后许多,可是,这都没能阻挡伯父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后来,在政策允许后,他定居在青岛,最终留在了自己的故乡。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6)

思乡是刻进国人骨子里的信念,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精心选取了十一首思乡的著名唐诗,还有一首于老先生的《望故乡》,愿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隔绝人们忧伤的乡愁:

我是行健不息,一个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古典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一、《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7)

这首诗无须解释,大家都非常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在我们还不清楚什么是乡愁的时候,李白就把“思乡”的情结,牢牢地刻进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也深深地刻进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游子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禁还是要说,月是故乡明啊!

二、《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8)

路上断绝了行人,戍楼上传来更鼓声,秋夜的边塞上吗,孤雁哀鸣一声声。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这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啊。

兄弟们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也无从得知他们死生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是不能送到,何况这频繁的战乱还无止无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率领叛军引兵南下,攻陷了汴州,西进洛阳,河南、山东地区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有四个弟弟,分别是杜颖、杜观、杜丰、杜占,都分散居住在这一带,而杜甫却颠沛流离在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他备尝艰辛,既忧国难,又怀家愁,在白露节的晚上,杜甫对月抒怀,写下这首凄楚伤感的思乡诗。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9)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出战乱时期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出了杜甫的思乡怀亲之情,由于战事阻隔,杳无音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引起杜甫强烈的担忧,“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表达了杜甫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是一首手足情深之歌,是杜甫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抒写了在兵荒马乱时期,杜甫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关爱、忧虑与思念。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按照习俗,携家带口、呼朋唤友,一起登高赏秋,祈福辟邪。诗佛王维也未能免俗,他写下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0)

王维十七岁时,为了准备应试科举,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在重阳节这天,王维越发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写出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他乡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而王维呢,只身客居异地他乡,他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家乡的山山水水、亲朋好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美好的回忆触发了王维无限的思乡之情和自己不能回家团聚的遗憾。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娓娓道来,写出了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成为了千百年来思乡的第一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之心,极富感染力。

四、《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2)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传统习俗,人们感谢祖先赐予我们的生命、知识、经验和财富,希望获得祖先的保佑、庇护和指引。

重视历史、继承传承、不忘根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中华民族之所以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未中断,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唐朝大诗人杜牧在清明节祭祀之后,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佳作。

五、《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冬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3)

寒冷的冬天,我独自在旅馆里,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心里变得悲伤凄然?故乡的亲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阖家团圆,把酒言欢,欢饮达旦,其乐融融。但是,大诗人高适却在一个旅馆里,独自凄然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高适触景生情,这首诗在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同时,还感慨时光的流逝,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六、《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4)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705年,唐中宗将宋之问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泷州在岭南,属于极其偏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第二年春,宋之问冒险私自逃回洛阳,在途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诗。

宋之问用逐层递进的手法,在交代了背景之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尤其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句,描摹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简洁入微,取得了深远的艺术效果。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5)

七、《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孤单漂泊在青山之外,独自行舟在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加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在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将东升,新年未至,江中的春意已展现。家书已经寄出,会由何处送达?希望北归的大雁,送到洛阳城之边。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6)

北固山是镇江市的三山(另外两山为金山和焦山)名胜之一,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三国时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次”是指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这里指停泊在北固山下。

在一个冬末春初之时,王湾由楚入吴,沿江东下,当客船停泊北固山下的时候,王湾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象,触发了他思乡的情思,写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此诗用语浅显自然,情景交融,短短四联,情真意切地表达出王湾深深的思乡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更是被誉为千古名句。据说,当时的宰相、文学家张说极度欣赏此联,他亲自书写这一条幅,并悬挂于宰相的政事堂上,逢人就夸此联之妙,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7)

八、《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又开始刮起了阵阵秋风,想写信告诉家人我的心事重重。写得匆忙担心还有没想到之处,在信使出发之前再次打开了信封。

身在东都洛阳,官居水部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张籍,是杜甫的头号铁粉,对诗圣迷得不要不要的,当他看到杜甫的“家书抵万金”这一句时,深受感动:亲爱的甫哥,You Raise Me Up(你又鼓励了我啊),张籍一激动,英语都冒出来了。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也得赶快写封信告诉安徽老家的亲人,别让他们担心,也得让他们给我回信,好让我放心。

这首《秋思》,张籍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唯恐家书说不尽,于是封了又拆,拆了再封,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对于家乡亲人们深切、真挚的思念。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8)

这首诗有一个典故,见秋风”: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就思念起家乡吴中的名吃鲜美的鲈鱼脍,他说道:“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舒适,哪能离家千里,为求当官呢?”(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说完,这位老兄很潇洒地撂挑子不干,回老家享受美食了。魏晋的名士风度,由此可见啊。

张籍迷杜甫到什么程度呢?唐朝的冯贽在《云仙散录》中有一个有趣的记载:因为非常迷恋杜甫的诗歌,张籍自己想了一个办法,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抄在纸上,然后一张一张地烧掉,接着把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匙。

有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奇怪,就不解地问道:“老兄,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笑着洋洋得意地说:“我这样吃了甫哥的诗,肚子里就有货,就能写出和甫哥一样的好诗了!”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19)

九、《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照得庭院的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地淋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一轮圆月当空,人人都抬头赏月,不知道这秋日的情思落到了谁家?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0)

王建与张籍齐名,人称“张王乐府”,既然选了张籍的诗,又怎能少了王建的诗呢?

中秋佳节,王建与朋友相聚,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这三个中秋的典型夜景,激发了王建的诗兴,写下了这首中秋佳节望月思亲的佳作。

此诗的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夜画,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十、《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49年(天宝八年),三十四岁的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有一天,他偶然遇到一位熟悉的回京使者,信是来不及写了,就麻烦老弟到了京城,给我家人报个平安吧,让他们放心。

岑参用不加雕琢的朴实语言,道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亲念家的真实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能够使我们感同身受,千百年来,这首诗给岑参涨粉无数。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1)

752年的一天,岑参在西域做判官,在经过赤亭时,发现一个聪明伶俐的回鹘(当地少数民族)放羊娃。他曾在恶劣天气中救过十几个唐朝士兵。

这个孩子的父亲知道岑参的大名,就带着孩子找到岑参,告诉岑参,他家本是书香门第,以前住在漠北草原,后来到了西域,他请求岑参能收这个孩子为义子。

岑参很喜欢这个小孩,他认为西域正需要懂语言的人才,把这个孩子培养一下,做个翻译还是很好的。于是,岑参就收下了这个义子,给他取名为岑鹘。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2)

在岑参的精心栽培下,岑鹘精通汉语、回鹘语,写得一手好诗。后来,岑鹘为大唐培养了很多精通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才。

岑参慧眼识珠,发现、培养了岑鹘这个少数民族人才,为唐朝的边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眼里不仅有自己的小家,更是有超前的祖国大家观念啊!

这个故事就是让人赞誉的典故:赤亭教子。

十一、《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一夜之间,将士们个个眺望故乡。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3)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景色,大漠似雪,月明如霜,这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将士们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蕴藉含蓄地写出了将士们不尽的乡愁。

十二、《望故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4)

1962年,八十四岁高龄的于右任老先生,久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他越发思念家乡,那里有他日夜牵挂的结发妻子和长女,那里有他魂牵梦绕的故居和祖坟,从1949年撤退到台湾,已经过去整整的十三年,老先生是多想回去看一看啊!

可是,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生生地隔绝了两岸,成为老先生永远的痛。

在1962年1月12日的日记里,老先生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962年1月24日,老先生在日记中悄悄地写下了这首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绝唱。

1964年11月10日,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台北的最高处大屯山上,并在顶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于右任半身铜像,了却了老先生登高远眺故土——中国大陆、陕西省三原县的心愿。

表达相思之愁的古诗名句(不知秋思落谁家)(25)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了十二首著名唐诗,抒发了刻进国人骨子里的思乡情结,愿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隔绝人们忧伤的乡愁,愿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不再国有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