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1)

《红楼梦》第12回,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秦可卿去世,震动了宁荣两府;其二,林如海病重,写信来贾府,要女儿林黛玉回一趟姑苏。

这两件事发生在一起,乃是曹雪芹有意为之,对于这一点,第12回末尾脂砚斋的批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此回忽遣黛玉去者,正为下回可儿之文也。若不遣去,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笔写秦,方不脱发。况黛玉乃书中正人,秦为陪客,岂因陪而失正耶?

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2)

问题的争论,出在护送林黛玉千里前往姑苏的人选上——贾母亲自点将,让荣国府琏二爷送林黛玉回家!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不大自在,争乃父女亲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回来。——第12回

读者往往对贾琏没有什么好印象,细数这位琏二爷的“战绩”,可谓不堪入目,尤其是在生活作风方面:先后跟贾家下人之妻多姑娘、鲍二家的有过私情,跟父亲贾赦的小妾们眉来眼去,甚至偶尔兴致上来了,找荣国府长相清秀的小厮来泻火也是常有的事,最后连自家大哥贾珍的小姨子尤二姐,都被他拿捏,偷娶到了花枝巷养着......

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3)

如此猥琐的贾琏,将他跟红楼第一女神林黛玉放在一起,读者们哪能放心?万一林妹妹被贾琏揩油了咋整?

而顺着故事情节,我们看到最后,貌似贾琏并没有对林黛玉有过什么想法,人家贾琏照常护送林黛玉,照常回荣国府,可能在京都到姑苏的路上会有眠花宿柳的举动,但到底未对黛玉动歪心思。

一向好色的贾琏,居然转性了?对于这个现象,一直以来有这么一种说法:林黛玉当时年纪还小,即便容貌出众,也到底是个孩子相,贾琏还不至于对小孩子下手。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严谨。《红楼梦》的时间线很乱,按照书中推导,林黛玉初进贾府,不过五六岁的年纪,但言谈行事十分谨慎稳重,完全是晓事的少女做派,毫无婴孩之气,这是曹雪芹几经删改的疏漏。

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4)

因此,如果纯粹用年龄问题来解释贾琏面对黛玉的心理,显然不够严谨,我们还需要更加详实、准确的论据来进行判断。

贾琏没有对林黛玉动歪心思,最直接的原因是: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又在荣国府住了甚久,渐成自家姊妹,贾琏作为表哥,如何会打自家姊妹的主意?

另外,贾琏的个人偏好也很重要。一一细数与贾琏有染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已为人妇,至少不是黄花大闺女!

多姑娘是多浑虫的老婆,鲍二家的是鲍二的妻子,尤二姐虽然没有嫁过人,但早已失了贞洁,跟宁国府贾珍、贾蓉皆有过不良关系,至少在男女两性的问题上,尤二姐是有过经验的。

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5)

这就不难看出,贾琏的喜好很垂直,他不喜欢纯情少女,而喜欢有韵味的妇人。站在这个角度,林黛玉并不符合贾琏的“狩猎”目标。

最后,我们不妨再来说说:荣国府那么多仆人,贾母为啥巴巴地要让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姑苏呢?千万别觉得史老太君糊涂了,将贾琏这么头“狼”放在黛玉身边,贾母这么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客观来说,荣国府第四代玉字辈子孙中,贾琏的能力已经算是可以的了。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曾提到贾琏,说他:不喜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

也就是说,贾琏在科举方面是没戏了,但人家世俗交际能力强,帮助贾府料理财政、行政、对外交际方面的事,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6)

按理来说,护送林黛玉回家并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琏二爷亲自出马,只需要派个可靠的管家就行了,但贾母指定要贾琏亲自去,这其中是有重要原因的。

一方面,贾母对林黛玉很是宠爱,自然不允许她路上发生任何意外,用外人终究不放心,还得自家人用着可靠;

另一方面,联系后文情节,林黛玉、贾琏回到姑苏之后,林家发生了剧变,林如海病逝,林家除剩下个林黛玉,几乎等于绝户了,这很有可能就是贾母派贾琏前去的第二个原因——帮助料理林如海后事,不可能让还不到十岁的林黛玉处理这一切事宜。

贾母为何叫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家(连自家仆妇都不放过)(7)

甚至很有可能,林如海当初的来信中,就透露出自己寿命将尽的信息,甚至有可能是林如海主动提出要贾家这边来人,以便处理突发情况。

而荣国府这边,如果要派人协助林黛玉处理林家后事,掰着手指头算下来,还真的只有贾琏最适合——贾赦、贾政不可能亲自去,贾珍跟林家亲戚关系隔得远,贾宝玉还是孩子,左算又算,只有贾琏阅历丰富,又有一定的管家经验,他来协助处理是最合适的。

由此看来,曹雪芹深通“文学接受论”,故意不将具体情节讲清楚,只留下些微细节,给读者充分的参与权,自行去想象、补充故事情节,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