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田樱

“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 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出它的—湾—角,来代表它那全流。” (注1 )徐志摩在他的散文集《巴黎的鳞爪》中《罗曼曼兰》一文中,这段精彩的话语,描绘了罗曼·罗兰一生走过的历程。

摩洛哥圣罗兰故居(追寻大河罗曼罗兰故居踏访)(1)

罗曼·罗兰确是一条令人追寻的大河,—条波澜 壮阔,曲折向前,气象万千的大河!

摩洛哥圣罗兰故居(追寻大河罗曼罗兰故居踏访)(2)

我曾先后到过罗曼·罗兰的巴黎、日内瓦和克拉姆西的故居,追寻这条大河,留下了片片回忆。

那是一个春日,来到巴黎。在市中心的蒙帕尔那斯的林荫大道旁,一所旧的五层楼上,有两间胡桃硬壳似的小房间。走进屋内,隔窗望去,修道院的花园呈现眼前,春花香气袭来,沁人心脾,楼下是喧闹的街市,车子疾驶而过,车声隆隆,震得桌子上的玻璃杯叮当作响。陪同的友人告诉我,当年这座小楼的主人是终年在故纸中的中年学者,他身材瘦削,脸色灰白,鬓角略现皱纹,他学识渊博,爱思考问题,与人谈话时手也不停地挥,他就是罗曼·罗兰。早年,他还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给他最敬重的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信求教,他奇迹般收到了托尔斯泰用法文写的长达38页的回信。于是,托尔斯泰式的人道主义成了他创作的源泉、道德威望的基石,他厌恶法国当时沉闷的空气,大声疾呼:“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把自由的空气放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 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写了三部他心目中“英雄” 的传记《贝多芬传》、《米开郎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并写了十个剧本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前八卷。他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包含着罗曼·罗兰对世界和人生长期思索的思想成果,它象一支用语言组成的交响乐,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有人称它为“我们社会的一个横剖面” ;也有人看出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是集瓦格纳、贝多芬、托尔斯泰、莫扎特等人物于一身来塑造的,这部小说终于使罗曼·罗兰这条涓涓溪水,汇成了一条大河,1915年,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罗兰具有异常开阔的文化视野,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概括为“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一生为争取人类的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摩洛哥圣罗兰故居(追寻大河罗曼罗兰故居踏访)(3)

追寻这条大河,人们会看到在这条大河上,矗立着一位不朽的反法斯战士。正如徐志摩所说“罗兰永远是一个不仆的英雄。” (注2 )从第一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余年里,罗曼·罗兰“隐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他居住在一幢白色的二楼,园中鲜花开放,门前几株高大的树,给人以幽静而清新之感。他在这里一直用笔投入战斗,并参与国际和平事业中活动。1932年8月,他出席了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法西斯就是战争!”他在大会上宣读了他的发言稿,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会后他以“反对法西斯斗争援助委员会” 的名义,散发了成千上万的传单。于是,在柏林大街上出现了写着“消灭褐色瘟疫!” 落款罗曼·罗兰的传单。因为当时纳粹党徒穿的是褐色衬衣,所以被称为“褐色瘟疫” 。为此,纳粹党徒气得暴跳如雷,但慑于罗曼·罗兰的威望,采取了狡猾的办法,企图用“歌德勋章”拉拢他,但都被罗曼·罗兰断然拒绝。1933年,纳粹一手制造了“国会纵火案”,罗曼·罗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入了营救季米特洛夫的斗争。纳粹分子变本加厉地对他进行迫害,销毁他的著作,并在集中营里作为“罪恶书籍” 展览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此,罗曼·罗兰坚定地说:“面对希特勤主义,面对践踏人类的暴君们,约翰·克利斯朵夫将永远高举反抗的拳头!”1935年,罗曼·罗兰第一次访问了苏联,会见了斯大林和高尔基,发表了《战斗十五年》和《以革命争取和平》两本论文集,撰文评价知识分子在争取民主和反战中的作用。

岁月留香。到罗曼·罗兰出生地克拉姆西,更加感受到罗曼·罗兰这条波澜壮阔,曲折向前,气象万千大河的雄姿。这座位于法国中部,是勃艮第地区一座普通的中世纪小城。古老的尼淮内运河穿镇而过,静静地流向远方。现在这里有一座罗兰博物馆,是在罗兰旧居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栋仅有两层的楼房,从前一半是医院,一半是罗兰家的祖宅。1866年1月29日,在这里的老屋里,诞生了一个孱弱的婴儿,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家罗曼·罗兰。接着,其旁边一座楼,便是罗曼罗兰文化中心,这里摆放着罗兰的遗物,包括他弹过的钢琴、各种译本的著作,以及1931年同甘地在瑞士家 中的合影照片等。

摩洛哥圣罗兰故居(追寻大河罗曼罗兰故居踏访)(4)

游鸟恋旧林,人到晚年的罗曼·罗兰于1938年 5月又回到距他生只有出几公里的维兹莱镇,他在那里购得了一幢小楼作为永久性的住所。不久,“褐色瘟疫”出现在他的家门口,他被监视、迫害。他的著作被焚毁,他的作品禁止被作为教材或读物。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写作,先后写了回忆录《内心旅程》、《环游世界》和《贝吉传》等。1944年11月7日,在他逝世前两个月还抱病让人搀扶着,乘车到苏联大使馆庆贺十月革命,祝贺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罗曼·罗兰在战争期间写了27卷日记,记载着罗曼·罗兰的良心、信仰和自我牺牲精神,它反映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公式:人类首要职责,就是要永远忠于“自我”,直到完全作出自我牺牲。在罗曼·罗兰永远栖息的地方,墓园静静卧在小村的教堂旁边。墓园的正面,是一条以罗曼·罗兰的名字命名的大道,两旁排满了粗壮的栗树,生机勃勃。围墙的入口处用法文写着“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此安息”。 罗曼·罗兰墓静静卧在教堂一侧的墙脚下。一块简朴的水泥墓石,竖立在青草与玫瑰之间。上面浅浅地刻着三行字:罗曼·罗兰和他的妻子玛丽。

摩洛哥圣罗兰故居(追寻大河罗曼罗兰故居踏访)(5)

追寻大河,缅怀罗曼·罗兰,记起他在《与过去告别》一文中所写的:“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

摩洛哥圣罗兰故居(追寻大河罗曼罗兰故居踏访)(6)

在那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

罗曼·罗兰,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一条值得追寻的大河!

作者简介: 田俊明,笔名:田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末了副刊签约作家。

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壹点号 静静的顿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