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1)

2/

11

78岁的邱亨铭,12岁开始接触大漆,从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退休后,就在仓山区建新镇洪塘古街上创办了明德工艺厂。没有特制的门面,作坊式的工作间简朴老旧,看起来全无野心,更像是为老有所乐安放在这里的一项爱好。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2)

3/

11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明德工艺厂与日本漆艺世家长期合作,日本商人找到了会做“金虫”的邱师傅。“金虫”的制作属于漆艺的后期工序,它的神奇在于虫状花纹的形成。这种纹样并非手绘,颇有些创意。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3)

4/

11

“那时欧美的订单量很大,以化学漆为主,做起来很轻松,日本的订单量虽然不大,但对工艺要求比较高,他们对大漆很了解。”邱师傅以高超的金虫彰髹技法,做出了让日本工匠赞不绝口的作品。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4)

5/

11

“在木坯或漆胎上先刷一道漆,这道漆既是底色,还可粘住均匀撒上的稻谷粒。待漆干透,刮去谷粒,器具面上就形成了虫形凹凸,然后覆金箔或银箔,再上漆,再打磨。工序反复进行数道,‘金虫’就出现了。”邱师傅说。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5)

6/

11

对于“金虫”的制作技艺,邱师傅从不保密,只要有人问起,他就会详细告知。在他心中,有比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事情。这不,徒弟正把师傅制作的过程拍下来,留着一遍遍温习呢。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6)

7/

11

“磨比较重要,”邱师傅平静地说,“一层一层安排图案出来,(漆面图案)好不好看就在于磨得好不好。磨得好,图案就好看。”一件漆艺成品最起码要经过25道工序。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7)

8/

11

大漆一层覆盖住一层,每一层都要等它在光阴中凝固,中间还要一次次地进行手工打磨:粗磨,清洗,细磨,再清洗……色彩的答案有时要经过数月才会呈现。这样的“缓慢”固然是由大漆的特性所决定的,其实也是漆艺匠人的选择。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8)

9/

11

“做坯,刮灰,砂平,再刮灰,这个要做二三遍,然后用水磨平。之后再上漆,一般要上好几道,中间还要补灰,补完了再磨,磨完再上褪光漆。如果要做花纹效果、作画,还要再加三四道工序。”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9)

10/

11

数十道工序走下来,漆艺品是不是就算完成了呢?邱师傅说:“还要再等三个月到六个月。因为大漆刚做出来的时候颜色不是最好看的,要等上一段时间,等颜色‘开’起来。”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少见的漆艺技法(大漆匠人邱亨铭)(10)

11/

11

至于这“开”,是像花朵绽放那样,还是像雪霁云散那般,邱师傅没有说,但时间知道,大漆知道,用心去看漆艺的人们也终将知道。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