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尚未完全结束,种族隔离依然存在,电影《绿皮书》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是由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在2018年的电影界似乎也成了一匹黑马,获得了很多奖项。如此成功的一部电影,却是在饱受争议的背景下完成的。因为这部作品被主角的家人在真实性上产生了质疑,从而引起了谢利家人的不满,在这样的质疑声下,导演完成了这部作品。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1)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夜总会工作的托尼因为夜总会的装修而失业,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一个黑人钢琴界唐.谢利那里做司机的工作,钢琴家全国演出,谢利随行,在二人的慢慢交流,共同生活两个月的情况下,托尼由刚开始歧视黑人,逐渐和谢利化解矛盾,拨开云雾见月明,最后成为了好朋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有多次矛盾冲突,将剧情推进,在多次的冲突中,谢利和托尼的感情逐渐变得好起来,托尼也逐渐了解明白了谢利的痛苦,作为美国第一个黑人钢琴家,弹奏着白人的音乐,为白人消遣,又被歧视的痛苦。

单线结构,将故事的线索逐渐推进

好莱坞的电影好像从不在叙事结构上下功夫,这也似乎是电影的高明之处,几乎都是单线结构,从一种平铺直叙的角度,将故事展现地淋漓尽致,将主题从多处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

同样《绿皮书》这部作品也是以单线结构叙事的。

角度新颖,主人公由此及彼,逐渐突破歧视的藩篱

故事的开头是以托尼的角度展开,托尼起初是在一家夜总会工作,是一家夜总会的保镖,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种族歧视的人。他将黑人修理工用过的杯子丢进垃圾桶。但是因为夜总会的装修,托尼失去了夜总会的工作,不得不待业在家。在朋友的介绍下,参加了一个黑人钢琴家的面试,黑人钢琴家亟需一个司机来保障其巡回演出的成功,托尼亟需一份工作来保障其家人的正常生活。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2)

虽然托尼在骨子里是歧视黑人的,但是迫于生计,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份收益颇丰的工作,也因为这份工作,他逐渐从人种歧视中走出来。

因为托尼与生俱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谢利正式聘用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兼佣人,可能也是因为歧视的原因,托尼没有接受谢利帮他擦皮鞋,整理西装的要求,但是仍旧接受了这份工作,也开始了他对黑人态度的改观。

作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黑人谢利,二是白人托尼,两个人物的角度。谢利是种"神奇黑人"的角色,他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教养,虽然是黑人,但是让人看起来总是彬彬有礼,是一个优雅的绅士,他对托尼的很多不文明,甚至是脱离他价值观的行为,总是纠正,细节描写也比较突出,像是托尼在荒郊野外上厕所,谢利就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托尼在超市门口捡到了一块好看的石头,被谢利发现以后让他还回去;托尼乱扔来及被谢利要求捡回来等等。谢利似乎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将托尼的这些小毛病改正过来。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3)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改变了托尼种族歧视的问题。

在一次次谢利被歧视而发生各种矛盾的过程中,托尼似乎总想用在夜总会学到的暴力甚至是金钱的问题来解决,但是并不是次次都奏效。谢利在酒吧被白人歧视,托尼救他于水火之中,但是,他再次被警察歧视,托尼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谢利和他被关进了拘留所,为了保障第二天顺利演出,他不得不给肯尼迪打电话,释放了二人。一次次的种族歧视逐渐将剧情推向高潮,谢利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托尼。在最后一次演出中,谢利再次被歧视,黑人不能进这个餐厅吃饭,即使是他们花重金请来的大师亦是如此,这一次,托尼并每有接受餐厅老板的贿赂,他和谢利一样,要保持尊严。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4)

谢利用一次次行动向人证明了自己虽然被歧视,但依旧要保持尊严。

托尼也逐渐从歧视中走出来,一次误会彻底化解了二人的关系。

托尼认为他比谢利更像黑人,自己可以随便吃炸鸡喝啤酒,自己过着贫穷的生活,而谢利生活在这样的上流社会,根本不知道民生疾苦,他不懂得和他一样的黑人的生活窘境,而托尼却懂得。

但是谢利这一次说出了真心话,自己虽然有惊人的天赋,是作为第一个黑人进入音乐学院,学的古典音乐,但是白人却认为黑人不配学白人音乐,不配演奏白人音乐。他虽然有一身才华,但仍旧被歧视,虽然不像其他黑人一样不愁吃穿,但是仍旧要为白人工作,自己就像一个优伶,要供白人消遣。他是一个夹在黑人和白人中间的尴尬人群,比黑人的境遇更加尴尬。

但是他仍旧要有自己应有的尊严,要让别人看得起,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谢利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托尼。

单线结构,按照时间和地点的线索展开

像其他的好莱坞电影一样,作品延续的是单线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展开是从托尼失业—参加面试—成为司机—在演出路上的经历展开,这个结构不像是双线结构一样有多重角度,也不像网状结构一样繁琐,但是对于线索的发展却更加清晰明了。

这个电影按照单线线索展开,由托尼的生存困境作为开篇,引出托尼在骨子里的种族歧视,但是经济压力要大于自己的心理歧视,所以似乎是被迫给黑人打工。

通过谢利演出时间和地点顺序展开叙事,没到一个地方,他们总能遇到歧视的现象。

他们到的第一个被歧视的地方是路易斯维尔,当车子到谢利住的地方的时候,这里没有他作为一个大钢琴家所应有的待遇而是让他住在黑人区,似乎像一个贫民窟的地方,当然,谢利也没有抱怨,但是当他去一个当地酒吧的时候,却被一些白人歧视,这是托尼第一次解救他,以暴制暴的方式,将谢利救了出来。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5)

黑人上厕所却要去门外一个特别简陋的地方,托尼当然要维持自己的尊严,宁愿回去上厕所再回来也不愿别人那么羞辱他。服装店也限制黑人买衣服。

再一次被歧视是在佐治亚州梅肯,谢利再一次被歧视,警察甚至让他光着身子,羞辱他,这次托尼依旧是以金钱贿赂的方式,但是这里二人已经有了友情的影子,托尼被谢利误会。

第三次被歧视是下大雨,警察要谢利下车看身份证,托尼看不惯打了警察,试图以暴力的方式再次侥幸,但是却进了拘留所。谢利也为了确保演出成功给总统肯尼迪打了电话,给他们解围。

这里他和托尼再一次矛盾,再一次化解,他不觉得托尼这样做是对的,托尼则狡辩是为了保护他,不想让他被歧视,这里可以看出,托尼已经不再歧视黑人,他自己突破了歧视的藩篱已经和谢利成为了朋友,看到他被歧视,自己也会挺身而出,虽然那不是什么正确的方式。

"我这么多年几乎每天都要忍受那样的话,至少一个晚上你是应该受得了的"

"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个人,而富有的白人让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感到高雅。但是当我走下那舞台,对于他们来说,我又变成了一个黑人。因为这就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受苦,因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接受,因为我并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那么托尼,告诉我,我到底是谁"。

作为一个黑人,自己住在城堡里,有优渥的生活,但是却不被自己的同胞接受。生活在白人周围,自己只能成为白人娱乐的对象,在舞台上是一个钢琴家,到了舞台下,依旧是个黑人,这种不黑不白的生活,正是谢利的生存困境。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6)

最后一次被歧视的情节,是谢利对被歧视生活的一种反抗,我不会再逆来顺受,我是有尊严的,不让他进餐厅吃饭,他就放弃这次演出。人最重要的不就是尊严吗?

通过单线叙述,条理清晰阐明了谢利的生存困境,一个才子,一个绅士却因为自己的种族被歧视,但是人终究是要有尊严的活着的。

主题鲜明,突破种族歧视的背后是尊严是友谊

角色互换的效果

其实这部电影的角度是新颖的,其新颖之处就在于黑人和白人角色的互换。

谢利因为自己钢琴天赋生活优渥,托尼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而贫困潦倒,这样的互换使得二人成为了雇主关系,这样也更能让人看到谢利真实的生活。

他不是人们眼中至高无上,生活在富人区,住的是别墅,吃的是豪华套餐。一个细节是,在他们车子半路出现问题的时候,谢利背后是那些贫困的黑人,他们在炎炎烈日下依旧辛勤劳动,而谢利确实西服领带,穿着华丽,并且身边还有个白人司机,所有的贫苦黑人都停下来看这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黑人。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7)

这从托尼的角度看亦是如此,所以托尼说自己更像一个黑人。

经过谢利的话,他也看到了谢利的生存困境,一个不被黑人接受,却被白人歧视的优质黑人。

这个角色的互换,进一步看到了在上世纪60年代,黑人的境遇,即使生活优渥,种族歧视的根却已经被深扎了。

托尼也更能感受到谢利,即使是个富人,却仍旧被白人,甚至是比较贫穷的白人的歧视。

白人的视角呈现黑人历史,也是这个电影的亮点

突破种族歧视的愿望和友谊的实现

在剧中绿皮书仿佛只出现了两到三次,会有人认为这并没有凸显这个绿皮书的效果,但是代之一绿皮书的却是那辆蓝绿色的汽车,汽车具有移动性,给人一种希望,那就是人人平等的愿望,并不像这本绿皮书一样是生硬不变的,是可以移动的,说明,突破种族歧视的状况也马上要到来。

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白人视角中的黑人生活)(8)

这个汽车便是"绿皮书",谢利和其他黑人的曙光终究是要到来的。

还有一个主题,便是托尼和谢利突破种族歧视而获得友谊。双方在矛盾冲突和谢利的一次次困境中认识到了双方并渐渐理解,由最初的雇佣关系而成为朋友关系,也表明了黑人和白人最终也会像谢利和托尼一样,突破种族限制成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