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1)

9、桃花源记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 穷: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好像。

若:好像。 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行:行走

复:又。

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讯:消息。

问讯:询问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

叹惋:感叹。(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

惋,惊讶。 停:住。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拜访。 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所 动词=名词)

志:做标记。 向:原来的。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实现。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

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10、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思考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2)

10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他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西行: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下见:向下

下彻:向下

西南而望:向西南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流行

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样交错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12.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

近:名用作动词,靠近。

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指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

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布:

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允许、准许。

7.清:

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

今义:清晰,清净等。

8.以为:

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

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 副词,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

助动词,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 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跟随。(隶而从者)

3.清: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 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

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动词,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

动词,看见。(明灭可见)

6.游:动词,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词,游览。(同游者)

7.环:名词,玉环。(如鸣佩环)

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虚词用法

1. 为: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

动词,成为。(为岩)

而: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以: 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介词,用把。(全石以为底)

特殊句式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主谓倒装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宾语前置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状语后置

4.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5.心乐之。(省略主语“我”)

2.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骨

3.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之为乐

字音字形: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参cēn差cī

往来翕xī忽

斗dǒu折蛇行

悄qiǎo怆chuàng

古今异义:

【小生】

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而)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解词:

篁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如佩环鸣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摇动,连结,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俶尔:忽然

佁然:愣住的样子

知识点汇总

一、注音

篁( huáng ) 佩( pèi ) 洌( liè

坻( chí ) 屿( ) 佁(

翕() 邃( suì ) 寥( liáo

俶( chù ) 怆( chuàng ) 嵁( kā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小潭 见: 看见

(2)隔篁竹 簧竹:成林的竹子

(3)如鸣佩环 鸣:使……发出声音;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4)心乐: 以……为乐

(5)水清洌 尤:格外

(6)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动词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覆盖 络:缠绕

(8)参差披拂 参差: 高低不平

(9)日光下澈,影石上 下:向下照射;澈:穿过,透过;布:照映、分布。

(10)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11)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12)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三、填空

1、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2、《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案: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五、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 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特点:清、澄。写法: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好处: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与游者相乐”。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9、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案: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进行赏析?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3、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描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4、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乐、悲(由乐到悲)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5、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3)

11、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一、生字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箬(ruò)篷 诎(qū) 高可二黍(shǔ)许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执 (zhí)  不属(shǔ) 舟尾横卧一楫(jí)椎(zhuĪ)髻(jì) 葵(kuí) 扇

启壬(rén) 戌(xū)

【解读通假】通假字,应该是同学们最头痛的,因为不知道古人会写什么“错别字”,严谨的小伙伴们可不要学他们哦。通假字的由来不可考究,其实同学们只要有时代感就能理解,古代人子避父讳,臣避君讳,说白了就是晚辈或职位低的要尊重长辈或领导,不能直呼姓名,所以写的时候就有改动,这个细节可是可以考究的哦。虽然有点封建意味,但是尊敬师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小坏也是老师确实你们的大朋友哦。遇到通假宽容待之,仔细审之哦。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话说微词】小伙伴们都能宽容小坏的语言风格,当然也能够理解古人了。能够认识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的小伙伴们自然是学贯古今,聪明伶俐啦,这就是语言风格的问题,这里小坏说微词,就是说阅读从字词,而至句子、段落。要洞悉古人的思维当然还要从适应他们的说话习惯开始,不断的积累,才能读懂啦。

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 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

【文章解剖】画龙画虎难画骨,文章的结构模式、方法运用、名句解析当然是对文章的一种解剖,这种解剖一看行文骨架,二对文章深入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文章深一步的认识。

五、 文章结构模式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

六、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七、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八、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九、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答: 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点睛之笔】点睛之妙,小坏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小坏教学中一般就给大家留白,磅礴的气势引自哪里,不绝的赞叹来自哪里,我们暂且不去追究,扣上书本来听一听内心的诉说与感受。小小果核暗含天地,短短一文纵观古今。

十、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2.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3、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4、“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5、作者魏学洢,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7、说明对象是核舟。

十一、概括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用具体作品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十二、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4)

12、《诗经》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芼māo 萋qī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未唏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 逑:配偶。

(2)寤寐思服 思服:思念。

(3)左右芼之 芼:挑选。

(4)宛在水中央 宛:仿佛、好像。

(5)道阻且长 阻:艰险。

(6)白露未已 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关雎、蒹葭》重点字词整理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5)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词语解释:

【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推究。

【致知】

求知,得到知识。致,获得。

【正心】

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

整齐家政。使家庭整齐有序。

【治国】

使社会秩序安定。治,社会秩序安定。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安定。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世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课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自然科学】

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

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一帆风顺】

船挂满帆,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诚意】

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抽象】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诚意】

使心地诚恳。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字词归类

(1)读一读写一写

朱熹:(xī) 彷徨(pang huáng) 肇(zhào)诺(nuò)

(2)多音字

量【(liáng)测量 (liàng)数量】 埋【(mái)埋没 (mán)埋怨】

(3)释义

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诚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正心:心要端正。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知识清单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3)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于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6)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垂挂

⑥海运:大海动荡。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怪:怪异的事情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⑪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⑫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

⑬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⑭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⑮苍苍:深蓝色。

⑯极:尽。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作者作品】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译文】

【课文理解】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6.默写重点句子

(1)本文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云

(2)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7)

22、《礼记》二则

通假字

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选贤能(“与”同“举”,选拨)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男有分,女有(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还。)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一词多义

亲 1、不独其亲(动词,以……为亲)

2、不独亲其(名词,父母)

其 1、不知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

2、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

子 1、不独其子(动词,以……为子)

2、不独子其(名词,子女)

修 1、讲信睦(动词,培养)

2、盖简桃核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

分 1、男有,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

2、舟首尾长约八有奇(量词,长度单位)

词类活用

使有所终,有所用,有所长(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状,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文言句式

此之谓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

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虽有嘉肴 知识点

一、注音

嘉肴(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 肴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旨: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长:促进 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jǔ能 睦mù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

点拨:注意多音字“与”“分”“恶”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2)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 恶:憎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作:兴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解释为:选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点拨:重点理解“与”“信”“修”等词语。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点拨:重点理解“亲”(第-个“亲”意思足“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归。

点拨:重点理解“分”“归”等词语。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点拨:重点理解“恶”“弃”等词语。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点拨:重点理解“兴”“乱”“贼”“作”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大道之行也》一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这部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其中“礼运”部分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人名)答问的着作。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8)

23 马 说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xiàng马 祗zhǐ 骈pián死

槽枥lì 不外见xiàn

点拨:“相”是多音字,“见”是通假字。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柢: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5)执策而临之 执:拿。 临:面对。

(6)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吃。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 解释为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解释为表现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解释为表示疑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用原文填空并翻译。

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饲马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9)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重点(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精华版)(10)

卖炭翁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