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八则(论语第四篇里仁)(1)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李泽厚】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定会有人来亲近。”

【钱 穆】先生说 :“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

【夜辰心得】

这话听起来很美好,“德不孤,必有邻”,难道是真的吗?乱世之时,人们的体验却是有德者寂寞,往往一个人受冷遇、遭排挤、被打击,不得不苦苦承受和支撑着,甚至开始怀疑这样的坚守是否正确?古往今来,这样的时代不少,可这样的时代下的坚守者亦有之。

蕅益大师对这话的批注是:“千里比肩,百世接踵。”说得好,说得妙。德不孤,必有邻。邻在哪里?千里如比肩,有德者看似一个人在那里坚守,可同样有许多的德者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犹如漆黑夜空里的满天星。何为百世接踵?跨越时空的纵深,即使相隔百世,有德者亦相聚在一起,神交如此。是啊!就拿这部《论语》来说,孔夫子2500年前的语录,直到如今,即便如我等凡夫俗子,虽不解其深意,但仍视为瑰宝,孜孜不倦地学习,向有德者看齐致敬。这不正是“德不孤,必有邻”吗?

没学《论语》之前,一直觉得这种经典现在估计很少人看、很少人学,学了之后发现,一下子视野里涌现出一片,犹如磁石一般,周边铁质的物质纷纷有了感应、吸引过来。“德不孤,必有邻”,套用这个原理,那就是“学不孤,必有邻”。我觉得,开德眼,则所见有德之人众多;开学眼,则所见勤学之人众多;开钱眼,则所见有钱之人众多。延伸一点说,我们看见什么,往往是因为心里装着什么。

如今网络发达,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个事件,只要表明心意,即会有无数志同道合者聚集而来,正所谓“惺惺相惜”。

“德不孤,必有邻”,话虽如此,可如果邻在千里、相隔万世,此时此地虽一人,亦当坚守。求仁之人,修德之人,取义之人,本是志在于此、心甘情愿,虽一人,亦独行,自己选择的路自当走下去,何惧于孤独、寂寞、冷!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八则(论语第四篇里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