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晓音同志编著的纪念建军90周年诗书集中,收录了萧劲光大将《八五抒怀》一诗,不禁让我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萧老的《八五抒怀》全诗如下:

八十五岁不等闲,

春光依旧在眼前。

堪笑白发似瑞雪,

常怀丹心祝丰年。

阅世已阅险中险,

识人又识天外天。

几番潮涌心底事,

犹自神驰浪里船。

20年前看到萧老这首诗,当即被蕴含其中的乐观豪迈与练达睿智所吸引,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风亮节让我震撼。20年后再读这首诗,更觉得意境高远,哲理深刻,耐人寻味。

萧劲光大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通音律,精乐器,能歌善舞。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在他心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解读萧诗内涵,大将之风跃然纸上。曾经两次身处逆境仍不坠青云之志,更没有松懈为党为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精神,85岁时仍然乐观豁达,心潮逐浪,为神州大地春光无限而深情吟咏。“阅世已阅险中险,识人又识天外天”两句,既是他叱咤风云、出生入死经历的真实写照,又是他身处逆境、感受世态炎凉的高度概括,读来使人不由得想到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当然,两者的政治抱负、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不可同日而语。即使用唐王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诗句形容萧劲光大将对革命的忠贞,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20年前,我之所以能读到萧劲光大将这首抒怀诗,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1996年冬,原北疆军区副政委葛明旺将军在301医院查体。葛明旺是12岁从安徽金寨参加红军的长征战士,又是我在新疆军区当秘书时的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离休后在乌鲁木齐一家干休所定居。得知老首长住院,我当天下午即赶到301探视。交谈中老首长告诉我,现在老同志很重视自我保健,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有人保过了头,把积蓄大都花在买保健品上,结果收效的不多,上当的不少,有几个人还为花钱买保健品搞得儿女反目,家庭不和。我听后甚为感慨,便同老首长聊起离退休干部如何安度晚年的问题。

我们两个都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离退休后,不能当等钱等吃等病等死的“四等”干部,也不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要放得下过去,看得惯现在,寄希望于未来。临别时老首长问我,北京老同志有什么养生保健方面的好经验,我一时回答不上来,便把自己平时琢磨的六句顺口溜说给老首长听,老首长听完连声说好。这六句话是:“心底宽厚,遇事莫怒。少荤多素,坚持走路。劳逸适度,不胖不瘦。”应老首长的要求,我答应把这几句顺口溜请书法家卢中南同志写出来给他寄去。同时建议他请谭友林政委把曹操的《龟虽寿》写成条幅,悬于厅堂,慢慢从中体味曹孟德的旷达人生和暮年胸襟。

1997年底,我结束西沙永兴岛部队调研工作返京,于元旦前探望我的另一位老首长——原兰州军区政委、开国将军谭友林,表达对老首长的敬意并期望他健康长寿。那一年老将军虽八十又二,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声如洪钟,对西沙群岛的防卫设施十分关心,希望把西沙群岛建设成保卫南海的桥头堡。我就所了解的情况向首长作了简要汇报,随后老首长说,葛明旺同志把他书写的《龟虽寿》拿回去后,又有几个老同志打电话也向他要这幅字。

谭友林先后在乌鲁木齐军区和兰州军区担任过政委,1985年百万大裁军卸职回京,一直随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练习书法。经过十多年的研修,在勤奋与悟性的催化下,隶书已自成一家。临池挥毫酣畅淋漓,纸上走笔气韵流畅,而60年戎马生涯的豪气血性又于不知不觉中灌注毫端,使谭友林将军的隶书笔力苍劲,风格雄健,登门求墨者络绎不绝。

谭老快人快语,不等我开口,便指着家里的一个海龟标本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鳖,连曹操也知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看来老同志还得向曹操学习呢!世上哪里有“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的人。我们倒是应该像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养生保健上过多地花钱花精力不见得能长寿。

我接过老将军的话说,曹操虽然只活了66岁,但其治军主政皆能,文韬武略兼备,不仅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而且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连鲁迅也褒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老首长一边点头同意我的看法,一边打开旁边的书柜,从隔板上取出一幅卷轴展现在书案上让我欣赏。我蓦然一看,是谭友林将军敬录的萧劲光大将的《八五抒怀》。看着看着不由得读出声来。

谭政委见我对萧劲光大将这首诗十分喜爱,神情黯然地说:萧老过完85岁生日不长时间发病住院,我去医院探视时,他向我说到这首诗,我回来后经常默诵默写,这是我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幅,你拿回去作个留念吧!我双手接过卷轴,深感受之有愧,却之不恭,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回到办公室,我专门查阅了萧劲光大将的详细资料,这才对萧老《八五抒怀》的诗意有了新的理解。2006年5月,谭友林将军以92岁高龄辞世,我相信老首长也是萧劲光大将抒怀诗的受益者吧!

意气风发诗(诗中自有大将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