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名80后。
回忆小时候,笔者第一首喜欢上的歌,是圣斗士星矢的主题曲《ペガサス幻想》(天马座的幻想),那时候笔者也就是三岁左右的光景,还住在奶奶家老城区的平房里。
那时候,哪里会对摇滚乐、流行乐有概念,但是却被这首歌曲激昂的旋律和情感饱满的演唱所吸引。
后来,年纪大些了,时常在家里的大录音机上听家里大人放着磁带里的港台流行歌曲,记得家里有罗大佑的、李宗盛的、张国荣的、还有四大天王的。这只是现在回想起来还能记得的。
在后来,随着年纪慢慢长大,也开始认识歌手、歌星,也开始学着唱流行歌。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是从武侠连续剧上学周华健和任贤齐的歌,再后来,就到了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时代了。
笔者,和笔者那帮一起出生在80后的中年人们十分幸运的在成长的岁月里沐浴了那个时代的光芒。
尚记得在笔者在读初中的时候,笔者年轻的音乐老师走进课堂看了看手中的教材,便把教材掷在课桌上,对着笔者这一帮孩子说道:“这些老掉牙的歌,咱们不学了,今天咱们学这首歌。”然后音乐老师便在黑板上抄下了《白桦林》的曲谱和歌词。后来,我们又在课堂上学了王力宏的《唯一》、孙燕姿的《风筝》、周杰伦的《星晴》、五月天的《温柔》等等等等。
絮絮叨叨的回忆了童年往事,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歌现在依然在笔者播放器的歌单里。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那时的歌坛,不仅仅有这些年轻的有才华有天赋的歌手,其实在那时的歌坛里,把这些歌手高高托举起的是那些作词人、作曲人、制作人和唱片公司。
作词人和作曲人的创作生命里要比歌手更加的坚韧与深厚,比如一名作词人、作曲人可以陪伴好多位歌手的演唱生涯。
像是林夕老师,从他出道至今一共写了4000多首歌词,他的词陪被数代歌手演唱,也陪伴着无数歌手走上歌手的巅峰,像是大家最为熟知的张国荣、黄耀明、陈奕迅、王菲、杨千嬅。
而作曲人陈小霞老师更是从1981年出道,其演唱过陈小霞老师作品的歌手更有张国荣、张信哲、陈奕迅、王菲、莫文蔚、梁咏琪、张惠妹、杨千嬅、刘若英、张惠妹、田馥甄、林宥嘉等等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更有《成全》、《十年》、《可不可以不勇敢》、《魔鬼中的天使》、《残酷月光》等等。
像林夕与陈小霞老师这样的乐坛重量级词曲创作人在那过去的时光中结伴出现了一群人,罗大佑、李宗盛、李焯雄、姚若龙、黄伟文、李偲菘、李伟菘、高晓松、方文山等等等等,数不胜数,当然鉴于笔者积累有限,上述列出的老师们也只是笔者喜欢的。
然后由歌手、作词人、作曲人、乐手等等工作人员一起倾力打造的金曲与专辑便会被送进唱片行,被人们买回家,去聆听歌中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由于有优质的作词人和作曲人的陪伴,歌手在他们身上吸收到很多养料,这些养料可让歌手更懂得这首歌曲的内涵,从而可以唱的更动人心。
在那个年代,歌手也不满足于只是唱歌,或许不是每一位歌手都可以作曲或是写词,但是他们了解自己想要用歌声或者说专辑表达的概念、观点、思想以及态度。
那时候歌手以及作词人、作曲人、制作人追求的是什么?
打榜和拿奖。
记得那时候港澳台和内地有着许多的音乐排行榜和各类乐坛颁奖盛典,有优秀的歌曲和专辑才可以屹立在榜单巅峰、囊括乐坛中的各个大奖。
在这个追求的鞭策下,所有的从业者无论歌手、作词人、作曲人在创作上精益求精,而且有这个大环境,从业者间相互的竞争也让他们在碰撞中迸发出更耀眼的火花。
现在呢?
那些华语乐坛的榜单几乎消失了,那些颁奖典礼,也只剩下台湾金曲奖勉强支撑局面。
曾经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在失去了养料丰富的土壤后,也渐渐枯萎。
这里说的土壤,指的并不是歌迷群体。
因为创作者在创作时面对的对象是自己,因为这是从创作者内心世界中投影出来的作品,所以土壤指的便不是歌迷群体。
创作者们的创作生命也是有限的,就像是近几年里,已经越来越少的看到那些作词作曲的前辈老师们写出的歌曲了。
没有了这些前辈们供给的优秀词曲,年青一代的歌手们,开始努力的把自己变为创作人——或者说在“公司”的主导下被包装成唱作人。
但是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能在一个方向完美释放然后获取一定的成就,这已经是天赋努力与运气完美结合了。
不过这种包装也被很多年轻的歌手们喜滋滋的接受了——我不是单纯的歌手啦,还是一个会写个有才华的唱作人。
但是这些所谓的唱作人写出的歌实在是幼稚得很,或者说业余,甚至他们其中有些人的作品听起来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般的熟悉。
记得有这么一则故事——在欧洲有一个年轻人,有一天他拜访了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并告诉作曲家,他写了一首乐曲想请作曲家听一下然后给些意见。作曲家随着年轻人来到音乐厅,乐队演奏了年轻人的乐曲,作曲家在倾听演奏的过程中频繁着摘帽戴帽。等演奏结束时,年轻人询问作曲家为什么会频繁的摘帽戴帽。作曲家说因为我在这支曲子里遇到了很多朋友,所以要向他们表示致敬。
而为什么说华晨宇可贵呢?
我们再说回歌手需要的是什么?
通俗的来说,就是要唱的好,或者说唱的相对较好。比较客观的来说,华晨宇的唱功应该说是比较好的那一类歌手了,哪怕不是最顶尖的,距离塔尖也不是很远。
如果说唱功是天赋与人体发声结构不断联系磨合的结果,那么唱得好便要求歌手能够唱出感情或者说唱出表达。
现在的歌手们,选秀出来的、经过音乐学院培养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有多少只有好的漂亮的嗓音,但是唱出的歌却寡淡如水。
而那些所谓的创作歌手,有多少人词差得不堪一读,又有多少人的曲子不堪一听?
这是为什么?
因为歌手们失去了老师。
作曲与作词的创作者们是一首歌曲灵魂的缔造者,同时也是引导歌手与歌曲灵魂共鸣的引路人,他们是师者。歌手跟着这些师者学会的是明白方向——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明白了自己音乐道路上的去处,也就是可以说会有比较成熟的音乐创作观。这也是过去许多歌手在推出专辑时都会有一个核心的概念,一张专辑里的歌曲也都是围绕概念进行表达。如果有小朋友不了解的话,可以翻一翻那些老专辑(提几个比较年轻的歌手和乐队吧,比如周杰伦、五月天、陈奕迅、吴青峰、孙燕姿、张惠妹等等等等,不了解的小朋友去听听吧)。
而华晨宇的优秀在他年纪轻轻就有细腻的感知,同时也有比较成熟的音乐创作观,他的歌曲有着他对世界的观察,有对世界的感悟,是世界投射在华晨宇心中后折射出的印象。华晨宇的作曲也是和歌词作为契合的,这正是由于华晨宇有比较成熟的音乐创作观才能对作词人清晰准确的传递出自己想要的歌词,也正是由于这创作观比较成的缘故使华晨宇在歌词方面的鉴赏能力相当有一定水平,所以才会有曲子旋律与歌词的契合。
现在有些乐评人,因为捧而捧、因为黑而黑,无非就是收了这家的钱或是收了那家的钱,为了热点,为了博眼球而写。
李宗盛老师说过,如果把歌迷当做猪,天天顿顿的喂猪食,那么歌迷有一天就会真的变成猪,就再也消化不了人类的食物了——到那时,好的音乐就会被差的音乐排挤,就如劣币驱逐良币——就像现在抖音、快手神曲、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喊麦等等排挤着那些被用心创作的音乐歌曲。
只是华语乐坛的复兴不能只靠华晨宇,也不是所谓节目打出的“当打之年”的概念就可以复兴华语乐坛。华语乐坛的复兴要靠歌手,更要靠整个音乐工业产业链上的每个岗位每个人,乐评人、作词、作曲、专辑策划、专辑制作等等等等。
希望华语乐坛真的可以复兴,希望我们以后可以听经典老歌,也有很多新歌可以让我们陶醉的听下去记得住,就像是我们年轻时经历的那个年代,我们听着歌度过一个个午后,哼唱着度过了那时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