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民国时期,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临朐县内仅有嘉佑寺、宝积寺、龙岩寺、兴教寺、海浮山等有僧人主持。然僧人能守宗法者百无一二。现将各寺介绍如下:

临朐有个什么寺庙(临朐民国时期有僧人主持的寺庙)(1)

一、嘉佑寺

 明嘉靖《临朐县志》载:“嘉祐寺,在逄山。庙西有宋熙宁五年仰天普济和尚传法碑,文字有唐碑辞气,篆额字势飞动,颇快人目。因叹朐邑赖有此一片石耳。”

夹峪寺原名逄山寺,是仰天寺的下院,宋嘉祐时建,所以又名嘉祐寺,后来谐音传讹,演化为夹峪寺。光绪临朐县志卷之四《古迹·祠宇》中说:“逄山寺,仰天寺之下院也,在逄山下,宋嘉祐时建,熙宁五年普济和尚传法于此,知青州赵抃碑其事。”

嘉祐寺正殿有如来佛及十八罗汉像,大门内影壁有韦驮画像,大殿内有铜质如来立身像,其造型独特,为省内所仅有,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砸烂卖了废铜;接着公社革委会又在此地建公社医院,寺内所有的石碑悉被建筑工人砸烂砌了地槽、石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逄山嘉祐寺仰天普济和尚传法记》碑,文字有唐碑辞气篆额,为珍稀文物,也被毁坏,诚为可惜。

二、龙岩寺

龙岩寺,位于辛寨街道张龙村西南1.5公里处。寺庙原唐朝修建,后不断毁与重修,至1947年全部拆除。今所见,为新庙也。

原寺庙建成时,有佛爷殿六间,东殿三间,南阁子三小间为老母殿,还有蚕姑庙一间。有和尚十余人。沟底有龙王庙一座,泉眼两个。泉眼上建有塔。寺庙于1947年全部拆除。

时光流逝。至90年代,周围村民自发捐款重建寺庙。现有殿六间,围墙,大门,关帝庙一间。庙内古槐两棵,庙外亦栽植白杨树等。

庙外还建设了祈福墙,添加了石刻等。一切清静,庄严。

周围环境优美,可休憩、静心也。

明嘉靖《临朐县志》载:龙岩寺,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清光绪《临朐县志》载:龙岩寺,在县东南龙门山坳,宋宣和中建。前有浮图三级,唐肃宗时造。傅国诗所谓“残碑余宋字,古塔是唐年”者是也。

清光绪《临朐县志》又载:元天顺八年□□和尚墓碑,正书,在龙岩寺前山。而重修龙岩禅寺四至记,正书,在寺内,存。住持源庆述,自然宝才书,至正庚寅立。庚寅,顺帝即位之十八年也。

三、兴教寺

刘家营村西面,民间称之为“九龙口”,有一高台地建有“兴教寺”。现在,寺庙无院落,只用石板围成了座位台子样进行了简单勾勒、围挡。

石碑在寺庙东沿,大殿前,有两块。其分别是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兴教寺碑”及民国三年的“重记刘钦捐资办学碑”。再北,有大铜制香炉一个,其为寺庙专门定制,做工精美、大气。

再北是大殿。大殿曰关圣殿,面阔三间,宽8.8米,进深7.3米。前廊砖木石结构,灰瓦硬山顶。进入大殿,大殿四梁八柱为年代久远的粗大原木,整体看还算坚固,殿内正中供奉如来佛,两边为十八罗汉塑像,均为近年重塑。大殿建筑具备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大殿两边是偏殿,无神像。

问及周围劳作老人知,该寺院原有大雄宝殿大殿三间,僧舍数间,山门三间,院墙一周。有高大松柏、槐树数十棵,从远处山头望去,整个院落建筑错落有致,树木遮天蔽日,十分壮观。因佛寺地处西沟内,当地村民俗称“西寺”,而不知“兴教寺”一说。

在寺庙向东不足1里路小山坡处,还有一块石碑。石碑是民国九年“新建泰山行宫善信楫资录碑”。

明朝《嘉靖临朐县志·卷四·寺观》记载:“兴教寺,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据考证,既然明朝嘉靖县志有记载,该寺始建年代起码早于嘉靖年间。

四、海浮山

浮山庙,位于冶源街道海浮山上。古称“钟灵寺”,后几多更名为“浮山庙”。

此古刹,始建于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由南齐高僧僧远选址修建,并定名钟灵寺,后更名玉泉寺、浮山庙。此庙经历扩建,至清代已规模宏大,占地1.4公顷,有殿祠楼阁十几座,斋房僧舍70余间。

清末民初,因多战乱,香火逐渐冷落。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占据海浮山,数百株千年古木被砍,寺庙被焚。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修复古建筑,并有诸多名家题写匾额。重修后的浮山庙,分前、中、后三进院,主体建筑有碧霞祠、玉皇阁、王母殿、东西两庑、钟楼、鼓楼、魁星楼等。

五、宝积寺

位于冶源街道南孟家庄村,面积2000平方米。民国《临朐续志》有记载。寺内有关爷殿、佛爷殿、菩萨殿、有雌雄银杏树各一株,侧柏圆柏数棵。1948年,寺内塑像被毁灭,雄树被伐。1977年,建学校时,将大殿拆除。

寺内最后一个和尚名叫陈斗南,还俗落户村内,1981年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