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年前就有学者指出,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在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

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接触并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数必然也随之增长,人们也会面临越来越多在非母语条件下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情境: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1)

如在海淘网站决定要不要购买某商品、国际组织成员的谈判和决策等。人们根据常识认为,语言不会对我们的决策判断产生影响。

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最终决策的。然而,近来有研究表明,同一事件以不同语言形式(母语/外语)表述时,人们的决策和判断会大有不同,尤其是在道德判断方面。

具体来说,与母语相比,当道德困境以外语形式呈现时,人们更倾向于做出功利主义判断,即牺牲一人救更多的人,研究者将其称为道德外语效应。

为什么外语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基于双加工理论得出了两种解释:“认知加工系统增强假说”和“情感加工系统削弱假说”。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2)

这两种假说均得到了一定的行为学和神经科学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然而根据双加工理论,情感加工和认知加工是同时存在且相互独立的两个子过程,这两者的不同组合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认知加工系统增强假说”和“情感加工系统削弱假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这使得道德外语效应的机制问题也随之陷入胶着。

回到道德外语效应的所属领域道德心理学来看,学者们对个体如何进行道德判断的解释可以分为理性模型、社会直觉模型和双加工模型三类。

其中双加工模型调和了前两种模型的观点,也更符合当代神经学的研究发现,因而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以往关于道德外语效应的解释也多基于此出发。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3)

近年来该领域出现一个新动态,即从建构水平理论视角探索人们的道德判断。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社会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该事物的心理表征,也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建构。

建构可以分为高低两个水平:高水平建构关注事物的核心特征,形成对事物的抽象表征;低水平建构关注事物的次要特征,形成对事物的具体表征。

建构水平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心理距离,当知觉到的心理距离较远时,人们倾向于以更抽象的高水平建构方式来表征事物。

反过来,当个体用高水平建构表征事物时,感受到的心理距离也就越远。在建构水平理论的视角下,个体对情境可能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道德判断。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4)

以往有关道德外语效应的研究中,道德心理学家们多采用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前者将道德判断的两种原则——道义论原则与功利主义原则视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一种原则倾向越强则另一种原则倾向越弱)。

理论上与双加工模型的观点相悖,方法上也不能同时得到被试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的有效指标;后者虽然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但混淆了两种倾向和一般反应偏好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Gawronski团队构建和发展了CNI模型,使得研究者可以计算得出三个参数:

对结果的敏感性—参数C,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参数N,以及不考虑结果和道德规范的行动或不行动反应偏好—参数I,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假设的潜在心理过程: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5)

功利主义倾向,道义论倾向和行为反应倾向。后续研究证实了这一方法在解决道德判断领域存留的争议问题的有效性,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往有学者研究过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也有学者研究过语言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但尚未有研究同时考察三者的关系。

因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研究尝试从建构水平理论视角出发,采用CNI模型法,探讨道德外语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语言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自道德外语效应发现以来,研究者们纷纷对此展开研究。但是大多关于道德外语效应的研究多采用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前者将道德判断的两条原则完全对立起来,混淆了功利主义原则和道义论原则的关系。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6)

后者不能排除个体的行为偏好对其道德判断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Gawronski的研究团队开发了CNI模型,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然而少有研究者采用CNI模型探讨道德外语效应。且国内对CNI模型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该模型的文化适用性问题尚不可知,因而本文开展研究一考察CNI模型的文化适用性,同时检验道德外语效应是否存在。

研究一结果表明,CNI模型的三个参数指标具有较好的测量效度。首先,CNI模型的三个参数值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这三种倾向是相互独立的。

其次,CNI模型中被试对结果的敏感度与PD模型的功利主义倾向、传统两难困境中的功利主义判断比例显著正相关;CNI模型中被试对道德规范的敏感度与PD模型的道义论倾向显著正相关,而与功利主义判断比例显著负相关。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7)

CNI模型中被试的反应偏好与PD模型的道义论倾向显著正相关,而与功利主义判断比例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不行动偏好越强,在道德规范禁止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义论倾向越强,反之,行动偏好越强在两难困境中做出的功利主义判断越高。

CNI模型的三个指标与PD模型指标、传统两难困境中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合理论假设,因而可以推测,CNI模型具有良好的文化适用性,且研究所选取的道德困境材料质量也比较高。

研究一结果还表明,语言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当以功利主义判断比例为因变量指标时,相比于中文条件,英语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做功利主义判断,道德外语效应最初也是通过这种两难情境二项迫选判断探索得出。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8)

当以PD模型的U、D参数为因变量指标时,被试U参数在英文条件下显著高于中文,而D参数在英文条件下显著低于中文,也就是说外语同时增强了被试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削弱了道义论倾向,也支持了Costa等人的观点:

即道德外语效应的产生是认知加工系统增强和情感加工系统减弱的同时作用,而不是单一结果。

当以CNI模型的C、N、I参数为因变量指标时,外语组被试的N参数值显著低于母语组,这表明外语降低了被试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以往也有研究者考察过不同语言条件下,被试对行为结果和意图的关注是否有差异。

结果表明,相对于外语,母语条件下被试对不良意图更敏感。而Costa等人的研究表明,母语组被试比外语组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9)

这一结果可以应用Hayakawa等人和Geiple等人提出的假设进行解释,即相对于母语,外语削弱了因违反道德规范引起的情感反应,如厌恶感、负罪感,从而减少了被试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

另外,从CNI模型的结果来看,不同组被试的反应偏好没有显著差异,回答了PD模型无法排除被试的反应偏好对其道德判断的影响这一问题。

为进一步确认道德判断与语言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排除其它可能因素的解释,研究以被试性别、年龄、学历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六个回归方程均不成立,即预测变量不能有效预测道德道德判断结果的变异。

也就是说,研究发现的道德判断的外语效应不受被试样本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的影响,而是语言引发的稳健现象。

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界定(第二种语言是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的)(10)

另外,研究一还发现,不管是基于PD模型还是CNI模型,被试功利主义倾向的指标都显著小于道义论指标。

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认为,功利主义倾向与审慎、有意识和受控制的认知加工有关,道义论倾向与快速、无意识且自动化的情感加工有关,而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我们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

大部分时候都默认启动第一系统思维的直觉情感加工进行判断和决策,只有当第一系统思维不够用时,才会依赖认知加工。因而,不论从PD模型还是CNI模型来看,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与直觉情感加工联系密切的道义论倾向都要强于功利主义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