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出生书香世家的苏轼,一举成名天下。
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对他的文采,赞美不已;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都曾拜苏轼为师。
令人叹息的是,他人生得意时,遭遇了“乌台诗案”,迅速下滑到低谷,开启了沉沉浮浮的模式。
他被贬到黄州后,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豪迈的言语里,展示了人生的多重境界,渡了自己,也渡了无数失意的人。
01
第一重境界:不以己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公元1082年春天,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虽然还挂了一个团练副使的官职,但是身份卑微,还要自己想办法养活一家人。
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外出,忽然遇到了大雨,狼狈之中,他反而坦然了。
反观这些年走过的路,他真正变成了接地气的人,还在东坡上建房子,在沙湖买了地,准备养老。因此,他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东坡;写下了关于“赤壁”的千古名篇。
人生真正的悲剧,不是天上的雨,也不是地上的洪流,而是内心的绝望。
明代的王阳明,被贬贵州时,怎么也想不通,甚至有逃避、辞官的想法。父亲王华说:“朝廷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还是放心去赴任吧。”
带着一份从容在贵州生活,王阳明有了龙场悟道的惊喜——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可以说,苏轼和王阳明有很多类似之处,幸福的生活,其实是向内求的。痛苦,不是外面的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内耗。
当一个人哭泣的时候,流的是自己的眼泪。别人是爱莫能助的。
强者做外物的主人,弱者变成了外物的奴隶。
如果你觉得很痛苦,人生很难熬,那就做一个乘风沐雨的人,而不是抱头鼠窜地躲雨。
站在沟渠里,一抬头也能看到月亮和星辰,除非你一直不抬头,那就谁都不能救你了。
02
第二重境界:享受当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听雨,是惬意的,声音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如洪钟,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琴音缭绕,有时“润物细无声”。
拄着拐杖,慢慢走,虽然不快,却有骑马的滋味。
不要被一点点小事打倒自己,只要有一件蓑衣,就能够挡住风雨了。
谁都要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信念。不知道明天有没有意外,但是明天一定会有太阳,有雨露,还有晚风。
很多人,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杞人忧天,手里拿着钱,也过不好一生。
在京城,苏东坡常常大鱼大肉,吃肉还得精挑细选。到了乡下,大多是猪肉。他忽然想起老家眉山做肉食的方法,加以改良,就有了“东坡肉”。他还把做好的肉,送给百姓和工匠,一时间,赞誉不断。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陪着家人,好好享受一次美食。
或者你回到家,对餐桌上的饭菜,百般挑剔;想着今天的工作受了委屈,饭也吃不下。
或者你总是陪人应酬,喝着“言不由衷”的酒,吃着不喜欢的菜,还要迎合客户的各种需求,对上司也要说几句好话。
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是你总是抱怨社会,也听到了无数吐槽的声音。
“风景这边独好”,这就是真正的“当下”。单纯地吃饭,轻松地入眠,笑着和家人说话,繁杂的工作,慢慢做,功劳要放下,错误可以改正。路边的野花、杂树,点缀了春夏秋冬。
03
第三重境界:心静如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不管有多少钱,在什么位置,成功的定义,就是——一个像样的家庭。
“归去、归去”,就是回家去。躲在小屋里,卿卿我我,外面的烦恼,都和自己无关了。
在黄州的苏轼,再一次做父亲。看着襁褓中的儿子,他笑着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真正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真正有境界的人,大道至简。恰如苏轼给儿子的寄语一样,愚钝的,就是最好的,最安稳的。
很多人,内心狂躁不安,不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而是因为欲望太多。
今天勾心斗角,想要升职加薪,明天算计朋友,想要得到利润,后天向亲戚借钱,压根就不打算还钱了。可怕的是,兄弟姐妹,父母和儿女之间,也要为了利益而争斗。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如水一样做人,静静地流淌,就是有污浊的地方,也可以冲洗干净;再高的堤坝,也不能阻挡脚步——安静下来,人生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04
有人点评苏轼,说:“在曲折的命运里,享受诗意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条自由自在游泳的鱼,如果你觉得不自在,那就学一学苏东坡:不以己悲,享受当下,心静如水。
荣华富贵,不过是梦一场;跌宕起伏,不过是百流入海;生老病死,不过是自然规律。
人生已经够苦了,你又何必为难自己。
酸甜苦辣,境由心生。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