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读者留言说,明朝弘治帝的孝康张皇后在儿子正德帝朱厚照死后,不给儿子过继嗣子,反而去给丈夫弘治帝过继,是她不愿意从皇太后变成太皇太后,因为成了太皇太后就要退居二线,不能参与政治了。

看到这样的评论,让猴格不禁想起前几年的口水话题。

那时候也有很多人都认为,清朝的慈禧太后,不给亲儿子同治帝立嗣,反而去给丈夫咸丰帝过继,也是担心自己从皇太后变成太皇太后,就不能继续垂帘听政了。

甚至康德大帝溥仪都这样浅薄地认为,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写慈禧是为了继续掌权才立外甥光绪帝的。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1)

张孝康和慈禧真的是因为不愿意放弃皇太后的身份,才不为亲儿子过继吗?历史上真的是有皇太后在,太皇太后就要退居二线不能参政吗?

当然不是了!

从来没有这样的明文规定或不成文的惯例,在中国历史上,只要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婆媳同时存在时,都是太皇太后当家执政,而身为儿媳妇的皇太后,则只能仰婆母鼻息、谨守儿媳妇的本分。

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共存的例子:

吕雉是汉太祖高皇帝的原配发妻,惠帝刘盈的老娘,是惠帝皇后张嫣的婆母兼外祖母。

从高帝刘邦死后,身为高后的吕雉就临朝执政,到儿子惠帝死,吕雉仍然是大汉朝的一把手,而从皇后变成皇太后的张嫣,则在大汉朝的政坛没有丝毫存在感。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2)

薄氏是汉高帝妾室,文帝刘恒生母,景帝刘启亲祖母,因为母以子贵而成为皇太后,等孙子即位后,又成为太皇太后;她的儿媳妇窦氏,则从皇后变成皇太后。

在薄太皇太后活着时,大汉朝的宫廷以她为尊,大孙子景帝即便不喜欢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表妹薄皇后,有老祖母在堂,他也不能把皇后废了,而他娘窦太后,不管在后来多么威风,如今在亲婆婆面前,也得暂时盘着。

窦太后熬死了婆婆,也熬死了儿子景帝,在孙子武帝时期也升级成为太皇太后,而这时身为儿媳妇的皇太后王娡,不但要仰婆婆窦老太的鼻息,还要讨好婆婆疼爱的大闺女嫖姐姐,直到婆婆窦太皇太后死后,王娡才能摆摆皇太后的威风。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3)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汉哀帝的嫡祖母兼嗣祖母;傅氏是汉元帝的妾室昭仪,汉哀帝的亲祖母;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丁氏是定陶王刘康的妾室、汉哀帝的生母。

他们四位共存是哀帝在位时期,哀帝刘欣即位后,尊嫡祖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嗣母赵飞燕为皇太后;他的亲祖母傅氏则逐步从恭皇太后,变成帝太太后,再变成皇太太后,而他的生母丁姬,则从恭皇后,变成帝太后。

如果按照宗法论,自然是嫡系的王政君为尊,但形势逼人强,就像窝囊的张孝康在嘉靖帝母子面前支棱不起来一样,哀帝时期,庸碌的王政君也并没有权威。

反倒是哀帝的亲祖母傅氏在张牙舞爪的兴风作浪,而身为儿媳妇辈的赵飞燕和丁姬,不但要在嫡室王政君面前安分,还是要匍匐在妾室傅老太的脚下。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在侄子王莽的挟持下,总算进行大反攻,不给无子的哀帝立嗣,继续给成帝过继,就是汉平帝,所以,王政君依旧是太皇太后。

等不听话的平帝被老岳父王莽弄死后,幼儿孺子婴被扶上台,平帝皇后王氏就变成皇太后。

尽管王政君和王氏都不掌权,但身为孙媳妇的王太后,同样要在姑奶奶兼嫡祖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面前恭谨孝顺。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4)

高滔滔是宋英宗皇后,神宗的亲娘,向氏是神宗的皇后,神宗驾崩后,儿子哲宗即位,就是由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升级为太后的向氏在威风八面的婆母面前,依旧毫无存在感。

一直到高滔滔死后,哲宗驾崩时,身为皇太后的向氏,才终于过一把临朝执政的瘾,强行指定轻佻子端王赵佶为帝,以一己之力把大宋集团送上地狱之门的末班车。

吴氏是宋高宗的皇后,孝宗的嗣母,光宗的嗣祖母,宁宗的嗣曾祖母,一路从皇后到太上皇后,再到皇太后,太皇太后;而谢氏是宋孝宗的皇后,光宗的继母,宁宗的继祖母,从皇后变成皇太后。

在吴老太太面前,身为儿媳妇的谢太后同样没有存在感,她的继子光宗不孝,不出面为亲爹孝宗办丧事,大臣们在把光宗搞下台拥立宁宗时,也是找太皇太后吴氏出面,而不是找皇太后谢氏站台。

因为有婆婆在,怎么可能找儿媳妇当家出头呢?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5)

谢道清是宋理宗的皇后,全玖是理宗嗣子度宗的皇后,从史料分析看,这组婆媳的能力,显然是儿媳妇胜出。

但是,当度宗死后,嫡子恭帝即位,身为度宗嫡母的谢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度宗皇后全玖也成了皇太后,有庸碌的婆婆在上,儿媳妇即便有能力,也只能靠边站,在婆婆的光环下毫无存在感。

答己是元武宗、元仁宗之母,是元英宗、元明宗、元文宗的祖母;阿纳失失里是仁宗皇后、英宗之母,也是元朝唯一一对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共存的组合。

了解点元史的都知道兴风作浪的答己,但又有几个知道阿纳失失里皇太后的名字呢?在张牙舞爪的答己太皇太后面前,这位身为儿媳妇的皇太后,是不是没有一点存在感?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6)

大明知名度最高的女主张氏,是明仁宗皇后、明宣宗之母、明英宗祖母,她儿媳妇孙氏是宣宗继后、英宗生母,这组婆媳曾在热播剧《大明风华》中出场过,在那部剧中,心里没有一点AC数的编剧,居然让儿媳妇孙氏,骑在婆婆张氏头上在朝堂指手画脚,特别的荒诞可笑。

在历史上,从英宗即位到他成长,选婚,结婚,都是太皇太后张氏一手操办的,身为儿媳妇的孙氏,在婆婆的光环下,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直到张老太死后,孙太后才成为后宫头一份,并在土木之变时,成为皇室代言人。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7)

综上可知,历史上那些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共存时,都是当婆婆的当家做主,做儿媳妇的只能当背景板。

所以,张孝康和慈禧不给亲儿子立嗣过继,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罢了,可不是她们怕从皇太后变成太皇太后就没有权力了。

正德帝死时,没有亲兄弟亲侄子,就要按照血缘亲疏在小宗同昭穆之中选择,上推到宪宗成化帝,而当时宪宗只有一个曾孙子,就是益藩6岁的朱载增。

如果选择给正德帝立嗣,就只有朱载增一个人选,但张孝康在阁臣杨廷和的忽悠下,并没有选择家族人丁兴旺的朱载增给儿子立嗣,反而上推给弘治帝立嗣,去选择势单力薄的兴王朱厚熜。

这就给人留下疑问,张孝康和杨廷和为何不为武宗正德帝立嗣呢?真的是张孝康不愿意升级为太皇太后吗?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8)

当然不是,不给正德帝立嗣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一来是武宗正德帝太荒唐,大臣们都不喜欢,不给他立嗣有老杨私心在作祟的缘故;

二来是朱载增的亲爹亲爷爷都在,且益藩就像宋朝的濮王系一样兴旺,杨廷和不敢赌朱载增日后会不会像宋英宗闹濮议那样来闹益议;

三来就是朱载增的年纪太小,才6岁,一旦不幸夭折,朝廷会再度陷入混乱,还要不要继续给小皇帝立嗣呢?给正德帝立嗣时载字辈都只有一个选择,到给早亡的朱载增立嗣时,恐怕翊字辈连一个选择都没有,毕竟谁也不知道朱载增会成功生下儿子后再死。

四来就是老杨怕拥立幼主,自己会落得个擅权霍光的名头,回头再让有野心的宗藩把他当奸臣给清了,就太亏本了。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9)

所以,和朱载增相比,亲爹、亲叔叔都早亡了,只有一个寡妇娘、瞎眼小妾奶奶、且已经健康渡过早夭期的朱厚熜,就成为老杨眼中最合适、最好欺负的人选,只是没想到最后踢到铁板。

朱厚熜能够入承大统,的确要感谢伯母张孝康和阁臣杨廷和,可不是他粉丝吹捧的什么他是天选之子,什么按论序就该他了。

有些嘉靖粉的思维实在是太一根筋了,为了吹捧偶像,非让他家嘉靖帝自甘下贱去遵从藩王礼,甚至表现得比明朝人还了解《皇明祖训》一样,也是让人无语凝噎。

话说回来了,即便当时给正德帝立嗣过继,正德帝的夏皇后升级为皇太后,她也越不过婆婆太皇太后张孝康,也还是要继续在婆婆的手底下讨生活。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10)

再说同治帝,他死时也没有亲兄弟亲侄子,如果给他立嗣,也只有大伯父奕纬过继来的儿子载治、为他生的孙子溥伦一个人选,同治帝其他叔叔们有的连儿子还没生出来,别说孙子了。

但慈安和慈禧在最终也放弃溥伦,改为咸丰帝立嗣,因而也给坊间留下疑惑,是不是慈禧不愿意让同治帝皇后当太后临朝执政,才不给亲儿子立嗣的?

这真的是想多了,和朱载增一样,溥伦也有不利因素,甚至他的身份还不如朱载增尊贵。

一来他亲爹载治是远宗子弟,过继给了奕纬,他爷俩的血缘在皇位继承面前,是不被近宗认可的,就像明朝阁臣不会选宪宗系以外的载字辈,清朝的臣子以及皇室近亲们,也不可能让皇帝候选人轮出道光系以外,道光帝的后裔可没死绝呢!

二来是溥伦的年龄太小,当时还不足一岁,谁知道他会不会像三个胞兄一样夭折,如果夭折了怎么办,大清朝当时可没有毓字辈出生呢!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谁厉害(当太皇太后遭遇皇太后时)(11)

因此种种,溥伦最终也与皇位失之交臂,慈安、慈禧改选择最合适的载湉、即光绪帝成为咸丰帝的嗣子。

所以说,张孝康和慈禧,没有给亲儿子立嗣过继,只是在她们眼中没有合适的过继子而已,可不是担心升级成太皇太后,就不能参与朝政了。

因为,不管是从实际例子,还是从伦理纲常算,就算当时给正德帝、同治帝过继嗣子,有当婆婆的太皇太后在,也轮不到做儿媳妇的皇太后去临朝执政。

当皇太后遭遇太皇太后时,儿媳妇还是要以婆婆为尊啊!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