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前390-前305),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美学思想的拓展者,其对孔子的思想有所损益,从本心着手来探讨仁义的存在与人生的价值,并且最终升华了“仁义美”,形成了“仁政”的思想,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浅谈孟子仁义美)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孟子(约前390-前305),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美学思想的拓展者,其对孔子的思想有所损益,从本心着手来探讨仁义的存在与人生的价值,并且最终升华了“仁义美”,形成了“仁政”的思想。

  从“感官美”到“仁义美”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在这段推理过程中着重论述了味觉美,他认为,视觉、听觉、味觉的愉快是并列的、相通的、处于同一层面上的。

  尽管孟子肯定人的感官愉快,但他又从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出发,认为“目之欲色”“耳之欲声”“口之欲味”等等是做人的“小体”,只是感官的快适,“心之欲仁”才是做人的“大体”,才是真正的乐,因而,相较而言,孟子更重视“仁义美”更注重以人特有之道德心来论人性。所以,在理解孟子的“仁义”、孟子的“性情”时都该回归本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内在,人的这种“美”的品质——“仁义”是天生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在提出人性善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仁,人心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于禽兽的特质,这便是“仁”,而“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人之为人的安身立命最根本的基础。既然“仁”就是人心,是天所赋予的人所固有的善性,它便完全是人的一种内在本性,因此孟子强调对于“仁”,应该是“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顺从人自己内心的本性而不是依照外在的规范去实施仁义。

  当然,人所以不善、不美,孟子认为并非天性如此,而是由于外物的引诱。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牛山之木”本来是美的,只是由于“斧斤伐之”“牛羊食之”,才变为不美的。人性也是如此,人性本来是美的,只是由于外界的影响,才变为不美的。因此,孟子认为人要保持自己固有的“美”,必须进行修心养气,使之不为“斧斤”所伐,以至“放其良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施仁政”:孟子“仁义美”的升华

  孟子以天下、道义为本位,具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这也奠定了儒家圣坛上一以贯之的道德精神,其“仁义美”的最高境界是施仁政,即建立一个上下和睦、秩序井然的仁政之国。

  孟子从战国动荡的社会环境出发,认为施行仁政乃当务之急,其审美理想自然关注百姓的现实生活。对于施行仁政的首要与必要条件,孟子认为是满足经济上的需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理念,核心是“贵民”,认为社会上的“人民”是最为宝贵的,“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并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把“得其民”看作是帝王“得天下之道”,帝王之得失天下决定于民心的向背,这表现了孟子的政治卓见。

  在七雄并立、角逐天下的战国时代,孟子的仁政学说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针砭和鞭挞。“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其次,孟子认为靠施行仁政来凝聚人心,征讨不仁,将无往而不胜。“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这样的愿景是孟子向往已久的美好蓝图,尽管受时代的局限,这种理想难免沦为乌托邦,但它在后人心目中燃起的思想火花,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结语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孟子的“仁义美”思想,其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客观而言,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孟子本人观念的约束,其局限性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孟子仁义思想的积极启示作用是非常大的。孟子的“仁义美”思想传递了一个理念就是要着眼于万民的忧乐和天下的安危,强调道义本位、社会本位。孟子的“仁义美”思想是以儒家“仁学”和“人性善”为基础,最终升华为“施仁政”,使儒家道德获得了社会性的存在价值。(吉 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