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秋叶大叔 | 编辑:morning
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宠儿,也可以被时代无情地抛弃。
只不过有的人会被突然离去的运气打垮,有的人可以重新站起来。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失去了运气,又靠实力重新赢回了运气的故事。
曾经靠卖竹鼠火爆全网的华农兄弟,因为禁止养殖野生动物,损失惨重。
就在大家快忘了这两兄弟,一部纪录片让他们又登上热搜。
记者实地探访刘苏良和胡跃清这对“华农兄弟”放生竹鼠后的生活,制作了一个纪录片,结果#禁野2年后的华农兄弟#登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2.2亿。
纪录片开头,时间回到2年前,因为疫情,华农兄弟只能将养殖竹鼠放生。
当时的他们不仅失去竹鼠,还深陷“野味传播疫情”的舆论争议。
如今再提起,刘苏良只是憨厚地笑着,语气带着些洒脱:竹鼠放到山里比关在家里好,它们比较自由。
只是,在领记者去找竹鼠回程的车上,他眼里是藏不住的泪光。
竹鼠放生后便不见踪影,它们爱吃竹子,刘苏良只能通过竹子生长状态判断竹鼠过得怎么样,说白了只是留个念想。
那这两年,华农兄弟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01
2019年9月15日,华农兄弟带着粉丝参观1600平的新厂房,表示将打造更大的养殖场扩大竹鼠养殖规模。他们准备将厂房改造,全养上竹鼠,前面的空地种象草(竹鼠的饲料),后面池子养鱼……
粉丝也跟着兴奋,弹幕刷着“毙鼠山庄”,评论区认真讨论着厂房改造细节。
那时的华农兄弟和粉丝们,都满心期待一个更庞大的竹鼠家族诞生。
2020年9月16日,时间恰好过去一年,华农兄弟再次来到“毙鼠山庄”,在这之前他们已许久没有提到过有关竹鼠的只字片语。
视频里,厂房改造得很棒,环境焕然一新,但却再也没有了竹鼠的身影,刘苏良背着一袋子竹鼠玩偶背对着镜头淡淡地提醒粉丝:没竹鼠了哦。
刘苏良把一只只竹鼠玩偶摆到格子上,但这些竹鼠不会动,不会叫,也不会咬人。
望着空当当的繁殖池,刘苏良嘟囔着:都准备拆掉,不用了,也用不上了。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和事,也包括华农兄弟和他们的竹鼠。
刘苏良和胡跃清初中毕业后,走出赣南农村去打工,用流水线工人微薄的薪水过活。
枯燥乏味的生活不是他们想要的,漂泊多年后,两人不约而同回农村,做留守青年。
刘苏良养竹鼠,胡跃清边种石斛边自学拍短视频,他注册“华农兄弟”账号,想借当时受欢迎的“三农题材”赚点外快。
后来在村里的一场宴席上,两人相遇。胡跃清需要新鲜特色的素材,刘苏良想宣传竹鼠,就这样一拍即合。
说话憨厚的刘苏良负责出镜,内向安静的胡跃清负责剪辑拍摄,兄弟俩分工明确。
早期视频分享竹鼠养殖知识,直到2018年夏天,有一只竹鼠中暑了,华农兄弟决定吃掉它,顺手把这段拍下来,没想到反响极好,胡跃清便有意识地把吃竹鼠的内容突出出来。
后来,有网友把华农兄弟吃竹鼠的片段做了一个二创视频《吃竹鼠的一百种理由》,一下子变成全网爆款,华农兄弟火了,粉丝以每天几万、几十万地速度疯狂上涨。
可爱蠢萌的竹鼠因为漂亮、中暑、打架、抑郁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被吃掉,成为网络爆梗,还被做成有趣的表情包,那年国庆节,上百位粉丝跑到村里找华农兄弟看竹鼠、买竹鼠。
竹鼠就像一把钥匙,让网友通过华农兄弟的视频,看到了赣南乡村的生活,田地里辛勤劳作的乡亲、山野之间如画一般的美景,还有生长在大自然中可以吃的各类美味。
除了竹鼠,华农兄弟也没放过村里的鸡、鸭、猪、鱼:
鸭子总跑出去,容易被野鸭子拐跑,吃掉;
兄弟家的鸡腿瘸了,吃掉;
兄弟送的鸽子一天不吃东西怕饿死了,还是吃掉;
猪身上高温,可能是发烧了,吃掉……
也因为总拿兄弟家东西、抓兄弟家的鸡和猪、拔兄弟家的菜……华农兄弟有了新外号:“村霸”。
那会儿很多农村短视频都是土味恶搞剧情,但华农兄弟没剧本,想到什么拍什么,记录最寻常质朴的农村生活,即兴素材谈不上精致细腻,贵在纯粹和真实。
华农兄弟看到野生木耳会想着留给野猪,发现老鹰菇就要留给小鸟;但自家养的竹鼠、猪羊该吃就吃,不纠结,反而不矫情。
没那么讲究”,香猪就是香猪,狗就是狗。竹鼠再可爱,除了一只白色的被刘苏良视为宠物,其他的我把它们全部当成食物。
他们野炊后会把垃圾收好,把火扑灭。
用不同方法烹饪竹鼠,但没有宰杀竹鼠的血腥镜头博眼球。
网友觉得华农兄弟最打动人的不是找理由吃吃吃,而是对农作物和生命的热爱。富饶的大山,淳朴的民风,华农兄弟拍下每一个画面,都表达着对乡间田园的热爱。
粉丝吵着要买他们在视频中吃过的东西,他们也带货本地特产,像赣南脐橙、红薯、香菇、蜂蜜等。
千万粉丝、几十亿的播放量、直播间百万人观看,面对如此大的流量,他们也难得地保持着清醒。
华农兄弟知道人气热度是一时的,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做实业,养竹鼠”,周围很多乡亲也都跟着养起竹鼠。
一场疫情改变了一切,华农兄弟不仅主业垮了,那些乡亲也都被迫放弃竹鼠养殖,虽有补偿政策,但损失还是十分惨重。
值得庆幸的是,竹鼠没了,华农兄弟的流量和品牌影响力还在,比起大多数普通养殖户,他们还有选择。
粉丝还在,农村生活素材也在,账号没有断更,即使在最难的时候,兄弟俩也没发过一条诉苦卖惨的视频,他们的镜头里,日子依旧鲜活充满烟火气。
要说改变,就是华农兄弟之前卖东西、接广告会比较节制,现在则是大力推广本地农产品,商务推广的频率也在增加。
曾经,短视频平台侧重三农题材的内容创作,华农兄弟抓住了机会;
现在,助农电商才是大家都关心的正经事儿,全民关注助农,华农兄弟再次把握住了趋势。
这两年,依托华农兄弟品牌,刘苏良和胡跃清的电商销售业绩十分亮眼,卖出了380多万斤赣南脐橙、10万多斤月亮巴和酸枣糕、6万多斤香菇、4万多斤蜂蜜……
兄弟俩开拓出新事业,成为助农致富“带头人”,他们集中承包村里的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争取政府补贴,再把租金付给村民,加上干活的收入,能让村里人收支平衡,每个月能挣4000到8000元。
新华社也和华农兄弟固定合作,推出“新华农兄弟系列”,展现新农村新风貌。
刘苏良也有了新身份,现在是江西赣州全南县网商协会联合工会副会长。
想当初,“华农兄弟”这个账号只是想借平台扶持“三农”题材拍视频赚点钱,谁曾想现在还真的做到了为振兴农村做贡献。
02
时隔两年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华农兄弟回应到:
坦然面对,乐观生活,希望大家越来越好。
很质朴的一句话,却有千斤重量。
网友为他们开心,也替他们委屈:
整个竹鼠养殖业毁于一旦,如何坦然面对?
修好的养殖场被拆除,如何保持乐观?
还有很多人失去收入来源,如何越来越好?
华农兄弟的转型,不是走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升级,更被迫转型后的艰难爬起。
他们是幸运的,有流量,有粉丝,有品牌,有影响力,所以重新站了起来,但是,更多有相似经历的普通农民却没有这样的运气和逆袭的实力。
华农兄弟倾尽全力地推广电商销售,也是为了能尽量地多帮助乡亲,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
入驻县里的电商助农基地,带创业团队。
村里的宣传栏里是兄弟俩的照片,刘苏良家的门口竖着”华农兄弟基地“的景点介绍牌。
政府答应把外面的路修一修。
电商园与“华农兄弟”达成协议,每年搞免费培训,为团队输送电商销售方面、短视频制作人才,助力“华农兄弟”品牌做大做强。
华农兄弟俨然变成当地振兴农村的活招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账号每月更新30条到40条视频,一个月最多能吸粉两三百万,帮农户卖出几百万斤农产品,月销售额保持在数十万。
曾经的人气网红,现在蜕变为乡村创业之路上响当当的农产品电商达人。
谈起电商事业,华农兄弟很感慨:“感谢互联网,没有互联网,我们一定还过着单打独斗的生活。”
电商让农产品有了新销路,也给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搭建起农村就业新平台。
当下,农业博主纷纷玩起自媒体,做线上销售,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有了更多可能,大家都在谈论着助农,华农兄弟也在做着这件事,并且真正做好了这件事。
在纪录片里,刘苏良在地里烤好了一只鸭子给记者吃,他的女儿仿佛远远地闻到了香味,大声地喊着:爸爸,在烤鸭呢?
刘苏良温柔地笑着回应:我现在就拿过去给你吃。
他举着鸭子趟过小河,石桥上女儿还有其他孩子们正兴奋地等待着。
孩子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剩下的骨头也没浪费,村里小狗早就等着了。
这最简单的一幕却戳中无数人的心窝,这不就是普通生活的温馨与快乐吗?
当记者问到未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刘苏良撅起嘴摇了摇头,他回答:
后面的事情我没有想过。
我每想到一件事就是努力去把它做好就可以了。
如果想太多的话,可能就会吓退自己。
一直在镜头背后不爱说话的胡跃清,似乎用他开车时喜欢听的《沙漠骆驼》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前方迷途太多,坚持才能洒脱,走出黑暗就能逍遥又快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