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发生了两件事情,都是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也想写写自己的感受:

一是自己的小区里,一位20多岁的孩子,因为跟父母吵架,结果想不开跳楼自杀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父母痛苦不堪;

二是一位朋友的孩子,上初中后,突然从“乖乖女”变成了父母眼里的“陌生人”,撒谎、叛逆、顶嘴、烦躁,甚至开始交往坏朋友。父母焦急,朝孩子发脾气,克制不住怒火,发完火却止不住流泪,感觉自己做父母特别失败。

这两个案例,以前总是觉得距离我们很遥远,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在逐渐长大,发现做父母的,即使设想的再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的挑战,与我们理想中状态出现"拉锯式"挣扎

很多时候,父母不知道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到底源于什么,那么,家长就很容易用不恰当的方式来对待。

比如下面的场景是否有感触:

父母自我要求严格,各项事务都安排井然有序,如果遇上孩子拖拖拉拉,做事丢三落四,就容易上火和失去耐心;

为了孩子小升初,跟孩子报名了很多的辅导班,还有一对一的辅导,砸了不少钱,结果孩子落选了,父母内心感到巨大的失望;

在家给孩子精心准备一个生日聚会,邀请很多小伙伴,结果孩子身体不舒服,生日聚会没有按期举行,父母虽然克制着脾气,但还是心情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

看孩子写作业,马虎错了好几道题,讲了几遍还答不上,忍不住就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把孩子笔也扔了。

家里好像有着炸弹般,谁也不知道何时就会炸了?孩子感觉父母总是莫名其妙就爱发火,情绪容易失控。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落入了一种育儿僵化的思维中却不知,我们渴望孩子按照我们内心所想去表达自己,我们觉得自己所做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总是不经意间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1)

这些都是家长陷入了“自负感”中,却自身没有意识到。

01家长“自负感” 产生。

“这就是我的孩子。”当父母的,很多时候都是这么想的,也难免不产生“自负感”。

如何来理解“自负感”呢?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中,“自负感”是一种盲目的情绪,是我们对自我形象的一种观照,也就是我们脑海中的自己。我们的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及行为举止都根植于自我形象之中。

可以说,我们当了父母后,会把很多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我们会把自己相像成为为了孩子牺牲事业、辛勤为孩子付出的角色,而一旦我们陷入这种想法或思维模式,我们的自负感便会开始运作。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2)

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情感触动,家长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其中,所以,愤怒、焦虑、控制欲或者是开心等情况,就会以“正当感”存于我们脑海中,让我们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而陷入自负感中。

例如:在《小欢喜》中的英子的妈妈宋倩,就是打着“为你好”、“爱你”的名义,控制和囚禁着女儿,却不自知。一旦女儿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会出现强大的情绪反抗。

我们家长如果生活在自负的状态中,就会想当然的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所做都是准确的,都是最合适的。

就如同上一代的父母,总是在给孩子选择职业规划时,首选就是考公务员、事业编和老师岗位,因为他们内心独白就是:工厂干了一辈子,累却工资低,好多厂子还倒闭了,还是事业单位稳定,不会下岗。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3)

我们的自负感,是源于我们内心最深处恐惧和追求的部分。

我们如果想要找到与孩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就需要彻底的接纳孩子,就需要推翻我们的自负感,让真实的自我释放出来。

02自负感的表现方式不同,对孩子杀伤力都很大。

萨巴瑞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感情生活、工作、房子、车子,以及其他身外之物,如果变成了我们幸福的基础,那我们就成了自负感的奴隶;如果它们的存在是服务于我们正当的目的,那它们就成了我们真实自我的延伸。

自负感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同,但却有着共通之处。

第一、自我形象的自负感:

这种情况,常常是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尊严,同孩子的行为混杂在一起。当孩子的行为违背常规的时候,我们就感到自己应当承担责任。如果我们不能将具体情况和内心的自负感分离开来,就会处理失当。

举个例子:周末时候,同事小李突然接到电话,孩子在门口小卖部买本子时,偷了一支钢笔,被发现了,让家长去认领。同事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偷东西,她感到羞愧和挫败。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到了小卖部,还没说上两句话,她感觉自己受到了人身攻击般,沟通变的特别情绪化,她开始指责小卖部诬陷自己孩子,坚持自己孩子是不会偷东西的。在超市,跟人大吵起来。

当家长有了自负感,就会暗示自己在人前做一个优秀的家长。一旦出现情况,感到自己不够完美时候,就会感到特别焦虑,感到自己被看低了,就容易表现的特别的情绪化。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4)

第二、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这类家长平时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都特别的高,什么事情都是按照计划和规矩来,处理各种事情像受控的机器人一样有条不紊、毫厘不差。

一旦达不到这个理想,家长就会烦躁,态度变得偏激过火。而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凡事都期望童话般的完美结局,其代价也许是损害亲人的幸福。

比如:家长给孩子订立了很完善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要求孩子每天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一旦孩子做不到,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效果,家长就会变得烦躁,朝着孩子发脾气,强迫孩子执行计划安排。

家长自己沉浸在“完美生活”的枷锁里,也拖着孩子一起进入,却忘记了生活本身是没有完美可言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5)

第三、父母身份和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僵化的,衡量标准经常是:高收入的工作、豪华的汽车、高档的住房等。一旦孩子工作不如意,或者考试不理想,没有达到家长预期,家长会觉得孩子 似乎一无是处,对孩子充满失望感,会通过言行进行打压。

比如:现在的孩子,很多压力都是家长给的,小学需要上各种辅导班,以便于顺利考上小升初;上了初中,家长各种打听和辅导,为了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上了大学,临近毕业就忙着孩子的读研或者公务员考试,似乎孩子的人生就是唯一这样一条直的路线。

父母觉得自己这么过年,很多走过的坑,都希望孩子不要再犯了,想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好。却不知这是侵犯了孩子自己探索生活的权利。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6)

03家长的自负感该如何破解呢?

首先,用心思索当下,接纳孩子和自己。

当我们在自负感情绪下,我们经常这样说话:

讲大道理:“如果我是你……”

发表意见:“要是你问我的话……”

作出判断:“我喜欢……”或“我不喜欢……”

发出命令:“不要难过。”“不许哭。”“不要害怕。”

施加控制:“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或“我不能接受你这个样子。”

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考状态,认清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比赛,不需要完美,从言行上进行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接纳对方,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我了解你。”

接纳对方真实的自我:“我懂得你。”

尊重对方真实的自我:“我听见你了。”

赞赏每个人完整的自我:“你就是你自己。”

认识到生命本身的美好:“我们俩在一起,这一刻真完美。”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7)

这个方法亲测过,真的很有效果,家长可以在家长尝试用起来,会收获孩子的惊喜和自我的救赎。

其次、时刻自我觉察和保持平和心态。

试想一下,当家长自己经常处在焦躁、挫败、疲乏的状态下,是不是很容易就将身边自己的事情和管教孩子都搞得一摊糟糕呢?

而当我们家长处在平和的状态时,反而对孩子的行为,会作出恰当的反馈。

我们经常尝试问一下自己:

我们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在教育孩子时,是否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私有财产,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我们是否允许孩子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呢?我们是否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行为,不是以大人的标准来看待呢?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8)

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将焦点放到自己身上来,让自己找到当下最真实和放松的自我,我们能够无条件地去爱孩子,也充分的享受当下的生活,让自己觉醒起来。

最后,摆脱过往,修复并向前看。

每个家长身上都或多或少留有原始家庭的影子,也会在成长路上遇到很多的挫折,也会有很多的焦虑与迷茫,但这是都是需要我们学会与当下生活和解和放手。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守住当下的美好,学会聆听自己的声音,我们要与生活达成和解:我们爱生活,生活同样会反馈给很多的美好给我们。

当孩子发现父母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活的真实又纯粹时,孩子自然也会是这样。

父母需要承认自己是平凡的,学会欣赏自己的平凡,也同样欣赏孩子的平凡。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善而坚定(父母的觉醒认识到教育子女过程中)(9)

只要家长凡事沉住气,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处变不惊;

只要家长凡事很平和,孩子自然会感受到内心平和;

只要家长凡事很热爱,孩子自然会体验到生活美好。

愿每个家长都自我觉醒后,给孩子插上爱的翅膀,让孩子更加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