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各族各界人士共襄盛会。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文 | 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
放眼征途漫漫,恰是百年风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百年大党坚守初心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宣言,全面回顾了我们党100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阔历程,热情讴歌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的恢宏史诗。
讲话充分宣示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雄心壮志,展示了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科学指引我们党、国家、民族开创千秋伟业的行动纲领,鼓舞人心,也催人奋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创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李大钊信仰坚定,笃定“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高呼“我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邓恩铭视死如归,“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何叔衡一心为民,“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
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用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捍卫家国,书写下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建党精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
也正是通过牢记和践行伟大的建党精神,我们党才能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建党精神是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图为观众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前参观。图/新华社
“赶考”精神薪火相传
中国共产党人前进脚步从未停止
在夺取全国性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首次提出“赶考”这一历史命题。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地解决了如何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如何在执政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并在革命实践中实现了理论升华,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赶考”,形象地把执政实践当作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着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担当起长期执政历史使命的深远政治考量,奠定了我们党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的重要思想基础。而“赶考”精神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止,“赶考”这根弦儿一直绷得很紧,丝毫不曾松懈。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这是对“赶考”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最大考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是答卷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奋力谱写新长征路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赶考”路上,本色依旧,初心未变,“赶考”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历史的契机需要把握,光荣的使命等待完成。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才能更好地守初心、担使命。“赶考”之路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棒接着一棒地跑下去,所以就必须倚仗中国青年、中国少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青年是这奋进潮流中的生力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能不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尤为重要。
李大钊劝诫青年: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青春之美不在于闲散快活,而在于满腔热血和一股冲劲,青年始终怀揣奋斗之心,英勇向前。
从历史维度看,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如何,关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从时间维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青年既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奋斗的生力军、受益的主体。
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是每一代青年人的责任所系。青年人有梦想、不苟且、做先锋,才能铸就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青春之中国”。
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青年自幼便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茁壮成长伴随着祖国的强盛,青年拥有更扎实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天地。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更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最鲜明的底色。
青年要当爱国的卫士。“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心中激起共鸣的责任。青年要有爱国之志、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让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
正如陈独秀所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当今是“双创”时代,青年要当“双创”的先锋,要在这股奋进潮流中,努力发挥生力军作用。
青年身处人生黄金时期,思想境界也当处于黄金时期,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反之,把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对公共利益有所贡献,作为奉献的楷模,就会在青年群体中崭露让人刮目相看的“头角”。
青年还要当文明的表率。以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朝气的力量,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追善求美、引领新风。火红的青春应当是文明的青春,文明的青春应当是青年的靓丽形象。青年不能在时代潮流中当看客,更不能在岁月河流中当过客,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初心如磐,击鼓催征正当时;使命在肩,更需奋楫扬风帆。我们深知任重道远,也更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千山万水脚下过,风雨兼程再出发。青年当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情,面朝大海、踏浪前行,从实处发力、用奋斗发声。
2021年5月4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国旗广场,参加“五四”主题集会的青年们在自拍合影。图/新华社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在自己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在对外关系方面,我们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为本国乃至各国人民谋求福祉。
但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科技、经济优势,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不遗余力输出其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在一些地区搞“颜色革命”,致使不少国家先后陷入政治内乱、经济停滞的泥潭。
“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国家或许应该识相地放下身段,让公平竞争发挥作用。”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当年的一席话,道出了国际社会的永恒真理。
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目标和其保障使命,都是国家机器和国家力量整体性、内在逻辑相互连贯、协调和相互支持的战略任务。外交行动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多方面的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保障和支持。
外交有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对象,也有自己的科学规划和职业要求。对外交工作的议论和评判,并非只是简单的“软和硬”,更不是简单的和风细雨或是口诛笔伐,而是要依据特定的外交议题,在手段与收益合理、短期与长期兼顾,必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角度,才能去分析、评判和设计出的专业工作和国家行动。
中国社会对外交的认识常常具有多样性特点。但评判外交,不是清谈,不是喊口号、更不是表决心。建立和培养客观、准确、科学和全面的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了解和明确中国持续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目标,科学地使用知识体系,才能在对中国外交的评判中做到冷静、公正和理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以外交思想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并不断持续发展和完善。而作为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外交思想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引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胜利,并具有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
在这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外交理念指导下,中国从不把自己的制度模式、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强加给别的国家。中国选择走自己的道路,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更不需要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将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
编辑 | 何睿
校对 | 贾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