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1)

其实《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叙述的方式并没有非常的复杂,剧情也非常的简单,男女主角之间没有甚么可歌可泣的爱情,也没有甚么死缠烂打狗血情节,有的只是「错过了,没法再从头」的遗憾了。

两个不幸的人在一起,原本是想要过得更幸福,但幸福背后所追求的目的对两人来说却大不相同。从相识、相恋到相爱,最后分手,过去了整整10年。但这10年是什么?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2)

10年可以把人硬生生的从天真烂漫转化为拘谨成熟,可以把冲动内化成克制,可以把干柴烈火变为相敬如冰(宾),我们在爱情的世界到底想要什么?我们最后究竟要的是不是爱情?还是只有生活上的富裕就好,人与人的感情生活、亲情之间的平衡、心中怀抱的梦想、现实的残酷等等,是不是真的等到我们什么都有了的时候,就是会没有了「我们」。

本片的叙述大致有三条主线: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3)

首先我们来谈谈见清,他是本片的主角,也是本片戏份最多,琢磨最多的角色,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他的成长历程: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4)

从小时候一片游戏「命令与征服」的影响,此后便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之中了。念书专业游戏相关科系、创业梦想跟游戏有关、打发时间打游戏、跟女网友聊天也在游戏、最后真正的发迹也离不开游戏,游戏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可以天马行空幻想的自主世界。

但别忘了,游戏与现实最大的不同就是,游戏有开始也有结束。你玩的时候就开始,不玩的时候就结束,甚至于你玩不好的时候,可以读档重还甚至不玩都可以,但是现实不行。现实有的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回不去了,没有读档、没有重来,甚至不能不玩。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5)

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分析《后来的我们》中那些错过的瞬间。

从第一次见清回家过年所提到的「没黏豆包那里算过年」到「谁还吃黏豆包」,甚至是骂出「守着这破餐馆」这些话。见清一开始是想要衣锦还乡,但在现实的残酷与妥协之下,好不容易在北京扎了根,买了个大房子,要将自己老父跟小晓一同接过去住,但他却忘记自己在烟火盛开时所许下的愿望,是要衣锦还乡。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6)

当年那个打肿脸充胖子的他,如今虽然有了钱,但却还是拉不下脸,低不下身段。觉得有钱了,什么都有了,却不曾真的懂过小晓想要的是甚么?「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说的是心甘情愿地付出,而不是死皮赖脸的祈求。游戏看似他的梦想,但他却将游戏当做手段,发达的钱买了大房子,就是认为这个可以填补一切的伤口。

「伊恩找凯莉」有多少句对不起后悔、错过的话形成弹幕,但在见清这里我们却看不到。多少的如果都是质问为什么小晓不能多坚持一点,多付出一点,多体谅他一点,多给他一点时间。一句I Miss You是见清思念小晓,但对小晓来说却是错过了。面对已经有了新家庭的见清当然是错过了,回不去了,再怎么想都不用想了,已经不可能了。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7)

小晓在这里就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电影对她的关注并不多,她的生活略提、家庭略提,基本上她出现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与见清有关。她之所以在北京生活就是因为家乡的未来一目了然,「我总得闯过、试过后真的不行我才心甘情愿回家找个人生小孩过一生」。

但可惜命运多舛,遇到的男人不是关键时刻不挺自己,就是有了老婆孩子,而唯一遇到一个宣称愿意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却在最后没有上车的勇气。但她还是愿意等,愿意回见清家过年。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8)

还记得第一次回自己家的时候,小晓说了「总得找理由回家过年」,就算三姑六婆催结婚催生,但毕竟「落叶归根」,即使母亲远在他乡,家中仅剩老父遗照,但那就是她唯一剩下的牵挂。在北京无依无靠的她随便地找人谈感情,就是因为没有依靠,每年赶车回家过节就是谨守着那一点点的根。

终于在见清的家中找到一点依靠,每年回见清老家的时光,其实就是小晓一直以来想找的家,可惜见清不懂。他总是不知道小晓说的哪句话是真的,那句话是假的,或许「如果你当时上车,我就跟你一辈子」这句话是真的吧!可惜见清没有勇气上车,他最后在重逢的时候才明白,小晓无依无靠,过得很苦,「她」的伊恩并没有找到凯莉。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9)

但「伊恩找不着凯莉」,世界就是黑白,看不见色彩的。可是为什么视频最后伊恩找到了凯莉,世界恢复色彩,但见清与小晓却没有在一起呢?因为找到小晓的不是见清,是父亲的那一封信。那封将小晓当作家人的信,说明了不管你们发生什么事情,累了,就回家吧!因为家人才是你永远的依靠,这个依靠才是让小晓觉得自己可以回家了。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10)

居室里堆满了寄回瑶江镇的打包的家当,手里握著一张想着家乡的车票。终于在这一刻,有人懂了,我的世界终于不是无依无靠、不是黑白的,是彩色的了。可惜,一样来不及了。

父亲在本片的戏份最少,但却是最重要的角色,没有之一。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11)

每年过年回家的转变,从大伙过年到孤单一人都不忘给心中挂念的孩子煮个好的,就算最后眼睛不好,也还是不忘那蒸了两屉的黏豆包,一笼要还给孩子们。对他来说,见清跟小晓都是自己的孩子,孩子虽然不说自己过的苦,但其实做父母的哪里不知道?

孩子在北京没出人头地,没回家过年,说自己吃火锅吃得挺好的;做父亲自己知道,也跟孩子们说大伙过年夜可热闹了,但都是不想让对方担心。其实老父每年的过年人越来越少,最后剩下一人孤零零地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等着孩子归来,就这吃一顿饭,蒸一笼黏豆包。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12)

很多的时候就是一个错过、一个来不及、一个后悔。但人生不就是如此,不是你说开始就开始,也不是你说能重来就重来。父亲想着见清成熟一点,却不料是因为没有了小晓才成熟,但没了小晓的见清就成熟了吗?或许是时间逼他成熟吧!

14年到19年的逆袭之路(通过三条主线的发展)(13)

最后才决定放下小晓,寄给了父亲给小晓的信。父亲虽然眼瞎,但心中却看得明白,心里念的是收到信的小晓能知道,有个人在家等她,她不是无依无靠。可惜见清没有把信给小晓。但现实就是这样,没有重来的机会,没有见清跟小晓说的那么多的如果,或许只能是「如果没有如果」吧!

,